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
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1.学古创新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黄庭坚作品简介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
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
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
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
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
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
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十大行书NO.1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shufa/article.asp?classid=34&articleid=265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14:50:20编辑过]NO.2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 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转载)默认分类2010-05-28 09:46:26 阅读4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书法欣赏: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三》(2009-03-30 15:12:04)标签:书法欣赏书法家伯远帖米芾分类:艺术欣赏行书赵孟董其昌文化青馨颖子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苏轼《次韵秦太虚诗贴》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高山仰止,我是不该以他平常的字来判断的。
我们还是应该象他那样认真修炼技艺,不要急于卖弄,多些深度,少些浮夸,是龙的话终有一日会腾飞的。
黄庭坚《诸上座帖》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
尤以书法为世所重。
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
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2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2此卷为《王长者墓志铭稿》和《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合成。
分别书约于黄庭坚四十至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前后至六十岁之间。
《王长者墓志铭稿》释文:王长者墓志铭长者海昏王氏讳潨,字永裕。
祖伦,父智,世力田,丧祭常望乡党。
长者天资善治生,操奇赢,长雄其乡,遂以富饶。
筑馆聚书,居游士化,子弟皆为儒生。
则以其业分任诸子,独徜徉于方外。
道人云居了元、东林、常揔,皆摄杖屦往游其藩。
元祐丙寅正月辛卯终焉,享年六十有二.前此三年自筑丘于青山之西原,松桧成列矣。
去十月过存里中亲好,相劳苦劝戒,若将远别。
爰及辛卯,中外之吊哭者,皆曰君盖闻道者耶!先配陈氏,继室两谢氏,七男子,楙、崇信、森、棣、权、彬、植,崇信前死。
三女子,二婿曰董毂、高友谅,其季未媒也。
楙等遂以其十月某甲子,奉窀穸如初志。
楙娶李氏女,于庭坚母夫人为族兄弟,故楙因乞铭,太夫人曰:汝以外家故,不可辞铭。
遂铭之。
铭曰:以义力其穷,以智谢其丰,以理考其终,以文款其封。
《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释文:宋故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维史氏远有世序,自唐尚书吏部侍郎??僖宗入蜀,生德言为山南东道观察支使。
因不能归,占籍于眉山。
生光廷,孟氏时,试大理评事,知应灵县。
应灵生著明,嘉州军事推官。
嘉州生溥,见蜀之乱,遂不出仕,号江阳隐君。
江阳生回,能诗,自号知非子。
知非生宗简,名能,知人善料事,自号天和子。
天和实生诗老。
诗老讳扶,字翊正,少则笃学能诗,绍知非之业。
以贫干试于眉州,又干试于开封府,皆见绌.乃游泸州,杜门读书。
士大夫之子弟多委束修于门,遂老于泸州。
妻子或谒不足,君熙然曰:“会当有足时。
”自守挺然,不妄取与,有挟势利而求交者,虽邻不觌也。
其见刺史、县令,鞠躬如也,未尝有私谒。
既晚,莫不及仕进。
闲居无一日废书,尤刻意于诗。
登临尊酒,率常吐佳句。
压其坐人,故士君子推与之曰:诗老云。
夫人杨氏,生二子锐、镇。
一女,嫁进士王庸。
继室杜氏,生四子铸、钢、镐、铨。
行书五十种书法

行书五十种书法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体,笔画刚劲有力,形态特殊,自古以来备受推崇。
下面将介绍行书的五十种书法作品,带领读者领略行书的魅力。
1. 《初唐四体书法中的行书》:这是行书的起源,以王羲之为代表,曲线流畅、纵横有力。
2. 《二王行书》:王献之与王珪二人的作品,书体变得更加端庄,有一种威严之感。
3. 《三派行书》: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询的作品,展现不同的风格和技巧。
4. 《苏黄行书》:苏轼与黄庭坚的行书作品,展现了二人激情澎湃的墨意。
5. 《米芾行书》:米芾以行草汉字书法为特色,书法独特。
6. 《赵孟頫行书》:赵孟頫行书取法古人,笔力横溢,格调高雅。
7. 《董其昌行书》:董其昌的行书,墨迹狂放,充满力量感。
8. 《刘宝楠行书》:刘宝楠行书构图大胆,笔画厚重,给人以磅礴之感。
9. 《郑板桥行书》:郑板桥的行书典雅大气,字迹清新俊逸。
10. 《齐白石行书》:齐白石的行书达到了境界性的表现,奇特而又独特。
11. 《陆平原行书》:陆平原行书深受白描水墨画的影响,字体纤细秀丽。
12. 《吳冠中行书》:吳冠中行书姿态洒脱,气韵生动。
13. 《李苦禅行书》:李苦禅行书清秀幽雅,墨香浓郁。
14. 《徐悲鸿行书》:徐悲鸿的行书刚劲有力,力度适度。
15. 《张大千行书》:张大千行书风格独特,富有魅力。
16. 《刘墉行书》:刘墉行书力透纸背,构图精致。
17. 《齐观岳行书》:齐观岳行书秀丽优美,纵横有度。
18. 《文徵明行书》:文徵明行书凝重庄重,字迹敦厚。
19. 《倪瓒行书》:倪瓒行书豪放自如,字体挺拔有力。
20. 《朱耷行书》:朱耷行书雄浑豪放,墨迹浓烈。
21.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行书结构宏伟,笔画皆有神采。
22. 《怀素行书》:怀素行书变化多端,融刚柔于一体。
23. 《王铎行书》:王铎行书书体秀美,用笔流畅。
24. 《董其昌行书》:董其昌行书奔放大气,字迹有韵味。
25. 《唐伯虎行书》:唐伯虎行书生动活泼,意境独特。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_十大行书书法欣赏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_十大行书书法欣赏我国诞生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都被人所称赞。
其中十大行书书法作品就是经典。
你知道中国书法十大行书有哪些吗?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十大行书,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中国书法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中国书法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中国书法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
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
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
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
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
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
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
《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
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
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
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
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
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
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
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
在《山谷文集》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
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的宏志。
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
《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
其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
《范滂传》是他最后谪居宜州时所书,旋即身卒。
老笔更为遒练。
《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草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汤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
脱去了“俗气。
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
黄庭坚沦书以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
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
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
《忆旧游诗》中的一个“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
《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凌霄万变。
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启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
小楷《李公麟五马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
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艺术造就。
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
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笔涉于轻佻。
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
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若以黄书比之苏米,以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
学三家书,当以苏黄为体,米芾为用。
诗宗杜甫,继读百家。
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
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
苏黄之间,苏属前辈。
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
当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
黄氏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
黄氏书亦吸收苏法。
但在南宋汪应辰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
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
黄氏之书,至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
他把颜真卿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
但有时放得逾制了。
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
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挂树,舟人执篙。
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