行书古诗书法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大全古诗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大全古诗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大全古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大全古诗,欢迎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兰亭诗》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重点字词解析①群品:指万物。

品,类。

②因:由。

③群籁:即《庄子》中所谓的人籁、地籁、天籁。

《兰亭诗》赏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

他们在集会中即席赋诗,井结之为《兰亭集》。

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

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文学史上称它为玄言诗,兰亭雅集,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

当时作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拔楔。

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

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

《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该诗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

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

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浑,均分了世界的和谐。

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

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奠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

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

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
田小华是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家,以其行书风格而著名。

他所创作的行书古诗八十首,是一部集书法艺术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力作。

这部八十首古诗中,有唐代名将李世民、岑参和白居易等文化名人所作的诗歌,也有晏殊、周邦彦等宋代名家的诗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的经典之作。

这八十首古诗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是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歌通过描述人生的短暂和浮躁,表达了饮酒解忧,放肆享受当下的态度。

田小华的行书将这种豁达、大气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形流畅有力,宛若抒情之笔墨化为极美书法。

古人有云:“书法是文章的衣服,文章是书法的魂魄。

”田小华的行书古诗八十首正是这样一种衣着优美、魂灵高雅之作。

它们通过行笔的姿态和墨色的运用,传达出作者对每一首诗歌的真正理解与领略,展示了书法艺术的深邃魅力。

与此同时,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文脉和传承。

这些古诗中,既有咏史赞古,亦有咏物寄托情感,还有讽刺时弊,妙趣横生。

这些诗歌在田小华的行书笔下表现得更为生动,不仅让观者感受到每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也让他们深刻领会到中华文化的不朽魅力。

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是一部瑰丽壮观的艺术品。

它所传达的不仅是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是艺术家对生活、对时代、对文化的感性体悟。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欣赏到田小华笔下的行书艺术,在欣赏中领略到文化的魅力,享受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古诗词书法作品硬笔行书

古诗词书法作品硬笔行书

古诗词书法作品硬笔行书
一、硬笔行书的独特魅力。

硬笔行书在书写古诗词时有着独特的韵味。

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行书少了些笔墨浓淡变化的细腻,但却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展现出别样的灵动。

它的笔画粗细相对固定,却能通过轻重缓急的运笔体现节奏感。

比如说,写一个“之”字,硬笔行书可以用流畅的曲线,笔尖轻轻一转,那一笔捺就像灵动的小尾巴,简洁而又富有动态美。

就像一个轻盈的舞者在纸上跳跃,几笔下来,一个充满活力的字就跃然纸上。

二、古诗词与硬笔行书的完美结合。

1. 意境的传达。

2. 情感的抒发。

三、赏析硬笔行书书写的古诗词作品实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头这两句,“明月”二字,硬笔行书的书写者可能会把“月”字的一撇写得像一弯新月,形象地呼应了词中的意象。

“把酒问青天”的“把”字,那一横可能会写得稍长,有一种洒脱之感,仿佛能看到诗人举起酒杯的豪迈姿态。

再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里,“悲欢离合”四个字,笔画之间的连笔可以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起伏变化。

而“古难全”三个字,最后一笔可能会写得比较沉稳,表达出一种对世事无奈的深沉感。

通过这样的硬笔行书书写,苏轼词中的豁达与惆怅、对亲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都被很好地表现出来,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仿佛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书法作品中的硬笔行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古诗词的文学之美与硬笔行书的书写之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书法比赛专用古诗

书法比赛专用古诗

书法比赛专用古诗《行书八大家题跋》
墨痕如雨点,笔力自然生,
执笔如执剑,笔下惊龙行。

江山千古在,书道独显名,
泽被书香滋,永载人间情。

《题红楼梦》
笔墨写真情,红楼梦千年。

情感九转深,才华倾人颜。

博古通今志,咫尺天涯间,
楼中人共舞,故事万古传。

《观书后》
墨香沁心脾,书意长留存。

寻古画新意,传世传精神。

痴心把墨池,说到胸膜间。

迷梦难寻觅,佳篇待笔翰。

《题赤壁》
枫叶落纷纷,长江水滔滔,
楚国烽火起,三国战争跃。

诸葛英谋定,周瑜火攻妙,
千古壮士气,乐此不疲笑。

《题山水》
青山横北郭,秦岭开中峰,白水浮青草,山川在眼中。

画家挥毫笔,竟塞春江东,痴心寻乐境,瑰丽映人心。

关于王羲之的古诗

关于王羲之的古诗

关于王羲之的古诗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虽然他以书法艺术闻名于世,但他本人亦有创作诗文。

以下是关于王羲之的一些古诗作品:
1. 兰亭诗六首:王羲之的诗文几乎非诗这种体裁,类似王勃滕王阁序,佳句颇多但严格讲非诗歌。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亭集序》,它是王羲之在兰亭雅集时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首诗中有提及王羲之的诗句,“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王右军即是王羲之的封号。

3.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这首诗是后人题在王叔明的画作《岩居高士图》上,借以表达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赞美。

王羲之的诗作虽不如他的书法那么广为人知,但他的诗文同样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文学修养。

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同时,也不妨关注一下他的诗文作品,领略这位书圣的全面魅力。

古诗书法作品行书硬笔

古诗书法作品行书硬笔

古诗书法作品行书硬笔一、行书硬笔书写古诗的独特韵味。

1. 笔画灵动性。

- 行书硬笔在书写古诗时,笔画有着独特的灵动性。

和楷书的规整不同,行书的笔画就像是一群活泼的小精灵。

比如说写“之”字,楷书的笔画横平竖直,规规矩矩,而硬笔行书的“之”字,那捺画可能就会像一条灵动的小尾巴,轻轻甩出,有一种潇洒的感觉。

它的笔画之间有着连贯的笔意,就像接力赛一样,前一笔画的收笔和后一笔画的起笔之间有着巧妙的呼应。

2. 结构的多变性。

- 而且行书结构的多变还体现在字与字之间的组合上。

有时候两个字会连笔写成一个整体,就像亲密无间的小伙伴。

在书写古诗时,这种字与字的组合变化可以让整幅作品更有节奏感,就像音乐里的音符组合一样。

二、古诗与行书硬笔的完美结合。

1. 情感的传达。

2. 意境的营造。

三、欣赏硬笔行书古诗作品的要点。

1. 整体布局。

- 一幅好的硬笔行书古诗作品,整体布局非常重要。

就像布置一个房间一样,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和谐相处。

有的作品字距比较紧凑,行距稍宽,这样会给人一种纵向的延伸感,仿佛诗句在垂直方向上有着无限的韵味。

而有的作品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均匀,看起来就很规整、大方,就像整齐排列的士兵。

- 例如在一些长卷形式的硬笔行书古诗作品中,书写者会根据古诗的篇幅和内容来调整整体布局。

如果是一首较长的叙事诗,可能会在布局上更注重段落的划分,让读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理解诗的内容。

2. 笔法的运用。

- 硬笔行书虽然不像毛笔书法那样有丰富的笔法变化,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欣赏硬笔行书古诗作品时,要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起笔是否干脆利落,行笔是否流畅自然,收笔是否含蓄有力。

比如写“山”字,起笔的小横如果写得很生硬,就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

而好的硬笔行书作品中,这个小横可能会有一个小小的入笔动作,然后轻快地向右行笔,收笔时微微上翘,这样的笔画看起来就很有韵味。

- 另外,硬笔行书的连笔也是欣赏的要点之一。

连笔的地方要自然流畅,不能给人一种生拉硬拽的感觉。

古诗字帖硬笔书法作品行书

古诗字帖硬笔书法作品行书

古诗字帖硬笔书法作品行书
一、整体观感。

当我们看到一幅古诗字帖的硬笔行书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灵动的美感。

硬笔行书不像楷书那般规整得如同一个个严守纪律的小士兵,它更像是一群在草原上欢快奔跑且又有序的骏马。

笔画之间有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连贯性,就好像是一条蜿蜒的小溪,顺势而下,毫无阻滞。

二、笔画特色。

硬笔行书的笔画很有特点。

它的起笔往往轻盈,就像是蜻蜓点水一样,轻轻一触纸张,然后顺势展开笔画的书写。

比如“横”画,不是那种僵硬的水平直线,而是带有一种微微的弧度,像是一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柳枝。

而“捺”画呢,就像是一把出鞘的宝剑,在结尾处潇洒地甩出一个锋芒,既有力道又不失优雅。

三、字与字的呼应。

硬笔行书作品里,字与字之间是相互呼应的,就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一样。

它们通过笔画的牵丝引带,形成一种连贯的气势。

这种牵丝就像是无形的丝线,把一个个字串联起来。

四、与古诗意境的融合。

一幅优秀的古诗字帖硬笔行书作品,无论是从笔画、字间关系还是与古诗意境的融合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古诗书法作品欣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古诗书法作品,非常优美的书法作品,在书法中享受古诗的艺术。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书法精选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书法精选作品欣赏
古诗书法精选作品图片1
古诗书法精选作品图片2
古诗书法精选作品图片3
古诗书法精选作品图片4
书法的表现手法
书法上作品中的黑和白不是简单的色彩相加,是在微妙中提升作品的质量,增加作品的感染力,配合作品的其他要
素构成美妙绝伦的艺术品,让人们在黑白的世界里感受到书法的博大精深。

墨色的黑造就书法作品的优质线条,墨色的浓淡展现书法作品的节奏,黑与白的结合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情趣。

林散之的行书作品,整篇笔墨一气呵成,线条劲健,节奏明快,情趣丰富,无丝毫造作之意。

真可谓蔡邕《九势》中提及的“夫书肇于自然”。

所以,精妙的挥毫留在纸上的痕迹,洁白的宣纸赋予巧妙的布白,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精神意趣的重要因素。

没有黑白的巧妙对应,没有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没有书法艺术。

可以说是由于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国书法中特有的空间美。

那么笔墨派生出来的空灵动荡,富有节奏韵律的意境之书法,还在于黑白的处理和表现。

失去了黑白,则这种内涵丰富的空间形式美也就会失去。

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道:“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

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

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着,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

”墨的色泽浓淡的表现形式彰显着艺术品的不同魅力,每个书家的习惯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是浓,还是淡,只要是运用得体展现出流传享誉的佳作,墨的浓淡有风韵,关键在于掌握和运用。

清朝就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评说。

清代名臣刘墉写字用墨浓重,书风貌丰骨劲,味厚藏神,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的美感,被后人称之“浓墨宰相”。

与浓墨相反,擅用淡墨的王文治,人称之“淡墨探花”。

王文治被认之为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十分敬崇董其昌,在他的《论书绝句》中写道:“书家神品董华亭,褚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给出董其昌极高的评说。

王文治在作书用墨上,喜用淡墨并使用得十分得道,其牵丝映带,脉络十分清楚。

观其行书立轴,整幅作品疏朗有致,秀润淡雅,用笔规
矩而洒落,笔墨中处处流露着才情和清秀特色。

近代书家林散之先生对墨色有深层的理解,用墨极为讲究,曾说过:“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