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2007-10-14 13:1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在历史上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而后者的落伍已

经不需要在此作任何论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再把孔子作为政治家或者哲学家,而是作为教育家来看的话,就不难发现“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论语》的记述可知孔子实行因人施教的方针,而不是按照预设的大纲、教材授课孔子的仁绝非某种僵化的道德或政治理念的体现,而是让每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克服短处,发扬长处,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才是仁的本原定现代人喜欢对此做功利主义的解释(所谓的“读书做官论”)。其实,此前还有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此后,则有“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禄指的是学习给人的益处,是一个暗喻,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功利主义毫不相干。至于“耕者,馁在其中矣”则是指思想的贫困。孔子自己不想做官是众所周知的,阳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孔子出来做官(21)。孔子也不鼓励学生们去做官。“义,同时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不应该用抽象空洞的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等次,因为这种做法有悖于人的价值与尊严。当孟武伯向孔子问起他的某些学生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时,孔子却仅仅介绍了每个学生的专长,而拒绝做出任何关于仁的判断,总是说“不知其仁也”(31)。人的能力固然有差别,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对于自己最合适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还表现在他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上事情做,都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

对于孔子而言,人的固有价值始终是第一性的,是独立于其能力之外而存在的。老子关于“善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32) 的论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的教育理

念是以人为中心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孔子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或典型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必须要因人施教,个别指导。换句话说,孔子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再者,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追求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作为与此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创造性的批判与超越,而不是顶礼膜拜;要求批判性的创造,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而不在于功利主义的抱负,老师也不应该以功利主义的眼光对学生作评价。与其保守的政治纲领相比,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很

强的前瞻性。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有其传统的教育特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作为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科学,曾经经历过少年的沧桑?如今我们祖国的经济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腾飞,那么孔子创建的传统教育方法有无借鉴的必要呢?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的,以和谐、平等师生关系为前提的他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自己也是这样,他说:“俎豆之事,吾尝闻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就很实事求是,不装腔作势。正因为关系平等和谐,学生虽常指出他的不是,孔子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曾说“起予者,商也!”又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见孔子很乐意于学生有不同见解。《论语》云“伯牛有疾,子问之”,“颜

渊死,予哭之恸”,反映孔子关心学生不仅止于学习、生活、病痛,而是无所不在。这就是他们师生感情的重要纽带。唐朝的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至为推崇;今天我们主张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实都是孔子教育实践的继承和发挥。

孔子困材施教的方法,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而且表现在教育的态度上。关系是平等的,但态度是严肃的因材施教的特点还表现在孔子一贯注意学生的个性、智能的差异上,辟如就“政”这一问题,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综上所述,孔子为了达到“仁”的同时,确定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教育观,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济世的贤人。他的教育方法数千年来成了中国教育家们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也成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经典之法。作为祖国文化的继承者,作为世纪人才的培养者,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在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伟大使命中,特别是在肩负素质教育这个战略重任的今天,更应自觉地、创造性地扬弃和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首先,在道德方面,孔子思想重视伦理教化,建立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重视教化的思想指导下,孔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要求:如父慈子爱,兄友弟恭、军敬臣忠,官府对民众宽厚施惠,民众对官府要易使,为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办公事要勤敏,对朋友信实,提出温、良、俭、让、刚、毅、木、讷、智、勇、谦、和等等其次,在教育方面,作为一名师范生,对孔子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影响更是耳熟能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

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一、孔子强调“学”与“习”的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的意思是由不会到会;“习”的意思是练习和温习。“时习”,就是时时刻刻去练习、温习。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地练习、温习;如果一暴十寒,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孔子的这种“学”与“习”结合的主张,是由学而得知、由知到行的认识过程,也是正确理解知识、求得知识、检验知识的必要途径。

二、孔子十分强调学与思的结合。

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说明学习与思考必须统一起来的重要性。但是,他又指出:思必须以学为基础,“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主张由学而思,必须把前后学得的知识连贯起来。他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三、孔子更为重视学与行的结合。

孔子教育弟子,特别重视言行一致。他认为:能言者必先能知,能知者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