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合集下载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它深入探讨了家长如何用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孩子成长,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亲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爱心在亲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营养,只有用爱心对待孩子,才能真正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了爱心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比如,父母用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孩子,孩子会更加乐于接受教育,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成长。

而如果父母缺乏爱心,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性格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爱心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用爱心去关爱孩子,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作者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用心去经营。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比如多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鼓励和支持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感到孤独和迷茫。

同时,作者还提醒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亲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

最后,这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

作者认为,自信和独立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素质,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培养孩子自信和独立性的方法,比如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是亲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才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爱心伴孩子成长

爱心伴孩子成长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张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需要用爱去浇灌的鲜花,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没有厚度,却非常有深度,她用自己最朴实的教育案例指导了我们如何使用师爱去浇灌,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带领全班40多位学生,孩子就像池里的鱼儿,而我的爱就是这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要让鱼儿游得欢畅,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才会向你敞开自己的心扉,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肖老师年纪轻轻,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那是因为她用自己丰富的爱学生的方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在书中我看到:肖老师在办公室常常遇到或者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的孩子,老师就帮他们养。

这不就是我们说得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吗?我们经常把“师生平等”放在嘴边,可是又有几人真的做到了师生平等呢?当我们向孩子借笔的时候,哪个孩子不是双手擎上呢?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却从没想过这凭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把孩子置于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位置。

或许以前我们做得并不是那么好,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平等”不仅仅是一句空口号呢?关键是教师要学会爱,学会怎样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因为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对爱的呼唤,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在丫山夏令营时,我面对的三个小男孩,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想家,会对你排斥,笑笑甚至在第一天傍晚的时候,就哭着说:“我要回家,我下次再也不来了,我今天一定要回去。

”之后,不是背着背包出寝室,就是信誓旦旦地说要回去,甚至不肯吃饭。

要想先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再让学生信任你,依赖你,我必须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关心爱护学生,和他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他听,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丰富的方式去爱孩子,因材施教,终于,孩子被我的爱感动了。

爱心伴孩子成长

爱心伴孩子成长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传统文化,国之粹,学之,益无穷。

————题记每至晌午,伴着孩子均匀的呼吸声,我翻看着《爱心伴孩子成长》,此书大多围绕中国传统文萃《弟子规》,教我们学会如何与弟子们相处,但是翻看逾久,越能发现它已非仅仅是讲师生关系,它在教我们与除己之外的任何他物和谐相处,我想传统文化将肖陈颖老师引向心中明净的同时,更让我这个凡夫俗子脑中警醒。

胸中有千万丘壑,此处仅仅撷取一二处感触最深的,以表钦佩。

当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境的时候,孩子都开始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个表面给老师看。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觉笑了,表面问题不仅仅是孩子们爱,很多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也爱。

这个社会的浮躁已经让更多的人梦想着一夜暴富,用最节能的捷径通向万人景仰的地位。

或许心的教育滞后,导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沦。

作为教育的年轻一代,我很庆幸的看到了此话。

但却要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某些行为。

其实首先就是面对学生犯错时的心态。

我们作为老师,总是害怕学生犯错,甚至以一种以儆效尤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一朝比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阴影。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曾懂得;犯错的时候是教他的最好时候,但是在行动上会莫名的发出无名之火,于是孩子被我们狮吼、赤目、甚至竹笋炒肉的威慑下,乖的像温顺的小猫,舔舐自己的泪痕。

而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股爱玩的、冲动的、无法规避的欲望,在我们看不见的某个角落释放出来,或许在这一次的阴谋里,他们有过犹豫、害怕,甚至不知所措,但是想到之前的伤疤他们选择向我们说“no”甚至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依然铁着脸,打死不承认。

我想这就是肖老师说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但是这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吗?不是,我们想达到的并不是表面虚伪的太平,内心的暗波汹涌。

面对错误的态度比错误的结果更重要。

所以我们要想帮孩子,需要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犯错,我们也爱他。

但爱是真心感受,绝不是控制和占有,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心理上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构建一个有爱的学习环境,这也是“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的内涵。

读书是一种好习惯,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成长。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从小孩子一本书一本书地拓展视野,坚定了解事物的态度,增加了解世界的情感,这都是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极大帮助。

我曾经陪伴过一个读书热爱的小姑娘,她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从小她的家庭就十分节俭,但是她的父母总是会挤出一部分money来买她爱看的书籍。

在她的书房里,摆放着几百本书,笔记本、照片、小玩具等,可以看出她已经阅读很多的书,并记录了很多读书笔记,每一本书籍都见证了她成长的历程,让人深感感动。

她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人,还是一个有爱的孩子,她在书中学会了自我探索、人际交往和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培养读书的习惯,从小养成好习惯,有助于孩子在今后探索自己的人生动力,发现自己的喜好、成就感和价值观等。

读书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智慧,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绘本、识字卡和儿童读物等等,用这样的方式来陪伴他们成长。

“爱心”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精髓。

父母可以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生活,建立互信和共情的关系。

这样做不仅仅可以提高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也可以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经常看到一些家庭没有那种闹铃般的独立,夫妻间的沟通远离孩子的世界,孩子看着电视或玩手机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

这样的家庭严重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我们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要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伴”也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要素之一。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怎样鼓励学生才有效——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肖陈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天都去鼓励孩子做得好的部分。

比如说我到了教室,我就会大大的赞叹,我说从来老师没有看到有人把桌子擦得这么亮。

教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常常骂他,批评他,造成的就是对立,孩子很难过。

我们常常去启发他,鼓励他,这个孩子他的力量、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

所以我们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鼓励带来的是激发潜能,而批评只是造成隔阂、造成伤害。

读后颇有感受。

总看到许多老师(包括自己)双手平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如今的学生太懒,早读让出声朗读,从来都是莺声燕语,时断时续。

让他们动脑筋思考个问题,不是没吃过豆芽,就是没见过莲藕。

也就是说他们考虑问题要么不周全、要么缺心眼。

特别是期末考试,简直就是考试老师。

当老师把茫茫题海研究得滴水不漏却依然担心学生不会时,大多数学生都是“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哎,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太不好了。

”甚至有老师慨叹:“想当年,我读书时……只可惜好汉都有当年勇啊”。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蹲下来审视我们的学生时,也会有“这年头,当学生也不容易混”的感慨。

看他们表面上悠然自得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并不快乐。

虽然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家长不是让孩子上这个补习班,就是读那个特长班。

家长们一步步实施着自己的“状元计划”和“神童计划”,难道我们做老师的果真有“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魔法吗?答案是没有。

相信每一位在坐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着一些学习障碍。

怎样才能让他们表现出应有的优秀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把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说出来,愿与诸位同仁共同切磋。

目标只有一个,方法很多,赞赏和鼓励不失为一种上策。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我一直在鼓励学生呀!但效果却不十分理想。

那是因为我们只会用“好”和“很好”“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精彩的回答。

要么就是“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

爱心伴成长

爱心伴成长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要心存感恩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有“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

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包含着感恩情结。

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

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

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

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把叛逆当作青春的色彩,把别人忠诚的劝告看做是伤害,把年迈的父母当成负担!戴着冷色眼镜,冷冷地把无礼、刻薄、自私、冷漠、绝情辐射给每一个关爱他的人!正应了一句歌词,“爱他有多深,就是苍天捉弄爱他的人几分”。

其实,感恩,首先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西方哲学家尼采说过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只会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只会一味索取而不知回报,他只会用狭隘和偏激的抱怨换来孤立无援,他的生活会因体验不到相互给予的快乐和为他人创造的快乐,而内心烦怨,生活枯燥。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以“爱心”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亲子之间的故事。

作者通过两个孩子小丽和小明的成长经历,揭示出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使我深受启发。

故事中的小丽是一个很聪明但内向的孩子,她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而小明则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孩子。

小丽和小明的父母都非常注重他们的教育,他们用心地关爱、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父母都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不仅对孩子进行深入的关心和照顾,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他们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探索世界。

这种积极的亲子互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另外,这本书也提醒了我作为父母或者将来的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

在小说中,父母们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而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自己的兴趣。

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支持。

这种开放和宽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勇气,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小说中,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成为孩子们成长中坚实的后盾。

他们的陪伴和鼓励帮助孩子们度过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还启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积极的影响,让孩子们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总之,《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孩子积极地思维能力。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提醒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成为孩子们的坚实后盾,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精选10篇)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精选10篇)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篇1刚开始抱着好奇的心情读《爱心伴孩子成长》,但是当我读完第一页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爱上它了。

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教学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每堂课都可以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

”那么做最好的老师,也就是一种美好的、执着的追求,昨天做的要比今天好,明天做的要比今天好,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超越,从而向着做最好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幸福这个目标无极限的接近。

肖老师是这样阐述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对他充满着崇敬之情。

作为同行与肖老师相比我缺少的是积累,感触颇多。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说法:“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己,另外一个是沾满了坏习惯的自己。

你要想回复到自己真正本来的样子,一定要战胜坏习惯。

真正的英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坏习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你打败别人的同时,败得最惨的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坏习惯的奴隶,你已经不是英雄了。

”看到这的时候,我的心再一次的颤动,我能做到吗?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我缺的是什么?我不断的思着……在书中我看到:肖老师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一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拿过来,拿到老师这里,老师帮他们养。

看到这的时候,我深深感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朋友关系。

也让我省了师生之间的所谓的平等。

当我们向孩子借笔的时候,哪个孩子不是双手擎上呢?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却从没想过这凭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把孩子置于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位置。

那么我们所谓的“师生平等”不就是一句空口号吗?我又一次的扪心自问:你是怎么做的,你把孩子放在和你平等位置上了吗?我的回答是:以前没有做到,以后一定做到。

读这本书,像是给心灵洗澡,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敲打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在感动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读过《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让我感受到肖陈颖老师的教学中充满了爱心和快乐,这里没有太多的理论说教,都是肖老师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己和学生的点点滴滴,而肖老师的快乐则是源于他将传统文化教育巧妙的落实到了孩子日常的德行教育中,真正的体现了人的教育。

肖老师的讲学让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新的认知,育心育德胜育知。

肖老师在教书时,首先让孩子守规矩。

每节课首先做两件事:收拾课桌,捡垃圾。

《弟子规》上说:“房室洁,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小孩子要懂规矩,要求要严格。

于是她在上课前,都把书桌整理好,而且把她用的粉笔摆整齐。

这如同我们的教学常规中,要将学生的课前准备落实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关注孩子们的德行,从小培养他们要孝敬父母,要尊师敬长,远离污染源。

孩子具备了圣人所教的德行,就会成为圣贤之人。

总之,这段时间的读书、背诵、传统文化的熏陶,我的感受就是,转变一种观念、收获一种智慧、品读一种文化、提升一种品位。

学会一种坚持,启迪一种心智。

从我做起,我将铭记心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自己,再影响别人。

怀着感恩的心,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冰心有一段话曾激励过无数的人为这个世界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

”也许,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播种便能开花的人,但我可以做一颗流星,在孩子们孤单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偶尔还会想起:在他们的夜空中,曾有这样一抹光亮陪他们走过一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