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
猪场中猪瘟的防控策略与应急措施

猪场中猪瘟的防控策略与应急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接触与病毒接触过的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
猪瘟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病死率,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止猪瘟在猪场的传播和爆发,猪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和应急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应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并建立完善的进出登记制度。
人员必须穿着专用的工作服、鞋套和手套,并进行消毒。
工作时,必须戴好口罩,以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 猪场应做好隔离工作,建立疫情隔离区,并对新引入的猪进行隔离观察。
对可疑病猪进行隔离处理,以避免病毒传播至健康猪只。
- 定期对猪舍、车辆、设备和工具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2. 人员培训与监督- 猪场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猪瘟的防控培训,提高员工对猪瘟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猪瘟的病理特征、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
- 猪场应建立监督制度,加强对员工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地执行相关的防控措施。
3. 养殖环境管理- 猪场应加强猪舍的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排水和卫生条件。
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在时间。
- 建立规范的猪只进出流程,避免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
可以采用分栏、隔离设施等手段来隔离病猪。
- 加强饲料和饮水管理,确保猪只摄入的食物和水源没有受到病毒污染。
4. 疫苗预防- 猪场可以根据疫情和免疫要求,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能够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猪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 养殖场应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的时间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接种的效果。
5. 应急措施- 当发现猪场出现猪瘟病例时,养殖场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应急措施包括封闭养殖场、杀灭病毒源、清理病猪尸体、消毒处理等。
- 及时报告疫情情况给相关部门或疾控中心,协助开展病毒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控工作。
总结起来,猪场中猪瘟的防控策略和应急措施包括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进行人员培训与监督、做好养殖环境管理、进行疫苗预防和采取应急措施等。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
非洲猪瘟的明显特征是高热、呕吐、腹泻、流涎、消瘦、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发绀、出血点出现在皮下组织和内脏表面等症状。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造成了猪只的死亡和跨境传播,还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 经济影响:非洲猪瘟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整个养猪业的发展。
由于猪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猪肉供应的减少,市场价格上涨。
由于疫情的爆发,养猪场的关闭和隔离也导致了养殖户的损失。
在疫情的控制期间,养猪业的生产能力减弱,产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 社会影响:猪肉是国人饮食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之一,而非洲猪瘟的蔓延导致了猪肉供应量的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也大幅上涨。
猪肉的市场短缺给了养猪业和相关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非洲猪瘟的爆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猪只贸易也有所受限,影响了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
3. 生态影响:非洲猪瘟不仅对猪只本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危害。
随着疫情的蔓延,大量的猪只被宰杀,猪只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导致了环境的污染。
疫情的爆发也对野生动物构成了威胁,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1. 加强监管:对于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兽医部门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对养猪业的监管,健全健康动物监测防控体系,建立监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严格执行。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养殖户的自查和报病报验意识,增强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非洲猪瘟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提高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预警能力和自我防控意识。
3. 严格防疫措施:健全养猪场的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养猪场的防疫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
在疫情高发期,养猪场要做好封闭式管理,加强对人员、车辆和物资的管控,避免外来病原体的传播。
我国猪瘟的预防与控制

发病急 , 高热稽 留和细小 血管壁变性 , 引起 全身广泛 性小点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预防易感猪群感染 , 主要采取 以下 预防策
略。
出血 , 脾梗死。急性猪瘟 由强毒引起 , 发病率 和死亡率 高; 而
弱毒感 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 不同年龄 、 品种 、 性别的猪均 可发 生 , 国 日前 的养猪 业养殖方式 复杂 , 我 导致 流行方式各异 。本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 , 无季节性 。 1 传染 源 猪是猪瘟 病毒的唯一 自然宿 主 ,患病 猪和感 . 1
均导致机体免疫功 能降低 , 导致与其他 一些疾病混 合感染 ,
使 病情 复杂 , 增加 了临床上 的 诊断 困难 , 响 防治效果 , 影 造
成 不必要 的损失。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 , 才能正确及 时
确 诊疾病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年来 , 我国主要采取免疫接种 的方法预 防猪瘟 , 加之 猪
强弱相关 。 此外 , 外界环境条件如环境 、 气候 、
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如饲料质量 、 畜舍卫 生 、 粪 便处理 、 养殖密度 、 及隔离检疫等 因素都可直
接影响 到畜群的易感性 和病原体 的传播 。任 何年龄 、 品种 、 性别的猪和野猪均可感染。
2 发 病 原 因分 析
近 年来 , 由于 交通便 利 , 活猪及 猪 肉在
弓形虫体病 、 附红细胞体病 的混合感染等 。继发感染后的猪
成功 , 满足了全面预防注射 的要求 。 17 9 0年 以后 , 国多 我
现 非典型 /温和型猪瘟 ,9 4年 中同兽药监察 所研制 成功 19 的猪瘟单克 隆抗 体试剂盒 , 以区分猪瘟强毒 、 可 弱毒 以及 牛 病 毒性腹泻病毒 和羊边界病病 毒 。该诊断 试剂盒 的研制成 功, 为我 同对猪瘟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近年来对 非典型猪瘟诊 断 、 防和控制技术也进 行 了系统 研究 , 预 提高
猪瘟防控措施及注意事项

猪瘟防控措施及注意事项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能够危害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经济。
为了防止猪瘟的传播和控制疫情,以下是一些猪瘟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一、疫苗接种:1. 给猪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瘟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猪瘟疫苗具有刺激猪免疫系统的能力,从而提高猪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
2. 猪瘟疫苗以口服和注射两种方式进行接种。
养殖户和兽医应按照疫苗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使用疫苗,并且在必要时进行疫苗的加强接种。
二、卫生管理:1. 定期对猪舍、猪栏、运输工具、饲料、饮水设施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这有助于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2. 加强猪场的进出管理,限制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并加强对入场人员的消毒措施。
3. 隔离患病的猪只,避免与健康猪只接触,并及时清理病死猪只,防止病菌传播。
三、饲养管理:1. 合理饲喂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应保证猪只摄取足够的营养,避免长期贫困和饥饿状态。
2. 猪舍内通风要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猪舍的环境对猪只的健康和抵抗力非常重要。
3. 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舍,以免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到猪只身上。
四、防止病毒传播:1. 停止使用食用猪肉处理废弃物,以防止猪瘟病毒通过食物链传播。
废弃物应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理。
2. 在运输猪只时,应遵守卫生规定,确保运输车辆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3. 加强对野猪的监测和控制,野猪是猪瘟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
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有助于控制疫情向养殖场蔓延。
五、兽医监测:1. 养殖户应定期请兽医进行猪只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采取措施。
2. 如有疑似猪瘟的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卫生部门,并配合相关调查和处理措施。
在实施猪瘟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时,仍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接触患病或疑似患病的猪只,以防止病毒的扩散和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2. 定期进行自我检查,确保采取的防病措施有效,并在必要时进行及时调整。
3. 保持与当地动物卫生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当地动态和政府发布的疫情通知。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10期产出4~6头仔猪时,开始全体产仔母猪补充能量合剂,以期达到尽快产完的目的。
建议怀孕前期大圈饲养,增加运动力,为产仔打下基础。
母猪妊娠后子宫逐渐增大,韧带也随之逐渐拉长,并慢慢挤占胃肠道空间使其偏移;当母猪产完后子宫体松弛下来,恢复如初也需要一个过程;长期被挤占的胃肠空间瞬间得到缓解;这时带仔较多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补充仔猪的营养需求,而规模化猪场产房大多采用定时饲喂法,根据母猪带仔多少来确定饲料投放量的方法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普遍的作法是无论大小统一饲喂量,所以带仔多的母猪往往得不得充分的饲料来源,每当开始饲喂时,这些饥饿的母猪就显得格外激动,往往扭转致死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应对策略:产后2~3d 母猪逐渐开始采食,5~7d 基本恢复正常采食量,母猪自身需要采食2kg 饲料,每生一头仔猪母猪需要增加0.5kg 饲料,以此类推,可以少添勤添逐渐增加。
随着仔猪快速生长,尤其是产后2周,母猪采食量明显增多,每天饲喂前细心观察采食和饮水,只要细心耐心观察,及时护理,产后扭转发生的几率就会较大程度地避免,但梭菌除外。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动物疫病,其由猪瘟病毒引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
现阶段,猪瘟暴发的原因有很多,一旦病毒蔓延就会让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猪瘟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科学防控措施,供参考。
1临床症状大多数养猪场暴发的猪瘟病毒都是急性型,此型猪瘟的潜伏期是1~3d 。
其临床症状为体温骤升至40℃以上,畏寒、嗜睡、过量饮水。
一些病猪还可能存在眼结膜炎症。
在猪瘟病毒感染前期,通常会出现便秘,在后期转化为腹泻等。
同时,病猪的皮肤,如耳后、四肢等部位会出现出血点。
一些病猪在感染猪瘟以后会出现神经性病症,严重时会昏迷不醒,出现炎症,如肺炎等症状。
此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其临床症状为体温忽上忽下,不再饮食,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形体消瘦,时常陷入昏迷状态。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
作者:杨廷灿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1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自己的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而在养猪产业中,极易受猪瘟病毒的影响,这对养猪户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大对猪群重大疾病以及病毒的研究,以提高养猪户对猪瘟以及其他疫病的防控能力。
本文先围绕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失败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对病毒持续感染对猪瘟预防控制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猪瘟;持续感染;病毒;预防控制
1 前言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病毒持续感染会造成动物的大批量死亡,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病毒的预防控制能力。
基于此,围绕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失败的关系分析
2.1 先天性与后天性所造成的持续感染
所谓持续感染,指的是有些病毒在感染机体之后,能够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者是能够在细胞内终身携带病毒,并且会经常的向体外排毒。
如果是持续感染,那么病毒的潜伏期就会比较长,会潜伏数月、数年甚至会潜伏终身,但是却不引起症状。
所谓先天性持续感染,指的是母猪通过母体胎盘将病毒传播给仔猪,或者是公猪通过精液传播给仔猪,这样一来,仔猪在出生之后就会携带病毒。
有相关实验显示,如果是持续带毒的种猪,那么它们将病毒传给仔猪的概率较高,达到了45%以上。
至于后天性持续感染,则只是猪只因为免疫力较差,猪瘟病毒反复感染并且滞留于体内,虽然没有什么临床症状,但是会向周围的环境排毒,而且带毒的时间比较长,可达2年【1】。
2.2 强致病力与低致病力的持续感染
强致病力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一般在那些接受过免疫的成年种猪中更容易发生,这种种猪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却会将病毒传播给仔猪,进而导致仔猪的死亡。
若将不同窝健康猪与带毒的仔猪一起进行混养,那么也会影响健康仔猪的健康,会致使其感染病毒并且造成死亡。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对猪只的健康情况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是由低致病力猪瘟病毒所引起。
有相关研究显示,低致病力猪瘟病毒株经猪回传五代之后,基本上会变成强毒毒株。
还有研究显示,与其他野毒株相比,低毒力猪瘟病毒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所产生的抗体的中和耐受力更强。
而这种高度耐受也许是引起持续感染的一大原因。
3 病毒持续感染对预防控制的影响
猪瘟疫苗的免疫失败由许多的原因所组成,其不仅与动物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还与病毒抗原差异、免疫操作的规范度有关。
我国猪瘟之所爆发流行,与猪瘟病毒持续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说这种持续感染不会导致种猪的死亡,但是会对仔猪造成较大的影响,会致其死亡,所以需要养猪户予以重视。
3.1 持续感染对种猪的影响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些猪场的猪瘟发病比较严重,母猪的带毒率比较高,而且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表现。
但是,怀孕母猪出现死胎,所产的仔猪会存在着带毒的情况。
猪瘟病毒会对种母猪造成影响,会造成母猪的持续感染,继而导致母猪的生殖系统遭到损害,所有卵泡会发生萎缩的现象,并呈结石样病变,这样就会导致种猪配种失败,或者是出现生产死胎的情况【2】。
3.2 种猪持续感染对仔猪的影响
当种猪持续感染猪瘟病毒之后,其早期可以造成仔猪先天性免疫耐受。
持续带毒母猪的病毒有可能在母猪的卵巢存在,可以在胚胎期对胎儿造成感染,这样就会导致仔猪尚未成熟的免疫组织产生免疫耐受。
对再次感染的猪瘟病毒反应微弱,或者是不产生免疫反应。
与此同时,这些仔猪在出生之后就会很快死亡,或者会变成死胎娩出,还有一些成为长期带毒者,并且向外排毒,对健康猪造成感染。
4 猪瘟免疫失败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猪瘟免疫失败由众多的因素所组成,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种因素之外,母源抗体、疫苗的质量等,都会导致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4.1 疫苗质量
从目前世界上所存在的猪瘟疫苗来看,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属于最好的疫苗,许多国家通过对该疫苗的应用实现了对猪瘟的消灭。
但是,由于我国的养殖业水平发展较为缓慢,许多设施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这导致疫苗在运输、保存以及使用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疫苗的质量,对后期的猪瘟免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2 母源抗体
有相关试验表明,对于母源抗体不整齐猪场的猪瘟控制中,适当加大免疫剂量能够有助于猪瘟控制效果的提升。
为了消灭猪瘟的亚临床感染,欧洲各国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法。
在我国猪场中,猪瘟持续感染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问题较为严重,这导致母源抗体有强有弱,所以
如果使用常规的免疫剂量来预防接种,那么将难以达到免疫预期。
因此,在今后的免疫过程中,需要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免疫的剂量【3】。
4.3 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之所以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与早期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此,养殖场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防止母源抗体、免疫不足因素所带来的免疫失败问题出现。
当前,养猪场的环境条件有所差异,如果猪场的猪瘟控制净化比较好,那么早期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就要小一些,但是,在污染较为严重的猪场,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早期免疫接种。
普遍认为,零时的免疫接种很有必要。
当前,对于猪瘟控制工作来说,实行单纯的春秋两次预防接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以完善。
此外,如果猪场存在着猪瘟野毒的情况,那么很容易造成病毒在免疫猪体内滞留而形成的持续感染。
5 结语
综上,虽然说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影响,但是,种猪猪瘟病毒持续感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经过带毒种猪猪瘟病毒传播给仔猪,是造成仔猪猪瘟免疫失败的直接原因。
带毒猪将猪瘟病毒水平转播给其他健康猪,或者是对周围的韩静造成污染,是导致猪瘟流行的重要因素。
故此,要想对猪瘟进行控制,就需要从源头上抓起,要对带毒种猪进行淘汰,并对猪场的猪瘟进行净化。
参考文献:
[1]宁宜宝,王琴,趙耘.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J].中国兽药杂志,2005,05:31-35.
[2]周斌.假型猪瘟病毒体系构建及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猪瘟病毒感染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冯励.猪瘟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基因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