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练习(附答案)
《师说》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师说》同步练习1一、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与〔〕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二、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4.登泰山而小天下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6.粪土当年万户侯三、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四、解释下列句中黑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六、解释下列黑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七、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内外资源,回应社会关切,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
儒家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开放包容、躬行实践等品格,为每个个体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提供了思想智慧与修身原则,孔子不仅提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
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注重“存心养性"“齐之以礼”“德礼兼治"并举,即通过道德心理培养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并做到德礼兼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家“德礼"蕴含国家制度建设的治理智慧以及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关注制度运作与个人贤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修身与建构选贤任能制度并举,注重贤能思想对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师说》同步练习一、选择类二、情景默写三、判断题4.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每个老师打心底里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
()(2)积善成德....、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深远”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跬步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4)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正是有了他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我们这个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选择简答五、文言文阅读C.今之众人..一跃,不能十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骐骥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B.耻.学于师C.圣益圣,愚.益愚D.愈发言真.率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13.下列对上面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B.第一段文字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C.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
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相反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D.第三段文字,韩愈为人正直,德宗晚年政事混乱,韩愈上奏章批判,被贬连州,又量情转江陵做掾曹。
师说同步练习与答案

师说同步练习二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道理,知识。
B.是故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低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读懂,理解。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组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而:就,连词。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之:主谓之间。
C.而耻学于.师于:向,介词。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就,副词。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C.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D.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是故圣.亦圣,愚亦愚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 则群.聚而笑之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D. 吾师道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是故圣.亦圣,愚.亦愚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9.下列句子,为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生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0. 下列句子加点词,为被动句标志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而耻学于.师C.不拘于.时D.其皆出于.此乎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传授。
10.2《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
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
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
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
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
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
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
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
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师说》(同步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

第23课 师说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郯子(tán ) 六艺经传(zuàn ) 贻(yí)B .句读(dòu ) 苌弘(cháng ) 聃(rán )C .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 蟠(fán )D .或不焉(fǒu ) 谄媚(chǎn ) 嗟乎(jiē)【答案】D【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音,A 选项“六艺经传(zhuàn )”;B 选项“聃( dān)”;C 选项“ 蟠( pán )”。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B .不耻相师 耻:耻辱C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答案】D【详解】根据词语规范释义,B 选项“以……为耻”。
3.下列关于“道”的一词多义,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C.吾师道也。
(名词,传统)D.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答案】C【解析】C 项,“道”即“道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断句能力。
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5.下列有关《师说》的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师说》同步练习同步练习测试卷(含答案)

《师说》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C.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他)。
D.君子不齿不齿:不值得谈论。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今天指的是接受最初阶段教育的学校。
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情景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式:)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式:),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句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句式:)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它们,指问题)为惑也,终不解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同步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a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a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o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u,阿谀,奉承二.填空题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
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四.阅读下面一文,完成11-14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11.对下面加点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② 我则行之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也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也不同。
12.文中下列四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13.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14.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
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创新试题】五.阅读三段关于文章创作的短文,完成15-16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①。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答李翊书》)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②。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迭。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於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③。
(王安石《上人书》)15.翻译文中划线的三句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 韩、苏、王三人对于文章写作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人对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何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2.B3.B4.C5.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略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8.C 9.A 10.B 11.D 12.B 13.B 14.D15.①只要水势大,那么凡属能够浮起来的物体,无论大少都会浮起来。
②只要求语言能表达意思,就怀疑会导致不要文采,这种怀疑是不对的。
③然而,外在的装饰也不能轻视,只是不要把它摆在首要位置就可以了。
16.①均强调文章内容决定形式、重于形式,即意在辞先;并讲求文章的实用性。
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论证手法。
【名题讲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如下问题(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
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
三月而不克之也。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
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此所以破燕也。
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齐策六》)[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蒉:草编的筐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夜邑:地名。
⑤淄上:地名。
17.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A.①⑥⑦ 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 D.②③④⑤⑧解析:“所以”是复音虚词,《师说》一课出现较多,应在本课积累掌握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