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6

合集下载

陈情表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陈情表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的文化常识。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和忠情。

4、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慎密,脉络分明,陈情于表,寓理于情的艺术特色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文思慎密,脉络分明,陈情于表,寓理于情的艺术特色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教读法和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苏轼语——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二、检查预习:1、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皇帝,皇帝召作者做官,可他要留家照顾病重的祖母)2、文章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孝情,忠情)3、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讲些什么内容?(陈相依为命之苦;陈进退狼狈之难;陈孝治天下之证;陈先孝后忠之心)(意思对即可)适当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三、解题:1陈:讲述。

情:苦衷、隐情。

表: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

合起来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2、介绍作者背景。

四、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看一下自己先前的理解出了哪些差错。

五、小结:进一步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划出来,准备下节课的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作答,老师指点,并口译文章。

重点词语: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慈父见背..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二州伯牧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陈情表》的论证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陈情表》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2.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陈情表》中的文言文难点句子。

2.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李密,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简要介绍《陈情表》的背景,如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李密为何上表。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等。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陈情表》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分析《陈情表》的语言特点,如骈文的特点,对仗工整,词藻华丽。

(3)分析《陈情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夸张等。

4.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理解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情感,如忠诚、敬业、担忧等。

(2)分析李密的情感态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如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李密个人的处境等。

5.课堂讨论(1)讨论《陈情表》中的经典句子,如“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

(2)讨论《陈情表》对后世的影响,如对文言文的传承,对忠诚、敬业等品质的弘扬。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五、教学反思(2)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如加强对文言文难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李密纪念馆,了解李密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言文名篇,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七、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陈情表》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节课以《陈情表》为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李密的忠诚敬业精神,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陈情表》。

(2)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3)分析并掌握《陈情表》的主要内容、结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探讨《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陈情表》的主要内容、结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作者李密的忠诚精神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陈情表》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理解并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译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密和《陈情表》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

(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记录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4. 文本分析:(1)分析《陈情表》的结构,总结文章特点。

(2)欣赏《陈情表》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

(2)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3)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李密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拓展:1. 将《陈情表》与其他忠诚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2. 探讨古代忠诚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

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

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1.积累,阐发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

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

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

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

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

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母”“教”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了解《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李密的孝道观念和爱国情怀,以及文章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陈情表》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具体包括:a.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布局和逻辑关系;b.重点段落的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采用的文学手法;c.文言修辞手法:介绍并讲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d.文化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4.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a.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b.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如翻译句子、归纳段落大意等,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5.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并欣赏《陈情表》的辞藻、句式、修辞等文学特点;(3)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语言素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学会从不同角度、层次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敬业、担当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2)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点;(3)领悟作者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中成语、典故、名言的解读和运用;(3)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难题;(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语言素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辞藻、句式、修辞等文学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4. 深度解读:(1)分析作者忠诚、敬业、担当的精神品质;(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作者的思想价值;(3)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语言素材。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陈情表》;2. 收集《陈情表》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语言素材,进行学习和运用;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2. 练习反馈: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以及对成语、典故、名言等语言素材的掌握;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的内容和主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点和作者的精神品质;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5.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陈情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陈情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陈情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中,本单元为古代抒情散文单元。

教材中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和李密的《陈情表》。

其中前两篇是精读,后两篇是略读。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品,抒写其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和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在,表达其远离恶浊官场、投身大自然怀抱的人生感悟,与作者千古流传的田园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此文,可以联系学过的《饮酒》和《归园田居》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鉴赏抒情语言的朴素。

《滕王阁序》是王勃最突出的作品,也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该序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真情实感,非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之作可比;在艺术形式上,虽然此序也是骈文,但它打破了六朝骈文的陈旧格局和陈陈相因的文风;学生可在豪迈的语言中体察王勃的壮志凌云。

《逍遥游》是“辞趣华深”的《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更是先秦散文园地中的一株奇葩。

前人称庄子散文“纵横跌宕,奇气逼人”,指其散文雄伟恣肆,大起大落,无所羁绊,同时又构思奇特,不落俗套。

《逍遥游》旨在说明,人应当脱离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从思想内容来说,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挥洒自如、想像丰富,足以称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

通过对庄子说理艺术的分析,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更上一个理解高度。

《陈情表》本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

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所言句句发自肺腑,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在感动于文中流露的强烈的天伦之情时,学生还可从法、理、情的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

这四篇抒情散文所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归去来兮辞》写回归田园的乐趣,《滕王阁序》写才士不遇的悲情,《逍遥游》表现人世的感慨,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追求,《陈情表》写至爱亲情。

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约略看出中国古代抒情散文的某些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散文极其强烈的抒情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总课题
高中第六单元
总课时
8
第一课时
课题
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主备人
郭炜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谨慎,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赏析本文的构思和语言艺术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