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拓展2]

合集下载

历史: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人教版必修三)

(三)三民主义的评价
(1)孙中山研究考察西方社会后提出 的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 (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 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反映了中 国人民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鼓舞辛亥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 论旗帜,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民主政 治建设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 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 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4)为了材料四的“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 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在捍卫民主共和的 斗争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革命的力量 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中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1)中国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民报· 发刊词》阐发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内容 民族主义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前提

驱除鞑虏 (民族革命) 恢复中华
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 反动统治,争取实现 民族的独立。
20世纪的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领导改革 开放,使中国人民富 起来了。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材料中描绘的中国是一
个怎样的中国? 春愁难谴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国土沦丧,民族危亡,面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1、背景:(1)政治: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4)组织:革命团体的建立。

(5)个人努力:孙中山早期活动。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不久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如何理解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①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③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

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4、评价:①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②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比较完整但不够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民族主义不但没有明确反帝且具有狭隘性,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这就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和结果:①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②指导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生)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单元结构】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考点要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考点落实】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①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⑤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提出: 1905年,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了“”的革命纲领。

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3.具体内容:(1)民族主义——,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革命)(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核心,是“政治革命”根本。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革命)(3)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纲领。

(资产阶级土地纲领)(革命)4.评价:(1)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活动: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②法制建设:1912年,颁布《》,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高二历史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二历史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 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缺乏坚实的 群众基础
评 价 “ 三 民 主 义 ” 角 度
积极意义: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 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都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财富重新 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实践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实行“耕者有其田”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实践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民主义的核心)
将矛头指向皇帝及满洲贵族,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开,改组国民党, 且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入国民党
项目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民 相同: 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 增加了反帝和民族平等 主 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的新内容 义 内
容 民 相同:
生 主 义
民 相同: 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权 真正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及团 主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 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力 义 等
消极影响: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任务

37267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原创课件

37267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原创课件

3.捍卫成果 捍卫成果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背景: 统职位后,企图复辟______; 统职位后,企图复辟 ;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 )行动:孙中山领导了_________、护国 、 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原因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军事上推行独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 面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年孙中山发动“ ① 面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年孙中山发动 二次革命” 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②于1914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先后发表《讨袁檄文》 讨袁宣言》 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 ③先后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 复辟帝制的罪行。 复辟帝制的罪行。 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挥师北伐, ④ 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挥师北伐, 同封建军阀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同封建军阀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3)孙中山思想的转化:在失败和长期抗争的过程中,在俄国十 )孙中山思想的转化:在失败和长期抗争的过程中, 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 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 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 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背景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 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 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 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 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 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 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 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 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 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一生 ——胡锦涛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结合教材归纳)
北上联军八国众, 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做警钟, 汉人惊破奴才梦。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材料一:
康 奕 有 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 为 昕
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 法……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材料二: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 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 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经济上:资本主义得到一步 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 民治、民享”思想的启 迪
1899年的孙中山Fra bibliotek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结合教材归纳) 政治:民族危机日深,之前的救国方案 相继失败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深受林肯思想启迪
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
思想:
同 盟 会 的 建 立
时间: 地点: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材料三: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 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 了革命道路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什么 变化? 从“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课时完成)【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学习内容】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社会背景:(2)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这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3)个人因素: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

(4)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准备:流亡海外、学习西方、丰富思想。

3.提出:(1)同盟会的组建:1905年。

(2)《民报·发刊词》:【学思之窗】提示:(1)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体制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

(2)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4.内容:(1)民族革命:(2)政治革命:(3)社会革命:……即实现“土地国有”。

5.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1)2)3)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性:1)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2)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3)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辛亥革命:1911.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2)内容:1)2)(3)意义:3.捍卫民主共和:(1)背景:(2)行动:孙中山。

(3)结果和认识:三、发展:1.背景:(1)客观原因:1)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维新: 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国民主革命 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 民享”思想的启迪
1899年的孙中山
三民主义提出背景
• 1、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但是 屡屡碰壁。 • 2、阶级: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 3、个人: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提出背景
二、创新的理论
——三民主义的内涵与实践
三、伟大的转变
——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四 万 万 黄 种 人 已 为 欧 人 注 籍 之 奴 。
屠龙大会
两 千 万 里 山 河 已 为 白 种 殖 民 之 地 ,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国!路在何方?
地主阶级洋务派
1924年国民党一大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因此救活它就需 要新鲜血液!” ——《宋庆龄选集》
比较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民 族
推翻清朝 封建统治
推翻封建帝 制,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 自由及权力
又有哪些革命实践活 动呢?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新三民主义
1924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 国共合作建立
国民大革命运动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 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 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 三 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 民 主 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 义 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

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由此导入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1)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

(2)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时局图》的含义。

P78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参见教材引言)(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参见“历史纵横”)(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

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

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

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引申思考】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具体表现为: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

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备课资料】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

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

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

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

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

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

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护国运动: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

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

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

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

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

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

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

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

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

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6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两次):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

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

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

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