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题目:100m3/d污泥厌氧消化池设计二、内容:设计日处理(80~260)M3的中温定容式污泥厌氧消化池。

三、原始数据及操作条件要求1.污泥的含水率96.5%,污泥全年平均温度25°C,日平均最低温度23°C;2.大气的全年平均温度21°C,土壤冬季计算温度10°C,冬季冻土深度0.6米,土壤全年平均温度23°C,冬季室外计算温度3°C;3.当地底下水位深度7米(距地表);4.采用中温消化,消化温度控制在33—35°C,消化池需加热和搅拌。

四、污泥厌氧消化的概述1.基本定义(什么叫厌氧消化);2.处理的对象(如食品废料,城市废水污泥,……)3.意义作用;4.有机物厌氧消化(厌氧发酵)的基本原理;5.影响厌氧消化的因素;6.厌氧消化池的类型;7.工艺流程。

厌氧消化池的类型:按容积大小可分为:●小型<2500m3●中形≈5000 m3●大型>10000 m3按处理负荷可分为:●标准负荷消化池,无需加热搅拌(消化时间长,已淘汰)●高负荷消化池,有需加热搅拌(消化时间短)按结构可分为:●固定盖式(定容式)●浮定盖式(动容式)按温度可分为:●低温<20°C自然消化(很少采用)●中温30~35°C加热搅拌(人工控制消化)●高温>50°C加热搅拌(人工控制消化)工艺流程:五、 定容式消化池尺寸的计算1. 设计的概述:对四种设计方法进行简介(1) 按污泥的投配率计算,即每天投加的新鲜污泥量(m 3)与消化池容积的比例(%),式中 V — 消化池的计算体积,m 3; w — 每日新鲜污泥量,m 3;n — 污泥投配率,%,对中温消化n=6~8%。

(2) 按有机物负荷计算式中 V — 消化池的计算体积,m 3;S v — 污泥中有机物重量,kg/d ;S — 消化池有机物负荷,kg/ m 3 ²d ,取1.6~3.2。

环境工程固废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工程固废课程设计任务书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某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二、设计任务某市城市垃圾采用卫生填埋进行处置。

本次设计任务主要是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中的方案确定及初步设计阶段,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主要为填埋场工艺的选择、库容的计算、结构的初步设计。

三、设计资料1.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某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地处长白山腹地中心。

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占延边州总面积的25%,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某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开发圈和图们济开发圈辐射半径内。

长图铁路、图乌公路和鹤大公路交会于市区,公路总里程258公里,距延吉机场150公里。

某市幅接吉黑两省四区九县市,毗邻珲春、图们、和龙、龙井以及绥芬河等口岸城市,有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培育客货集散地、加速经济开发的先天条件。

(2)地形地貌市区大部分为松花江冲击河谷平原,地质构造较为简单。

周围山地丘陵由海西期花岗岩和第三系高位玄武岩组成。

河谷平原普遍发育着第四纪松散沉积岩层。

主要由粘土、亚粘土、砾石、细卵石组成,平均地耐力在35T/m2。

无明显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市区内地下水由深浅两层水构成。

有大气补给和地表水补给两种补给形式。

以大气降水为主。

地下水流自西南向东北。

深层水埋藏在玄武岩之下,距地表面60~70米;具有承压性;浅层水埋藏在亚粘土下的沙粒层中,距地表3.4~4.5米。

(3)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A-辉发河-海龙大断裂通过市区东北方的官地乡。

对市区一定影响。

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地震。

最大震级3.4级,国家地震防护区划规定该地区以6度设防。

(4)气象水文牡丹江发源于市区西南马号乡牡丹岭东麓,经市区流经大山、小山等地流入镜泊湖。

市区河段、牡丹江上游,平均坡度在0.32%左右。

最大流量1420 m3/s(1960年),最小流量为0.0074 m3/s(1975年)。

最高水位499.907米(1960年),最低水位486.75米,平均江地区经济开发圈两个经水位486.95米。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重庆大学城环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2015年2月13日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一、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根据《御临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需在石船镇建立一个服务人口为10万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以消纳渝北区统景、石船、龙兴等7个乡镇的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2. 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垃圾处理方案的比较、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步骤、对所选场址的评析以及填埋场工程设计。

通过设计,学生应掌握垃圾填埋场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了解如何查阅有关资料、手册以及规范,掌握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的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和设计图的绘制等基本方法。

3. 设计任务及内容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方案设计,内容包括原始资料的分析,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以及垃圾填埋工程的设计等几部分。

(1)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根据所提供资料,城市垃圾的基本性质,通过焚烧、堆肥、卫生填埋几种处理方案比较,选择卫生土地填埋为该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2)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评价所选场址是否适合,主要从工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几方面出发。

(3)垃圾填埋工程设计包括:库容的计算,填埋场范围确定,截洪沟、垃圾坝、截污坝、浸出液调节池以及浸出液处理厂、气体处理设施、防渗工程的设计、计算,另外还包括填埋场的操作方法、步骤,填埋场地的监测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

4. 设计要求(1)绘制设计图纸3张,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总平面布置图一张 (1号);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填埋气输导平面布置图一张(1号);垃圾卫生填埋库区纵剖面图一张(2号)。

(2)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前言,主要设计原始资料,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的评析,填埋工艺设计(包括工程设计计算,填埋操作方法以及辅助工程的设计),设计中存在问题及个人体会。

固废课程设计说明书

固废课程设计说明书

固废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掌握固废处理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理解固废概念及其分类方法;2.掌握固废处理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能够评估固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能够设计并实施固废管理方案;5.能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固废处理。

二、课程设置本课程主要由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组成。

1.理论学习部分:2.实践操作部分:本部分主要通过实验室实践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培养学生固废处理与管理的实践技能。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固废样品采集与分析、固废处理设备操作与维护、固废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学习固废处理的实际操作技巧。

三、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设计报告两个部分。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表现等。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作业,并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固废管理方案进行设计与实施,并撰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应包括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结果评估和总结等内容。

学生应能够清晰地描述固废管理的目的、方法和效果,并对所选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资源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教材和参考书目:提供固废管理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参阅和学习。

2.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提供固废分析和处理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3.实地考察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场地,使他们能够亲自了解和分析实际的固废处理情况。

4.教师支持和辅导:为了提高学生对固废管理的理解和能力,教师应提供课堂辅导和实践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适用专业:课程代码:学时: 1周学分: 1编写单位:编写人:2015年12月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不等,每一学生设计的工艺参数不同,做到一人一题,并且要求学生手写。

三、课程设计步骤设计布骤如下: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设计说明书编写四、课程设计要点“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5、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总图布置及其他说明成果的图纸;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答疑。

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书模板-固废

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书模板-固废

长春建筑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毕业设计任务书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城建学院一、设计题目(宋体,小三,加粗,段前段后0.5行)×××省×××市某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工程设计×××省×××市某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及渗滤液控制系统设计×××省×××市某区城市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与处置的综合设计×××省×××市某区城市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方案设计×××省×××市某区垃圾卫生填埋场及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二、设计目的毕业设计是工科大学本科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所必须进行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案的设计与研究,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深化和扩展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较系统地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三、原始资料本设计涉及的该地区的基本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当前人口状况资料,学生需要自行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确定,根据确定的原始资料,设计适合该地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的方案,从而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四、设计任务1、垃圾填埋场的计算(1)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2) 填埋工艺选择及设计(3) 场底防渗系统的设计(4) 场区防洪及排水系统的设计(5) 排渗导气系统的设计(6) 终场覆盖系统的设计2、垃圾渗滤液控制(1) 渗滤液的收集与排放系统(2) 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比较(3) 渗滤液处理构筑物的设计3、污泥处理设计(1) 污泥量的计算(2) 污泥体积的计算(3) 贮泥池的计算(4) 污泥脱水设计4、垃圾填埋场的总体布置(1) 垃圾填埋场的平面布置(2) 垃圾填埋场高程设计(3) 渗滤液提升泵与污泥泵的选择五、设计成果及要求设计要求1、在教师指导下按时独立完成设计内容,按时提交设计成果。

固废处理课程设计

固废处理课程设计

固废处理课程设计《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及目的1、任务:完成云南省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艺方案设计。

2、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城市垃圾填埋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巩固教学中所学知识,并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设计规模服务人口40万人,垃圾容重量450kg/m3,服务年限大于10年。

三、设计条件1、气象资料参考昆明市的资料(网上查询)。

2、填埋库区场址概况:填埋场库区周围汇水面积0.5km2。

场底表土厚度0.8~4.8m 不等,平均2.2m。

土壤渗透系数为9*10-4m/s。

场址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8m。

3、填埋场5公里有城市污水处理场,紧挨填埋场有水、电源及公路。

四、设计工作1、收集设计基础资料:根据规范要求进行。

2、确定处理工艺流程及填埋作业程序;计算库区总容量和填埋总量,服务年限。

3、填埋场主体工程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主体设施的工艺参数,确定主要尺寸。

4、填埋场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和设备的工艺布置。

5、垃圾填埋场平面布置、剖面及主要构筑物工艺图设计。

五、设计文件的编制1.设计小组垃圾填埋场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不少于1万字);2、图件每人2张;3、分工设计说明书每人一份。

六、主要参考资料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4-2009)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 2035-2013)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 18772-2008)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8.《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64-2010)9.《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 17642-2008 )10.《垃圾填埋场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材》(CJ/T 371-2011)11.《聚乙烯(PE) 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12.《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290-2014)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2014)14.有关填埋场设计的论文著作七、课程设计成果要求(一)课程设计文本结构1.课程设计任务书2.课程设计题目、摘要、关键词3.课程设计目录4.课程设计正文4.1概论区位概况垃圾处理历史与项目背景设计依据等4.2工程基础资料工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主导风向,最大暴雨量,年均降雨量,无霜期,气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震记录城市生活垃圾现状:成分表,密度,压实比,日均人产量,年总清运量土、石材料等来源,储备量4.3垃圾填埋库区主体工程垃圾坝库区库容确定防渗工程:防渗等级,防渗措施(水平防渗,垂直防渗),防渗材料排渗导气系统:渗出液收集系统(水平盲沟,垂直石笼,中间层盲沟与石笼)截洪沟:环库截洪沟,库内临时截洪沟(根据所计算出的流量设计断面与消能措施)4.4填埋工艺填埋作业法:填埋作业的单元操作方式填埋单元设计:单元体大小、高度,覆土厚度及覆土量计算填埋堆体设计:从库底到库顶的总高层、坡降,中间层平台的大小库底设计:植被清理,场地平整石笼和污水收集井基础处理,防渗膜或粘土的布置与施工封场设计:最终覆土方案及措施,覆土类型4.5渗滤液处理设计进水水质水量:进出水水质(按标准定)。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设计说明书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设计说明书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路线设计说明书系别: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班级「环境工程0842姓名淋学 _^_.***小组「11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是连接废物生产源和处理处置系统的重要中间环节,在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固体废物的管理,大都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一般大量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均设有处理设施、堆场或处置场,收运工作也都自行负责。

对于没有处置能力的生产单位大都由某一个部门专门作为经常性工作加以管理。

如商业垃圾与建筑垃圾由产生单位自行清运,园林垃圾和粪便由环卫部门负责定期清运,而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产生源分散、总产生量大、成分冗杂、收集工作十分复杂和困难。

据统计,垃圾的收运费用占整个垃圾处理系统费用的60%〜80%,因此必须科学的制定合理的收运计划并提高收运效率。

本设计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最佳收集路线的确定、固定容器收集操作收集车的容积计算以及处置场距B点的最远距离的计算。

收集路线设计两种方案,即移动容器收集操作法和固定容器收集操作法。

第一章绪论--------------------------------------------- 1—、课程设计题目 ------------------------------------- 1二、 --------------------------------------------------- 设计原始资料 1三、 --------------------------------------------------- 设计要求2第二章设计依据――----------------------------------------------- 4第三章设计内容 --------------------------- ----------------- 5—、移动容器收集操作法的路线设计 ------------------- 5二、固定容器收集操作法的路线设计 ------------------- 7第四章设计小结-- ----------------------------------------------- 11第五章摘要------------------------------- ------------------- 12第六章附录 ------------------------------------------------ 13 第一章绪论—、课程设计的题目某生活区垃圾收集线路的设计二、设计原始资料下图是为某生活区设计的移动容器收运系统和固定容器收运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重庆大学城环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2015年2月13日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一、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根据《御临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需在石船镇建立一个服务人口为10万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以消纳渝北区统景、石船、龙兴等7个乡镇的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2. 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垃圾处理方案的比较、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步骤、对所选场址的评析以及填埋场工程设计。

通过设计,学生应掌握垃圾填埋场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了解如何查阅有关资料、手册以及规范,掌握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的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和设计图的绘制等基本方法。

3. 设计任务及内容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方案设计,内容包括原始资料的分析,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以及垃圾填埋工程的设计等几部分。

(1)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根据所提供资料,城市垃圾的基本性质,通过焚烧、堆肥、卫生填埋几种处理方案比较,选择卫生土地填埋为该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2)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评价所选场址是否适合,主要从工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几方面出发。

(3)垃圾填埋工程设计包括:库容的计算,填埋场范围确定,截洪沟、垃圾坝、截污坝、浸出液调节池以及浸出液处理厂、气体处理设施、防渗工程的设计、计算,另外还包括填埋场的操作方法、步骤,填埋场地的监测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

4. 设计要求(1)绘制设计图纸3张,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总平面布置图一张 (1号);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填埋气输导平面布置图一张(1号);垃圾卫生填埋库区纵剖面图一张(2号)。

(2)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前言,主要设计原始资料,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的评析,填埋工艺设计(包括工程设计计算,填埋操作方法以及辅助工程的设计),设计中存在问题及个人体会。

(3)完成时间;一周二、课程设计指示要点1. 确定填埋场所需库容(1)垃圾年填埋量式中:V i——第i年填埋垃圾量,m3;W——第i年垃圾人均日产量,取~㎏/(人.d);P——第i年服务区内人口总数,人;γ——垃圾压实密度,取~kg/m3;K——覆盖土容积系数,一般取~。

覆盖土体积也可根据覆盖土用量单独计算。

(2)填埋场理论库容(3)填埋场有效库容式中Cs——填埋垃圾自然沉降系数,一般取~。

设计中应保证填埋场所需库容不小于有效库容。

2. 确定填埋场范围(1)垃圾坝确定确定垃圾位置、标高。

(2)填埋区范围初步确定从垃圾坝开始,按边坡1:3进行表面造坡,并每升高5米,做一个3米休息平台,如此直至最高顶层。

(3)计算填埋区实际库容如图1所示,自填埋库区底向上分i (i =1,2…N )个计算单元,单元i 与单元i +1之间的几何空间近似棱台,其对应的高程差为h i ,在地形图中计算出各单元高程对应的库区面积A i ,可按下式计算填埋区的总容量:(7-38)式中:V ——填埋库区实际总容量,m 3。

图1 填埋场库区容量计算简图值得注意的是,当计算单元高程位于封场平台或锚固平台处时,应以棱台上、下底面对应的实际面积计为该高程的库区面积。

如图1,计算i +1单元的体积时,下底面积为A i+1减去该处的封场平台面积;计算i -1单元的体积时,上底面积为A i 减去该处的锚固平台面积。

当实际库容V 小于有效库容V 有效或V 较有效库容V 有效超过20%时,需重复(1)-(3)步骤,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4)根据填埋区范围,总图布置,确定填埋场面积。

3. 场区防洪与排水(1)根据地形图,划定填埋场所在流域分水岭,对环库截洪沟,库内分区截洪沟进行定线。

(2)截洪沟设计流量QF K Q .=(适用于流域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式中;Q ——地表水流量(m 3/s); K ——径流模数; F ——汇水面积(km 2); (3)确定截洪沟尺寸(采用试算法)式中:S--过水断面 (m 2); V ——平均流速(m /s); n ——粗糙度;R ——水力半径(m); i ——管路坡度;i1i i 1i i 131)(h A A A A V Ni ++=++=∑b ——倒梯形断面下底宽(m); m ——边坡系数;h ——有效水深(m); h 1——超高(m) 一般取—0.6m 。

则倒梯形断面尺寸为:上底宽a =b+2m(h 1+m) 下底宽b 高为H =h+h 1 4. 排渗导气设置纵横导排渗盲沟和竖向石笼,有组织的排除浸出液和垃圾产生的气体。

5. 地下排水确定排水管间距及管径。

地下径流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填埋场底设置导排管道,以保持场底地下径流的上下游联通。

其构造如图2所示。

导排管道与地下水径流应同向布设,管道间距可由Donnan 公式计算:(1)式中:L ——排水管间距,m ;K ——填埋场底土壤渗透系数,m/d ; h a ——导排管与基岩隔水层间的高差,m ;h b ——填埋场底地下水最高允许水位与基岩隔水层间的高差,m ; Q d ——地下水补给率,m 3/(m 2·d)。

图2填埋场地下径流控制典型构造若忽略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则地下水补给率为:Q d = K ·i(2)式中:i ——地下径流水力坡度,量纲为1。

将式(2)代入式(1),可得:()d2a2b 42Q h h K L -=(3)地下水导排管管径可根据管道密度、Q d 及管道的坡降,通过水力计算确定。

6. 截污坝,浸出液调节水池,日处理水量的确定(1) 浸出液产生量Q (2)确定浸出液日处理量Q日处理浸出液能力界于平均浸出液水量与最大日浸出液水量之间。

(3)确定调节水池容量V根据多年统计降雨资料,计算所需最大浸出液调节容量。

(4)确定浸出液调节水池的位置,截污坝的位置及标高。

7. 选择防渗衬里及厚度 (1)防渗方式选择 (2)防渗衬里材料 (3)防渗做法。

渗滤液收集管布置示意如图3所示,其最大水平排水距离L 可通过下式计算:(4)式中:h max ——填埋场衬垫上的最大积水深度,m ;L ——渗滤液收集管最大水平排水距离,m ;q ——竖直流入单位面积收集层的渗滤液流量,cm/s ; k ——渗滤液收集层渗透系数,cm/s ; α——库底衬垫坡角。

一般规定,填埋场衬垫上的积水深度不超过 m ,令h max = m ,利用式(4)可求出渗滤液收集管最大水平排水距离,则收集管设置间距为2L 。

图3 填埋场渗滤液收集管布置简图8. 浸出液处理厂设计(1)确定浸出液水质;(2)确定浸出液处理目标;(3)确定浸出液处理工艺及各构筑物的技术参数;(4)绘制浸出液处理厂的总平面图及高程图。

9. 其他辅助设施 (1)道路工程确定进场道路和环库道路。

()ih h L 2a2b 42-=])/(tan 1[)/(2)/(tan )/(tan max k q k q L h k q k q +-+=ααα(2) 生产管理区,包括:办公化验楼、车库、食堂、浴室、锅炉房、油库、宿舍、水塔、传达室、地磅房等。

(3) 场内维修站,包括值班休息室、停车场、维修间和车辆检修平台等。

(4) 动力、水、电供应系统及通讯系统。

10. 垃圾填埋作业及封场(1)确定填埋方法 (2)填埋场主要的机械设备(3)填埋作业区划分 (4)填埋操作(5)封场覆盖材料及做法11. 气体控制(1)计算产气量Q=~0.047m3/㎏(挥发性有机固体)(2)气体收集方式12. 场地监测(1)浸出液监测 (2)地下水监测(3)地表水监测 (4)气体监测13. 整理设计说明书14. 绘制填埋场总体布置图,填埋库区总平面图,填埋区纵剖面图三、主要参考书、手册、标准和规范1.《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张小平编;2,《排水工程》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3.《环境质量评价》教材;4.《给排水设计手册》第1、7册;5.《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CJJ112—2007);9.《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10.《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11);1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CJJ133-2009)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8);13.《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1995);14.《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6.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四、设计资料(1)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如下;表1 某市垃圾组成成分表2 某市垃圾的基本性质距石船镇约3公里,距北侧渝长公里约1公里,场址附近无较大河流,场址以南约公里处是御临河。

(3)地形地貌:工程区属河谷浅丘山区。

最高高程约272m,最低处约170m,相对高差约100m。

场区为宽缓“U”型,坝址处右岸较较陡,平均坡角23°,左岸较缓,坡角18°。

(4)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石船向斜,地层属侏罗系地层,岩层属沉积岩类。

工程的主要物理地质现象为岩石的风化及裂缝破裂。

谷底第四系冲洪积土,面积约占填埋区面积的45%,渗透系数K=×10-6cm/s,基岩裸露部分约占填埋面积的55%,其中泥岩渗透系数K=×10-7cm/s,砂岩渗透系数K=×10-4cm/s。

(5)水文地质条件:场址地下水主要分布基岩(红层)裂隙水,含水层为下沙溪庙组。

地下水储量较差,赋存于不稳定的砂岩发育较差的裂隙中,旱藏深度一般较浅。

场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中的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孔隙潜水,水位一般低于地面~0.3m;基岩裂隙水,埋藏了不同深度的节理裂隙中,强风化层平均为,弱风化层平均为8.0米;地下水稳定水位平均位于地层下2.95m,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为。

填埋区地下水受大气降雨补给,有明显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域和途径。

填埋场山谷为一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场区汇水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均由谷口向外排泄(总体趋势由东向西径流)。

(6)地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填埋区呈宽缓“U”型槽沟,两岸及谷底无大的堆积体存在,岸坡自然稳定,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填埋区场地稳定,两岸山体雄厚,岩体较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