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台的角色争议及未来走向(精)
回归二十四年探索香港的传媒与新闻业态

回归二十四年探索香港的传媒与新闻业态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过去二十四年,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的变迁。
历史回顾回顾历史,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英国传媒模式被引入香港,香港的媒体也受到英国传媒的影响。
然而,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回归后的几年里,香港的传媒机构开始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竞争,新的媒体形式也开始涌现。
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给香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影响因素回归后,多种因素对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传媒机构的投资和发展。
其次,中国大陆对香港传媒产业的开放也为香港传媒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但是,政治因素也对香港传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香港社会的政治局势以及与中国内地的关系动态都对香港媒体的报道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发展趋势在二十四年的回归历程中,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台逐渐向线上媒体转型,互联网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
其次,社交媒体在香港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了人们交流、表达观点和分享新闻的重要平台。
此外,新媒体形式如短视频和直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然而,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政治压力使得香港媒体的报道受到一定的限制,新闻自由的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次,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得香港传媒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来自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挑战。
在未来,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将继续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
然而,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为传媒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香港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也为传媒机构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总结二十四年来,香港传媒与新闻业态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
TVB港剧现状及其出路

TVB港剧的现状分析及出路1、TVB港剧简介港剧指由香港本土两家电视台(TVB和ATV)拍摄的。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TVB也就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
它是在1967年11月19日由利孝和、祁德尊和邵逸夫正式创办,是香港首间商业无线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
首先进入内地的港剧是《霍元甲》,是由ATV 拍摄的。
而在1984年在内地播放的由TVB拍摄的《射雕英雄传》更是掀起了港剧的一股狂潮。
接着80年代中期,一大批TVB的古装剧进入内地,比如《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
到了90年代,现代剧在大陆盛行,尤其是职业剧和家庭剧代表这个时期TVB的主要电视作品。
比如《陀枪师姐》系列的警匪片、《妙手仁心》系列的医务剧和《壹号皇庭》的律政剧。
在演员的发掘和培养方面更是硕果累累。
尤其是“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更是具有代表性。
培养出了一大批我们熟知的华语巨星,比如影帝级别的刘德华、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刘嘉玲……还有著名的配角的吴孟达、徐锦江以及TVB的当家小生花旦们欧阳震华、马国明、杨怡等。
而且培养出了不少名导和编剧。
而TVB的香港小姐的选美比赛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女演员如张曼玉、赵雅芝、佘诗曼、胡杏儿等。
可以说TVB的发展是硕果累累,培养了一大批著名艺人以及只做了大量的被广为熟知的电视节目。
TVB的港剧更是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2、TVB港剧的现状如果想清楚的了解TVB港剧目前的现状最好是看TVB万千星辉贺台庆。
这个颁奖典礼是在每年的11-12月间举行,来表扬全年表现出色的艺员。
今年在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颁奖典礼上,竟然没有任何颁奖嘉宾,都是由主持人自己颁发,甚至佘诗曼和林峰同样缺席。
TVB是没有邀请那些大牌还是人家不愿意来大家也都心里清楚。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感觉得到现在的TVB的港剧不多了,更别提经典之作了。
今年也就是《使徒行者》聚集了一些目光。
香港电视台

香港电视台香港电视台作为香港最主要的电视媒体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香港电视台的历史、发展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香港电视台(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简称TVB)成立于1967年,是香港最早创办的商业电视机构之一。
早期的香港电视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电视信号,通过地面广播方式向大众提供节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香港电视台逐渐实现了向有线电视传输的转型。
自创立以来,香港电视台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高质量、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
香港电视台的节目类型非常多样,包括新闻、综艺、剧集、体育、儿童节目等。
其中,TVB新闻节目一直备受观众关注,是香港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之一。
此外,香港电视台还积极推出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节目,如公益活动、教育活动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也传播了正能量。
香港电视台的剧集制作在华语电视圈广受赞誉。
多年来,香港电视台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集作品,拥有大量忠实观众。
其中一些经典剧集如《刑事侦缉档案》、《踩过界》、《街市的童话》等,曾经风靡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这些剧集不仅在香港广受欢迎,也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除了剧集以外,香港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也备受瞩目。
香港电视台通过邀请明星嘉宾参与节目录制,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表演和娱乐内容。
一些知名的综艺节目如《无线新闻台》、《谢谢笑哈哈》等,不仅提供了平台让明星展示才艺,也为观众创造了欢乐和娱乐的机会。
香港电视台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香港本地,也对海外华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众多华人社区和家庭在海外都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或互联网收看到香港电视台的节目。
尤其是一些香港电视剧集,成为了海外观众了解香港文化和生活的窗口。
此外,香港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将香港及全球的重要事件及时报道,对于海外华人了解时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视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节目,而非通过传统的电视收视。
香港广播的现状与传播趋势

香港广播的现状与传播趋势作者:孙亚飞来源:《中国广播》2013年第12期摘要:面对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多方压力,香港广播业迎难而上,紧随科技发展,拓展广播的传播终端,将可视化元素融入广播节目;同时,着力打造全媒体平台经营广播,全方位、深层次地积极参与媒介融合,不仅满足了听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香港广播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一、香港广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香港的广播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时值英国殖民统治前期,严厉苛刻的广电规制一直控制着香港广播,广播节目时间、内容、标准和广告等都受到严密的监管。
20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鼓吹新闻自由并放松对广播机构的规制,香港的广播业进入转型期,一度以政府部门身份存在的香港电台向“公营机构”转型。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确立了“促竞争、重科技”的规制取向,鼓励广播业界公平竞争、投资并积极采用新科技,这也推动广播业制作出了更多优秀的节目。
目前香港一共有3家电台,分别是公营的香港电台及两家商营的商业电台和新城电台。
广播,对于香港的民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获知信息、了解外界的媒体渠道。
2007年,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进行了调查,访问了1000多名15岁以上的人士,其中66.5%的人有收听广播电台的习惯,每人每天平均收听1.7个小时。
带入新媒体时代,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一度经历挫折、不被看好,香港的广播业同样如此。
然而,媒介融合——香港广播选择的这条道路不仅使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香港广播1.传播终端的拓展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首先体现在移动互联终端的丰富上。
随着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在香港选择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来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
早在2010年1月28日,香港新城电台旗下的3套频率新城财经、新城知讯、新城采讯就率先进驻智能手机平台,在香港电台中首先推出了覆盖主流4大智能手机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在手机上24小时无间断收听。
媒体融合趋势下城市电台的困惑与出路

媒体融合趋势下城市电台的困惑与出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趋势的日益加剧,城市电台面临着新的困惑与挑战。
传统的广播电台在数字媒体的冲击下,面临着受众下降、收入减少、内容争夺等问题,如何找到出路成为了当前城市电台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困惑1. 受众下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获取新闻、娱乐和信息。
传统电台的受众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听众更倾向于选择在线音乐平台、音频社交平台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而较少选择收听广播电台。
2. 收入减少广播电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而随着受众下降,广告商的投放成本也在逐渐下降。
数字媒体平台的崛起也使得广告商更倾向于在线广告投放,这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广播电台的收入来源。
3. 内容争夺传统广播电台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者,不仅要面对其他广播电台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互联网的音频内容平台、音频社交平台等新的竞争者。
在内容创作和获取上,广播电台需要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出路1. 加大网络传播力度面对受众下降的问题,广播电台可以加大网络传播力度。
通过建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在各大音频平台上开设自己的频道,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
通过网络直播、网络点播等形式,将节目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
2. 优化节目内容广播电台需要优化自己的节目内容,吸引更多听众。
在内容的选择和制作上要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受众的喜好。
可以通过开设互动环节、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加听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 开拓新的收入来源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广播电台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比如举办音乐会、举办线下活动、开设线上会员制度等。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收入来源。
4. 加强合作与联盟面对数字媒体的竞争,广播电台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联盟,形成合力。
可以与音频平台、电视台、电影院等进行合作,共同制作内容、共同推广,相互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5.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趋势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自己的主播、节目制作、内容策划等人才,提高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广播电台行业的发展不足与意见

广播电台行业的发展不足与意见一、广播电台行业的发展不足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广播电台在传媒行业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
虽然它仍然是一种被大众接受的传媒形式,但许多方面仍存在发展不足之处。
1. 缺乏多元化内容广播电台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对于吸引听众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前的广播节目中,很少能够找到真正具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内容。
大部分广播电台仍然依赖于音乐、喜剧与新闻等基础节目类型,并缺乏创新和多样化。
2. 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感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需要获得实时的反馈、参与感以及互动交流。
遗憾的是,在广播电台领域中,这种互动性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许多节目缺乏用户参与环节,听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缺少了更深入的沟通和互动。
3. 广告收入减少广播电台主要依赖于广告收入来维持业务运营。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在线媒体的发展,广告投放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
许多广告商会选择将资金投入到在线广告或社交媒体上,而不是传统的广播电台。
这导致了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减少,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二、改进与发展意见尽管存在发展不足之处,但广播电台仍然具有一定优势和可行性。
为了应对现有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创新节目内容广播电台应该鼓励员工创新,并通过多元化、有质量的节目内容来吸引听众。
除了基本节目类型外,可以考虑包括文化访谈、教育、专业知识分享等新颖节目形式。
此外,在开办特色栏目时也要注重用户需求和市场调研,确保内容能够符合听众需求。
2. 加强互动与社交媒体整合为了增强用户参与感和互动性,广播电台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听众进行互动。
通过开设在线直播、发布节目录音或视频以及与听众进行即时交流,可以增加用户黏性和参与度。
此外,鼓励员工更多地利用社交媒体与听众进行互动,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品牌形象和用户群体。
3. 优化广告营销策略广播电台需要积极寻求与广告商的合作,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广告投放方案。
论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

论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摘要:香港广播电视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多家电台和电视台,在世界上尤其是亚洲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香港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论述。
关键词:香港广播电视事业1928年6月30日香港电台的正式播音,标志着港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此后发展较快。
现有3家广播电台,两家无线电视台,一家有线电视台,多家卫星电视台。
下面本文分别对此进行论述。
一、广播电台香港现有3家广播电台,这三家分别是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和新城电台。
1.香港电台(RTHK)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RTHK),中文简称“港台”,是香港最早的广播电台,成立于1928年6月28日,于1928年6月30日正式播音。
香港电台是香港广播史上首间广播机构,同时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亦是最具公信力的传媒机构之一。
现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部门,前身为由市民自发成立的香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创办的电台,其后由香港政府接办,呼号为GOW;其后发展成两个电台频道,呼号分别为:ZBW(英语台)和ZEK(华语台,以粤语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广播一度中断,1948年合称香港广播电台(Radio Hong Kong, RHK)。
香港电台下设行政部,电台部,电视部,教育电视,制作事务部等,拥有七有套独具风格,各有特色的广播节目,其中电视部制作的电视节目供香港两家商业电视台的中文台在黄金时间播出。
香港电台中有4个电台是全天24小时播音。
香港电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广播电台,主要功能是宣传政府的政策、制作教育及资讯节目。
1970年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开始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
后来随著电视的普及化,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亦开始多元化,继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
于1976年与教育司署(教育统筹局前身)属下的教育电视台合并,并改为现名。
香港无线电视台

香港无线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是香港最大的商业电视台之一,成立于1967年。
凭借其丰富多元的节目内容和高质量的制作,TVB在香港和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
本文将探讨TVB的历史背景、节目类型、制作流程以及对香港电视行业的影响。
TVB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香港电视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作为香港第一个商业电视台,TVB致力于为观众提供最新、最好的节目内容。
在最初的几十年里,TVB主要通过自制剧集和综艺节目赢得观众的喜爱。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TVB逐渐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电视台之一。
TVB的节目类型非常丰富,涵盖了新闻、剧集、综艺、娱乐、时尚等多个领域。
其中,剧集一直是TVB的拳头产品,无论是现代剧、古装剧还是悬疑剧,都有很高的制作质量和观众评价。
TVB的剧集常常成为社会话题,引发大众热议。
此外,TVB还致力于制作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纪录片,以及推出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综艺节目,吸引了不同年龄和兴趣群体的观众。
在制作流程方面,TVB以高度专业化和规范化为特点。
制作一个剧集需要经历策划、编剧、选角、拍摄、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
TVB注重每个环节的精细把控,力求将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在选角方面,TVB一直坚持自家培养的演员为主,注重发掘新人和培养演艺人才。
此外,TVB还积极引进外籍演员和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提升剧集的国际化水平。
香港无线电视台对香港电视行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TVB的成功推动了香港电视行业的发展和繁荣。
其高质量的节目和专业化的制作流程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合作伙伴。
其次,TVB成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许多TVB剧集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香港乃至亚洲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TVB通过自家拥有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道,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区服务的角色。
无论是新闻、公共服务广告还是社区活动,TVB总是积极投入并履行社会责任。
总之,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凭借其丰富多元的节目类型、高质量的制作和专业化的制作流程,成为香港电视行业的佼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bbc 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
• BBC理事会(07年改名信托委员会) 12名来自财政,教育,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专家 政府提名,皇家任命,任期5年,对议会和执照缴纳者负责 • 执行委员会 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总裁由理事会任命,副总裁由理事会和总裁协商而产生,其他成员均是个 部门大负责人,任期5年.
对于政治采访的规定:
“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 RTHK):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RTHK开始发生 自我定位的转变,趋向变为英国广播公司式的 公营广播 争议的焦点 香港电台的身份和定位
角色争议产生原因
A从香港电台本身而言——身份与功能失 调 B从新闻学原理来看——新闻理念冲突 C从更广阔的背景来说——政治因素渗 透
角色争议的讨论
逾20年角色争执一锤定音——2009年9月22日, 港府宣布,决定由香港电台肩负香港公共广播 机构的使命 虽然港台角色确定,但争执却没有完全平息
ration)
• 最初名字: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 1927改名。 前者更强调了普遍商业性,后者公共合营性 以及在法 律上的独立法人地位。 1922年11月14日,bbc第一次播放了广播新闻节 目,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条电视新闻在bbc播 出。这使得bbc的许多标准和观念成为全世界广 播和电视的鼻祖。
下设部门
• 香港电台下设行政部、电台部、电视部、教育 电视部和制作事务部。 • 节目频率共七个,以粤语、普通话、英语提供 广播节目。 • 制作的电视节目则通过协议由亚视和无线两家 商营电视台播放。
隶属
• • • • 政府新闻处:1951年-1954年 文康广播课:1954年-1997年6月30日 文康广播局:1997年7月1日-1998年4月 资讯科技及广播局:1998年4月-2002年6 月30日 • 工商及科技局:2002年7月1日-2007年6 月30日 •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2007年7月1日-至 今
香港电台当前体制
• 香港电台是香港政府下辖的一个部门 • 营运管理上 香港电台编辑自主,依循一套有效的既定程序 运作。 • 在财政来源方面 香港电台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
角色争议
• 争议的背景缘由
香港特区没有新闻审查制度 “自由主义” 和“社会责任论”的结合 香港电台和特区政府的关系
争议的起始
BBC特有的体制模式
1/产权与经营权: • 产权属于全体英国公民,经营权归bbc公司 • 皇家宪章和执照协议:皇家宪章一般每十年颁 发一次。目前大宪章是2007到2016年. • 该宪章详细规定了 :目标,经营范围,组织机构 等等, • 对bbc 的公共广播身份以及相关的义务和权利 进行确认.
2\执照费模式:“永远自己付费” • BBC的经费来源:电视执照费。 • 由于经费来源于人民,所以可以不屈从于任何商业利益, 也可以不屈从于任何的党派。。 • bbc要永远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要强调社会的公 共价值观。 • bbc的公务活动中的所有费用由bbc自己支付,其实质是传 达一种媒体独立于商业利益和党派利益之外的追求。
角色争议的讨论
《明报》的社论说:“港台应该脱离公务员架 构,以相对独立的身分营运,制作符合公众利 益的节目,包括解释政府政策及批评政府施政 的节目,像英国广播公司(BBC)那样…..这是 绝大多数香港市民心底的期望,也是公共广播 服务检讨期间,清楚浮现的主流民意。” 《大公报》的社论说:“今后高薪照拿、公帑 照花,但却摆脱了公务员的‘枷锁’,还有比 这更‘自主’的‘编辑自主’、比这更自由的 ‘新闻自由’吗?没有,连‘老祖宗’ BBC也 没有!”
1/采访前明确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目的和背景。决不能回避受众应知、欲 知的合理问题。 2/如果要采访某一政治人物或提供他的个人信息等材料,需要提前向政 治顾问总监咨询
如果邀请一个或多个政党领袖,邀请方式和条件应在 bbc 的内部进行理性分析。 从较长时间段来看,应给所有的政党比例相当的处境 机会和时间。 邀请政治人物参与时要注意避免提他们在政治领域之 外的其他方面的专长,以免让他们相对于其他对手而言 占据不应有的优势。
香港电台的角色争议及 未来走向
第三组:李博文、程博、王 刚、成芳、文华维
目录
一.香港电台简介 二.香港电台的角色争议 三.香港电台角色争议的原因
四.BBC公共广播模式
五.香港电台未来的路向
香港电台
• 中文简称“港台”,是香 港广播史上首间广播机构, 同时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 广播机构,亦是最具公信 力的传媒机构之一。香港 电台的前身是香港市民于 1923 年自发成立的香港无 线电广播社港台于1976 年 易名为“香港电台”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RTHK)。
“人们也许可能不相信英国政客的讲话,但一定会相信bbc的报道。”
如何理解bbc倡导的“公共价值观”
在英国有这么一句话:“bbc属于每一个人”。 主要原则被总结为:
A.普及(地理特点); B.广泛需求(普遍兴趣); C.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 D.对民族和社区特征认同感作贡献; E.与既得利益保持距离; F.直接和普遍付费(不通过广告中介); G.就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 H.对节目创作者的方针是鼓励创造,而非限制创造。
如何播出政党和政府提供的节目?
• BBC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关于政党和全民公投的节目内容。 • 政党的广播电视节目及其播放并不意味着BBC对其观点的 认同与支持,一系列相关节目的播出只是为了寻求平衡。 • 在极少的情况,首相或相关高级官员可以命令bbc提供时间 用来播出指定内容。例如,关于参加战争的决定,但此时 BBC仍要考虑到反对党要求回应的需要,BBC广播电视和 出版机构有责任确保行政广播符合法律和其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