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PPT课件1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PPT课件1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明朝“朝贡”贸易, 3.短暂“开放”:
清朝“一体贸易”、一口通商
实质:官方垄断,禁止民间
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 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倭寇的侵扰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 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 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成功等抗清 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 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 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102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重 视 农 业
抑制商业
材料一: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战国
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算缗” 、“告缗” 。 —汉
材料三:“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 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 的商税 —明 材料四: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清
5、实质:
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
6、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评价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兴事物,代表了 中国进步的总趋势 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发展缓慢
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稀疏且微 弱---地区性和不平衡性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阻碍
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广州 十三行,是唯 一准许与外商 打交道的商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热点突破
-11-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分析推理两柄+种粒+足窍+两辕+种乃自下→播种工具→耧车。 精准解答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根据材料“所盛 种粒,各下通足窍”,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A项为牛耕,C项为灌 溉工具翻车,D项为曲辕犁,均排除。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符合题目 要求,故选B项。 答案:B
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
古代中国的商 业与经济政策
2017 天津文综,2 2016 天津文综,2 2016 天津文综,4
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解读相 关图文史料的能力;学科素养的 考查主要包括历史解释、史料实
证等方面
考点整合·热点突破
-4-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海禁”与 闭关锁国
明朝开始实行,清朝前期更加严格地限制对外贸易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热点突破
-21-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2.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 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很多王朝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 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 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到宋元 ③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
进了棉纺织技术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热点突破
-7-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

专题1 中国古代史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

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三.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四.难点突破——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核心梳理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和丝织业(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课件 新人教版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 积?……”(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 有: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 ④ B②③ C① ②
D③ ④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 也。 ——《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 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痰,养孤长幼 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 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2分)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2分)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2分)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国家
轻 徭 薄 赋 徭 役 兵 役 田 赋 人 头 田 税 赋
地主
新 抑 的 制 兼(均田、限田) 封 并 建 国 家
自耕农
沦为
佃农
农民起义
激化矛盾
新的自耕农
青花瓷的无穷魅力
奥运地铁支线中 青花瓷风格的车站
奥运颁奖礼服中 青花瓷元素
官营手工业
国家力量,集中生代中国的经济
集中考点
1、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式和特点 3、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4、重农抑商 5、闭关锁国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内部分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
2.古代经 济重心南 移的历史 因素
探规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5)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答案 B 解析 秦汉时期制定了保护牛、马等畜力的法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 重视,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对牛、马的保护,既有惩罚,也有奖励,排除 A项;题干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技术 更加成熟,排除D项。
易错点拨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和马是中国古代 主要的农业畜力,保护牛、马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知这是南方 深入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始于明清时期,A项错误;开 垦丘陵山区增加了土地供给,缓解了土地兼并,B项错误;人口南迁是开垦丘 陵山区的原因,而非结果,D项错误。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牛、马等畜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5.(2021·安徽淮北一模)秦朝《厩苑律》规定官府定期对饲养的牛进行评 比,优秀者奖励,低劣者处罚;汉朝有盗马盗牛律,“杀伤马牛,与盗同法”,处罚 重至死刑。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法律规定较为严酷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D.牛耕技术更加成熟
素养提升
2.(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 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 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汇编02古代中国的经济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汇编02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012课标,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13课标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013课标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014课标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014课标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5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015课标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农 作物的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是自 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而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隋唐时期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 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为繁华的 工商业城市。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 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上海卷]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 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 C.隋唐
B.秦汉 D.两宋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下的文化。观察图示可知,诗人比较多的分布区是长江 中下游地区,而这种分布是与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中心地位 相联系的,因此判断D项正确。
专题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备考引擎
考情分析: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结合历年高考来看,本专题是命题密集区域。从近三年 的高考试题分析,对本专题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题型全面, 以选择题为主。以2011年高考为例,不但出现了不少考查农 业、商业、手工业的选择题,还以大题形式考查了古代经济 (农业)的发展特点,说明了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2)考查内 容集中。主要集中于历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与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时期(隋 唐、宋和明清)商业的发展、主要手工业部门(铸造业、陶瓷和 纺织业)发展表现、古代经济政策和隋唐及明朝赋税改革。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经济PPT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经济PPT课件

反映了城是政治中心,以政治职能为主
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 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经的济 功 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 逐步放宽 ,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 夜市。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第四讲:古代中国的经济(下)
专题目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经济结构: 一般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
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部门 (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与手工业、商 业等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自然经济体系。
知识脉络
耕地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干知识】
1、“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 的经济 PPT课 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当 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 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 坊市限制和官府对商业的扶持,故排除B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12
考法6 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 ―→ 唐朝 ―→ 南宋 江南开始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精品
13
考法7 井田制
1.实质: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 2.演变: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 国商鞅变法。 3.瓦解的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 的提高,私有土地的日益增多,各诸侯国为刺激劳动者生 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鲁国实行 “初税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实际上使土地 私有制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品
3
精品
4
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点6 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7 商业的发展 考点8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精品
5
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2.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 (1)经济格局(起源):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6)经营方式(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精品
14
考法8 均田制
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农民,目 的在于增加政府收入,维护统治,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精品
15
考法9 土地兼并与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造成 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 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的安危。为了巩固统治,采 取措施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北魏至唐玄宗时实行均 田制;明朝重新丈量土地,绘制“鱼鳞图册”,但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 并的根源。
垄作法―→代田法―→魏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 (西汉赵过)
北方:耕耙耱 南方:耕耙
精品
10
考法4 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的进步
曹魏
→ 唐朝
→ 宋朝
→ 明清
2.水利设施的进步
春秋战国

西汉
→ 隋朝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坎儿井 大运河
精品
11
考法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其主要内 容是生产工具的演进,还包括水利、灌溉、 耕作技术与方法的进步、农业经验等。
精品
7
考法1 生产工具的演进
精品
8
考法2 耕作方式(技术)的演变
1.耕作方式演进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封建
社会)
2.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
―→
西汉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推广 耦犁(赵过,二牛三人)二牛一人;
犁壁
―→隋唐
曲辕犁(犁评)
精品
9
考法3 耕作方法的进步
精品
6
分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考法1 生产工具的演进
考法2 耕作方式(技术)的演变
考法3 耕作方法的进步
考法4 考法5 考法6
分考点2
水利灌溉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的南移
土地制度的演变
考法7 井田制
考法8 均田制
考法9 土地兼并与不抑兼并
考法10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
精品
1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 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
精品
2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土地制度 变化和两个经济政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条件下,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封建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 于西方,未能使中国成功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 明中叶
民营超过官营
官营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冶金业(冶铁与冶铜)、陶瓷业、丝织业等。
精品
19
考法2 冶金业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周(青铜时代及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2.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战国(冶炼生铁) 3.冶钢: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 东汉(杜诗“水排”) ―→ 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领先世界
精品
20
考法3 制瓷业
商朝 ―→ 东汉 ―→ 北朝 ―→ 唐朝
原始瓷器 成熟青瓷
成熟白瓷 南青北白、秘
色瓷
―→ 宋 ―→
元 ―→ 明清时期
五大名窑 青花瓷―→ 彩瓷、珐琅彩
精品
21
考法4 丝织业
原始社会―→商朝 ―→ 西周 ―→ 西汉
养蚕缫丝 织机 斜纹提花织物
丝绸之路
―→ 唐 ―→ 宋 ―→ 明清
精品
17
考点6 手工业的发展
分考点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考法1 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特点与“工商食官” 考法2 冶金业 考法3 制瓷业 考法4 丝织业
分考点2 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考法5 家庭手工业 考法6 民营手工业 考法7 古代手工业地位与特点
精品
18
考法1 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特点 和“工商食官”
1.发达原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
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供皇室使用,不在市场流通。规模大,分工细
致,不计成本,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发展史实
夏商周
―→
春秋战国
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官营为主,出现民间手工业
精品
16
考法10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1.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小农经济形成。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4.影响(评价) (1)积极: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 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 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使人们形成“安土重迁”思想,阻 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影响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