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优质教案

《骑桶者》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领会文章内涵教学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二、走进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重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二、整体把握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设计思路《骑桶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
文中的主人公——一个穷的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的情节很荒诞,且夸张有趣味,同学们应该比较乐于读。
但本文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由于大多数同学接触的外国小说并不多,对卡夫卡这种大师级人物更是不曾“谋面”,成功把握住小说蕴含的主题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重心在于自主梳理故事情节,尽量实施“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探究小说主题,然后老师启发点拨感受卡夫卡小说主题的多元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课讲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探究小说的多重主题。
2.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
3. 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我为什么有文中所述的遭遇?在探究中解读小说的主题。
2.教学方法:“自问自解”,合作探究,启发点拨;借助多媒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同学们都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2.让学生学会真诚、勇敢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告诉他们即便是身处困境,我们依然不能彻底弃绝世界,要用一颗乐观的心,与人类交流,与世界对话。
教学重点1.分析骑桶者的形象。
“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
教学难点“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2.理解小说的多重主题。
“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这篇小说选自高中选修教材(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另外渗透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外国小说欣赏》之《骑桶者》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读方式教学的课文容易“满堂放”。
此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以点带面,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本堂课从板书着手,营造一种读后感的氛围:“以轻化重——走近《骑桶者》”,同时向学生明确学习三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达到同学为主,各抒己见;老师为辅,及时引导的最佳组合。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沙之书》一样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的典范。
要求学生能在精读前一篇课文基础上通过自读本文能进一步领会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明确“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的能力。
【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少接触现代主义的小说,所接触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批判小说,或古典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这无疑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惑。
如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仅仅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一浅层面,认为本文只是批判老板娘的冷酷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如何帮助、启发他们将简单化、浅表化的解读丰富、深刻起来,如何纠正学生对文章的误读,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说的冲动与热情。
在理解“骑桶者”这个处于困境却因自卑、畏缩而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的小人物形象时,可用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来增强体验,从而为理解小说的虚构而搭建桥梁。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骑桶者》的情节梗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领悟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
2.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寓意。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骑桶者》的初步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骑桶者”的寓意。
二、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b.“骑桶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二、深入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桶”、“水”、“鱼”等。
2.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b.象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寓意?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深层寓意,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拓展延伸1.分析小说与现实的关联,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类似作品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三、课堂讨论a.《骑桶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b.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c.你如何看待小说的结局?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3、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明确:第3段“行行好,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第12段“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三、文本探究◆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划一划,看看有哪些原因,请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圈点。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有丝毫温暖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内容和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题旨教学难点:小说是如何用虚构手法表达主题的。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环境、情节、人物,领会内容与题旨。
这是“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考纲说明和阅读经验,你认为小说有哪些赏析的路径?或者说有哪些关注点?请列出简明的思维导图,引领我们的阅读心向。
生绘制、展示,教师补充:外国小说关注矛盾的世界里情绪的转换和内心挣扎,现代派小说甚至隐去人物名字,包括外貌,要分析形象最好从心理入手。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带着这些任务进行阅读,读时思考:作者讲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或者说人物当时是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钟)情节很荒诞。
一个极度贫困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老板借煤,结果没借到,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
讨论:“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为什么还选择“骑着煤桶前去”?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师归纳:他怯懦。
(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犹豫彷徨随时准备撤离,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他卑微。
(敏感、孤僻,不敢面对面交流,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绝望。
一起看结尾:(一生读)“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你这个坏女人!”人家能听见吗?这是一场互撕吗?(开放性预设:是否看见他听清楚他的话)阿Q般咒骂、发泄。
(语言风格预设:其实这种骑桶的方式,包括被老板娘围裙扇走等情节,还有开头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都是一种自嘲的冷幽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本单元侧重于认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在学习了《沙之书》,初步认识了虚构与真实的基础上,本课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分析,交流探讨;本篇小说的主题较为多元模糊,可鼓励学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讨,课内最好不做无边际的讨论;为拓展学生阅读面,加深对虚构与真实的理解,可在课内开展群文阅读;本篇小说篇幅短小,应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读,更好体会人物心理、处境与形象;用一课时完成即可;如果设计群文阅读,应提前一天印发阅读材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群文拓展,加深对虚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群文阅读材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卡夫卡简介。
背景简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一读作品,概括情节
快速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不复再见”。
三、二读作品,认识虚构与真实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
2.本文中的哪些地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参考理解:
真实: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第一人称
虚构:骑着煤桶前去,高高漂浮在地窖穹顶,它太轻了,浮升到冰山区域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
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虚构能有效地凸显主题,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四、三读作品,理解主题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通过虚构与对比,作者想表达什么?
参考理解:
主题:揭示贫困者的窘状与困苦;批判有产者的自私与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
五、四读作品,群文阅读强化认识
方法: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1.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片段,看看《变形记》与《骑桶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参考理解:变形、夸张,荒谬、荒诞;人常异化为“非人”或者有了“非人”的举动。
2.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它与卡夫卡的《骑桶者》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
人物结局有不同,《骑桶者》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的世界;《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墙角。
富人的表现有不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桶者》里的老板好像不坏,关心穷人。
主题有不同:《骑桶者》主题多元模糊,还可能包含其它主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较为单一明确。
表现手法不完全相同:《骑桶者》运用变形、夸张的虚构手法,显得荒谬、荒诞;《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运用幻想,悲剧性更强。
六、课外阅读与练笔
在下面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完成。
1.课外阅读卡夫卡《变形记》全文。
2.对《骑桶者》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3.假如骑桶者不是骑着桶去赊煤而是提着桶去的,故事情节会有什么不同?请以“提桶赊煤”为题目改写《骑桶者》,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4.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虚构与真实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