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大公报》比较分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历史总复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专项练习题-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2.右图是一幅1915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3.有学者称:新文化运动不是政治变革的舆论前奏,而是政治变革之后的文化补课。
该评论(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影响B.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民主革命性质C.强调了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成就D.淡化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4.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去呢?”钱穆的这段话(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B.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C.认为学习民主政治应当结合国情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5.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和影响下,东通都大邑到边远城市,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版。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提倡科学等口号的提出,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反映出( )A.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并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主要缘由是( )A.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B.北洋政府实现了独立自主C.德奥属于同盟国成员D.民国初年中国国力增强7.下表是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时间工厂数(个) 资本额(万元) 工人数(万人)1912 698 33 083 271920 1 759 50 062 56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8. 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A.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B.列强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C.英国投资增长速度始终领先D.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有利环境9.中国现代产业工人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
中国新闻史重要报纸与报人

宝宝我爱你,我们一定会幸福一、《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报主要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最初的主笔是蒋芷湘。
1907年,美查将《申报》出售给中国报人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将其转售给史量才,从此开始了《申报》第二个辉煌时期。
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历时78个年头。
特别要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早期的《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申报》创刊之始,就登载了征文艺类作品的启示,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同时,《申报》还针对当时商业报纸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2)《申报》重视言论也重视新闻。
(3)对于新闻的报道与写作,《申报》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申报》对几件特殊特殊新闻的处理,使它名声大振: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这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的社会新闻。
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报道。
三是《申报》首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的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四是《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和广告综合在版面上,这在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开端。
同时,《申报》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报社的业务。
《申报》在与《新闻报》的竞争中实施的改革:(1)更新宗旨(2)改良形式(3)革新设备与技术(4)扩大信息来源(5)强化时事评论(6)增加新闻席子佩管理期间,对《申报》做了进一步改革。
一是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二是在1909报纸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大公报

大公报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的自由主义精神,实质当然也是这个,媒体人要坚持自由主义理念,保持客观公正的独立立场。
至于意义,它的自由主义精神昭示着媒体人的真正价值所在,作为媒体人都应该像大公报一样,公正客观地坚守媒体人的良知,告诉世人真相。
第一不党。
党非可鄙之辞。
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
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
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中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区之愿,在于是矣。
第二不卖。
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
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第三不私。
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
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第四不盲。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
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四不方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之最终的办报宗旨。
之所以说是最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是很自由主义的,那时的大公报,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老大公报,创办新记大公报,从那时候起,大公报开始创造和秉承了自由主义之精神。
《大公报》的主办者三人,似有双重性。
既承继了汉、明士子的遗绪,本身又是留洋学生。
身上的旧传统与近代的新思想兼而有之,应说是“半新半旧”、“既新也旧”的人物。
他们实是半个“帝王师”加半个新报人,所办的报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性“公共物品”。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申报对现代报业的启示

《申报》改革对现代报业的启示班级:统本新1301姓名:***学号:**************《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从1872创刊到1949年停刊,《申报》的经营长达77年之久。
《申报》的各种改革,时至今日,依旧值得现代报业认真思考与学习。
《申报》发展历史中,比较重要的经营策略以及对现代报业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成本在《申报》创建初期,在与当时已经占据上海报业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新报》竞争时,就没有和其一样使用进口白纸,而是用土产的连史纸印报,虽然只单面印报,但成本甚低,每份零售价定位8文(外埠10文),大大低于每份30文的《上海新报》,占据了竞争优势.而在现代报业中,报业集团应该根据自身的受众定位选择印刷纸张,而不是盲目的为了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而选择昂贵纸张,挑选合适的印刷纸张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在自身受众群里面增加亲切感,并以此提升报业口碑。
2.发行灵活现代报业发展之初,报纸收入主要靠发行,所以《申报》在发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它在上海设立了22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各商号上门服务,并雇报童沿街叫卖。
对外埠,一面请各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设立了一批代销处。
批给分销处卖报人的报纸每份6文,而且是先取报,月底缴款,销剩的报纸月底可退回,不收报价。
这大大激发了各分销处的销售积极1918年10月,为在发行量上赶上《新闻报》,《申报》又用附送画报的办法积极发展订户,并探求快速投递的方法。
类似推动报纸发行业务的手法,还有很多。
随着时代带动的科技大发展,现代消息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病毒式的快速传播成为了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重要标志,而使得报纸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优势逐渐降低,所以现代报业必须根据当先形势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
报道内容上,应弥补网络媒体的劣势,即多做深入报道,多做接近性报道,多做专业分析报道,多作背景开掘和信息解释。
就在邻国日本,报纸仍然是媒体中的“领头羊”,主要就在于其报道的信息质量高,报纸的“准确、公正、责任”博得了人们极高的信赖。
2023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国家初始形态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进入早期国家时期【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祭坛、贵族墓地”、“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良渚文化遗址有城墙和宫殿、有阶级分化和礼器、祭祀等,这些都是国家初始形态具有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中的信息没有提到与青铜铸造技术有关的信息,排除A项;距今约5000年仍然是新石器时期,所以当时氏族制度应该还存在,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才是早期国家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这些措施()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可知,这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故选A项;由“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可知,“平籴法”是有利于维护商业发展过程中的物价稳定的,所以有利于维护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的“务尽地力”的做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平籴法”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都发展的情况下,会推动手工业的发展,而不会抑制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由题干中的“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变法是代表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而不是打击其利益,排除D项。
《中外广告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广告史》考试重点一、春秋时期广告环境变化及广告表现形态1.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旗帜广告2.这一时期出现商人阶层的分化:行商和坐贾3.行商就是走街串巷或进行区间贸易的商人;坐贾则是守着固定场所或摊位招徕顾客进行买4.卖的商人。
行商和坐贾的分化,直接导致了新的广告形式的出现,出现了悬物广告。
二、汉代广告表现形态1.旗亭:汉代市场内的标志性建筑,市官的官舍。
2.市鼓:市场的标志之一。
多悬挂在市楼之上,每当市场开启或关闭之时,均击鼓告之民众。
市鼓本身也是旗亭广告的组成部分。
3.标记、铭刻:分为官营商品标记铭刻和个人商品标记铭刻两种主要类型。
最有代表性的是漆器。
4.吹箫卖饧:声响广告的一种。
5.悬壶售药:幌子广告的一种。
6.妇人当垆:商家的促销手段。
三、两宋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商业发展的新格局:1.城市商业中心呈现出东进和南移的趋势。
2.唐末以来使坊分区制度被打破,商品交换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
3.对外贸易以陆路贸易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海上贸易为主。
4.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进入市场,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5.广告表现形态的成熟及兴盛。
(1)店招广告。
行业的标志性更加明显。
彩楼、欢门新形式广告的出现。
(2)叫卖广告。
(3)吟唱广告。
(4)店堂装饰。
彩楼、观门、设红绿杈子,悬挂栀子灯(5)标记广告。
标记广告到宋代又有了新发展。
除了产品标记外,此时的标记广告业出现店铺标记和独立于产品和店铺之外的广告形式。
典型代表: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板广告,由于该广告独立于店铺之外,所以对其商品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使用对象、批发代销的优惠都作了详细说明。
更为重要的是,该铜板使用了“玉兔抱杵捣药”的图案作为标记,使其具有了商标的功能,是一种更为典型的标记广告第一个商标出现。
我国最早的广告画:南宋《眼腰酸》杂剧广告。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实物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板广告(北宋)。
(6)幌子。
(7)印刷广告。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铜板印刷广告。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_以_新华日报_为例

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公开发行的 扩 大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而 效 力 ”。
一 种 是 公 开 的 说 理 斗 争 。《新 华
第一张报纸。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共 “本 报 将 无 情 地 抨 击 一 切 有 害 抗 日 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 自
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 与企图分裂国内团结之敌探汉奸及 然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与方针政
问题给他们, 如斗智斗勇的: 诸葛亮 《三国演义》我自己就看了很多遍 , 课外读物, 把课外阅读与课文教学、
的空城计, 七擒孟获是斗智的典范; 不然怎么能去指导学生呢? 通过为 写 作 教 学 以 及 听 、说 、读 、写 等 方 面
关云长的单刀赴会, 过五关斩六将, 学生服务, 我也受益匪浅, 这种活 有机结合起来。
在它的发刊词中说 : “本报愿在争取 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这是 《新华日 至重庆, 并且与国民党进行了合法
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作一个 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华日 的 斗 争 , 在 曲 折 中 ( 下转第 54 页)
2008年第 7 期
61
阅读指导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从引导学生怎样读好《三国演义》开 结合, 学生看的课外书也让老师放 活动, 便于学生及早制定出一个学
赵云的截江夺阿斗是斗勇的楷模 动, 也让我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了进
总之,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
等。每个小组按照几个问题去看书, 一步的认识。我想, 要把图书馆工作 点, 有针对性的引导, 图书馆人员必
小组之间要相互讨论, 每人都要写 做好,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就要走进 须 创 造 性 地 “导 ”, 学 生 才 能 创 造 性
始, 我和语文老师一起来完成。
心, 更让家长放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公报》与《申报》的新闻理念分析
《大公报》与《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报纸。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年老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影,它以一张民营报纸的超然姿态,秉持民间立场,祈望以新闻舆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其中尤以“文人论政”最为典型。
同样是百年老报的《申报》其办报实践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自由主义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理念。
文人论证与新闻专业理念看似不同,但都是发挥报纸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都是启迪民智,监督政府从而使社会更加民主繁荣。
这对今天的报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大公报》的文人论证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代始于1895年,此时的中国社会发生诸多方面的制度性突破,其中现代报业的兴起是一个标志性的大事。
《大公报》适逢其时,于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直接参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
《大公报》并不以简单发布“消息”为满足,它始终抱有一理想,即“形成真正之舆论”,而真正的舆论,必须“集全国最高智识之权威,而辩论,而研究之;最后锻炼而成之结晶体,始为舆论。
”《大公报》践履这一理想的手段之一,就是倡导“文人论政”。
所谓的“文人论证”,《大公报》在1940年5月10日的社评里道出其中精义:“今日中国知识文化中心之一的上层知识分子,必须脱去沉默旁观态度,坚握当前的政治责任,发为声音,造成独立健全的舆论,方能与政治相辅相成,并轨前进”,这段话提示《大公报》追求两方面的主张:第一,文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感;第二,舆论的独立健全。
第一方面指示,《大公报》以文人的社会参与为舆论基础,而实际也形成一个文人圈子为其提供舆论资源;第二方面指示,《大公报》始终怀抱新闻自由主义期待,而实际上这种期待尽管略显尴尬,但毕竟造就了它的舆论品格,使其享誉报林。
2、《申报》的自由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
在早期的新闻学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
许多报刊和报人都积极主张。
《申报》也是积极提倡者。
在《上海日报之事》中提出,西人“不患人之多言,而特患人之不言,是以博采舆论以见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则行之,其所善者则改之,故每遇可行可止之事,得以抒所见闻,直陈议论。
”在《论日本禁止新报》中,严厉批评日本政府禁止新报的错误,指出“自古饰非拒谏之君,每多无好下场者,日本君臣岂不闻之”,日政府限制新闻自由是助纣为虐,“闻其禁止日报之故,日报指其瑕疵吁,亦何其不容人言耶?”在《申报》因报道“杨月楼”事件受到牵连时,感慨道“因一时之时论两不相合,而欲使中国公论之报尽归诸各官私论之言,此行也,不但背于众理,而亦失舆论之公矣!”
申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保守方针, 积极促成民主。
1931年日军占领东三省以后,《申报》改变了言论不触及时弊的保守态度, 发表评论抨击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主张国民党改变“剿共”的政策等等。
2时评针贬时弊, 副刊健康向上。
同样是抗战时期全国民众发出了抗日的呼声, 并各自采取了自发的行动。
《申报》则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 对他们的抗日热情予以肯定, 并加以理性的指导。
《申报》团结民众鼓舞士气,起到了社会的解压阀和润滑剂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主义意识。
而副刊《自由谈》的革新, 更是让《申报》的杂文一度成为辉煌。
改版后的《自由谈》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的随笔、杂谈成为主要内容。
鲁迅撰写的杂文成为《自由谈》的一面旗帜。
两家报纸经过百年历程秉承的新闻理念,对如今的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报纸应该时刻谨记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公众和社会负责。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报道新闻
坚持真实性、客观性。
维护好作为舆论监督平台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民主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