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府的限制,但总趋势是逐步放松。⑥货币使用日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其生产状况直
接决定商业经济的繁荣程度。②国家政局是影响商业经济的重要
因素。③交通状况与商品流通密切相关,是制约商业经济发展的重
要条件。④政府政策是影响商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利的经济政策
能够促进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的经济政策阻碍商业经济的发
惰,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这种松弛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结果,直接表现为明朝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
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政府的重农政策没有必然的关系,
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雇工有更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矛盾
的缓和,故C项错误。题干现象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项
错误。
一二三
8.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以及 东欧、北非等地区。
9.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及其活动场所会馆,晋商 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一二三
二、“市”的发展 1.秦朝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的金钱必须当面投 入陶制容钱器中。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 的“市”九处。 3.南北朝时期,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置“草市 尉”进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 繁荣,原有“市”的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草市”已经具有比 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一二三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什么关系? 提示:古代中国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 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知识点二 “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__草__市____”。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
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___夜__市___”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___空__间___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__饮___食__服__务___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Hale Waihona Puke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这些 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 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 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 络的网状结构。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1.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名师导语』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尤其是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市与
坊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包括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 及影响,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方式来看,一直寻求创新突破,或采用文字、图 片和表格等多种材料创设情境,或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 视角审视热点话题。
1.(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 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 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概括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概括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古代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

一、资源环境在古代,资源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的农耕社会主要依赖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而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我国古代文明发源地,由于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二、科技水平古代的科技水平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古代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生产力的发展则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在古代我国,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三、社会制度古代的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和财富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土地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僵化和经济发展的低迷。

四、国家政策古代国家政策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代的统治者通过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法规,来调整社会和经济的运行,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推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地理位置古代的地理位置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交通便利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例如地处丝绸之路的古代我国,因为其位置的得天独厚,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带动了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

六、外部影响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会促使经济的繁荣和交流,也可能会带来战争与动荡。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和商业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经济的繁荣。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中外历史纲要》●上 (经济专题)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中外历史纲要》●上  (经济专题)
江南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都有重大的进步。
南北经济贸易加强,长途贩运及民族间贸易加强。
隋唐时期
曲辕犁使传统步犁技术走向成熟。
灌溉工具:筒车。
大运河成为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南方经济持续开发,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手工业繁荣,建筑业、冶铁业、陶瓷业(唐三彩及北白南青的格局形成)、丝织业等都得到重大进步。
名义上的国有(公有),实际上贵族占有(私有)
分封制的纽带,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水平低下,发挥简单协作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但不利于调动生产的积极性。
东周时期,逐渐瓦解,随着铁器、牛耕的应用,私田的开垦,经过各国的变法,逐步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民得卖买”(秦国)
汉一度实行“限名田”——即限制土地买卖的政策




屯田制
(曹魏)
招徕流民实行民屯;
军队垦荒生产,实行军屯,官民分成。
土地国有制度
亦战亦耕、兵农合一
积极性: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弊端:剥削较重,农民不自由,士兵艰苦,引起反抗。


盐铁官营
汉武帝改革币制,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工商业。
历行“重农抑商”政策。收财产税。
丝绸之路开通,推动中原与西域贸易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魏晋时期
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地区水利兴修,水患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马均发明翻车。
北方出现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最早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黄河流域人民的3-6世纪的生产经验。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4)评价 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 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①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 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造成环境恶化
3、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
(1)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四、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 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 代专制王朝沿用。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原因、目的:
(1)根本原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主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 (1)直接目的: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 (2)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
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 扩大。
③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 “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④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萌芽。 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 发生变化。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纺织原料:麻——丝——棉 棉纺织 技术
农 耕 时 代 的 手 工 业
陶瓷
烧陶——人类共有 商周原始青瓷 东汉成熟 隋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景德镇为“瓷都”地方瓷窑体系 制瓷 宋代五大官窑 清代:粉彩、珐琅彩
官私手工 业的消长
官营 手工 业 私营 手工 业
主导地位:西周——明前期 优缺点:资金雄厚、规模大;缺乏 竞争、产品质量低劣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重 视 农 业

专题一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概括 农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推广 2、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收割技术等) 3、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与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 4、农业收成的好与坏;政府收入的增加与否 5、土地资源的开垦与否(如江南经济的开发等) 思考: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 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 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思考:通过学习,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哪些?
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 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 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 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 ③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 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 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 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
P5
3、封建社会:形式多样
(1)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人地矛盾,引 起社会动荡不安。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保护自耕农经济。 (2)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内容、前提、 作用: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 土地兼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是一道绚丽多彩的历史,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留
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个专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
探究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经济的崛起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早期的农业经济以种植作物和养殖
家畜为主,古代人们采用了犁地耕作、租赁土地等形式,促进了农业
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种植作物的逐步多样化和对农业工具的不断改进,农业经济逐渐崭露头角。

而且,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和养蚕、
畜牧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二、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商品经济逐渐崭露头角。

铁器、纺织品、陶器等制
品得到了发展,加速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古代时期
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助推了经济的繁荣。

三、商业网络的形成
商业网络的形成是古代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
商人的贸易活动以物物交换为主,商业网络形成了,商人之间建立起
了紧密的联系。

而且,商业网络使得各地产品间的交换变得方便,市
场与市场之间的互通也更加便捷。

四、货币经济的起伏
货币经济的起伏是古代经济不断发展和变迁的反映。

古时候,货
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金银、铁、铜等。

汉朝以后,铸币成为了一
种普遍现象,货币经济的繁荣也随之来临。

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在
唐朝时期货币经济经历了一段低谷。

随着唐朝的灭亡,宋朝货币经济
的形成,古代中国的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历程,始终与种植、养殖有关,以及商品
的生产和贸易。

同时古代的经济发展受限于科技、交通和战乱等多种
因素。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起伏和波折。

今天,古代中国的经济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其文化遗产和历史沉淀是人们所追寻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