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性构想。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目标。要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准确把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

乡风是指特定乡村社区居民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精神文化,乡风是特定乡村社区文化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亦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从本质上看,乡风的形成是特定乡村社区价值观转化为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风就是一个乡村社区的灵魂。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乡风文明”。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支撑。可以说,乡村社区居民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才会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才会将个人目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也可以说,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是乡村社区居民观念与行为文明的最高统领,是“乡风文明”的最强引导力量。(2)乡村社区居民必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标准。乡村社区居民的个体行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动力,但个体的行动绝不能是无规范的行动,而必须是

有价值引导的行动。价值观不仅是乡村社区居民个体行为的“导向仪”与“调节器”,还是构建良好乡村风气的精神基础,而且是社区居民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的重要支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实践依据,它不仅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也符合我国社会的特点与当代人的价值诉求。因此,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在个人层面上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指导,将文明行为嵌入到乡村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3)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制定或认可、用于调整人们社会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可以说,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是衡量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乡村社区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但是,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文化的道德功能正在弱化,主要表现为道德约束功能下降,如勤俭节约的传统道德在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被人们逐渐抛弃。因此,乡村社区居民必须提高道德水平,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以“修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个人品德、遵守职业道德、倡导家庭美德。(4)乡村社区家庭必须具有良好的家训家风。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在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家庭内在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良好的家训家风。也就是说,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必须以良好的家训家风为基础。因此,乡村社区居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道德法律为约束,通过“齐家”全面推动“乡风文明”建设。(5)乡村社区邻里必须互敬互助互爱,实现和谐共处。“邻里相恤、邻里和睦”是我国一直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我国有一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说明邻里之间的互敬互助互爱关系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乡村人口的大举外流,乡村逐渐由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了“半熟人”社会,而这种“半熟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邻里关系的良性互动功能。另外,乡村社区中的强权、黑恶势力凭借资源、地位或者权力优势形成了日常话语权,并以此侵犯邻里权利,如房屋地基、土地所有权,从而严重破坏了乡村社区邻里关系。因此,乡村社区邻里之间必须坚持“互敬互助互爱”,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6)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此处的“第一需要”就是指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新的需要”指的就是心理的需要。然而,我国当前社会

阶层分化日益复杂,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加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社会“心态秩序”逐渐遭到扰乱,如急功近利、仇富仇官、不劳而获的心理在社会中悄然蔓延开来,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偏向至错误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治理有效”中的“治理”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治理有效”中的“治理”是指乡村社区治理。所谓乡村社区治理是指乡村社区治理主体(包括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运用自治、法治、德治和心治的手段,达到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维护社区平安目的的过程。2016年,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2018年10月,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可以说,乡村社区治理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石。因此,要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夯实乡村社区治理,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乡村社区下移。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村社区犯罪率持续降低。社会变迁导致了乡村社区的“熟人”社会走向了“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其实质就是社会关系解组。而社会关系解组使得居民之间缺乏相互的监督以及无法共同维护社区的治安,有可能会促使社区的犯罪率上升,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农村(含镇)人口占比为69.71%,而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比为82.06%。从理论上说,要达到乡村“治理有效”,就必须降低乡村社区犯罪率。(2)乡村社区民事纠纷日趋减少。随着乡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复杂化,民事纠纷日益增多。民事纠纷的最主要原因是利益裁决机制的缺位、失效,继而影响到乡村个体的心态失衡、家庭或邻里关系失和、乡村风气败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过程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将会涉及更多的发展、分配与协调问题,乡村社区内部关系将会进一步复杂化,可能诱发更多的民事纠纷。因此,减少与遏制民事纠纷是乡村社区“治理有效”的一个重大挑战。(3)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9]明显下降。虽然极端事件目前主要

发生在城市区域,但是随着社会冲突的增加、个人心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乡村社区亦有发生极端事件的潜在风险。极端事件的起因往往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突发性,因而预防极端事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同时,极端事件结果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并产生广泛而持续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预防、遏制极端事件的发生是乡村社区“治理有效”的应有之义。(4)乡村社区信访率逐年递减。乡村社区信访反映的是乡村基层社会矛盾未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而乡村社区信访率体现的是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的好坏与水平高低,因此,乡村社区信访率的下降可以被视为“治理有效”的评价指标。目前,我国乡村信访原因从税改前救济型信访向税改后治理型信访[10]转变,乡村居民更多的是因为基础设施无法维持、公共生活不断恶化、地方秩序日趋恶化[11]而诉求于信访,因此,要实现“治理有效”就更需要重视降低乡村社区信访率。(5)乡村社区特殊人群[12]得到有效管理和服务。特殊人群中的成员多数未能或难以实现正常“社会化”,不能做到行为适当、守法守纪、合作和负责任。从其行为特征上看,其中部分具有越轨行为包括违法、犯罪,部分易被越轨行为感染,部分不能为政府、家庭、学校或其他组织适当管制和引导[13]。随着乡村社区的特殊人群的增多,失范现象也逐渐增加,乡村社区整体秩序遭到威胁。因此,有效管理和服务于特殊人群是乡村社区“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6)乡村社区生活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和服

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部分社会成员会因为禀赋差异、机会缺失、制度障碍等原因,难以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成为生活困难群体。生活困难群体容易被社会边缘化,由此生产的相对剥夺感容易导致其心态失衡、行为失范。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区所分享到的发展成果远远少于城市社区,而且乡村内部的两极分化使得生活困难群体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有效帮扶和服务生活困难群体是乡村社区“有效治理”的内在要求。(7)乡村社区“三留守”[14]人员得到有效照料和服务。据民政部2015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约有4700多万、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15]。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向城市的不均等流动造成了乡村人口的“三留守”化,这种态势使乡村的整体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直至个体都发生了质性的变化,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遭到双重破坏[16]。而且,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自身心理、安全保障不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因此,有效照料和服务于“三留守”人员是乡村社区“治理有效”的重要体现。(8)乡村社区居民安全感逐年上升。乡村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应该包括物质和心理的安全的总和。前文所提及的七个“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最终都会体现在乡村社区居民的主观安全感受上,也就是说,社区居民安全感是否得到提升是检验“治理有效”的总体关键指标。

二、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推进器”

基层社会治理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促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由自治、法治、德治、心治所构成的“四治”体系。自治、法治、德治、心治都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

(一)自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1.自治与“乡风文明”。自治强调的是民主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民主规范的认同与遵从。“乡风文明”不是依靠个别乡村社区居民行为所塑造的,也不是依靠某种强制力所维持的,而是必须基于乡村社区居民所认同的规范,并通过实践得来。也就是说,乡村自治与“乡风文明”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加强乡村文化自治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例如,乡村社区浪费攀比之风盛行、不孝之风蔓延、封建迷信之风抬头、黄赌毒之风滋长等不文明现象,与乡村自治目标转向经济发展而漠视社会风气等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7]。进而言之,“乡风文明”是文化自觉[18]的过程,乡村社会风气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广大乡村居民对文化的重新认识、选择以及建设之上。然而,乡村居民对文化的重新认识、选择以及建设决然不是分散个体的单独行动,而必须依赖于自治。因此,乡村自治基于共同商议与决定,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以及普遍的规范性,因而能够通过引发乡村社区居民对规范的认同与遵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2.自治与“治理有效”。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依赖于乡村文化网络中蕴涵的乡村文化权力和自治实践,这种借由文化权力所形成的柔性和简约治理方式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乡村社会有序统治的密码。尽管皇权不下县不是出于统治者的恩赐而是困于农业社会国家实行直接统治的边际成本过高,帝国统治不得已而采取的妥协策略,但是长期的乡村自治实践形成的有益经验和治理智慧仍然可为现今乡村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治理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治理模式从村民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内容不断丰富,治理形式不断创新,但从全国不同地域的乡村治理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20],如乡村自治主体参与不够、自治内容不够明确、自治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21]。而这些问题又导致了治理力量聚集效应不足,降低了治理效率,影响了治理效果,如防治与打击犯罪、化解民事纠纷、扶助弱势群体、提供公共产品等过度依赖于基层乡村政府,难以提升居民的整体治理满意度。总体来说,目前乡村自治水平还不能满足“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二)法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1.法治与“乡风文明”。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法律规范的认同与遵从。法治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文本与强制力,调整与规范各种社会关系。而“乡风文明”与否,就其判断标准来说,就是乡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一切社会行为是否符合一般的道德准则以及法律规范。也就是说,法治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

法治是一种普遍主义的约束,它在社会关系复杂化、陌生化的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行为引导与调节作用。但是,法治与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礼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以致法治难以发挥普遍的约束作用,甚至还可能破坏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运行模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先发生了”[22]。然而,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进入现代化、市场化的过程,是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化、陌生化的过程,同时也必将是法治理念与行为逐步嵌入乡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过程。乡村风气文明与否,将会更深刻地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发展是否遵循法治精神上。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法治与“乡风文明”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

2.法治与“治理有效”。伴随着市场深入发展,人际关系逐渐疏远,人们对于各种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就更加需要法治的保障。而乡村振兴就是乡村现代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必然会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必然会面临传统习惯在解决利益争端方面逐渐失效的局面;必然会面临“熟人”社会走向“陌生”社会的局面。因此,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乡村社区居民不得不改变传统观念与方式,运用法治理念来应对利益格局中的失范行为、冲突行为。但是,法治并没有在乡村治理中完全伸展开来,组织、个人的法治精神不强以及法律知识的欠缺使得政策、行为容易踏入法律的禁区;执法者的“法律规范”与被执法者的“本土规范”的冲突容易使治理陷入困境;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使受害者倾向于采用“本土规范”或者选择沉默。总体来看,法治精神与法治话语还没有真正渗入被悄然改变的乡村日常中去。当前乡村治理中包含了法治方式,但更多的是“礼治”以及法治与“礼治”的妥协治理方式,但是这种治理格局最多能起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作用,却终将难以应付加剧的乡村社会变迁形势。因此,法治的弱势局面难以支撑“治理有效”,而“治理有效”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德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1.德治与“乡风文明”。德治强调的是道德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遵从。德治既是一种价值原则,一种治理模式,也是一种文化精神[23]。乡村文化的道德治理功能旨在通过继承传统乡村文化精华,建设现代乡村文化,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并在这一进程中,整合乡村社会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24]。可以说,德治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德治困境与挑战,如“空心村”现象、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减退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体系消融,传统文化共识、传统价值观、历史积淀的价值取向不断被削弱腐蚀,乡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甚至消失;文化入侵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分散化,西方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传入国内,在一些乡村散播开来,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复杂严峻的状况;诚实守信等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人际关系淡漠导致乡村道德不同程度滑坡。[25]乡村德治困境意味着,当前乡村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增多。可以说,德治困境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2.德治与“治理有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虽然法治的普遍性规则会取代部分地方的特殊性规则,但是,这并不代表传统的“礼治”调解作用失效。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乡村社会关系都由法律规范与调整,而传统的、地方性的非正式礼俗习惯

等规范,广泛解释着乡村社会的日常关系与行为。而这些具有正向的且不违背于法律的传统的、地方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可以被视为“德治”的一部分。德治可以说是当前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依托,也是乡村社会不至于在变迁中陷入失序的保障。然而,由于乡村社会已经越来越背离传统的“熟人社会”,传统乡村社会主导关系的血缘与地缘关系受到冲击,以及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导致了“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性日益式微[26]。因此,基于乡村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德治重构,不仅是乡村社会治理的要义,也是“治理有效”的途径。

(四)心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心治强调的是自我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自我规范的认同与遵从。自我规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自我立法”。“自我立法”有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从“法权”与“道德”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内在的自我立法是道德法则及其规范性,它是人的精神自由;外在的自我立法则是法律,它是人的行动自由或自由权利的实现与维护[27]。可以说,心治是法治与德治的延伸,旨在通过心理指导、心理服务,引导法律与道德规范内化于社会成员的意识与行为,最终发挥调整与优化社会心态功能,并使社会成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符合社会

期望。因此,心治的目的是调整与优化社会心态[28],实质是促进法律与道德规范内化。

1.心治与“乡风文明”。心治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乡村社会心态不仅是“乡风文明”与否的重要观测点,同时也是乡村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消极的社会心态则有害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例如,当前部分乡村社区居民具有懒惰心理和拜金心理,期望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处处唯利是图,成为弱化国家法律和乡村道德约束力、败坏乡村社会风气的因素,这与我们党和国家倡导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和“乡风文明”的原则相背离[29]。这些乡村社区居民的心态失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败坏乡村文明风气。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心治。

2.心治与“治理有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着多重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充分、文化发展不充分、公共服务发展不充分等。

同时,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居民的社会心态失衡,如失落的社会情绪、失调的社会认知、失衡的社会价值观、失范的社会行为[30]。乡村居民的社会心态失衡有可能导致自暴自弃与自我社会边缘化,使个体陷入弱势或困难群体;有可能导致无理抗争,激起社会纠纷与矛盾;有可能导致认知偏差,产生偏激行为乃至极端事件,从而阻碍“治理有效”的实现。因此,以心治促进社会心态的健康平和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治”体系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息息相关的。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就是要加强以自治、法治、德治、心治为核心的“四治”体系建设。只有着力加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心治体系建设,才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着力加强乡村“自治”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对基层自治的要求就是进一步改革和理顺自治体制,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自治体系[31],从而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

以乡村自治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要敢于亮剑,对不文明行为和丑恶现象要敢抓敢管敢制止,对义行善举要善于发现、给予表彰,以优秀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同时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32]。二是要积极推动乡村自治组织建设。要改变村委会在推进“乡风文明”过程中的组织单一性与力量薄弱性现状,从而引导与推动其他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如志愿者协会、慈善组织、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长生会、互助会[33]。要充分激发乡村自治组织在乡村风气治理中的活力,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此外,也要激励其他自治组织(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参与到乡村风气治理中来。例如,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慈善组织的慈善服务传递互助互爱的精神。

以乡村自治实现“治理有效”,关键在于完善乡村自治体制,形成多元化的乡村自治主体。具体而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改革和理顺自治体制来说,关键是要构建包括乡镇政府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家族家庭、村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层次的自治主体。第二,从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来说,要构建多元自治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形成以乡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治理网络,并且市场与社会主体

在治理网络中能自由平等地表达意见、参与决策与监督。第三,要解放思想,减少干预,鼓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家族家庭、村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在法律与政策的范围内,对个人事务、公共事务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决策、自我约束。

(二)着力加强乡村“法治”体系建设

乡村市场化、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市场化、现代化的乡村社会关系,必须依赖于法治方式调整。以法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加强以下两点:第一,要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水平。乡村基层干部应该要懂法,通过培训、自我学习增强法律知识储备;要善用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做到依法制定政策、依法执行政策,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要勤执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惩治乡村中破坏文明风气的违法行为,如黄赌毒。第二,要培养乡村社区居民崇尚法治的精神,使人们形成法治观念与法治信仰。因此,这就必须在乡村社区中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法治宣传与教育要紧密联系社区风气建设,开展适用性强的专题(如偷盗、赌博、不赡养等)宣传教育,以贴近社区生活的案例调动居民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同时,也要创新普法模式,需要将传统媒介(如宣传栏、宣传手册、标语、广播电视等)与现代媒介(如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微信、QQ、公众号等)相结合,拓展法治宣传

渠道;此外,可以通过编辑典型案例集,制作图文并茂的法制挂图、年画,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采用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教育效果[34]。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社区居民对法治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强,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而“治理有效”的途径与手段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法治,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关键在于:一是基层政府要信法、知法、守法、依法决策、秉公执法,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社会矛盾与纠纷,为乡村社会树立法治权威。二是要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基层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等是根据基层公民的法律需求而设立的,他们覆盖面极广且作用不容小觑,作为国家法律宏大叙事的机构载体,基层法律机构就是现代法治渗入乡土社会的宗庙,基层法律机构必须朝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完善[35]。三是要推动法制教育的发展,法治教育不仅要面向政府,同时也要面向乡村居民;不仅要面向成年人,更要面向未成年人;不仅要抓好宣传,同时也要进入学校课堂;不仅要树立权利意识,同时也要树立规则意识;不仅要进入脑海,更要能融入实践。

(三)着力加强乡村“德治”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必然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过程,而德治则是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德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德治中“德”的内容。虽然我国乡村一直有德治的传统,但是德治中的“德”在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内容。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要抛弃不合时宜的道德糟粕,也要传承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精华,更要吸收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道德价值。具体来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二是要构建多元化的德治方式。要强调“修身”在道德建设中的根本性作用,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自我道德修养;要强调“齐家”在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家训家风引导家庭成员价值观、规范家庭成员行为;要强调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教导、指引和评价生成乡村基层社会伦理文化,养育乡村成约成员的道德素质,固定乡村社会成员约定、认同的道德规范[36];要强调新乡贤与模范的引导作用,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区中化解纠纷、收集民意等正风气、立风气的作用,发挥模范榜样在乡村社区中通过道德形象淳化风俗的作用。

以乡村德治的重构来推进“治理有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构建与当前社会关系相适应的乡村道德内容。例如,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生活困难的家庭成员提供物质或心理支持;当前乡村常住人口中以妇孺老幼为主,应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精选(5篇)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 一句话感悟:创新敢为人先的理念,成就普惠百姓的成果。 “小桥、流水、人家”是**这座江南古城的美妙写真,然而,如此婉约的城市,装的却是“世界工厂”的豪迈。 **地处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前沿,通过课堂教学和实地观摩,**人找准位置、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做好产业定位,看到**的发展变化,让我为**人民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理念所感动,为他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本经念到底精神所敬佩。通过借梯上楼——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方式、借船出海——借助上海的对外开放前沿、筑巢引凤——引进世界先进大学和500强企业,外资不断涌入,让这座以历史文化为资本的“鱼米之乡”,跨入以经济强市为名片的观代制造业城市行列。“苏南模式”在珠三角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取得了普惠百姓的成果。 我作为工会干部一要加强学习,掌握学好**的发展理念,解决**区工会组织服务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驾驭能力。二要强化意识,注重补齐服务短板,在机制和硬件上健全完善“四零”服务、“最多跑一次”制度和设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标准。三要创新思维,勇于探索符合**区基层工会组织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学习收获颇丰,感触很大,特别是对**工业园区方洲邻里中心、杭州江干区行政服务中心、**玲珑湾社区等现场参观教学,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工作思路,也看到了我们的不足。当前,

市委正在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我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充分借鉴学习经验,和班子成员一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街道社区当前存在的棘手问题开展好大讨论活动,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真章;知行合一谋划好2019年工作思路,切实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逐步探索实现以党建为引领,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居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立足实际提高化解基层矛盾,应对复杂局面,提高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篇二 一句话感悟:跳出固有思想束缚,主动调整步伐,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形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合力。 此次培训,参观**社区中心和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学习,他们为民服务高效便捷和新的发展理念是我在今后工作中应予以借鉴的。 在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关键期,如何加强和改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这些柔性治理手段,保障区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群众满意,我认为跳出固有思想束缚,主动调整步伐,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形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合力是我局加强和改进方向和基础,真正打造出全市一流的模范法律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法律服务最优、法治文化最浓、法治环境最佳,才是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新台阶。具体要从转变基层司法所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树立跑起来办事的工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

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士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选”、“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素。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

最新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精选 【篇一】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参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 得体会 参加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201X年X月X日至X日,在区委的统1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201X年*X市近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前后考察了XX村X,并听认真学习了X等**大学知名教授的精彩授课。通过听取授课、现场参观和与当地干部大众交换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学习情况和培训心得报告以下: 1、**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____同志亲身调研、亲身部署、亲身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计划设计、延续建设和整治,**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1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1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行村落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落“脏、乱、差”,切实改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2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行村落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将生活垃圾搜集、生活污水治理做为重点,从源头上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面貌产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3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4美3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明确从内涵上推动“4美”(科学计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3宜”(宜居、

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全部**农村面貌逐渐产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积极打造“1户1处景、1村1幅画、1线1风景、1县1品牌”,现已培养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点风景线300多条、特点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2、学习**经验的几点体会(1)1张蓝图干到底。**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计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1任接着1任干,终究获得了显著成效,构成了独具特点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的**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1项难以逾越的历史规律。 (2)强化计划引领。重视美丽乡村的计划建设,坚持高出发点计划,高标准建设。在计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本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重视打造个性特点,推动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点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本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搜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顺次划定时限,撤除院落围墙和背建,有力保障了计划的有效实行。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现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1依托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换为1体的“江南艺术

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4篇

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4篇 管理思维与创新是企业发展必要的技能,管理思维与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范文1:管理创新学习心得参加了集团总公司举办的青年人才培训,这次培训涉及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创新思维和决策的问题,尤其在创新思维方面,很符合我们企业的管理需求,对于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方面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提醒和帮助作用,我个人也受益匪浅,结合分公司管理实际,我个人有以下心得: 创新用很简单的话说就是多积累把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下功夫。要敢于想象要敢于探索多使用发散思维尽量避免惯性思维条件允许的可以多想一想尝试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苏源泉教授从企业与创新思维、多样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既生动又有趣。通过学习使我对创新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学习心得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需要增强观察能力。我作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者,对于运作方式和工程施工流程是最熟悉的,如何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我觉得应从

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善于从工艺流程入手,看一看企业的运作方式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二是要善于从工程施工流程入手,看一看施工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各施工程序能否达到精准;三是要在整体运作过程中掌握各项环节,检查各环节是否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成本节约、以及绿色文明化管理方面有缺陷或者存在创新空间。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我个人认识到现阶段建筑市场就如同任南鹏当年经营如家一样,即将接近瓶颈阶段,国内从央企中建、中铁等到地市级建筑企业、私营建筑公司,管理水平差异、技术层次差异、资金差异等造成市场占有比例逐渐失衡。我觉得我们所在的企业应该逐步与国内外大型建筑企业接轨,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应该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创新的同时扩大企业影响力,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二、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我们单位目前的管理模式比较死板,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主要领导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进行决策,导致员工个人思想僵硬化,如同操作机械一样,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的整体僵化。苏源泉教授所讲的“不去管理”、“群策群力”、以及“高效沟通”是目前我们企业所最需要突破的。 我认为,所谓的“不去管理”,应该是要让企业领导学

宣传部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宣传部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加强城镇统筹。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 xx 年投资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 300 吨 的大型垃圾中转站,xx 年 1 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xx 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xx 年 11 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8 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 3 名、每个村配 4-5 名的标准配备 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 1158 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第 1 页 & 共 3 页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8%以上。2018 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较 xx 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进垃圾分类。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 8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社会管理制度,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网上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

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就 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要推进教育工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业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均衡。 XX.11.9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xxxxxx的培训学习安排,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了解了社会管理的内涵及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到 我党真心诚意为人民,实实在在办事的态度和决心。正如胡锦涛总书 记XX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 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

心得体会: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最新)

心得体会: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X市针对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网格化+行动计划,各区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验做法。 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 运用互联网+创新社会动员模式。互联网+背景下,针对社区动员难、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X市X区X街道在12个社区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互联网服务平台——X13社区。X13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依托幸福X社区卡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社交服务、公众参与融为一体,让社区“人”互联互通、社区“事”共商共治、社区“组织”自我管理、社区“空间”开放共享,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互联网+党群、互联网+政民、互联网+居民,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党群,实施1+N 计划:一名党员联系多名群众,成为线上群组“党代表”,将“党代表”派到虚拟社

群中,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急。通过互联网+政民,实现在线议事票决、社会参与,推动协商民主机制化。通过互联网+公益,发布社区好人榜,依托幸福X社区卡推广道德量化积分,公益积分可兑换或赠予,形成可持续的“公益交换机制”。通过YI空间智慧服务站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构建基于社区的闭合生态圈,让居民在本社区内实现基本的政务诉求和基本生活商务服务需求。通过X13社区平台,辖区218家社会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持卡志愿者3.4万人,活跃志愿者12818人,开展公益活动400余场,参与活动居民数量达5000余人,累计公益积分28万分。通过社会动员机制,探索发挥社会协同作用,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 运用“掌上四合院”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X区方庄地区办事处通过建立楼栋微信群,把高楼打造成“掌上四合院”,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通过成立楼栋功能型党组织,把每栋楼里的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融合组织起来。通过发挥在职党员优势,聚焦回应群众所盼所急的治安、环境、交通三大秩序问题。组织居民“入住”微信群,群众线上“吹哨”反映诉求。以楼栋为单元,方庄建立了223个居民群。地区近7成居民进了自己居住的楼栋微信群,在群里反映和参与社区日常公共事务,实现了党、政府和社会的大规模、扁平化、零距离沟通。建立社区、街道和区的三级响应机制。微信群收集到的居民信息,一键上报至地区办事处信息处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五篇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五篇 【篇一】 一直以来,我局结合民政职能和工作实际,多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委组织领导机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两委”换届工作,“两委”领导换届经群众性选举,按要求完成全县9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两委”换届监督工作。强化村民自治,普遍建立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二、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制度 依托村民会议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大力推进全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实现村务公开阳光、透明。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集中精力抓好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发挥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提高我县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平均补助水平,20XX年7月起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80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3800元/人.年。城市低保人均补助水平为350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为193元,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了20元。二是我局加强对特困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三是加大临时困难救助帮扶力度,我局依据上级文件要求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因病因灾因残等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困难救助;四是医疗救助能力得到提升。我局根据文件要求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通过提高资助参合参保的比例、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经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等方式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确保医疗救助发挥基本兜底作用,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 我局加强救灾应急机制的建设,细化应急救灾预案。建立完善乡镇救灾信息速报网络,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规程。规范灾害救助申报审批程序,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同时建立好相关台账,做到台账公开透明,管理规范。 ·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工作,对特殊人群进行摸底排查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

最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心得体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社会管理制度,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网上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第

社区治理培训心得体会

社区治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社区管理创新”培训学习体会 “社区管理创新”培训 学习体会 参加此次培训本人身感荣幸,时间虽然短,但业务针对性强,内容充实,使我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有了提升,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课,集中提升了我们社区基础理论的知识,澄清了某些专业上的模糊认识,理顺了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共享创典型社区的经验,启迪了创新工作思路,从理论到实践,从说教到典型引路,从书面到幻灯片,对我们进行大剂量的灌输,无疑是对我们构建和谐社区能力素质的积淀,可以说,这是一次速成班,是精神财富的馈送班,它提高了社区主任书记的含金量,这是领导对我们的最大关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大量现象普遍出现,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大量的老龄化人群出现在社区;大量的“两新”组织注册经营在社区;大量的松散型文体团体活跃在社区;大量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落到社区;大量的城市顽症暴露在社区;大量的社会矛盾爆发在社区;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社区,通过这次培训;作为一名社区主任如何适应新形势,当好社区这个“小巷总理”,如何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构建和谐社区。

首先是要紧跟新形势,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勤于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构建和谐社区。其次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 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区干部在工作中,要有热情、感情、激情;要有妈妈的心、婆婆的嘴、大姐的样;构建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促进邻里之间的沟通。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类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来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来重大成就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和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在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防患于未然。 通过这次培训、参观,不敢说我们已经取得了真经,但起码拓展了们的工作思路,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回顾昨日,上海先进社区的工作理念、工作氛围,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一是面对自己的工作,还需快马加鞭,进一步完

乡村振兴个人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个人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个人心得体会2020年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发言2 产业兴旺是重点。对最为基层的农村而言,如果没有1个兴旺的产业去支持其发展,就不可能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点的产业,才能够体现独特性,才能够可延续。 生态宜居是关键。诚然如此,倘若只要金山银山不顾及绿水青山,这只能是走不可延续发展的老路,有悖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的理念。 乡村文明是保障。没有1个好的投资或发展的外部环境,那末就没有1个稳定的基础,发展的条件是稳定,大环境的稳定就是最强有力的保障。 治理有效是基础。实现乡村文明1方面是要依托我们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宣扬,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本来落后的、不文明的行动,另外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从客观上监督管理不文明等行动,从基础上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总要求就是总书记提出的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位1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的重新定位,实际上是1个战略转型,即城乡1体,农村优先,终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类转型说明,农村农业工作是中国全局性、战略性、决胜性的工作。 我们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良民生,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是检验我们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了全面的生活富裕,才是从本质上实现了摆脱贫困的条件,从根本上实现了乡村振

兴。 这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既是对先前“3农”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性的指点,只有我们1步1个脚印去推动,1个环节1个环节去落实,终将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个人心得体会“4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4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5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恍如经历了1次文化之旅,1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依然回味悠久,也引发了我对乡村振兴的1些思考…… 党的109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期“3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遵守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晓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乡村来讲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多是1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多是1间破旧的祠堂,多是1出故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1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址、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不管是农业还是第3产

社会治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社会治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社会治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社会治理专题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XX年9月16日-22日,我有幸参加了昆明市晋宁区20XX年社会治理专题培训班,在深圳7天的培训中,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体会如下: 一、深圳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特点 深圳作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年轻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各项制度、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基地,始终站在各项改革的前沿。特别是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经验,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性样板,对未来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的基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结合理论及实践教学,我认为深圳社会治理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搭建了一个好的治理平台。深圳在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过程中,注重搭建一个好的治理平台,形成“一核多元”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为构建和谐、共享、平安、幸福的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宝民、南山、益田、侨香等社区在社会治理工作中,都是把发挥基

层党组织对社区共建的领导作用,社区工作站承担行政服务的作用和社区居委会实现社区自治的作用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分工合作的基层社区治理结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激活了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在社区服务上普遍引进社会组织、企业、居民议事会、义工等多元参与的运作机制,改变过去政府包办社区事务、社区服务的行政化模式,鼓励社会参与,实现多元共治。社区服务购买化成为普遍趋势,尤其是社区服务中心交由社会组织运营,大大地改善了社区服务质量;企业加入社区治理和服务,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义工、志愿服务有了更大的空间,而且成为社会风尚,甚至成为社会地位的标准和身份。实地考察的’社区服务都采取切分类别、逐项委托外包的形式,将公共事务、专业化公共服务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承接,提高了社区群众的满意度;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两委员一代表”居民接待等制度,形成了居民民主参与及民主协商的良性机制,打通了政府服务于居民需求之间的通道,从而激活了多元共治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是完善了共建共享的社区服务体系。深圳社区在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完善共建共享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民生微事实”为载体,以财政支持为动力,以居民满意为目标,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南山区“智慧党建”以“云、网、图”为核心,重点建设“两平台四板块,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信息化平台和,实现互动互通,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党建新体系;社区通过互联网+ “智慧社区”建设,致力于优化社区行政服务、优化社区基本

[精品推荐范文]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政策宣传,让广大贫困村民能够早日了解未来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快来学习吧。 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 大学生村官要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做好理论政策宣传,通过不断自我充电的方式,在学习领悟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体内容、重要意义结合本村实际运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可充分运用宣传栏、文化墙、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把乡村振兴战略分段解读,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宣传到位。同时大学生村官必须要结合本村贫困实际,把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政策宣传到位,让贫困村民们充分了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生活,让贫困村民们有信心早日脱贫。 做农业现代化创新的探索人 目前,农村的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在药山镇塘上社区这样的情况尤其明显,只要长时间的下雨就会让村民们担忧,“地里的洋芋又要烂了,我得趁这几天赶紧挖,不然今年又白忙活了”。还

有就是药山镇的天气比较寒冷、潮湿,适合多种药材的种植,比如野生独角莲,主要功能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能祛风痰、逐寒湿、镇痉,治头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跌打劳伤、肢体麻木、中风不语、淋巴结核、蛇虫咬伤等,是云南白药的主要配方之一,而在这里只有很少的村民们自家私人种植,没有好的技术,只能靠它自己生长,能成活多少就是多少,如果能引进先进的技术,形成产业规模化种植,那村民脱贫就有了稳定的保障。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具备知识、视野、激情和敢于冒险等方面的特点,就应该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带动传统农业升级,运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做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引导人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上狠下功夫。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村民不懂法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比如邻里间因为一点点口角就发生打人事件,他们没有意识到打人是犯法的,只会意气用事,这样很可能会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作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积极配合完善村民自治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进展产生的社会咨询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省是人口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700万农民工流入城镇,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城镇流淌人口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展,使得打算经济阶段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如今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治理责任。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进展的并且,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咨询题。二是习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打算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全然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咨询题。需要经过社会治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别断增强,共享改革进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并且,基于我省“欠发达、欠开辟”的省情,部分群众日子还比较困难,一些民生咨询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加之一些地点和部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心、心理疏导、舆论指导等工作跟别上,致使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咨询题。这些都需要经过社会治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习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治理,说 到底是对人的治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治理者在思想观念、治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赖群众、爱护群众,必须仔细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然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进展好广阔人民群众的全然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社会治理中,一方面要别断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别断增强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治理转向符合时代进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制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进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和咨询题,而且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咨询题与进展中浮现的新矛盾、新咨询题交错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时期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救助等咨询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并且,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经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治理。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工作 从我省事情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许多工作需要做,但必须抓好以推进民生为重点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问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毕节地区“三级视频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黔西县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管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降实好中央和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