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课件(28张PPT)

•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 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 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 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 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 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 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 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 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 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 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 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 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 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2023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结构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结构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并积累论述类文本论证结构的必备知识。
2.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结构答题思路。
【活动一】真题引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②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义)(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一、必备知识(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二)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证结构特点和脉络题

张兴杰: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今年4月印发的《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 设的意见》指出:“兼顾推动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城 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切 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着力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概括中心句
二、关注段落间的层次,理清脉 络结构。(首尾句,或中心句)
并列式 对照式 层递式 综合式 破立式
总结上文,重申观点 三、关注结尾部分。 卒章显志,提出结论。
发出号令或劝勉
四、关注关联词。
第一……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
五、论证方法带来的效果 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材料二最后一段怎样让论证更有说服力的?请简要说明。 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周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注意:侧重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等专业术 语的总结+结合文本分析。
解题步骤:
标题
一、通读全文,关注中心论点。 开头、结尾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 具有时空结及其演变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 形成及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抓关键句(分论点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材料一: 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
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天 下如此缭乱,如何才能化解?”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 改革,但是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 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 思维模式。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分析思路结构、 论证特点 教学课件

(二)分析论据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应如何分析论据呢?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 论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以及 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 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这是较为基础的步骤,关键是细心谨慎,不 要遗漏了某个关键论据材料。某个关键论据材料的遗漏,可能会影响到 考生对文本观点态度的全面准确把握。
例一:《修辞立其诚》主体部分(第2~ 10段)
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
层 维能力。
进 层递式有三种方式: 例二:《反对党八股(节选)》主体部分
式 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 八大罪状— 主 →(次即内容→形式→原因
到抽象。 →危害)
②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 每条罪状— 摆现象 → 论危害 → 挖根源
二、分析论证
(一)分析论点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 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 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 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 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 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 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 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 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 感,后发制人。
论断不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
知识图要
(五)分析论证语言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逻辑性强。具体到个别文本 不外乎准确严谨、平实朴素、形象生动或幽默风趣。如果文本使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则论证就显现形象生动、有气势、有文采的特点。
江苏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2.含蓄的观点态度 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但 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握:(1) 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 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 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 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解题步骤
1.作阅读标志 ①作段落标志 ②作语言标志
②作语言标志
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 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 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 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 示关注上下文。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 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 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1.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 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 息。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 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往往明示 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 一个重要方面。
3.从标志性词语入手,顺藤摸瓜,勾画 线索和结构框架。标志性词语是行文的 “路标”,沿“路标”前行,脉络自然呈 现。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 的标志性词语和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 号。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有:序数类词语、 关联词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等。 解答简答题,首先要弄清问题是针对全文 还是部分段落,是分析综合还是提炼概括, 把握设问的方向。其次,组织语言要有考 点特色,要紧扣问题的要点。回答选择题 时,要注意选项设置的标准和角度。
二、重要句子的理解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从正 确理解句子开始,因为文章是由语句构成 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语句,特别 是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 《考试大纲》中对此不仅有着明确的要求, 还把它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近几 年的高考,几乎历次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 道理 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是把握文章最关键的 一环,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就要借助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做好文章内容要点 的归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是实现语文 阅读与鉴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 从以下几个方面达到这些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 1、了解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类型; • 2、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
方法。
3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 基本结构: • 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
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 但它是富有变化的: • 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 • 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 • 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
词 • 3、语言简洁,规范答题
8
段首、段尾的句子。 •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
路大有帮助。 •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
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 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 “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 ②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 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4
• 本论内部结构方式: • 1.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
面的论证并列。 •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 3.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
5
梳理思路
•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 2、捕捉关键句。 • ①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 ②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
6
概括思路
1.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2.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 (这里必然有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过程) 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用语可以摘取、合取、自撰) (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
这样的连接词)
7
课总结
• 1、看清题目 • 2、理清结构 • 三抓:抓标题、抓关键句、抓关键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思路
1
一、江苏五年高考考题回顾
2011《捧与挖 》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2012《笑的价值》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2014《乾坤草亭》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2015 《罗丹的雕刻》 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 2016 《成人不自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