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合集下载

灰霾和灰霾天气

灰霾和灰霾天气

灰霾的来源和形成机理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灰霾天气现象日益增多,为社会、自然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初步分析了灰霾天气的来源,着重于城市灰霾的三大主要来源,以及灰霾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灰霾;来源;形成机理;气象条件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包括直接排放的气溶胶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与光化学转化形成的细粒子二次气溶胶,可形成灰霾,致使能见度下降。

1.灰霾现象:1.1.灰霾的定义:什么是灰霾?中国气象局对于灰霾的定义是,霾是一种天气现象,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又称灰霾。

美国气象学会的定义为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散射光而降低能见度;通常由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组成。

美国环保总署的定义为大气中因大量而可见的气溶胶,这些颗粒物十分细小,单个肉眼不可见,但引起所见物的扭曲和可见范围的下降。

总之,灰霾是由气溶胶及气体污染引起的能见度降低的现象。

由于大量细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通过太阳光的吸收、散射或反射作用,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导致太阳辐射强度减弱与日照时数的减少,造成农业减产,还能进入人体,引发呼吸道疾病,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2.灰霾的等级划分:目前将灰霾天气划分为3个等级:即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空气相对湿度<80%,能见度>5km 为轻度霾;②空气相对湿度≤80%,能见度>2km、<5km 为中度霾;③空气相对湿度≤80%,能见度<2km 时为重度霾。

2.灰霾的来源:由定义知,灰霾天气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即不利的气象条件: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 2.5)和气体污染物的增加。

灰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气候和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细颗粒物(PM 2.5)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灰霾名词解释

灰霾名词解释

灰霾名词解释
灰霾,也被称为大气棕色云或大气灰霾,是一种天气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所形成,使空气普遍出现混浊现象,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

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被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灰霾天气是由于气象条件(如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等)和空气中污染物(如颗粒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形成了一个“污染层”,使得空气质量变得恶劣。

灰霾天气在我国部分地区尤为严重,例如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这种天气现象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灰霾天气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解决。

这包括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尤其是在冬季,一些城市常常出现灰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大城市,在近年来也频繁出现灰霾天气,其气候特征值得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灰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广州的灰霾天气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 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燃煤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灰霾。

2. 天气条件:冬季广州常常出现逆温层,导致空气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3. 交通运输:广州作为交通枢纽,车流量大,尾气排放也是灰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4. 自然条件: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理环境复杂,加之气候湿热,有利于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滞留。

三、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1. 季节性分布:广州的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尤其是12月至2月份。

这是因为冬季天气稳定、湿度较高,大气污染物易聚集。

而夏季则相对清爽,很少出现灰霾天气。

2. 气象条件:广州灰霾天气一般出现在高压的控制下,逆温层形成,下垫面稳定;湿度较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灰霾的形成非常有利。

3. 污染物组成:广州的灰霾主要由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组成。

颗粒物是灰霾的主要成分,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其中,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更高。

4. 污染源分布:广州的灰霾主要受到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

工业区、交通干道等区域是灰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

四、灰霾对广州的影响1. 健康问题:灰霾天气中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引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

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体质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伤害。

2. 经济损失:灰霾天气影响了交通、能见度和运输,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灰霾天气也给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灰霾

灰霾

灰霾天气的成因与危害一、灰霾的定义与标准 1.1.霾与灰霾灰霾又称“霾”,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一般情况,能见度少于10公里的就属于灰霾现象,5-8公里属于中度灰霾现象,3-5公里属于重度灰霾现象,少于3公里则是严重的灰霾现象。

霾是一种极少见的自然现象,通常在气团稳定、气候干燥的条件下形成。

而通常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提到的灰霾是一种人为污染造成的霾,灰霾一词是近年伴随着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才产生的。

一些青年科学家倡议用“灰霾”一词称呼“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细粒子污染造成的霾现象”。

换言之,霾是自然现象,而灰霾则是人为的污染。

1.2.大气科学对灰霾的定义灰霾又称为大气棕色云,英文为haze。

它是在相对湿度小于90%的条件下,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远处光亮物略带黄、红色,黑暗物微带蓝色的空气普遍浑浊的现象。

1.3 灰霾天气的“元凶”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上升,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PM2.5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厂直接排放的粉尘和机动车的道路扬尘,属于机械污染;二是燃煤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形成的气溶胶颗粒,属于化学污染;三是在太阳辐射下大气中的多种化学组分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属于光化学污染。

二、灰霾天气的危害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颗粒物的粒径决定其最终进入呼吸道的部位及沉积量。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由于惯性的作用,可以被鼻和呼吸道黏液排除,10μ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μ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μm的颗粒物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导致与心和肺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科学研究证明,2.5μm的颗粒物占肺沉积量的数浓度为83%,而8.2μm和11.5μm的颗粒物仅有49%和31%沉积下来,可见颗粒物的大小与肺的沉积总量成反比。

《2024年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范文

《2024年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范文

《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篇一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灰霾天气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灰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灰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采取有效的控制治理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灰霾天气的成因灰霾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受到气象条件、污染排放和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1. 气象条件: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在静风、低湿、高气压等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形成灰霾天气。

2. 污染排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为灰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化学反应:在大气中,污染物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如二次有机气溶胶等。

这些二次污染物对灰霾天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灰霾天气的危害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灰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灰霾天气中,还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2.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灰霾天气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出行。

同时,还会对植物生长、水体质量等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四、灰霾天气的控制治理为了减少灰霾天气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加强大气环境的治理。

1. 控制污染源: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

同时,加强农业活动中的污染控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2. 绿色能源替代: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

3. 大气环境治理: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和应对灰霾天气。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灰霾天气是指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较高,空气质量下降,形成灰色、朦胧的天气现象。

灰霾天气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经常出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那么,灰霾天气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呢?首先,灰霾天气的形成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密切相关。

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分为可见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PM10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PM2.5则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当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较高时,就会形成灰霾天气。

其次,灰霾天气的形成还与气象条件有关。

高湿度和稳定的气象条件有利于颗粒物的聚集和积累。

在高湿度的环境下,水分子会与颗粒物发生作用,使得颗粒物更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而稳定的气象条件会使得大气中的颗粒物难以扩散和清除,从而导致颗粒物的积累和堆积。

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时,就会形成浓重的灰霾天气。

灰霾天气一旦形成,会经历演化过程。

首先,颗粒物在大气中不断混合和变化。

这是因为颗粒物本身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分,而且会与大气中的其他气体发生反应。

这种混合和变化让颗粒物的大小和组成发生变化,同时也影响着颗粒物的光学性质。

同时,颗粒物还会在大气中进行输送和沉降。

大气中的风场决定了颗粒物的输送方向和速度。

如果风场比较强劲,颗粒物会迅速扩散扩散到较远距离,而当风速较小时,颗粒物则会在较短的距离内传输。

此外,颗粒物会随着颗粒物的重力沉降到地面,从而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

此外,灰霾天气的形成和演化还会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

降雨是净化大气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降雨发生时,颗粒物会随着雨滴和雨水一同沉降到地面,从而使得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

同时,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颗粒物的形成和演化。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颗粒物的扩散,而较低的温度则有利于颗粒物的积聚和堆积。

综上所述,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颗粒物的产生、大气条件、气象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2024年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范文

《2024年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范文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灰霾天气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灰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灰霾天气的形成原因、演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灰霾天气的形成原因灰霾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气象、地理、化学等多个因素。

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象因素: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如温度、湿度、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灰霾的生成和扩散。

例如,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流通,容易导致灰霾天气。

2. 排放源: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燃烧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是灰霾天气的主要来源。

这些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PM10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 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区等因素也会影响灰霾天气的形成。

如山区、河谷等地形易形成静风和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三、灰霾天气的演化过程灰霾天气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初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消散阶段。

1. 初生阶段: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排放的污染物开始在近地面层积聚,形成初生灰霾。

此时,灰霾的浓度较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2. 发展阶段:随着污染物的持续排放和积聚,灰霾天气逐渐发展,浓度逐渐升高。

此时,灰霾天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加大。

3. 消散阶段:当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时,灰霾天气逐渐消散。

在这一过程中,灰霾的浓度逐渐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也随之减小。

四、灰霾天气的影响灰霾天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影响:灰霾天气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出行。

同时,灰霾中的颗粒物会附着在大气中,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2. 人体健康影响:灰霾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暴露在灰霾环境中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灰霾背景资料

灰霾背景资料
灰霾背景资料
1. 灰霾定义
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 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定义为:“大量极细微 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 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区 域存在着4个灰霾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 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6. 灰霾的危害(二)
2. 灰霾的基本特征(一)
一般来讲,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 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 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 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就能见度来区分: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 降低到1千米以内,就是雾;水平能见度在1 千米~10千米的,称为轻雾或霭;水平能见 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 霾或灰霾。
3. 灰霾的成因(一)
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
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风流经 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 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并容易在城 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
3. 灰霾的成因(二)
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

水滴、冰晶 饱和
1-100微米 肉眼可见
10-100米
乳白色 青白色
清晰

尘、硫酸、
0.001-10微
硝酸和有机 不饱和 米
1-3公里
化合物
肉眼看不见
黄色 橙灰色
不清晰
3. 灰霾的成因
灰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有三方 面因素。
一是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 二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 三是各类化学污染的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污染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我国部分地区灰霾天气迅速增加。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由灰霾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和气候效应问题,引起了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灰霾?灰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们所熟知的风、温、压、湿等气象因子在灰霾形成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灰霾”一词的科学定义最早出现于2002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我国区域大气灰霾形成机制及其气候影响和预报预测研讨会”上,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依据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用来描述由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城市区域近地层大气的气溶胶污染导致能见度恶化现象。

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灰霾”有如下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由此可知,灰霾的核心物质是大气中悬浮的气溶胶颗粒。

正是由于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降低了空气能见度,给人造成“雾蒙蒙”之感。

颗粒物即总悬浮颗粒物(TSP),按照大小可以分为巨粒子(如降水粒子、云雾粒子、沙尘)、粗粒子(如海盐、土壤尘、火山灰)、细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超细粒子(如碳颗粒)等,其中容易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是细粒子。

细粒子也称为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中大量的PM2.5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燃烧过程。

我们知道,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自然排放和人类活动的排放,在一段时期内,无论是自然排放、还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粒子的总量是大致稳定的,那为什么有时出现严重的灰霾天气,有时又是蓝天白云呢?决定性的控制因素就是气象条件。

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污染源排放所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浓度可相差几十倍乃至几百倍,这是由于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随着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巨大变化的缘故。

那么,影响灰霾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呢?
一、从大范围看,需要合适的大尺度环流形势。

我们知道,大气稳定度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取决于高低空大气环流的配置。

通常采用500hPa和地面的天气系统来分类,主要依据500hPa槽所处地理位置、移动速度和方向以及相应的地面高低压系统的配置情况,灰霾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可分为中阻塞性、南支槽型和纬向型三种。

不论哪种形势,对应在地面上,我国东部均形成高压控制的均压场,水平气压梯度较小,导致地面风速较小,且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二、从水平风场看,出现气流停滞区,近地面静风或弱风现象增多。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气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

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并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

三、从热力结构看,边界层存在强逆温现象。

通常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

污染物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

但是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四、从湿度条件看,常伴随强日照和低相对湿度。

2010年出台的国家行业标准“QX/T 113-2010, 霾(灰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规定相对湿度在80%以下基本判定为灰霾,而
《广东省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细则》则更具可操作性,当相对湿度在80%~95%时,判定为霾或者轻雾。

统计表明,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有利于灰霾及严重、重度灰霾天气出现,尤以50%~60%时出现的概率最高。

五、从垂直运动看,低层存在下沉运动、负涡度区和辐散层。

负涡度区和辐散层作用于流场,使得对流层低层的下沉运动加强,从而抑制了近地层污染物的垂直扩散,造成污染物积聚增多,灰霾强度加强,范围扩大。

反之,上升运动、正涡度区和辐合层作用于流场,则促使灰霾减弱消散。

由此可见,灰霾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当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它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遇到逆温、静风、低相对湿度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灰霾。

灰霾不仅能使能见度降低,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而且还能诱发呼吸道等多种疾病,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同时对气候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目前,我国存在着4个灰霾天气比较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研究表明,无论是灰霾出现的次数还是灰霾天气的污染程度,都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且在短时间内这种趋势很难改变。

这就要求我们共同关注灰霾,提高对灰霾天气的认识,加强灰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加深对灰霾成因的研究和理解,进而科学、有效地预测和动态调控污染物排放以治理灰霾天气。

这对于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