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我见黄河水译文全文

黄庭坚我见黄河水译文全文
(原创版)
目录
1.黄庭坚简介
2.黄庭坚的《我见黄河水》诗歌概述
3.《我见黄河水》诗歌的译文全文
4.对《我见黄河水》诗歌的赏析
正文
1.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 年-1105 年),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书法亦颇具神韵,为“宋四家”之一。
2.黄庭坚的《我见黄河水》诗歌概述
《我见黄河水》是黄庭坚创作的一首描绘黄河景象的诗歌。
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黄河水的壮观景象和雄浑气势,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我见黄河水》诗歌的译文全文
原文:我见黄河水,千回万折波。
译文:我看到黄河的水,千回万折起伏的波涛。
原文:滔滔直下昆仑,万里横渡烟波。
译文:浩浩荡荡直奔昆仑山,万里黄河烟波浩渺。
原文:壮观东南二百州,波澜壮阔观不尽。
译文:壮丽的东南二百州,波澜壮阔美景无尽。
原文:临高台,耐可寻,对青楼千里共识。
译文:站在高台上,耐人寻味,面对青楼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4.对《我见黄河水》诗歌的赏析
《我见黄河水》是黄庭坚的一首描绘黄河景象的诗歌。
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黄河水的壮观景象和雄浑气势,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黄庭坚道家诗词

黄庭坚道家诗词
摘要:
1.黄庭坚的简介及其与道家诗词的关系
2.黄庭坚的道家诗词创作特点
3.黄庭坚道家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黄庭坚,字鲁直,号清风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创作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哲学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以《秋浦歌》、《青玉案·元夕》等最为著名。
黄庭坚的道家诗词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中充满了道家的哲学观念,尤其是“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诗歌在表达对自然景色赞美的同时,也体现出道家的哲学思考。
例如在《秋浦歌》中,他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
其次,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在形式上追求创新。
他力求突破传统诗词的形式束缚,以自由、奔放的诗风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
如《青玉案·元夕》一词,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道家追求超越的精神风貌。
再次,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他的诗歌中常常以景喻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抒发对道家哲学观念的理解。
如《登快阁》一
诗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以景喻理,表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黄庭坚的道家诗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黄庭坚集。
黄庭坚北宋诗人。
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
王安石为宰相。
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
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
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
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墨缘汇观》胃“黄山谷小行书柬札尺牍为第一。
正行大字第二。
大草收第三”。
黄之小行书尺牍。
美则美也。
但以今天之审美标准。
情趣观照。
安歧未免推许太过。
重排名次。
山谷狂草应居第一。
大行书第二。
小行书殿后似较易为人接受。
书名,黄庭坚集。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职业,诗人。
书法家。
作者简介。
黄庭坚。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诗人。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著作现存《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
另有南宋时任渊等三人整理加注的《山谷诗集注》内集三十卷。
外集十四卷。
别集二十卷。
又《山谷词》一卷。
生平履历。
黄庭坚。
字鲁直。
洪州分宁人。
他出身于一个文学空气很浓的家庭。
父亲黄庶是专学杜甫。
韩愈的诗人。
著有《伐檀集》二卷;舅父李民也是诗人。
而且是有名的藏书家;两位岳父孙觉和谢师厚也是积学知名之士。
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
三教经典以及小说杂书无所不读。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他的诗歌。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在治平四年考中进士后。
于熙宁初任汝州叶县的县尉。
熙宁五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
得到大臣文彦博的器重。
元丰元年。
他写了一封信给徐州太守苏轼。
表示仰慕之意。
并呈诗二首。
苏轼当即复信。
称赞他的“古风二首。
托物引类。
真得古诗人之风”。
两人从此缔交。
终身不渝。
元丰三年。
他出知吉州太和县。
路过舒州时。
游览了三祖山上的山谷寺。
因爱其风光。
便以山谷道人作为别号。
元年间。
他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馆阁。
司马光赞赏其好学有文。
邀请他参与校定《资治通鉴》。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诗词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诗词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诗词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小编整理了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史书上说,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
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黄庭坚七岁写牧童诗,两个相去数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样的神童经历。
但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黄庭坚的《牧童诗》却显得老气横秋,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似乎这个七岁的小孩此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一生将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让人不免有些惊讶。
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被授为叶县县尉,后来又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
步入官场之后的黄庭坚,诗名渐渐远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择和孙莘老,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黄庭坚推荐给当世文坛高人。
也就在这时,苏轼知道了他的名字。
但是对这位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黄庭坚则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胆怯。
他后来在《上苏子瞻书》中说:“我年少。
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没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
我曾经在众人广座之中看见过先生,但是始终没有勇气上前见您。
”但是,在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终于和苏轼走到一起了。
黄庭坚上书苏轼并写了《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苏轼也回信并和诗。
之后,两人书信密切,酬答往复不断,黄庭坚也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黄庭坚诗歌书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与苏轼并称为“苏黄”。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简介庐山博物馆藏黄庭坚像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他还笃信佛教,亦慕道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他是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一、人物生平1、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
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2、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
曾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知县。
3、元祐初,召为校书郎、主持编写《神宗实录》,擢起居舍人。
4、绍圣初,被新党指为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戎州。
5、徽宗即位后,任领太平州事,九日即被罢免,后并被放逐到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崇宁三年三月,黄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寺,都被官府刁难。
崇宁四年五月,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人不堪其忧,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
宜州人民敬其旷达高洁,许多人慕名前往求诗求书,向他请教学问,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
6、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
大观三年(1109年)春,由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
南宋绍兴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二、主要成就(一)诗作诗歌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求新生变创作特征:改串成句,夺胎换骨,点石成金;用拗律,压险韵;用奇字,刻意苦吟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道:“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
”在诗歌上主张借袭古人章句以创新意义,其手法多侧重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等形式,影响后世深远,为江西诗派之祖。
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的人生困局
生活困境: 少年丧父、青年时两次丧妻,家境不富, 科举受挫 文化困境: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宋人生唐后, 开辟真难为 政治困境: 毕生未做高官,却受党争牵累,一再被 贬蛮荒之地。最后死于贬所,景况凄凉
前20年乡居游学
5岁能背诵《五经》 传说7岁作《牧童》,8岁作《送人赴举》 14岁(1058年)父黄庶卒 15岁随舅李常到淮南游学 19岁乡试第一,礼部省试落榜.
人格诗品 衣被后世
苏轼曾对黄庭坚的品德 与文学给予高度评价: 瑰伟之文 妙绝当世 孝友之行 追配古人
中20年南北宦游
叶县县尉 北京教授 太和知县 德平监镇
后20年政治风浪
汴京
黔州 戎州 宜州
中篇:点铁成金 诗坛宗主
► ►
►
黄庭坚于仕进兴味寡淡,毕生 心智倾注于诗文和书法艺术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 有显著的特点。约有2/3是思亲 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 题咏书画,这种题材趋向与王 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流传下来1900多首诗,是最能 代表宋诗特色和成就的诗人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 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 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 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 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 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 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 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 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 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 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 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 为“宋代四大家” 。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黄庭坚行书是书法界的一个推陈出新,他将人的视野带到了更宽阔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原有的基础上。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匆匆走过了六十个年头,最后抑郁而卒。
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号山谷道人。
他是诗词与苏轼齐名,他的书法与秦观齐名。
他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这个朝代并没有带给他多少的幸运。
他是带着遗憾而去的,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墨迹和文献,这些都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便能作诗,而且过问他的学问,没有他不知道的。
他自幼知道的学问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读几十年寒窗才能达到的水平。
我很少看到他有很高兴的诗词留下,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
他早年丧父,从小就在外婆家长大。
成年后考中进士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担任国子监教授,那个时候他才22岁。
他担任知县时的为官作风独树一帜,深得百姓喜欢,可却招人别的官员不开心。
四十岁的时候,他因为才华出众升为佐郎。
后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官,他的仕途似乎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走到尽头,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
58岁时还以幸灾谤国的罪名处置,60岁罪名还没有解除的他就客死异乡了。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看到黄庭坚的一生,我们感叹在他那个朝代,除了做官,似乎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职业。
读书只为当官,是那个时代的弊端。
黄庭坚的一生,受那个朝代的影响很大。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凡是读过的书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问他的问题没有他回答不上来的。
难过的是,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只有寄居在外婆家。
黄庭坚受那个朝代的限制,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从小过的并不开心。
因为那个朝代的人如果没有父亲的话,多少都会被人看不起。
不过从他的为人处世中可以看出他豁达的心胸,反而因为恶劣的环境而自我慰藉。
黄庭坚所处的那个朝代的皇帝似乎不怎么开明,他经历的几个皇帝都听信奸佞小人的话而贬他的官。
也有可能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他直言不讳,敢于说出别人的错误。
黄庭坚的故事

黄庭坚的故事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东篱,号寒山子,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后人称为“黄半仙”。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黄庭坚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自小聪慧过人,酷爱文学。
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很重视,经常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踏实认真。
黄庭坚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词文章常常被人传诵,备受赞誉。
黄庭坚曾任官担任过许多职位,但他并不喜欢做官,更喜欢著书立说。
他在文学创作上勤奋不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黄庭坚的一生并不如意,曾多次遭遇挫折和困难。
他曾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生活十分艰苦。
但他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
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黄庭坚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超,他擅长行草和楷书,尤以行草著称。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风格清新俊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被誉为“黄半仙笔”。
黄庭坚一生坎坷,但他始终秉持着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不断追求卓越。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告诉我们只要有执着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
黄庭坚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升华。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文学艺术的真谛,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知道只要心怀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
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庭坚笃信佛教,亦慕道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
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
齐名。
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
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
李常为之惊奇,称
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
由于家境不太富裕,
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
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
诗人孙觉字莘老。
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
而另一
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
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
若书一代
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
“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
结束一场争论。
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
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
席
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
的神色。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
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
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
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
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
”就此中了第一名。
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
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
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
风斩竿竿。
”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
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
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
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
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
七年中,
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
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
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
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
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由是诗名大震,两位大诗人也从此结
下至死不逾的友谊。
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实行新法。
但是,新
法一开始就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
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黄
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很尊敬司马光和苏轼兄弟。
司马光逝世后,他作诗追挽:“毁誉盖
棺了,于今名实尊。
哀荣有亡命,终始酌民言。
蝉冕三公府,深衣独乐园。
公元两无累,
忧国爱元元。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之四但是,他也很尊敬王安石的人品:“然余尝
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跋王荆公禅简》他虽
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暂时由太后向氏听政。
五月,诏复司
马光等三十三人入官。
十月,蔡京等人相继被贬出京。
次年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三月,庭坚接到权知舒州的任命。
四月,又被召为吏部员外郎。
两次上表,说明身有羸疾,请求在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当一个地方官。
崇宁元年1102年
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任命。
六月,到达太平州,接受了知州的职务。
不料只过九天,吏部公
文就下来了,免去了知州职务。
原来,此时徽宗亲政,起用蔡京为相,新党重新握政权,
蔡京等人对旧党人物迫害比绍圣年间更加残酷。
崇宁二年四月,下诏销毁三苏、秦观和黄
庭坚的文集。
九月,又下诏在各地立“元佑奸党碑”,几乎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
这时,
赵挺之已被蔡京荐为副宰相。
庭坚地德平镇时曾与赵有过政见上的冲突,因而假公营私报
宿怨,暗中指使荆州转动判官陈举从庭坚所写《承天院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渴”等
语句,诬告庭坚“幸灾谤国”,使庭坚受到“除名羁营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的严厉处分。
崇宁三年三月,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寺,都被官府刁难。
崇宁四年五月,被
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人不堪其忧,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
宜
州人民敬其旷达高洁,许多人慕名前往求诗求书,向他请教学问,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
要求。
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
大观三年1109年春,由
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
南宋绍兴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更重要的是能对后代书法艺术
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起引导推动作用。
黄庭坚在这两方而的贡献,都很突出。
“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废除了席地作书习惯所带来的缺点。
黄庭坚就针对这个实际,在执笔方法上,正确地提出了“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来补救。
随着米芾继之。
经过后来书家在共同的实践巾,证明并公认了悬腕作书,是学好书法的必
要途径。
除此之外,对具体作书方而,他又提供了重要心得。
说“古人作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他用笔的心得是,充分掌握各种毛笔的不同性能,极力操纵,因势利导。
使“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指出用笔“要知擒纵,要字中有笔。
”深得
捉笔回腕,法度甚严”、“于左右之体、点画之间,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劲两全”。
所
以他妙能不择笔。
他在被贬谪期间,物质条件很坏,用三钱买鸡毛笔,还是写字。
说“鸡
毛笔亦堪作字”“盖能书者,有时亦乘兴不择佳笔墨也。
”黄庭坚用鸡毛笔写的字,我们
虽然无法辨出。
但流传著名的《松风阁诗》后有南宋向立跋云.“此松风阁诗,乃晚年所作。
笔墨虽不相副……然书法具存.章章乎羲献父子之问。
”我们在这件墨迹中,可以看
出他高悬肘腕,用提按和笔管向八而起倒,随势操纵的方法。
制服了倔强难驯的劣笔,写
出了不朽的名迹。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更大贡献是:预示未来,启发后人使用羊毫笔的门法。
在古代,包括黄庭坚时代,作书普遍用兔毫。
直至清乾隆时,梁同书等才提倡使用纯羊毫。
但兔毫
属硬毫,羊毫属软毫,笔性不同。
若不掌握羊毫特性及它的使用方法,学古人书,根本无
从学入,莫论超越古人。
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跋《汉曹全碑》下有一则云“此
碑陈香泉弈禧有临本,……。
颇得笔意。
然以弱毫摹其形,以隽逸则有之。
遒劲则未也。
”足见羊毫学古人书之难,关键在于比兔毫柔软,手腕提按挥运,笔锋不如硬毫之感触敏捷。
而鸡毫笔之软弱,更甚于羊毫。
黄庭坚既善用鸡毫,以其法施之于羊毫,则如手有千钧之力,举折枝之劳,无可疑矣。
因此黄氏的用笔方法,实为后人使用羊毫,打开了门法。
他
有诗云:“化我霜毫作鹏翼”正说出了他能使弱毫化成铁翼的实际情况。
我们使用羊毫,
学古人书,因笔毫刚柔性能不同,不可能尽似。
譬如生产工具不同,所出产品亦异。
要在
能充分发挥羊毫之功能,在书法风格上,接受古人传统,自能产生新貌。
所以黄氏的贡献,对后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技法上,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