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老舍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了富有独创性的市民世界的图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探讨、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都是发人深省的。

1.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老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并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从而批判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方面。

诸如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二马》),知足认命、墨守成规、敷衍平庸的张大哥(《离婚》),回避政治、保守苟安、谨遵祖传礼教、逆来顺受的祁家老太爷(《四世同堂》)。

2.新派市民形象:通过给他们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谨慎以至批判、排拒的态度。

3.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子》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三、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一)“京味”作为老舍的风格特征,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其注入的文化趣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其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重点掌握《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塑造。

能够就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节概述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与茅盾、巴金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对多种文艺体裁都有实践,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话剧等。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1924年赴英教学,到1929年夏返国之前,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老张的哲学》: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宗法社会中老张这个恶棍命运的描写,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艺术特色:长于表现北平市民生活,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笔调幽默,视野开阔,在新文学史上较早地描写了北方都市的市民生活。

《赵子曰》:作品通过对赵子曰们空虚无聊的生活的透视,剖析了这群新人物骨子里的旧与俗。

他们卑微的心理与空虚的灵魂,正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写照。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的思想:它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复杂的画面。

在老马这个老中国、老民族的老分子身上,老舍痛快淋漓地剥露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迂腐、落后、可笑之处。

作者以此寄托了深深的忧虑,并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兴盛,必须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在小马和李子荣身上,则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面向世界潮流,走向开放的新姿态。

两代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无可调和的冲突,显示了他们不同的心态,亦即昭示了民族新生的希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一、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

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

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

《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

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

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

新月诗人——徐志摩2、诗歌创作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

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3、艺术特色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

《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

如《沙扬娜拉》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如《秋月》《再别康桥》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

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

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

《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写的。

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在新文学的短篇小说里克列为上品。

老舍的短篇小说是对其长篇小说的补充。

二、《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靠拉洋车为生的破产的青年农民。

从客观上面来讲,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二是车厂主的女儿虎妞的诱骗。

小说是通过主人公:“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毁灭者的灭亡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远的悲剧力量。

这是《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而且作者采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显示老舍这部卓越长篇现实主义的艺术深刻性的是:作者不光对黑暗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血泪控诉,还从祥子自身发掘其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写出了生活对他的限制,揭示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

其次,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至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

虎妞是《骆驼祥子》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虎妞在作品中有双重身份:车厂主的女儿,人力车夫的妻子。

使她性格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市侩习气。

另一方面,她对父亲处于私心延宕了青春,心存积怨,直至闹翻。

同时《骆驼祥子》还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群像。

语言上的“京味儿”也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的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历时五年,全书80万字,分为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极端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弥补了抗战外文艺中反映市民生活的不足,在老舍创作历程中更是一块高耸的界碑。

它以新的超越表示这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

《四世同堂》通过描写抗战八年期间故都北平的家家户户、每日每时都经历着的痛苦与屈辱的境遇和精神折磨,从而有力的鞭挞了那些疯狂地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代表中国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这部作品一共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就有三四十个。

以祁家为主,冠家为辅,穿插钱家。

芸芸众生之中各有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走了不同的道路的差异。

《四世同堂》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同时洋溢着作者强烈感情倾向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