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合集下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非洲猪瘟疫情一旦爆发,会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洲猪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希望能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粘膜苍白、眼结膜充血、便秘或腹泻、发抖、步态异常、倦怠无力、瘙痒和出现皮肤溃疡等。

在高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群的致死率很高,可以达到100%,而在亚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的致死率约为50%左右。

二、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诊断非洲猪瘟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首选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可通过检测猪血、猪脾、猪肾、猪淋巴结等组织和分泌物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抗原进行诊断。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方法也可以诊断非洲猪瘟。

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病例诊断。

三、非洲猪瘟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非洲猪瘟的药物。

一旦猪患上非洲猪瘟,往往是病即死亡,因此预防非洲猪瘟的爆发更为重要。

在疫情暴发之前,猪场应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在加强猪舍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检疫。

还可使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或重组疫苗进行预防性免疫。

在疫情暴发之后,应采取隔离和扑杀的措施,避免非洲猪瘟传播。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首先要对猪场进行严密管控,建立猪场的卫生隔离圈。

对于非洲猪瘟高发地区应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比如封锁疫区、禁止活猪和猪产品交易等。

要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

对于非洲猪瘟的病死猪,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包括集中处理、消毒和安全掩埋等。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的临床症状: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败血症,白血球减少,小血管变性引起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塞等变化。

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一)、急性型:病猪表现呆滞,呈弓背、怕冷、低头垂尾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明显(41℃-42℃),高温常稽留至垂死,才急剧下降。

有的猪只在体温上升后,即停止吃食,脓性结膜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先便秘,后腹泻,偶见带血带脓;全身皮肤重点部位(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位)出血、发绀非常明显;母猪流产。

病程7-10天,病死率为70%-80%,如发生在哺乳仔猪,最大特点为神经症状、运动障碍、转圈、死前角弓反张、抽搐。

最急性猪瘟常缺乏明显病变。

1、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

2、脾脏边缘性梗死。

3、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

4、肾脏针尖大的出血斑,以皮质表面常见,外观呈火鸡蛋样。

5、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出血点或出血斑。

(二)、慢性型:主要见于幼龄猪,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口腔黏膜上伪膜明显,还出现溃疡,猪衰弱,出血处出现坏死。

慢性型猪瘟病程可以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如果不死亡出现僵猪。

慢性猪瘟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但回肠未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

(三)、迟发性猪瘟: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各年龄、品种、任何季节都可流行,传染性极强,是对目前养猪业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

1、症状:一般为高热稽留,体温高达40℃以上,病程短则1天,长者达21-30天。

初期猪群仅有一头至数头发病,经1周左右同群相继发病,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

急性死亡的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

亚急性和慢性死亡的则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眼角处有多量脓性分泌物,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特别是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

脾脏中部梗死,回盲部有规则性纽扣状溃疡。

针尖状出血是各器官的典型症状。

有时可见扁桃体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看到溃疡。

2、防治:坚持自繁自养,搞好预防工作,仔猪在出生后21日龄进行首免,普通猪瘟细胞苗4头份/头;60日龄进行二免,宜用猪瘟组织苗4头份/头;对受威胁猪场仔猪可在出生后进行超前免疫,猪瘟组织苗2头份/头,1.5小时后再吃初乳;对于外购仔猪应1周内进行猪瘟免疫,1月后做二免;对于母猪应于每次产后21天与仔猪同时防疫4头份/头;公猪每年春秋两季两次防疫。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用猪瘟高免血清配合抗生素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不高,建议淘汰病猪。

二、伪狂犬病该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

笔者发现本病在有些地区有流行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1、症状:1-3日龄仔猪都很正常,第4天就发现有仔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其内容物为黄色,遇到声音刺激,兴奋和鸣叫,有的病猪后腿抬起呈“鹅步式”。

有的以神经症状为主,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角弓反张,仰头歪颈,有的呆立不动,头触地或头抵墙,死亡率很高。

母猪则可能出现厌食、便秘或结膜炎,很少死亡。

有的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木乃伊或流产,所产弱仔一般2-3天内死亡。

2、防治:预防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近年来,血清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引言: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探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症状1. 高热:病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2. 消化道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 呼吸道症状:病猪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出现皮肤发红、溃烂、水肿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病猪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共同饮水、吃同一饲料等。

2. 空气传播:病猪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猪只。

3.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车辆等传播给健康猪只。

四、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2. 严格检疫隔离: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到正常饲养场。

3. 饲料卫生控制:饲料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加强饲料消毒,使用高质量的饲料。

4. 疫苗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在猪只免疫期间提供保护。

5. 临床治疗:对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结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肉产业的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控制饲料卫生、进行疫苗预防和及时的临床治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保障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

pH<3.O或pH>11.O可灭活;对乙醚、氯仿、β-丙烯内脂敏感;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4%无水或10%结晶碳酸钠+0.1%去污剂)、离子和无离子去污剂、含1%碘伏的磷酸灭活。

2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

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

其他动物有抵抗力。

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

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

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

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有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

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天,通常在感染后5~10天具感染性,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感染性。

急性型:高热稽留(41~42℃)。

食欲减退,偶尔呕吐。

嗜睡、挤堆。

呼吸困难,咳嗽。

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

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


肤发绀,尤以肢体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显著。

先短暂便秘,排球状带黏液(脓血或假膜碎片)粪块;后腹泻排灰黄色稀粪。

大多在感染后5~15天死亡,小猪病死率可达100%。

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

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为主。

皮肤发疹、结痂,耳、尾和肢端等坏死。

病程长,可持续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

不死的猪,常成为僵猪。

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猪瘟常发地区。

温和型:多年来一些地区散发一种所谓“无名高热”症,经研究证明多为猪瘟。

因其潜伏期长,症状较轻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0%,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称为“温和型”猪瘟。

病猪呈短暂发热(一般为40~41℃,少数达41℃以上),无明显症状。

母猪感染后长期带毒,受胎率低、流产、死产、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全身性出血、淤血,尤以(耳根、颈部、胸腹下、四肢内侧)皮肤、淋巴结、喉头、膀胱、肾、回盲处明显。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稍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为猪瘟特征性病变,但一般不常见,仅50%~70%病例出现梗死病变。

常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周边出血显著,杂有贫血变化,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多见于颌下、颈部和腹腔淋巴结。

慢性型:主要为坏死性肠炎,一般在回盲瓣口、盲肠及结肠黏膜上形成同心轮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面,颜色黑褐,中央凹陷。

通常无出血及炎性病变。

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

仔猪常见胸腺萎缩,肋软骨连接处外生骨疣。

5 诊断
5.1 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NPLA)、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鉴定:采病猪器官组织经冰冻切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验,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合免疫荧光或过氧化物酶法检测病毒。

以单克隆抗体确诊鉴定。

血清学试验: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用于鉴定病原应采扁桃体(最合适的样品)、(咽、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远端回肠、活病畜血液(经EDTA抗凝)。

上述样品置冷藏条件下(但不能冻结)尽快送至实验室。

用于血清学试验应采疑似康复畜、母猪生下的疑似先天感染仔猪及被监测猪的血清样品。

5.3 鉴别诊断
应与非洲猪瘟(临床不能区分,须采样送检)、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沙门氏菌病、猪丹毒、急性型巴氏杆菌病、其他病毒性脑脊髓炎、链球菌病、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香豆素中毒等病区别。

6 防治
本病尚无治疗方法。

感染猪须扑杀、动物尸体应销毁。

在猪瘟流行的地区,使用猪瘟弱毒疫苗能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但却不能有效地消灭猪瘟。

在无猪瘟或进行猪瘟根除计划的地区,应禁止使用猪瘟疫苗免疫。

6.1 预防
猪场应贯彻自繁自养的方针,建立种公猪及种母猪血清监督系统和有效的生猪认证及记录系统,并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兽医建立有效的联系,防止引进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检疫工作应特别抓住屠宰场和生猪的市场、收购、运输、仓库以及病猪肉品的处理等环节。

泔水等应煮沸消毒后喂猪。

严禁将猪瘟病猪或污染病毒的物品带进猪场。

在猪瘟流行地区可采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免疫接种。

6.2 处理
发生猪瘟的地区或猪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发生疫情后,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猪数、死亡数、发病地点及范围、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疫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控制疫区内猪及其产品的流动。

扑杀病猪及同群猪,并无害化处理。

严格消毒场地、猪舍、用具;污水、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对疫区、受威胁区的健康猪一律采用猪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个针头,并可适当增加剂量至2~5头份,但不得应用二联苗或三联苗。

详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上、下游地区传染情况。

对疫区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监督。

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扑杀后,经过1个潜伏期的观察,并经彻底消毒,可报请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解除封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