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解析
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由于这句活后来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
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是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之说的。
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教师对好学生好而对“差生”不好。
例如,雪兔是班级的中队长,学习好,聪明伶俐,班主任老师很喜欢她。
上课总让她发言,有了缺点毛病老师也不予以批评指出,或只轻描淡写地说几句,班里的荣誉她占了不少。
而对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野狼,老师则另眼看待,上课很少让他发言,对他的缺点毛病,老师严厉批评,好事他也沾不着边。
这种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态度和作法,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2.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和教师有挑选学生的主动权。
由于学校教学质量好而使学校成为重点,由于教师的教学质量高而使他的班级成为重点班,比较好的学苗集中的这里,又为学校、教师出成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像重庆的南开中学、大连的育名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等,都属于这类学校。
大学就更是这样,如清华、北大、复旦等。
这种现象是教育招生制度上的“马太效应”。
3.学校管理水平高,办学质量好,就有条件招聘到好的教师,师资队伍会越来越好,相反,不好的学校很难招到好的老师,即使现在有好老师,也会逐渐另谋高就。
因此,学校会越办越糟。
这种现象是教师队伍建设上的“马太效应”。
4.学生自信心强的,什么事情都敢于往前抢;而自信心差的则正相反。
结果,自信的学生,上课大胆发言,与同学交往游刃有余,不断地获得新的成功;自信心差的学生,话也不敢说,做事也谨小慎微,结果是由于缺乏信心,经常失败,变得自卑,甚至自我封闭。
5.自强不息的学生会越来处境越好,自甘报弃的学生处境会越来越差。
这种现象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和人生哲理上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黄 婕/海南大学摘 要: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在高等教育中,马太效益造成很大的弊端,本文在分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的: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高校间发展情况不均衡、各大高校教师发展不均衡、各大高校学生间发展不平衡等不良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马太效应 高等教育 影响;对策一、马太效应的含义马太效应是指社会中那些本身就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能力差的人过的越来越差,本身就拥有很多的人,得到的越多,而原本就获得很少的人,得到的越来越少的一种现象。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首次提出用这个马太效应一次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学者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属于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
”①二、马太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马太效应会造成我国各大地区高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高校,它相比东部数量不足、规模过小,并且东西部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在数量上,仅在2003年,东部地区的北京共有高校73所,辽宁70所,江苏94所;而西部的贵州高校有34所,西藏仅有4所高校,青海12所,宁夏12所,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间的差距明显;在质量上,西部地区所拥有的985、211高校数量和研究生学位点的数量也远远小于东部地区。
2017年我国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名单,充分显示了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
在“双一流”大学A类名单中,北京地区8所大学,上海4所,而陕西、兰州等地分别仅有2所和1所。
我国教育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沿海发达城市,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性,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高等教育的水平也较高。
马太效应影响下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称 的教 师对 于各类 奖项 的客观需 求 度不 是 太大 . 但 诸
如 教学 免检教 师 、 教学 质量 奖 、 教学 成果 奖 、 教学 先进
个人 、 教 改 先进 个 人 等称 号 却接 踵 而 至 , 而 对 于那 些
经 济欠 发 达 的西 部 地 区 . 财政 收入 增长 缓 慢 . 甚 至是
捉襟 见肘 . 使 得 教 育投 入 严重 不 足 . 抑 制 了 西部 高 职
亿元 重点 支持 1 0 0所 高水平 示 范 院校建 设 。根据 《 教
院校 的发 展 。 这样 就拉 大 了东西部 地 区高职 院校 之 间
队伍 建设 的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Z L Y 6 3 )
曩理 论 与 应 用 研 究
院校 建设计 划 ” 实施 工作 的通 知》 要求 . 在 原有 已建 设
2 0 1 4 . 1职 业 教 育 研 宪
得 教师 教学水 平差 距拉 大 那些 已经 具备副 高 以上职
1 0 0所 国家 示 范性 高 等职 业 院校 的基 础 上 . 经各 地 推 荐, 教 育部 、 财 政部 联合 组织 专 家评 审 , 新增 1 0 0所 左
莫顿( R o b e r t K Me r t o n ) 首 次用 “ 马太 效 应 ” 来 描述 这
种社 会 心 理 现象 : “ 对 已有 相 当声誉 的科 学 家做 出 的 贡献 给予 的荣誉 越来 越 多 . 而对 于那 些还 没有 出名 的 科 学 家则 不肯承 认他 们 的成绩 。 ” 社 会 心理学 家认 为 : “ 马太 效应 ” 是个 既 有积极 作 用 、 又有 消极作 用 的社 会
试析职教史研究中 马太效应 的表现及对策

试析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摘要]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着“马太效应”的表现;通过对这些马太效应的历史反思,归纳出了职教史研究的一些创新方法,为未来职教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太效应历史反思方法创新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史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马太效应”的表现。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相对狭窄集中以及忽视职教真正主体的现象。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受文献资料所限,形成人物研究狭窄集中而制度考量相对乏力的现象“史论结合”是职教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职教史研究离不开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却对职业教育十分不利,如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现存的历史文献不足以完整展现其历史原貌,这是因为: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大量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
”因此,官方资料的片面性很容易就限制了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真认识。
由于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多集中在墨子、鲁班等少数人身上,今人研究由于历史久远,文献史料不足,自然更是聚焦于此。
马太效应理论解析

马太效应理论解析马太效应,又称马太现象,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的现象。
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用来描述一种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贫。
本文将对马太效应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马太效应的产生原因马太效应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积累效应:拥有一定资源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
比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由于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和人脉,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更多的商机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财富规模。
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源的不均匀分配。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而信息匮乏的人则很难获得同等的机会。
3.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也是导致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个社会关系发达的环境中,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和人脉的人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源,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积累。
二、马太效应的影响马太效应对社会和个体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社会不公平:马太效应导致资源的不均匀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富者愈富,穷者愈贫,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2.经济发展不均衡:马太效应也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资源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地区或行业会因此而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则会陷入困境。
3.个体心理健康:对于个体来说,长期处于马太效应的环境中,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那些一直处于“被夺取”的一方,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而“加给他”的一方则可能会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
三、应对马太效应的措施为了减缓马太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平的机会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机会竞争机制,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资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减少资源的不均匀分配。
马太效应影响下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f 二1 马 太效 应” 对 高职 院校 教 师 的影 响
体 现 在教 师教 学上 的 “ 马 太效 应 ” 高 职 院校 主要培养高技能 、 应用型人才 , 有 别 于 普 通 高校 的培 养 目标 。这 就使 得 高职 教学 不 能延续 传 统式 的本 科 教 学 模 式 . 要创新 . 要 形 成 自己 的教 学 方 式 。因此 . 高职 院校 都在 进行 教学 改 革探 索 。 如模 块 教学 、 情境 教 学 、 项 目化教 学 、 工 学 结合 等 方 式 都 在 如火 如 荼地 开 展 。同时 . 针 对 教 育教 学 模 式 的转 变 . 结合实际情况 , 有 计 划 地 对 高 职 教 师 进 行教 学 能力 测试 督 促其 尽快 调 整并 适应 新 的教 学理 念 。 以项 目化 教 学和 工 学结 合 为 例 。 对 于 有 着 多 年 企 业 工 作 经 历 和 高 校 教 学 经 验 的 教 师 而 言 。从 理 念 的转 变 到 实 际操作 都 是 比较容 易 的 . 但 对 于 教 龄 较 短 且 没 有 任 何 企 业 工 作 经 历 的 教 师 而言 . 对 于 上 述两 种 教学 模 式 基本 没 有 任 何 概 念. 没 有外 部 指 导根 本 不 知如 何 下 手 在 新 的教 学理念和方式下 . 有些 教 师 显 得 游 刃 有 余 . 而 有 些 教 师 则 束 手 无 策 .使 得 教 师 教 学 水 平 差 距 拉 大 那些 已经 具 备副 高 以上职 称 的教 师对 于各 类 奖项 的客 观需 求 度 不是 太 大 . 但 诸 如教 学 免 检 教 师、 教学质量奖 、 教学成果奖 、 教 学先 进 个 人 、 教 改 先 进 个人 等 称 号却 接 踵 而至 . 而对 于 那 些 亟需 这 类 奖 项 用来 晋 升 职称 的初级 、 中级教 师 而言 ,
中职“问题生”马太效应的合理规避

中职“问题生”马太效应的合理规避
中职学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生源质量是参差不齐的,而其中“问题生”的存在比率更是高于普通高中生。
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生而言,文化课水平较差,或者生活、学习习惯不好。
其中的“问题生”不仅成绩很差,而且自我约束力不强,使那些免疫能力低的学生很容易互相传染,形成不良的校园风气。
使得中职学校“问题生”在道德教育、道德导向、道德调节和道德衡量等方面存在着缺陷,甚至存在着更严重的行为。
解决好“问题生”的这些现状,势必会大大减少这些孩子在社会、学校、家庭的负面影响,进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方面的开展。
经访谈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较普通高中整体校园气氛是比较社会化的,其中的“问题生”就更加的难以管教。
虽然“问题生”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一线的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来在社会中占有很大的比率,因此,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重要,掌握其在各个方面形成的规律,利用马太效应,合理规避问题,正确引导,为塑造优秀的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从不同环境、网络影响、恋爱观、人生观等方面与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的情况,通过归纳问题,结合马太效应的影响,分别提出合理规避各种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因此,中职学校“问题生”马太效应的合理规避是在预防问题的扩大化和加深化,运用各种方法让这些“问题生”运行到正轨上来,是教育工作者——这些掌舵者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在人生最关键的拐弯处,一定要掌握好人生的方向盘;这类学生在这个过渡期平稳度过,将来才能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
马太效应_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马太效应是指在资源分配、社会交往、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不平等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现象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开始,介绍马太效应的定义、起源和背景,以及相关概念解释。
然后,在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探讨马太效应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其原理和机制分析,并提供实例来阐述其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马太效应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博弈与资源分配不公平性导致马太效应存在,以及教育、经济、职业等因素对马太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马太效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对抑制马太效应的策略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马太效应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述,我们将加深对马太效应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希望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减少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发展的努力中。
2.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2.1 马太效应定义:马太效应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或实体获得一定资源或优势后,更容易累积更多的资源,进而扩大差距的现象。
马太效应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累计性不平等现象。
2.2 起源和背景: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墨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他通过研究科学家之间合作及其影响力分布发现,在知名度、声望、成就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额外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取得更大成功,进一步拉开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摘要】马太效应是对人类社会纷纭复杂现象的根本概括与总结,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职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也是屡见不鲜。
文章主要描述了马太效应在教育主题、教育对象、教育投入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体现,理性分析了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职教育;良性发展
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
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
同样的,马太效应在高职教育中也普遍存在。
一、马太效应在高职教育中的表现
(一)体现在教育主体上的马太效应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他们的教学中可以看到一些现象: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对自己爱好、有兴趣、掌握得好的内容则广搜资料、旁征博引,课堂讲授、实验实习一起上,讲得广,教得深,大大超过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课时。
相反,对一些自己缺失兴趣、不太熟悉的教学内容,却不愿意去钻研、精通,而是在教学中任意删减,教学上点到为止,一带而过,仅用极少的课时便匆匆结束。
教师在教学方面表现为宠好弃差,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整体素质上相对较低,选择职业教育实属无奈。
面对这样的情势,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所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付出的劳动也更加艰辛。
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情感等诸多方面去适应差异较大的学生,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他们把精力和希望放在了勤学好问的个别学生身上,发言也成了这些学生的专利。
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学生(这是大多数),老师往往采用不理不管、听之任之的态度,致使他们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和遗忘的角落,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教师在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技巧时,对曾经得过高分、印象好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打上高分,给予“宽容”,而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却不自觉地苛求和挑剔,称之“严格要求”。
教师在日常课堂纪律管理中,表扬的总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使之傲气渐渐滋长,批评的总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使其微小进步得不到肯定。
(二)体现在教育对象上的马太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说“学校是个使富有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地方”,这句话反映了学校的这种现象:一个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那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便会接踵而来,然后就是入党、获得奖学金等等,而他们在积累了这些资力以后,他们就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就会表现得更好,这又会为获得更多荣誉和奖励增加砝码。
从而表现为一种赢者通吃的现象,常常是挤占了很多后来者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三)体现在教育投入上的马太效应
为了从各方面提高学校的声誉,各高职院都在迎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都在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院,为了取得优秀,各院校紧紧围绕优秀标准,加大软硬件投入,一旦取得了优秀,国家就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结果就会使这少数学校发展迅速,学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另外,学校一旦评上优秀,学校的录取率也会显著提高,这就又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收益。
(四)体现在教育科研上的马太效应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育科研将成为教师常规化、习惯化、普及化的行为,将是老师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育科研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学校、科研部门无一例外地将发了几篇论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等作为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近年来,很多权威期刊不再发表高职院老师的文章,先不管文章的质量怎么样,只要是高职院的一律不发,这样给高职院老师的选择余地就很小。
名师效应也是马太效应在科研上的体现。
名师的学术文章会因他们的社会荣誉和学术声誉使编辑审稿用稿都会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名师,所以名师能够相对容易的将其研究成果发表,从而进一步加强其学术声誉和社会知名度。
而未成名者或是初入学术领域者,即使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亚于名师的成果,有时也难以被采用,导致有名者更有名,无名者更无名;申请课题基金中经费多、项目多,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在新一轮的经费申请中很容易胜出,因此“财源广进”,而有的教师却“求告无门”。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各种成果评奖中,如果报奖者没有任何名望,没有任何权势,没有一定的学术头衔,胜出的机率很低,以至于高校内出现了一种以院士、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著名教授等牵头来助于奖项申请成功的现象。
二、马太效应在高职教育中产生的弊端
(一)马太效应容易抑制后来者成长的动力
马太效应容易产生“肥马饱了也喂草,不顾瘦马饿着跑”的现象,这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的机制,它的运行一定会导致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垄断,同样的,它也必然导致了后来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多重剥夺。
对于学生来说,那些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鼓励,缺乏个性化指导,满足不了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动因,结果聪明才智得不到有效发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挫伤积极性,产生自卑感。
另一方面,后来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愿望,根据平时接待的学生讲述,一般班级活动的策划总是那么几个班干,而且不怎么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久了活动就没有什么新意了。
(二)马太效应容易造成追名逐利的浮躁之气
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有了好的学习成绩,就能拿奖学金,各类奖励、荣誉、机会就会纷至沓来,很容易造成“唯成绩论英雄”,在客观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对分数的追逐,重名而不重实。
(三)马太效应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公
马太效应也容易在学生中间制造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
比如,奖学金、入党、三好学生等这些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往往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这种奖励资源配置的差别使得少部分学生头上的光环集越来越多,这会使得这少部分学生和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上产生隔阂、分化甚至对立。
三、利用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一)引入竞争机制,为后来者提供机会
马太效应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强了竞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对国家来说,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实行倾斜政策,重点建设几所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无可厚非,但谁是重点不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指定而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应该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优秀大学,尤其是高职院得到“重点建设”的机会,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应该放在创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上。
(二)加强鼓励机制,促进后来者成长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荣誉背景的增强作用,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的趋势加以强化。
马太效应的奖励的更多是表现突出、知名度高的个体,使其更好。
充分运用这种鼓励机制,并把其扩展开来使用,对于后来者的进步给予大幅度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之间逐渐缩小差距,共同进步。
(三)制订衡量标准,实现相对公平
所有的有效比较应该是同一层面上的比较,而现在省里的一些评优什么的,往往就以高校为一个层次,这样把高职院校当成一般的高校来进行比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当然高职院校获奖的比例相当小。
因此应该把两者适当的分开,在同一领域,运用马太效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促进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勇,杨震.运用“马太效应”科学构建大学生奖励机制[J].高校视野,2006,(6).
[2]沈建国.高职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探析[J].成人教育,2006,(12).
[3]周太军,吕菊芳.高等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