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课改和课程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四个方面” 及“综合性学习 ”。 4、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并设置综合课程
二、新课改的目标 (重点)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繁难偏重、注重课本知识 改革后: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
系,突出时代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1996年至1998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针对1993年起的九年制义 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向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 16000名学生, 2000名校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

调查显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并没有成为教育的真正目标, 社会关注的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考试成绩,学校关注的是与考试成 绩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 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传授,学生学习的 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 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 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和压抑。 我国教育制度与课程实施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精英教育;学科中 心;教学内容偏难、偏旧;单向传授式教学;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 考试评价方式;大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学校中盛行,教育的 价值模糊,教师道德滑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教育体系 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沉 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 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 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 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 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7 年 10 月29 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 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 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 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已有25个省份的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

五、实 施 建 议

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个人、自
然、社会的内在整合 实践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亲历体验

七、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中小学一门知识性
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
个重要分支。
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启发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利于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前、中、
后均可以进行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家长 间的合作关系
一、新课改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 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 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
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 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 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 问题。
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探究学习: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
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
合作学习:概念;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设定小组
目标,评价总体表现;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团队合 作精神
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能动性,“我要学”; 2、独立性: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问 题:谈谈你对“经验 + 反思 = 教师成长”这一公
式的理解与体会。 1、是波斯纳提出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一般途径和规律。 2、经验是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摆脱封闭、僵化教学 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教师应在实践基础上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


二、新课改的目标(重点)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要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三维评价。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
做人”,实现全人发展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过去: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四、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话、习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低年级段 :
识字:认识1600个汉字,会写800个字 ; 默读 :不出声; 写话 :写自己想说的话 ;



中年级 : 识字:写的1800字,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 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 口语交际 :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 高年级 : 阅读教学: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习作 :要有一定速度
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

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 斯腾豪斯首次提出,勒温--行动研究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在新课 改中发挥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的认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 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 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 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 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强调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关系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
发展

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 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



力,激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效应,发掘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
的资源。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师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创造者 和主体;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 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二、新课改的目标 (重点)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 发挥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管理集中 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 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 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通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 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 独特性: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
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4、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 (做题) 5、 问题性: 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 发现学习、 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
六、综合实践活动

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集中分
散开设均可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
新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标准
中观教育理论的认识与实施
内容提要: 1、新课改的背景 2、新课改的目标 3、新课改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 4、新课改教学观的变革 5、新课改学习方式(学生观)的变革 6、综合实践课程 7、信息技术教育

一来自百度文库新课改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 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 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断: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 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学
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自主、合作、创新

现代学习方式: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英国 (1)四项发展目标( 2)六项基本技能( 3)四方面共同 的价值观 2、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 8、 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 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最近更是特别强调“不 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调整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 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改革评价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