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合集下载

古代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

古代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

专题二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考点阐讲】1、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高超的冶金技术A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是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采用鎏金技术、镶嵌工艺B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C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②享誉世界的制瓷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B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D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E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F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③异彩纷呈的丝织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B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C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新品种金宝地。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选择题[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

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A. 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B.C.D.[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处应为A.“半两”钱B.刀形币C.铲形币D.“五铢钱”[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A B C D[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说明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远洋开拓出现;“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航海技术先进;魏晋僧人“附商舶”“求法”,宋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说明以民间交流为主;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一、手工业成就
纺织技术
原始社会时期,养蚕缫丝
丝 西周时期,丝织工艺发展 织 汉代,“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 业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明清时期,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宋代开始植棉,南宋时期棉纺织业兴起
棉 元朝棉纺织技术革新,出现脚踏三锭车(元道婆)
纺 织
明清时期出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买不进松江
业 布,收不尽魏塘纱)
知识 重扩心展南移经的济多重重心影南响移
考点二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一、手工业成就
金属冶炼业
夏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商周时期达到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冶铁技术 汉朝出现最早的用煤冶铁
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北宋时期用煤冶铁相当普遍 南宋时期出现焦炭冶铁
考点二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是促进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古代长期领先世 界的物质基础。 影响:自给自足的特点不利于(国内和国外)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 真正的商品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脆弱性的特点助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以农立国思想不利于民间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不利于生产规
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后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壮大,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四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抑商“的落伍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禁人民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要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根本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反映社会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朝代 先秦时 期 秦汉 隋唐 宋元 表现 特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 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会主体 “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 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 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 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 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新景象 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目录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 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
1.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项目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目录
【深化点拨】
铁犁牛耕技术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可以调节
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目录
2.小农经济 (1)含义: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经济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经济

第三讲专题二中国的农业和土地政策教学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复习导入:通过介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在封建时期的关系导入复习。

教学主体: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西汉:编户齐民;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