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分析型

合集下载

【万能公式】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的满分答题公式

【万能公式】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的满分答题公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①)。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②)。

古诗鉴赏之情感、意象、意境篇

古诗鉴赏之情感、意象、意境篇

古诗鉴赏之情感篇01因为思想感情是理解古诗的关键,所以今天我们从理解思想感情讲起。

下面,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一首古诗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二)分析思路要把握一首古诗的思想感情,我们需要从这五个点入手:(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大家一定记住,注释永远是最重要的,不重要的信息是不会进行注释的!借此我们一般可以了解到创作背景或者诗人的经历。

另外,作者也是我们判断诗歌类型的关键。

比如说陶渊明,他的诗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又如杜甫,他的诗一般为咏史怀古诗。

(2)抓意象、意境;意象通常为诗营造或者渲染某种氛围,或凄凉,或温馨,或闲适。

(3)抓诗眼、关键词;“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

(4)懂典故;如果注释中没有给出典故的注解,就需要大家根据时代背景,以及诗歌内容来进行分析。

后期我也会给大家整理出一份常考典故。

(5)懂手法。

即修辞、表现手法等艺术表现手法。

02现在我们用标志词(意象)来讲一讲诗歌的分类以及每个类别表达的感情。

值得一说的是,“咏史怀古”诗与“边塞征战”诗在标志词上有重叠的意象,同学们在辨别时要注意判别,“咏史怀古”多体现的是对历史或对当下的批判、感慨等,而“边塞征战”则多为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和平。

1、咏史怀古诗标志词: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骊山、马嵬、汴京、长安、金陵、赤壁等。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导入]《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意境:凄清,苍凉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意象]意:作者的情感;象:形象,人、物、事{练习}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补充}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布谷鸟,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课内链接}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离别感伤)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凄凉伤感)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思乡思家)小结:意象=情思×物象——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形象+形象=图景à象+象=境à意象+意象=意境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初一语文古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初一语文古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初一语文古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在初一语文的学习中,古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而意象与意境则是理解古诗的关键所在。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人在诗中选取的具有特定含义和象征意义的事物。

这些意象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载体。

比如“月亮”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常出现。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借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又如“梅花”,常被用来象征坚韧、高洁的品质。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

再看“柳树”,古人常以折柳送别,因此“柳”就有了惜别之意。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柳色,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鸿雁”则常被用来寄托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像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初一语文古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除了上述这些,还有“酒”“菊花”“杜鹃”等等。

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诗作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情感寄托,但它们都为诗人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营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竹”“莲”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宁静、优美的意境。

读者仿佛能看到雨后空旷的山林,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下,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听到竹林中传来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看到莲叶下渔船缓缓移动。

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考古诗赏析之意境分析型

中考古诗赏析之意境分析型

一 般 答 题 步 骤 格 式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语言力求优美。 造,语言力求优美。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萧瑟凄凉等, 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 和情调。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 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再现画面+概括景物特点+作者情感倾向
参 考 答 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 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1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1】这是 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2 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2】表 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 步骤3 悦闲适的心境【步骤3】
典 型 例 题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之 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题 步 骤
①描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翻译)
②说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壮丽雄奇、 明净绚丽、清丽清新、恬静优美、朦胧空蒙、清幽寂静、萧瑟凄 凉、孤寂冷清等。
③析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 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实 战 演 练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 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 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 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 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 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 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例 题 引 路
绝 句 二 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 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答: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 静睡不动。 步骤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 ,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氛围。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答: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 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 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营造了一种清新优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真 题 演 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 苏轼
真 题 演 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 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 茶,诗酒趁年华。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通过“细风、斜柳、春水、烟雨”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 江南烟雨图,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景中寄寓了作者始终无法排 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初中古诗鉴赏专题
意象意境分析型
授课人:晓莺老师
古诗词鉴赏 常见题型
1 “诗眼” 炼字型 2 意象、意境分析型 3 表达技巧型 4 语言特色型
Part 02
意象、意境分析型
题目形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2、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
文 学 常 识
回顾反思
意象、意境分析型的答题步骤是 什么? (1)描景象(2)说氛围(3)析感情
下节课见~
例 题 引 路
绝 句 二 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 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二: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象,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氛围,景中寄寓 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 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 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 方面。所谓意境可以理解为n个意象的组合。
3、景与情关系一致则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与情关 系不一致则常是以乐景写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