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

合集下载

孙犁名言名句大全-48句

孙犁名言名句大全-48句

孙犁名言名句大全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着有关于编辑的作品。

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

”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48句。

1、官家处处走过场,坏人处处钻空子。

钻大空子发大财,钻小空子得小利,尚可谈人心向善乎?2、老年人,回顾早年的事,就像清风明月,一切变得明净自然,任何情感的纠缠,也没有,什么迷茫和失望,也消失了。

而当花被晨雾笼罩,月在云中穿度时,它们的吸引力,是那样强烈,使人目不暇接,废寝忘食,甚至奋不顾身。

3、我们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在冰冻石滑的山路上攀登,在深雪中滚爬,在激流中强渡。

有时夜雾四塞,晨霜压身,但我们方向明确,太阳一出,歌声又起。

4、如果只谈艺术,我们就应该从唐宋以前的散文,多吸收一些营养。

从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欧阳修那里,多学习一些东西。

其中主要的经验,是所见者大,而取材者微。

微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具体而微的事物。

5、任何艺术,都以表现真实,顺应自然为主导。

任何技巧,如果游离于艺术的自然行进之外,只是作为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其价值就很有限了。

6、我时常想起青年时代的一些伙伴,他们早已划为烟尘,他们看不到今天,我也不替他们抱憾。

人有时晚死是幸运,有时早死也是幸运。

7、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

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

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

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8、文章是寂寞之道,你既然搞这个,你就得甘于寂寞,你要感觉名利老是在那里诱惑你,就写不出艺术品。

所以说,文坛最好不要变成官场。

孙犁的作品

孙犁的作品

孙犁的作品简介孙犁(1908年-2002年),原名欧阳少石,笔名犁,山东泰安人。

是中国现代作家中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称为“现代北方散文之父”。

孙犁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而著称。

她的作品大多描写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问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困境。

她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深情,令人动容。

主要作品孙犁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一些她的主要作品:小说1.《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这是孙犁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孤独和无奈。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和反思。

2.《天堂里的女人》:这是一部讽刺小说,描绘了一个虚伪的小城。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呈现了社会的荒诞和个体的挣扎。

散文集1.《平凡的世界》:这是一本集结了孙犁多年散文创作的作品集。

书中收录了她的一些经典散文,如《炊事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和《母亲》等。

这些散文以她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庭、母爱的赞颂。

2.《如梦令》:这是孙犁的另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她在不同年代创作的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集1.《迷糊草》:这是孙犁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她的一些诗歌作品。

诗集以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自然和人生的美好。

2.《叶子的诗》:这是孙犁的另一本诗集,诗集中的作品大多以叶子为主题。

诗集以孙犁敏感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叶子的独特感受。

影响与评价孙犁的作品以其真实和独特的视角打动了无数读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她以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的问题,表达了对封建道德和社会束缚的反思和怀疑。

她的作品对当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散文以其真实感人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梨

孙梨
孙犁(1913.5.11[1] -2002.7.11),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辑,[2] 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在家赋闲。翌年春,父亲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为他谋得一雇员职位。由于公务不多,他经常到附近的北平图书馆看书或到大学旁听,用笔名“孙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由于屡屡请假,加上局长易人,几个月后他便被免职。又经父亲托人,在北平象鼻于东坑小学当事务员,一年后辞职回家。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
1913年5月1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初六),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东辽城村。孙犁出生后,母亲无奶,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后煮成糊喂他。因此他幼年身体较弱,且有惊风疾。
1919年,孙犁入本村小学读完初级小学。1924年,孙犁跟随父亲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因孙犁就读的学校,图书丰富,故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中的叶圣陶、许地山等作家的小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多种杂志和儿童读物。学习期间,他阅读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
1936年暑假期间,孙犁经同学侯士珍、黄振宗介绍,到安新县同口完全小学当教员,教六年级语文和一年级自然。[4] 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创作初期
1926年,孙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北方一相当有名的私立学校)。在育德中学初中部(4年)读书期间,孙犁即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孝吗?》、《弃儿》,独幕剧《顿足》等。升入高中后,他阅读了当时正在流行的社会科学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作品。对文艺理论发生浓厚兴趣,看了不少有关的著作。并开始写这方面的文章,如发表在《中学生》上的论文《<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等。[3]

高一语文孙犁《荷花淀》

高一语文孙犁《荷花淀》

小说结构特点
1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结构,以“荷 花淀”为中心,围绕着不同的故 事线索展开,既有战争的残酷, 又有生活的温情,展现了抗战时 期华北农村人民的生存状态。
2 2. 开放式结尾
小说结尾没有明确交代人物命运 ,而是以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 无限的想象空间,为读者留下了 思考和回味。
女性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孙淑珍为代表的女 性形象,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展 现了女性的勇敢、坚强和智慧, 体现了女性力量的巨大潜力。
小说的思想内核
抗战精神
《荷花淀》以抗战时期白 洋淀人民的斗争为背景, 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抗战精神和坚定的爱国 情怀。
妇女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荷花”为 代表的女性形象,展现了 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 作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 雄气概。
对比分析法
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情节、不同主 题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 涵。
例如,将《荷花淀》与其他抗战题 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 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价值。
《荷花淀》作者简 介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冀中平原人民 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主。
1y by 123 yin
作品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背景
《荷花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反映了华北平原抗日斗争的残酷与 人民的坚强不屈。
农村妇女生活
孙犁以农村妇女为中心,展现了她 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勇敢和智慧,以 及在战火纷飞中的日常生活。
小说的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淀》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英勇 抗战精神,激发读者爱国情怀。
民族团结
小说塑造了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英雄 形象,体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孙犁

孙犁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2、孙犁的小说风貌 、 短篇小说:孙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 作的短篇小说,题材多集中于冀中平 原白洋淀一带,主要反映战争年代的 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如《 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如《山地 回忆》 回忆》、《吴召儿》等。 吴召儿》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作为孙犁惟 一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诗写成的 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诗写成的 小说”。它以抒情的格调,明快的风 格,表现了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 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特别 突出了冀中人民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的觉醒
B、创作途径 同样描写战争,峻青关注的是战争 本身,多从正面表现战斗生活,直接 抒发浓烈的情感,强调人们的英雄所 为;孙犁则关注战争引起的社会生活 的变化,多从侧面反映战争,强调人 们在战争中焕发的精神风貌和乐观情 绪。
C、生活体验 孙犁一直在做文化,宣传工作,亲身参加的 战斗不多,所以小说很少写到部队直接的战 斗场面。这种“生活不足”,有时限制了作 家的才情,也造成了作品生活而不够开阔的 弱点。峻青所在的胶东半岛,斗争极为严酷, 作者直接参加过武工队斗争,与他笔下的人 物共过患难,表现战斗场面更富有生活实感。
其三,在 当时战争小说的格 局中,孙犁一反以 悲壮或悲怆为主要 审美特征的战争小 说流向,第一个以 谈笑从容的态度, 描摹时代风云的变 幻,表现战争中人 民精神世界与人性 情怀的变化。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1、孙犁的生平与创作 a.故乡与地方色彩; a.故乡与地方色彩; b.抗战与其人生和创作; b.抗战与其人生和创作; c.文化生涯、艺术气质与小说风格。 c.文化生涯、艺术气质与小说风格。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笔名:林冬苹、孙芸夫。

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

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说教师,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芸斋小说》、《芸斋书简》(上、下册)、《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8册),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鲁迅读本》等。

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荷花淀——孙犁

荷花淀——孙犁

你能掂量出这句话的份量吗?这是全篇小说中份量 最重、内涵最多的一句话。战争年代,被敌人捉了活 的,对一个年轻少妇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 族的耻辱。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最不能接受 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 正应了那句古话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时 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 雷鸣。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 与敌人“拼命”。此刻女人是流着眼泪答应丈夫的。 你看,从内心一惊,到理解丈夫,从鼻子发酸,到狠 下决心,答应丈夫的嘱咐,把一个女人丰富、复杂、 高洁的情感世界,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而又回环曲折。
诗化的环境描写
⒈充满诗情画意:
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
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 清爽的凉风;新鲜的荷香。 ⒉寂静无声(有点失望,有些伤心)
⒊密密层层,铜墙铁壁,监视,哨兵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对话比较鉴赏:(语境1)
“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 “那咋成呢?” “那咋不成呢?” “我又不是走亲戚。” “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 我这是何苦啊!
重点探讨
2、 “临别嘱咐”:“鸡叫的时候……淀》中的夫妻话别,是真正的“生离死 别”,夫妻各自的内心波澜、悲痛担忧,都隐藏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了。水生嫂与丈夫面对“生离 死别”所激发出的那份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千 言万语难尽,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简单写了几句, 可是把那份感情表现得愈加幽深、丰富。离别在 即,女人恳切而动情地问丈夫还有什么嘱咐,丈 夫最后的嘱咐是: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 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对话比较鉴赏: (语境3)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 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了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 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 么点事吗?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 水生一把拉住她:“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 举手报了名。”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孙犁的简介

孙犁的简介

孙犁简介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1977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间有评论和小说发表。

新时期,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起,孙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论文集《文学短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

“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

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

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

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

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

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概述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

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

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介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2003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

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194 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6年起因病辍笔。

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生平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

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

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

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

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

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

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

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孙犁是热爱生活的,否则无法想象他笔下所描绘出来的那么多美丽风景和人物形象,尽管他出生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段里。

伟大的抗日战争,曾召唤无数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孙犁也不例外。

异常残酷的烽火岁月,却使人民的精神品质和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孙犁为之而感动,创作了象《荷花淀》、《芦花荡》、《光荣》、《嘱咐》、《风云初记》等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

他的小说,“把纷涌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

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并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水生妻、秀梅、吴召儿、春儿、妞儿……孙犁不仅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

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构筑他理想的王国。

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孙犁的文章,都是他亲身经历,他说:“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

可以说孙犁笔下的那些美丽可爱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现实和理想永远充满着矛盾。

作为一名解放区作家,孙犁曾一度受到广泛地阅读和推崇,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立人,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构成解放区文学的双璧。

但正当孙犁在小说中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时,现实处境却使他越来越感到困惑和紧张。

1942年整风运动带来的精神冲击,1946年因发表小说受到的公开批评,土改时因《一别十年同口镇》、《新安游记》等文章被定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后对知识分子的一连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风运动对知识界造成的大规模振荡,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体素质不好并且时刻耽心自己在写文章中犯错误的孙犁长期绷紧的神经终于在1956年春天崩溃。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

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

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

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

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

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

这些从农村来城市觅生活的,可以说是后富起来的人吧。

”在《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他列举了一次因简单的答话,使人家认为受了挖苦,以至怀恨在心,结果当这个人后来成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头头时,并极尽报复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几乎使我丧生”。

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

对于他一生视为神圣的文坛,对其“商贾化”的现象加以了尖锐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

对流行的以“研讨”、“庆祝”等形式“花钱买名声”的做法,孙犁不屑一顾:“‘花钱买名声’,尤其是‘花别人的钱,替自己造声势’,我极不愿为,而耻为之。

”对于文坛的官场化现象,孙犁指出:“文艺团体变成官场,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场气越大,却令人不解。

”“文艺界变为官场,实在是一大悲剧。

”进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实际上现在文坛宦途已经难分),急功近利,邀誉躁进,总是没有好结果的。

”他对一些所谓新潮作家的浅薄和无知提出批评和忠告:“当代一些所谓新潮作家,他的处女成名作,也是适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红。

这本来无可厚非,继续努力,自然可成名家。

然每当跻身官场(文艺团体也是官场),便得意忘形,无知妄作。

政治多变,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泼耍赖。

这不只有失政治风度,也有损作家风采。

”对于文坛上一些丑恶现象,他不无悲愤地感叹:“呜呼!文坛乃人民之文坛,国家之文坛,非一人一家、一伙人之文坛。

为什么不允许人注视它,这能禁得住吗?可怜的是,近年来,文坛上的一些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