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艺术》

合集下载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是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是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是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座城市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被誉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

这三个民间工艺分别是瓷画皮子、糖画和糖朝阳。

瓷画皮子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

首先,工匠们会选用细腻的瓷器作为画布,然后用绘画技巧将各种图案和人物描绘在上面。

这些图案有的是仿写名画,有的是创作出的独特形象。

最后,再将瓷器进行烧制,使画面牢固地融合在瓷器上。

瓷画皮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传承了天津的文化传统。

糖画是天津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制作糖画的材料主要是糖浆,工匠们将糖浆加热、搅拌,直至变得坚硬。

然后,用勺子将糖浆倒在平滑的桌面上,通过快速描绘的手法,将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绘制出来。

在糖浆冷却后,工匠们将其剥离下来,成为一张脆弱但美丽的糖画。

糖画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感,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享受。

糖朝阳是天津的传统糖制品之一,也是当地人民喜爱的美食。

糖朝阳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红糖和花生,工匠们将红糖加热溶化后与花生混合在一起,并用勺子迅速搅拌,使其变成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糖块。

这些糖朝阳不仅色泽鲜艳,而且口感香甜可口,是一种天津特色的传统糕点。

这三个民间工艺品在天津流传已久,象征着当地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津人民通过这些工艺品,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对艺术和美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同时,这些工艺品也成为了天津的特色文化符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尝。

正因如此,天津的民间工艺三绝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艺,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些工艺品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艺,将文化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展示了天津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和品尝这些工艺品,感受到天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天津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执着。

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美食,天津的民间工艺三绝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泥人张

中国民间艺术-泥人张

天 津 泥 人 张
图中的孙悟空的颜色非常鲜艳,简朴,很有心 画线很整齐,重点是脸谱很细腻画出来,小时候很 多人都喜欢这人物,形象质朴,可爱活泼,令人逼 真一样。
他们穿的很漂亮的衣服,脸蛋特别可爱,圆圆 的脸蛋,眉毛、鼻子、嘴巴都这么细腻,有男孩子 举的小炮,女孩子在他背后,体现出他们这么天真, 回忆一下童年时光,也体现出来过年的气氛热闹, 喜庆。造型纯朴,细腻。
个昵称:泥人张。
制作材料:“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 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 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 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 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工艺及特:“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 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 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 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 发展,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 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 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 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六年,名长林,字明山,后以字行,民族, 汉族。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 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 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 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的由来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 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 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 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 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 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 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 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

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

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

天津在建城六百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形成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社会面貌,也孕育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

糖画艺术就是在天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

一、民间糖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所谓糖画,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

天津人将糖画艺人之称为“画糖的”,将去购买糖画工艺品称为“画糖去”。

这种用糖制成的画,既没有失去可以食用的食品属性,又是美观精巧的工艺品,还是极吸引小孩子的玩具。

糖画艺人赋予糖这种很常见的调味品以上三种功能的民间特色技艺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糖画的最初形式,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史料记载,汉代朝廷的宴会上曾有“以糖作狻猊形,号曰猊糖”的糖制品。

汉代的这种糖制品仅是作为宴席上的装饰物,并不食用。

到了宋朝,出现了叫做“乳糖狮儿”的食品,被列在“果子”类中。

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儿等。

”糖人在明朝似乎才有了接近今天的形式,被称为“糖丞相”。

清宣统元年(1909)傅崇矩著的《成都通览》一书中,出现了正式记录糖画的史料。

他在《成都民间风俗·正月》一章中写道:“元旦日街市停贸易……只有小本营生者,专售小儿之钱,如……糖饼。

”这里说的就是糖画。

后来的糖画艺人将民间皮影的造型方法吸收借鉴在糖画的制作上,将制作明代“糖丞相”的方法改为用盛着融化糖汁的小铜勺直接在石板上勾绘出类似皮影的图案,形成了今天遍布在各种文化庙会上的民间技艺“画糖的”——糖画。

糖画技艺于2008年2月被列入了中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有50多年街头卖糖画经历的成都老人樊德然先生成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早已在我国的天津、北京、河北、四川等气候适宜的地区遍地开花。

笔者小时候每次去公园或庙会,总要拽着长辈的衣襟站在街头糖画艺人的摊前驻足,新奇地观看糖画艺人变糖汁为形象、变朴拙为精美的高超技艺,也不失为童年回忆的美好片段。

天津的非遗文化写一篇作文

天津的非遗文化写一篇作文

天津的非遗文化写一篇作文我的家乡是天津,它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拥有着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几个吧!“飞镲”可以说是一项天津独特的民间艺术。

它形状像琵琶,又称“京钹”或“佛镲”,有高音和低音两种。

飞镲表演者都身穿盔甲,头戴子,手拿两块飞镲。

另外,在表演时表演者要进行跑步、跳跃、腾挪、翻滚、摔交等惊险动作,同时还会伴随各种鼓点节奏,犹如万马奔腾,使人看了赏心悦目。

飞镲原本用于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娱乐性的竞技运动,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俗话说:京剧是国粹,天津戏曲则是“国剧”。

今年,我们天津也迎来了新的文化瑰宝——空竹,这项传统的中华绝活儿已经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与弘扬,并获得了第三十届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新春团拜会“最具魅力民间绝技”奖。

天津的空竹表演者是坐在椅上,右腿固定在左小腿上,双臂伸直搭在腿上,而且他们是空竹的后端顶着脑袋呢!由此可见,空竹的玩法多么困难啊!而当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怎样转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再想做出完整花样就很难了,需要大量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

但无论多难,每次都会给观众带来欢笑声,所以说,我认为,空竹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民间艺术。

提到狗不理包子,那就必须说道这里的面食了。

面食是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除了馒头、包子、饺子之外,还有煎饼果子、馅饼等等。

其实,面条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存在,只不过没有叫做面条罢了。

到了元代才改称面条,并加以推广。

而且,从前,天津人就喜欢吃麻酱凉皮,因为狗不理包子最出名。

狗不理包子之所以享誉全国,就是因为它讲究真材实料,价格公道,味道纯正。

虽然狗不理包子的肉馅中放有的是猪肉,但却肥而不腻;汤汁里是满满的香油,但却一滴不漏;豆腐丝是一层层卷在其中的,但却细嫩爽滑。

狗不理包子吃起来鲜香扑鼻,色泽诱人,这些都离不开对制作工序的精益求精。

我们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闻名世界,而且连续四年荣登“中华老字号”榜首。

虽然如今它的店铺遍布全球,可天津人仍然钟爱自己的狗不理包子。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之一是什么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之一是什么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之一是什么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熟练地运用双手创造出了一项独特的民间工艺,被誉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之一——糖画。

糖画起源于唐代,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发展,成为了天津独有的一种传统技艺。

糖画的制作过程需要工匠们有着高超的熔糖技巧和艺术造诣。

他们用糖浆烹制而成的深黄色液体,在铺在一个特制的石板上,然后利用铁嘴勺迅速勾勒出线条,画出形状各异的花鸟鱼虫等图案。

糖画作为一种通过熔糖技巧绘画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色彩上也有各种变化。

经过工匠们的巧妙操控,糖画能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色彩对比,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糖画的主要原料是白糖,它被加热至150度以上,经过复杂的过程,形成了琥珀般的糖浆。

这种糖浆既可以用来绘画,又可以用来制作糖人、糖葫芦等小型艺术品。

糖画的工艺复杂而独特,不仅需要工匠们有着良好的手工技巧,而且需要他们对颜色的把握和造型的处理有着深入的理解。

这些都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

作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之一的糖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糖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中国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糖画常常作为特色文化元素出现。

例如,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邀请糖画师傅现场制作糖画,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温暖的祝福。

此外,糖画也是天津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独特旅游资源。

糖画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制作工艺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上。

糖画作品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无论是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还是那些活力四溢的人物形象,都能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此外,糖画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虽然糖画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科技的发展,这一独特的民间工艺正面临着挑战。

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

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

‎‎‎‎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孔令‎伟 Kon‎g Lin‎g wei ‎天津在建城‎六百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形成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社会面貌,‎也孕育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

糖‎画艺术就是‎在天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

‎‎一、民‎间糖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所谓糖画‎,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

天津‎人将糖画艺‎人之称为“‎画糖的”,‎将去购买糖‎画工艺品称‎为“画糖去‎”。

这种用‎糖制成的画‎,既没有失‎去可以食用‎的食品属性‎,又是美观‎精巧的工艺‎品,还是极‎吸引小孩子‎的玩具。

糖‎画艺人赋予‎糖这种很常‎见的调味品‎以上三种功‎能的民间特‎色技艺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糖画的最初‎形式,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史料记‎载,汉代朝‎廷的宴会上‎曾有“以糖‎作狻猊形,‎号曰猊糖”‎的糖制品。

‎汉代的这种‎糖制品仅是‎作为宴席上‎的装饰物,‎并不食用。

‎到了宋朝,‎出现了叫做‎“乳糖狮儿‎”的食品,‎被列在“果‎子”类中。

‎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梦粱录‎》中记载》‎一书中,出‎现了正式记‎录糖画的史‎料。

他在《‎成都民间风‎俗·正月》‎一章中写道‎:成都民间‎风俗·正月‎》一章中写‎道》人物等‎。

‎5. 图‎形寓意类。

‎图形类糖画‎大多形象比‎较简单,制‎作快速方便‎,价格也比‎较低廉,如‎武器形状的‎玩具(宝刀‎、宝剑、宝‎斧)、灯笼‎、帆船等,‎深受孩子的‎喜欢,但其‎中也不乏精‎品出现。

比‎如聚宝盆图‎样的糖画,‎需要在一个‎花纹繁复的‎鼎中画入元‎宝、铜钱、‎珊瑚、珍珠‎等各种图形‎,以图财富‎盛旺的寓意‎,制作难度‎较大。

‎ 6.‎流行图像‎类。

现今的‎天津糖画艺‎人在继承传‎统糖画图样‎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了适应大众‎审美流行趋‎势而拓宽自‎己的作品内‎容。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
天津杨柳青年画,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美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带领大家领略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一、选材与准备
1.纸张:选用优质宣纸,质地要求平整、坚韧、吸墨性好。

2.颜料: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雄黄等,色彩鲜艳、经久不变。

3.笔刷:准备各种型号的毛笔,如勾线笔、渲染笔、平涂笔等。

4.刻刀:用于雕刻木版。

5.木版:选用质地细腻、硬度适中的梨木或枣木。

6.橡皮泥:用于制作版画。

二、制作流程
1.设计图案:根据表现主题,设计出年画的图案,包括线条、色彩等。

2.刻制木版:将设计好的图案反贴在木板上,用刻刀雕刻出图案的轮廓和细节。

3.涂抹颜料:将雕刻好的木版固定在画桌上,用毛笔蘸取颜料,按照图案涂抹在木版上。

4.印刷:将宣纸铺在涂好颜料的木版上,用橡皮泥均匀地涂抹在宣纸上,使颜料充分附着在宣纸上。

5.晾干:将印刷好的年画放在通风处晾干。

6.装裱:待年画晾干后,进行装裱,使其更具观赏性和保存价值。

三、注意事项
1.刻制木版时,要注意刀法的运用,使线条流畅、自然。

2.涂抹颜料时,要控制好颜料的浓淡,使画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3.印刷时,要确保宣纸与木版的贴合度,避免出现漏印或重影。

4.晾干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避免年画变形或褪色。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天津更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 方: 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韵大鼓等在天津形成, 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书等在天津兴盛和发 展。
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 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 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 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民间艺术的“老三绝”源自一.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 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 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 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 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 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 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 人题材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产品行销北方及东北、内蒙、新疆各 地。对河北武强年画、东丰台年画、及山东潍县、 高密及陕西凤翔等地年画都有一定影响,杨柳青 年画别名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性木版印绘制品, 产地:天津市杨柳青镇,产生年代:明代崇祯年 间,盛行时期: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制 作方法:半印半画,主要题材:仕女、娃娃、神 话传说!
三.风筝魏 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从 清代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十美画放风筝》上即可 得到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10 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 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1872一1961 年)。他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 新,先后研制了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 组合式(即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叠风筝,一 生研制风筝200余种,被人称誉为“风筝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雕纸艺人展示自制的雕纸用的刀子.Βιβλιοθήκη 雕纸包括刷红纸、制版、雕刻
.
雕纸对刀工的要求非常高
.
目前,高科技制版、机雕技术几乎完全取代 民间手工艺,手工雕纸在市场上的利润很小, 没有人愿意从事学习这一手艺,纯手工雕纸 工艺濒临灭绝。
.
.
京东大鼓
.
京东大鼓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形成于天津。它 是以京东方音演唱平谷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民 歌及落腔调的旋律而形成的。
.
其在方砖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鸟兽形象生 动逼真,构思精巧,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
杨柳青年画
.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元末 明初,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 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 相模仿。
.
杨柳青年画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 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 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 等纯手工制作。
.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
.
.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 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 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 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熟泥”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 烧,温度要达700℃左右,出窑 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
.
.
.
天津民间雕纸
.
雕纸是天津市的传统民间工艺,与大多数剪 纸艺术不同,它是一种以刻刀雕琢为制作手段的 纸制品图案艺术。
.
不同形态的风筝
.
砖刻刘
.
刘凤鸣(1889-1978),天津人。15岁开始随外祖 父马顺清学习刻砖技艺,创造了天津刻砖的独特 风格,被誉为“砖刻刘"。
.
他开创的“堆贴法”,即在砖面上加贴一 小块砖,以扩大空间,使作品有更强的层次感, 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有花鸟、风景、人物、 故事等,从而确立了天津砖雕的艺术风格。
.
小贩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手上揉搓, 然后用嘴衔一端,一边吹一边用手调整造型,不 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
.
泥人张彩塑
.
“泥人张”为天津市的一种民间文化,是天津艺人 张明山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
.
"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 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 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 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 制出来的泥人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那些正在消失的
天津民间艺术
.
糖画
.
糖画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所用的工具 是一勺、一铲、糖先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 丝时即可以在石板上来浇铸造型了。
.
.
吹 糖 人
.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 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 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 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
.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 国文化的瑰宝。
.
那些正在消失的
天津民间艺术
.
风筝魏
.
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 故称风筝魏。
.
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 浓厚兴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并应用于 风筝的制作。逐渐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 平稳、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的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