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大全1.安(ān)(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稳的,安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动词。
养生,享受。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本(běn)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3.比(bǐ)(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②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③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②比起。
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4.鄙(bǐ)(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目光短浅的。
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5.毕(bì)(1)动词。
完毕,结束。
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2)形容词用作助词用尽,竭尽全力。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6.敝(bì)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
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7.兵(bìng)名词。
①士兵,军队。
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汇总(意义限初中课文涉及)七上:1、期:约定。
——XXX与友期行。
2、舍:(1)舍弃、丢下;——便舍船。
(2)房屋。
——屋舍俨然。
3、去:(1)离开;——去国怀乡。
(2)距离;——西蜀之去南海。
(3)消除。
——杀三虫,去死肌。
4、戏:(1)玩耍;——元方门外戏。
(2)开玩笑——5、委:(1)舍弃;——相委而去(2)委托——6、引:(1)拉、牵拉;——下车引之(2)延长;——属引凄异(3)引导;(4)吸引。
7、顾:(1)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2)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说:通“悦”,高兴——不亦说乎9、愠:生气、恼怒——人不知而不愠10、省:反省、自我检查——吾日三省乎已。
11、逾:越过。
——不逾矩。
12、故:(1)旧的,以前的;——温故而知新(2)(的)缘故原由;——公问其故(一般在句末)(3)特意、故意;——XXX故使人问之(4)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般在句首)13、矩:(1)端方;(2)法式——不逾矩14、殆:疑惑——思而不学则殆。
15、堪:(1)能忍耐;——人不堪其忧(2)能胜任——16、广:(1)增加、增长;——非学无以广才(2)扩大、扩充——请广于君17、庐:房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8、慢:懈怠——淫慢则不能励精19、励:振奋——淫慢则不能励精20、并:一起。
——并怡然自乐21、敌:(1)进犯;——恐前后受其敌(2)敌人——盖以诱敌《狼》(3)势力、位置相当。
译为:匹敌、相当。
——出则无敌国内乱者22、意:(1)神情;——目似瞑,意暇甚(2)想要、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意思、心意。
——鸣之不能通其意。
(4)意趣、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5)意志——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3、股:大腿。
——屠自后断其股。
24、几何: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七下:1、但:只、仅仅——无他,但手熟耳2、治:(1)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2)治理3、过:(1)经过;——及鲁肃过寻阳(2)拜访、造访;——过故人庄(3)错误、过错。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汇总【超全】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汇总【超全】主题初中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中考考纲规定“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和量词七类。
实词的特点主要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但是在具体做题中需要结合对文言文的词义进行推断。
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出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通常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四道题4分,难度不大。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例:①“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
②“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例:①“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伐无道,诛暴秦。
”(道德,道义)《陈涉世家》②“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原来)《七步诗》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例:①“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鸿鹄”本为天鹅,比喻意义为“志向远大的人”。
《陈涉世家》 4.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中“坐”同“座”,其假借意义为“座位”。
《口技》②“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归纳汇总,太全了!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归纳汇总,太全了!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复习(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huò)”:通“座”,座位。
14、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5、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6、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7、技止此耳!(《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8、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岳飞》)“阙(quē)”:通“缺”,缺少。
1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显现。
20、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完整)初中必背180个文言文实词

初中必背180个文言文实词文言文是很多初一新生头疼的语文项目,因为以前接触的少,对拗口的读法和晦涩的语义都不好把握,今天为您总结了180个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无他,直接背过,包你文言文学习越来越轻松。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
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完整版)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
熟悉的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意义的词,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来使用。
1. 名词
名词指人、事、物、地点等名字,如:“岳阳楼”、“菊花”等。
2. 动词
动词指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行船”、“飞翔”等。
3. 形容词
形容词指描述事物特征或状态的词,如:“美丽”、“悲哀”等。
4. 副词
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如:“慢慢地”、“非常”等。
5. 数词
数词指表示计数和顺序的词,如:“一”、“十”等。
6. 代词
代词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如:“他”、“她”、“它”等。
7.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8.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虚词
虚词是语法成分,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能与实词结合起来使用。
1. 助词
助词用来帮助实词表示语法意义,如:“了”、“的”、“地”、“得”等。
2.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3.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4. 叹词
叹词是指表示感叹的词,如:“哎呀”、“好啊”等。
5. 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模拟物品发出的声音的词语,如:“叮铃铃”、“哗啦啦”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念无与为乐者
跟,同
相与步于中庭
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同游者
游览
一
一碧万顷
一片
上下一百
全都
一鼓作气
第一次
阴
朝晖夕阴
阴暗
佳木秀而繁阴
树荫
树林阴翳
阴影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得到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假如
至
至于夏水襄陵
与于连用,表另提一事
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
...原因
通
政通人和
顺利
北通巫峡
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
使...通过
鸣之不能通其意
通晓
中通外直
贯通
闻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一一为具言所闻
知道的情况
卒获有所闻
收获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学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学半
学习
寻
寻向所志
寻觅,探求
寻病终
随即,不久
效
恐托付不效
奏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职业
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间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又何间焉?
参与
观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中间
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赏
但坐观罗敷
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景观
见
昨日见军帖。
看见
曹刿请见。
拜见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露
水清
若
烨然若神人
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上
书
答谢中书书
与中连用,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
书信
无从至书以观
书籍
上书谏寡人者
奏章
上
上书谏寡人者
呈上
苔痕上阶绿
长到...上
上下天光
上面
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
使内外一法也
叫让
孰
孰视之
同熟,仔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所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也
用来...的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
乐
山水之乐
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欢乐
临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着
居高临下
临溪而渔
走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把酒临风
迎着,面对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
谈论
名
有仙则名
出名
名之者谁
命名
慕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清
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凄清
清荣峻茂
苦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
祸患
和
政通人和
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
和暖,和煦
久而乃和
暖
言和而色夷
谦和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
见
曹刿请见
召见,接见
于是入朝见威望
拜见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
绝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才
竭尽
长教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例句
意思
白
上下一百
白色
强饮三大白
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差
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从
民弗从也
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
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学习
客从外来
表示起点,相当于自,由
出
不复出焉
出去
既出
出来
皆出酒食
摆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在国外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出现
水落石出者
露出
说,讲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
助动词,能够
得志
动词,实现
便得一山
发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发
舜发于畎亩之间
动词,兴起,被任用
发于声
动词,显露、流露
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也芳发而幽香
开放
黄发垂髫
头发
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夫
嗟夫
语气助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
代词,那
归
云归而岩穴暝
动词,聚拢
记
必先苦其心志
意志
寻
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伐
齐师伐我。
攻打,讨伐
称
先帝称之曰能。
称赞,赞许
不以千里称也
称呼
策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极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极点,极端
此乐何极。
尽,穷尽
南极潇湘。
到
初极狭,才通人
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
国
功效
行
性行淑均
行为,品行
欣然起行
出发
斗折蛇行
前行
商旅不行
同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走路
行道之人弗受
走
行拂乱其所为
所行,行事
然后施行
实行
缘溪行
行走
行阵和睦
行列
秀
望之蔚然深秀着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下
乃下令
下达,发布
受下赏
下等
下视其辙
向下
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情趣
鸣之不能通其意
意思
远
香远益清
远播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夫大国,难测也。
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京城
故
故虽有名马。
所以
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彼竭我盈,故克之。
因此
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分给,分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
分内,名分
世
问今是何世。
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
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动词,返回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故
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故不为苟得也
因此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动词,看,欣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象
余因得遍观群书
动词,阅读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动词,看来,推断
更
是日更定矣
古代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环
如鸣佩环
玉环
竹树环合
环绕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不敢出一言以复
说出
出淤泥而不染
从...生出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驱赶
执策而临之
名次,马鞭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服衣冠
早晨
皆朝于齐
朝见
大
见余大喜曰
程度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跟小相对
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时
当余之从师也
当...时候
道
益慕圣贤之道
名次,学说
中道崩殂
路途
咨诹善道
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进尽忠言
完全
林尽水源
完,没有,消失
戒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
居所
不可久居
停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处在
极
此乐何极
尽头
南极潇湘
至,到达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可以
未可
行,合宜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可能
可爱者甚蕃
值得
空
浊浪排空
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
消散
空乏其身
使...缺乏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直射,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到达
志
处处志之
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
名词,记号
必先苦其心志
志向,意志
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
脚
以中有足乐者
值得
质
援疑质理
询问
非天质之卑
智力,天资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推荐
舍
便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