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与重点(自己整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

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

(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

(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

(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

(5)回忆阶段——检索

(6)概括阶段——迁移

(7)作业阶段——反应

(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

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

(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

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12、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

13、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

题。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P21

2、心理发展四个基本特征:p21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人的心理发展划分8个阶段:p22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或学龄期(6、7——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青年早期或学龄晚期(14、15——25岁),

成年期,

老年期。

4、关键期(康拉德·劳伦兹):p23

定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适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启示:我们应该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恰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5、认知发展的机制:皮亚杰,瑞士,发生认识论创始人。P24

6、图示: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7、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中,以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

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一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8、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

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原有图示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9、认知发展的阶段:p25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活动,通过感知运动图示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具体特征:表现为初期儿童刚刚能区分主题与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智力已先于语言发生;到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思维特征: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儿童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

思维特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思维的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思维已脱离具体事务束缚,吧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思维特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进行思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经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10、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p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