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大公报》简介

王 邪隆在
日本
死 于 日本 地 总之
, ,
2 月 l .
。
日 出 大公报 重 庆版
,
经 大部 抗 日
,
该 报 又 拖 了 两年
于
19 25 年 1 1月
实在无 法 再 办 下 去
、
战争 时期 和全 部解 放 战争 时 期 以 迄 重庆 解放
以后 因 为 重 庆是 当 时 国 民 党政 府在 抗 战 时
办报 以
。 ,
张 季 莺 三 人接 办
于
19 2 6 年 9
,
月
,
日续
他成 为 天 主教 买 办 资产 阶级 的 代言 人
,
刊
6
.
,
到
19 4 9 年 5
月 上 海 解放
,
大公 报于 同 年
》
该 报最 初 亲法
国 主 教 的 投资
得 到法驻 华 公 使应 许
。
有法
,
7 月1
日发表
《
大 公 报新 生 宣 言
总 编辑
言 论编辑 表 现 了浓 厚 的 卖国 色 彩
,
使 主 讲 人能 作好 充 分 的 准
,
师要 抓 好
图 书馆 也 要 抓好
, ,
。
就 目前 来看
,
备
。
如果 条件 许 可
。
还 可 收 集与 讲 座 内容 有
,
有 些 学 生对 图 书 不 大 爱惜
书 刊 都 变得 不 像 样 子
经他 们借 阅 过 的
— 年 )
的
。
1 9 5 0年
、
)
、
胡 政 之 (
民国时期《大公报》三巨头

民国时期《大公报》三巨头◊王小梅《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张颇 有影响的报纸。
它创刊于1902年,“文 革”开始后不久停刊。
本文所说的《大公 报》,指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即1926年以后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是接办的主 力,社内社外视为《大公报》的三巨头。
1926年,英敛之(英若诚的祖父)创 办的天津《大公报》难以为继,决定停 刊。
早有建立新闻托拉斯设想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建新记公司盘购,股本总额5万元,由吴鼎昌一人投资,胡、张作为人力股,不负盈亏。
当时发行量不 足2000^,每月亏损4000多元;次年5月发 行6000份,收支才得平衡。
此后,三巨头 锐意经营,《大公报》声誉日隆。
吴鼎昌( 1884—1950),字达铨,青 年时留学日本,辛亥前中商科进士,任翰 林院检讨,以后从事经济工作,成为金融 界知名人士。
盘购天津《大公报》时,他是盐业银行总经理兼“小四行”联合机构 主席(“小四行”指盐业、中南、大陆、金城四家银行,以与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行相区别)。
作为新记《大公报》社长,他白天主持金融业务,晚上与胡、张议时局,写社评。
他们三位一体,大事 共同商定,小事各负其责,自行作主。
以社评为例,论财政者多吴氏手笔,论外交 者多为胡氏之作,论内政者又多出张氏之 手。
张季鸾写得最多,但社评主要论点实 为三人讨论结果。
他们三人还订立君子协 定,三年内不兼任政治上有酬的职务。
这 与《大公报》续刊时公开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主张和道德准 则有关。
不过吴鼎昌本人是国民党员,与 胡、张不同。
1935年底,吴弃商从政,继 陈公博为实业部长,便辞去《大公报》社 长之职。
1948年底,作为总统府秘书长,他登报声明辞去董事,与《大公报》脱离 一切关系。
应该提到的是,抗战胜利后,建议蒋介石邀约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就 有吴鼎昌。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吴看出蒋 有意抛弃他,赶紧辞职,到香港做了寓 公,直至195_8月逝世。
建国初期《大公报》转型的社会动因探析

建国初期《大公报》转型的社会动因探析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纸之一,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次转型。
这次转型的社会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需求的变化也是《大公报》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国初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级阶段,国家面临着巩固政权、改造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社会舆论的方向和导向对于政府和人民来说至关重要。
《大公报》一直以来以其独立公正、深入调查的报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真实、客观和公正的信息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公报》在转型过程中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继续扮演着报道真相和导向社会舆论的重要角色。
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是《大公报》转型的主要社会动因。
在这些动因的作用下,《大公报》适应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格局,满足了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实现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次转型不仅使《大公报》得以继续发行和出版,也为新中国时期的新闻媒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篇目索引

13 日
14 日
论东京御前会议
国家战时军治化
,
15 日 16 日
今后的国家教育 建国与E 国
吴其昌
z
1 日 2 日 3 日 4 日 5 日 6 日
月
7 日 8 日 9 日 10 日 11 日
知彼知己
反侵略运动
新加坡的会操
保护难民的迫切问题 悲愧奋力② 三论川事
中国青年
英美日海军问题
难民伤兵 敌军纪律问题之本质观
23 日
24 日
特别对英美政府一言
中国与德义③·
勉空军将士
8 日
9 日
10 日
美国声明日本违反两公约
论北线战事
国庆之辞
25 日
沪战形势的说明
11 日
天空轰炸平民问题 一一从国际法上观察天空轰 炸平民之非法 陶描
26 日
27 日
28 日
全国更需要切实团结
勉北战场各军
沪局与国民的觉悟
12 日 13 日
14 日
之志趣>>,载 1926 年 9 月 1 日天津版《大公报衍。 抗战期间, <<大公报》也象当时中国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饱尝了战争 的创痛,"颠沛流离,随倒随迁,随起随建,亘逾八年,. ( <<大公报八年
来的社难)) ,载 1946 年 7 月 7 日上海版《大公报>> ) ,先后发行有天津、上
海、武汉、香港、重庆、桂林等版。本目录索引只选取了《大公报》在
翻检之苦,提供一个参考利用的工具。
1937 年(天津版)
7
1 日
2 日
月
3 日 彻查投机之发展
本报科学奖金征文揭晓②
大公报

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报道 祖国建设伟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公报》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 回归发挥了舆论先导作用。 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与港人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地 记录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了 积极贡献。
经 营 模 式
抗战时期
七七事变后,《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抗战期间, 《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 旧获得长足发展,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 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英敛之强烈反对清政府压制言论的做法,一再发表文字,争取新 闻自由
。 在呼吁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公开痛斥不良报纸,报人和报风,提倡新闻道德 一曰真实,二曰正直,三曰公平
----辛亥革命时期
创刊时的《大公报》为书版式,用国产毛边纸单面印刷,日 出8个小版块。 栏目:除了邸抄,上谕,论说,时事要闻、中外近事等栏目 每天都有外,其他如,附件,录件、译件等栏目不定期出现, 这样使得版面丰富灵活。 大公报屡次改版力图精益求精。就1905年而言,该报就有过 大小两次版面改革。1916年元旦开始,大公报使用白报纸两 面印刷,向现代报刊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真 正 的 新 闻 纸
以多从 论种一 说多开 最样始 为:就 重如十 要言分 ,论重 相、视 当闲评 于评论 今、工 日附作 的件, 论等评 社等论 。,形 其式 中也
代 表 报 纸 风 格 的 评 论
栏 目 特 色
.
”
“
“
”
大公报

大公报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
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
香港版出版至今。
抗战时期《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
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
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
1949年后大公报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
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香港《大公报》香港《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
《新闻》版包括世界要闻、香港、中国新闻、经济和体育新闻等;《要闻专题》版对时事题材深入剖析论述;《国际热点聚焦》版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社会现象。
为迎合读者对经济讯息的需求,多达十余个的《经济》版面详尽报道香港、内地和国际最新经济动态,并经常刊载专题文章、特稿等,极具参考价值。
《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广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它创刊于1902年,最初在天津发行,以后,辗转在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出版。
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
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大公报》是一间民间报纸,在历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政论闻名报界,其社论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史料。
一百多年来,《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翔实为特色,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声誉。
简要评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简要评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大公报》是早期中国重要的报刊之一,创办于1902年。
它的办报方针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1.主张立宪政治:《大公报》主张建立宪政制度,推动政治
改革和民主发展。
它在报纸中倡导法治、民主和人权观念,呼吁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2.反对封建社会:《大公报》积极批判封建社会的保守观念
和制度,呼吁推翻封建统治,倡导平等自由的现代社会。
它报道社会不公和封建压迫现象,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
会改革。
3.积极推广现代科学知识:《大公报》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
和宣传,通过报道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向读者传递现代
科学的思想和观念。
它呼吁推动科学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4.倡导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大公报》关注社会进步和文
化发展,报道新思潮、文化变革和文学艺术成就。
它倡导
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推动文艺创作和文化繁荣,为社会
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
《大公报》以其立宪政治的主张、反对封建压迫的态度以及对科学知识和文化的推广,成为新时代精英的声音和窗口。
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思想启示,塑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媒体的典
范。
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巨变,依然活跃在中国报界。
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名义接办《大公报》,并逐渐使她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
从复刊后销售不足2000份,短短5年时间,日销量就高达50000份。
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评价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这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报纸,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四不方针”尊重新闻客观性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登载了张季鸾的《本社同人志趣》一文,奠定了她“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精神。
“四不方针”不仅更加深刻地解释了“大公”的含义,还明确体现了对新闻客观性的尊重。
胡适在1931年5月《大公报》发行第10000号时发表题为《后生可畏》的评论,称其“安然当得起‘中国最好的报纸’的荣誉。
”胡适这样说的原因,就在于《大公报》坚持了两个底线: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两类报纸分别是商业性报纸和政治性报纸。
纯粹的商业性报纸片面注重发行量,忽视了报纸本身的思想和责任,没有对社会起到舆论监督、上传下达的作用,无法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纯粹的政治性报纸旨在宣传其代表政党的利益,无论是早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宗教类报纸,还是中国先进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办的报纸,都是为了维护社会上层利益,终沦为宣传工具。
但《大公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在新记《大公报》时期,在“四不方针”的指导下,她从经济上看是商业性报纸,自负盈亏,靠报纸的销售额和广告收益维持报馆的经营;从内容上看是政治性报纸,坚持“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原则。
正是这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高度的独立,才使《大公报》能一直围绕着“大公”的立场不偏离,并主张报纸是公共空间,是天下公器,不代表一人一派的利益,要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公报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02年6月17日满族正红旗人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刊保皇派报纸,创办人英敛之,富商王祝三(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
该报有代派处65个,除国内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销点。
日印四、五千份,是当时华北地区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报纸。
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庞、王郅隆、朱志尧、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
该报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宪立场外,并带有封建买办色彩。
自言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下层社会的疾苦。
英华主张变法维新,《大公报》遂在北方言论界初露头角。
《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
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
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
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
大公报桂林馆合照二排左4胡政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天津版于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
《大公报》同人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销售额最高近十万份。
它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对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
1941年4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选为当年最佳外国报纸,获荣誉奖章。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逝世,王芸生接任总编辑,曹谷冰﹑金诚夫﹑徐铸成等领导《大公报》。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版于1945年11月1日复刊,天津版12月1日复刊,香港版1948年3月15日复刊,重庆版继续出版。
《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
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
香港版出版至今。
报刊历史早期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
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创刊时的大公报一直是书册式,一个整版直排,分上下两栏,栏之间留一空白,每栏都加了边框,对折以后即可装订成册(下图所示)。
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
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公报》。
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后,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
二十八岁的胡政之在和英敛之“面洽以后,入馆任事”。
胡政之上任后主持报馆改革。
1916年11月10日起,胡政之入馆一个月后,《大公报》由书册式改成了通栏式,将垂直的两栏改成四栏,以后又经过几次改革,改成六栏、八栏。
在字号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各种字号大小间隔、搭配,改变了原来比较单调的状况,使版面变得错落有致。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政之在主政时掌管言论,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
胡政之也在采访完巴黎和会后辞去经理职务。
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丧生,安福系于次年垮台。
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大公报创刊号创刊号报刊编排:《大公报》报纸的编排没有什么规定,视乎当日报纸出版页数。
报纸通常分为A,AA,B,C,D 版。
A 版分为要闻、香港新闻。
B 版为财经。
C 版为娱乐、大公园、小公园、教育和评论。
D 版/AA 为波经。
逢星期日的大公报只有A,B,C 版,财经会在A版里面。
新记大公报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
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三人拟定五项原则: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
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
在9月1日复刊号发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大公报续刊时发行量不足2000,到1927年5月涨至6000余,同期广告收入由每月200余元增至1000余,营业结算由每月亏损4000余转为收支平衡。
5年后达到5万份,1936年突破10万份,成为全国一流的新闻纸和舆论中心。
1928年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皆为《大公报》独家发布。
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
鉴于京津局势紧张,《大公报》开始向南发展,1936年4月1日,《大公报》落户上海望平街,创办上海版。
津沪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1937.9.18--1938.10.17)和重庆版(1938.12.1--1952.8.4),胡政之率金诚夫、徐铸成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1938.8.13--1941.12.13)和桂林版(1941.3.15--1944.9.12)。
抗战期间,《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旧获得长足发展,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1941年4月,《大公报》收到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来函,被认为是“《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
”“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
”“《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获得最佳报纸称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是新闻界内很高的荣誉,先前亚洲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时报》得到过这个殊荣)。
当日重庆新闻界隆重集会,以示庆贺;《大公报》发表《本社同人的声明》,概括《大公报》的成功经验为“文人论政”和“商业经营”。
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国共两党以及全国各界几乎一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张季鸾逝世后,内部机构变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成立社评委员会,王芸生为主任委员,负责社评的选题、立论和撰写事宜。
1943年2月2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社评,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
此文激怒当局,被勒令停刊3天。
1943年9月6日,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两周年社祭会上,宣布董事会新近制定的《大公报同人公约》五条,其中第一条规定“本社以不私不盲为社训”。
大公报前主笔张季鸾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
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
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
总管理处由总经理胡政之主持,总揽各馆。
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复刊。
言论方面,基本上是呼吁和平,反对内战。
对中共,发表《质中共》等社评,受到《新华日报》抨击,称其“小骂大帮忙”,是“法西斯帮凶”;对国民党,不满和抗议其镇压学生运动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国民党《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发起“三查王芸生运动”。
在国共争夺权力的白热化时期,大公报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社论,主张中国走“第三条道路”,“文人论政”的大公报处境尴尬。
王芸生在1948年11月5日离开上海,转道台湾飞抵香港,亲自主持港版工作。
11月10日,港版发表《和平无望》,宣布改变立场,开始左转。
1949年上海大公报美术宣言1949年后大公报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的办事处,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
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改组为为《进步日报》。
4月14日,总经理胡政之病逝于上海,5月29日,在国统区进步美术运动的中心与最前沿的上海,刘开渠、杨可扬、野夫、朱宣咸、张乐平、庞薰琹、赵延年等国统区进步美术的先驱们代表以上海为中心的国统区进步美术力量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提出国统区美术工作者决心“为人民服务,依照新民主主义所指示的目标,创造人民的新美术”,该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统区进步美术史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6月17日,沪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
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渝版继续出版,1952年8月4日终刊。
后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刊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
1953年1月1日,沪版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并于1956年9月迁到北京,10月1日出版,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分工报道财经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大公报》于1966年9月14日停刊,改名为《前进报》,但是只办了103天,也停刊了。
编辑本段毛泽东和《大公报》发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1919年11月16日,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一文,文章指出:"这件事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
"是环境逼着她求死的"。
14日,长沙妇女赵五贞在花轿中自刎,在各界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
21日,毛泽东又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社会万恶'与赵女士》一文,明确说明,"罪恶的来源,仍在社会","我们就不能不大声疾呼,警觉我们未死的同类,就不能不高呼,'社会万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