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摩崖碑后》诗词赏析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谓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书王周彦东坡帖》)
很明显,黄庭坚是赞成颜真卿大字从《瘗鹤铭》而出的。自此铭为王羲之书
圣所写的立场出发,颜氏只能达到“四五间”,而他其实认为颜氏并非力有未逮,而是正因颜氏“不随人作计”。对于颜真卿的这个认识,黄庭坚认为只有东坡才堪引为同调:
此予元祐末书差可观……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自评元祐间字》)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我们从黄庭坚自作诗可知,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是得力于《瘗鹤铭》的。他元丰三年36岁时的一首诗中,就给予此铭至高无上的评价: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颜鲁公东西二林题名》)
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力矫唐人“尚法”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出新的书法精神。
黄庭坚作书是相当重视感悟的。他“于僰道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擢,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而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黄庭坚最出名的诗词名言名句

黄庭坚最出名的诗词名言名句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黄庭坚《徐孺子祠堂》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
——黄庭坚《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其一》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黄庭坚《满庭芳·茶》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别时不似见时情。
——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黄庭坚《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其二》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
——黄庭坚《送王郎》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陈无己为赋诗,庭坚亦拟作。
黄庭坚郁孤台法帖文字

黄庭坚郁孤台法帖文字
唐朝初年,因战乱,流落到南方四川的蜀地,是庐山黄庭坚。
他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瘦金体”著名。
其中《鹊桥仙·寿星真人西游记》词后有“神仙
寿星,骑来金鹊,便为妙善场中,延英华赌诗酒一樽”的诗句,另一位才子陆游即席回赠诗一首:“黄州定有,白首如新,凭
高何况,望断南飞雁。
”黄庭坚甚为欣赏,于是写下了一幅“麻
衣寺道士焕然图”法帖予以回赠,其中的文字如下:
青竹滴翠何曾学,松涛舞雪未登临。
古人千载清词作,此日一樽酒胜银。
丰姿别具千秋气,翠屏仙态总西林。
寄语青山无限意,共惜流年莫耽琴。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2)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
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
《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
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
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
居柳下,谥惠。
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笔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点,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原文】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籐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注释1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
2菩提:和尚。
菩提坊: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
3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
《王直方诗话》:陈无己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大为山谷所爱。
4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苏门四学士」之一。
时已病死于广东籐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创作背景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被召为吏部员外郎。
因病新愈,辞谢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时候,写下了十首《病起荆江亭即事》。
这是其中的两首。
病起荆江亭即事解读第一首写羁留地的萧条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
前半用典,说自己是个文坛老将,也像个庙里的病和尚。
马援的「常恐不得死国事」,很合作者心事。
后半首即景抒情。
鸥鹭之典前面已经见过,诗人无法归隐之心明矣。
第四句化用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诗人改「渡」为「过」,变得更准确、生动些。
第八首是悼念秦观,怀念陈师道的诗。
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写秦观。
诗人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不同表现的细节,描写出他们不同的风度,一个闭门觅句,其艰辛可知;一个对客挥毫,其潇洒可见。
一静一动,一隐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像中事。
但可悲的是他们有才却不受器重,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荒远。
诗词作品:病起荆江亭即事诗词作者:【宋代】黄庭坚诗词归类:【感慨】、【怀念】。
黄庭坚《题东坡字后》原文与赏析

黄庭坚《题东坡字后》原文与赏析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
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
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模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巳,观于沙市舟中,同观者刘观国、王霖、家弟叔向、小子相。
——《豫章黄先生文集》〔注〕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宋哲宗年号。
锁试:考试时闭锁试场,以防止舞弊。
礼部:宋代进士考试由礼部主试。
龠:籥的本字,古量器名。
四子:不详所指,照文义看,当是四位有成就的书法家。
小子相:小子,黄庭坚称自己的儿子。
相是他儿子的名字。
黄庭坚很喜欢为别人写字,而且也像苏轼那样“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的。
不过苏轼有时还更进一步,不待人家要求也写。
他贬居海南岛儋州时,有一次醉后至姜秀才家,适姜外出,便向姜母索取纸笔,大书一番。
他爱饮酒,但量小易醉,醉里狂写,其字往往独具真味。
苏轼又自言,醒后无论怎样挥写总不及醉中所作的那样好。
此文以黄庭坚眼中所见,记述了苏轼的醉、醒以及醒后的生活情态,很能表现出他性格中豪宕真率的一面。
所以清代学者陈澧在读到庭坚此跋时,不禁感叹地写道:“读此数过,如亲见东坡。
”足见跋文确是写出了苏轼的性格和神态,使千载之下的读者有亲切的感受。
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黄庭坚原文: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
③自道:自己所说。
译文: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
(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
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黄庭坚塑像哈哈里提供《答苏迈书》2、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
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
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
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
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
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
关于摩崖石刻的诗

关于摩崖石刻的诗一、原文:《观摩崖石刻》峭壁苍崖刻旧痕,千年风雨韵犹存。
刀工入石原无意,岁月留书却有魂。
隐隐几行惊世语,悠悠满壁古人言。
今吾仰止生词意,似听前贤论道温。
二、衍生注释:1. “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等天然岩石上刻的文字、图案等。
在诗里就是诗人所看到的那些被刻在崖壁上的东西。
2. “峭壁苍崖”:形容崖壁高高耸立,颜色灰暗、古老,这是摩崖石刻存在的地方。
3. “刀工入石”:说的是当时雕刻这些摩崖石刻的时候工匠们用刀在石头上刻字的工艺。
说它“原无意”是指工匠刻的时候可能只是奉命行事或者单纯为了记录,并没有想太多遥远以后的意义。
4. “岁月留书却有魂”: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像是有了灵魂一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历史底蕴等。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摩崖石刻的观赏与感悟。
诗人通过描绘摩崖石刻的形态、历史感以及自己对它的感受,传达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重之情。
2. 情感- 诗中充满了对摩崖石刻的敬畏之情。
从“千年风雨韵犹存”能感受到诗人对石刻历经漫长时间还能保存神韵的赞叹。
而“今吾仰止生词意,似听前贤论道温”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站在石刻前恭敬和崇敬的态度,仿佛能听到前人谈论大道的声音。
3. 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首联直接描写摩崖石刻所在的“峭壁苍崖”以及石刻上留存的旧痕,给人一种直观的古老感。
颔联通过“刀工入石原无意,岁月留书却有魂”,采用对比手法,工匠当初刻字无意识,但岁月沉淀赋予了它灵魂。
颈联“隐隐几行惊世语,悠悠满壁古人言”,描绘石刻文字的状态,用“惊世语”和“古人言”体现出文字的重要性和历史性。
尾联则用自己的感受升华主题。
四、作者介绍:假设这首诗是一位名叫李然的古代文人所作。
李然一生热爱游历名山大川,在游览途中,看到许多摩崖石刻。
他博学多才,擅长用诗歌记录自己对山川景物和文化古迹的所见所感。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诗作,让后人了解前人的伟大创造和文化传承。
五、运用片段:1. 大学教授在讲到古代文化遗产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历史底蕴,可能会这样说:“就像古代一位诗人写的‘峭壁苍崖刻旧痕,千年风雨韵犹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诗词赏析
书摩崖碑后
宋代:黄庭坚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译文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
塌糊涂,无法收拾。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
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
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度心急?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
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
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
和泪作诗。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仅仅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
文词。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
摩崖:亦作“磨崖”,在山崖峭壁上磨平石面,刻碑文或题字,
称“摩崖石刻”。
摩崖碑,此指《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文,颜真
卿书写。
内容写安史之乱,唐肃宗平乱,使唐室中兴。
此碑文辞古雅,笔法苍劲有力。
浯(wú)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藜(lí):藜杖。
墨本:拓本。
摩挲(mósuō):抚摸。
禄儿:即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
此代指京城。
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一说指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说指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亨到灵武。
趣:急忙。
大物,国家。
跼蹐(jújí):无法舒展的样子。
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
后被废。
李父:李辅国。
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
高将军:高力士。
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
后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臣结:指元结。
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
此句一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说元结所作《中兴颂》中含《春秋》笔法,寓有褒贬。
臣甫:杜甫。
杜甫《杜鹃行》曾以杜鹃比玄宗失位。
他的《杜鹃诗》又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琼琚:华美的佩玉。
此指文辞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