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小说

合集下载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
Page 25
会议场景不仅承担着情节进展的组织功能,而且担负起主导性的话语 功能,给方针政策的声音提供充分的空间,以此来提挈和统摄整个作 品。 农民语言的大量运用不仅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而且营造出传统乡土的
“现实情景”。
体制性语言最恰当的言说者自然就是“干部”,言说体制性语言最适 当的场合自然就是会议。
Page
3
运农 动村 合 作 化
Page
4
周立波 (1908—1979),原名周绍
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 村生活的圣手。
主要作品: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工业建设为 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农 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 乡巨变》,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 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等。
31
Page
32
Page
33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Page 18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Page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PDF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PDF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陈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范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陈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张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陈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范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陈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张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好看的种田小说

好看的种田小说

好看的种田小说种田小说是一种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常以种地、养殖等农田经营为主题,描写主人公在艰苦的农田劳作中,通过智慧和勤劳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种小说往往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温馨,故事情节紧凑、情节生动有趣,因此备受读者喜爱。

近年来,种田小说在网络文学平台上持续火爆,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爱上了这一题材。

以下是一些好看的种田小说,希望能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推荐。

1.《田园时光》《田园时光》是一部作者笔下的经典种田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杨希是一个城市里的白领女性,意外遭遇了离婚,为了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她决定回到家乡的农村生活。

通过勤劳兢兢业业的努力,杨希在农田里建立起了一片绚丽的田园。

小说情节曲折有趣,描写了杨希的坚韧和智慧,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辛劳。

2.《我在农村有个酒馆》《我在农村有个酒馆》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种田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小说主人公杨明是一个失业大学毕业生,在失去工作和女友的打击下,他决定回到家乡的农村开一家酒馆。

杨明在经营酒馆的过程中,以智慧和勤劳战胜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有趣,同时也描绘了现代农村的变革和农田经营的挑战,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变化和希望。

3.《农门医女》《农门医女》是一部结合种田和医疗题材的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是晏沈,她是一个先天练成的医术高手,但在命运的安排下,她不得不嫁给一个农村家庭。

在面对农田经营和村里的各种医疗问题时,晏沈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并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难题。

这部小说融合了种田和医疗两个题材,加上主人公的魅力和聪明才智,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4.《田园暖婚:BOSS,带着宝宝上乡下》《田园暖婚:BOSS,带着宝宝上乡下》是一部带有爱情元素的种田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萧九儿是一个都市职场女性,她偶然间与一位企业家结婚,并带着婆婆的宠心宝宝回到农村生活。

萧九儿在农田里勤劳地工作,同时也与丈夫之间产生了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32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Page
33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 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赵树理) 故事体小说和口语化叙述。
Page
25
乡土习俗、方言乡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在他的短篇创作中,乡风民俗更是为作品提供了基本场景、 故事发端或者矛盾聚焦。 如《禾场上》、《桐花没有开》、《腊妹子》、《下放的 一夜》、《胡桂花》、《张润生夫妇》、《山那面人家》 等。
“每逢这样的时候,人们围坐在倒满茶籽的楠盘的旁边, 在梦幻般的朦胧的摇晃的煤油灯亮的光圈里,古代和现代 的智慧、幻想、悲怆和欢喜,由老人的口,一辈一辈传下 来,一直到将来,一直到永远。” (《翻古》)
Page
17
Page
18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北),再到城市(北京),最后又回到农村(湖南益阳)的一个漫长过程。 他既是左联作家,又是延安作家;既是最早写农村土改的作家之一(《暴风 骤雨》),又是新中国最早写大工业建设的作家之一(《铁水奔流》),最 后以写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再次,他除了小说创作,还是学者。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一直都备受关注,它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乡村题材通常以农民和农村为主题,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本文将从乡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品、创作背景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

一、乡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小说有许多经典之作。

其中,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等都是不朽的作品,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辛酸和坚韧。

此外,丁玲的《家》、余华的《活着》等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主题内涵,深入描绘了农村人民的命运与情感。

二、乡村题材小说的创作背景中国的农村题材小说源远流长,它们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村题材小说通常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革与困局。

近年来,由于中国农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本土文化逐渐被冲淡,乡村题材小说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城乡差距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乡村题材小说的影响乡村题材小说在现当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们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乡村题材小说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唤起了社会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对农村发展的反思和探讨。

第三,乡村题材小说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增进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题材小说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它们以其独特的角度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影响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乡村题材小说的辛酸与坚韧,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受,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讲述中国解放初期的农村小说或评书

讲述中国解放初期的农村小说或评书

讲述中国解放初期的农村小说或评书乡土小说是我国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类别。

从解放初期的《创业史》、《暴风骤雨》再到后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献礼》(红色经典文学: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岛的长篇小说)《山谷风烟》(解放初期农村土改长篇小说)《枫香树》(解放初期湖北剿匪题材长篇小说)《米河流向远方》(反映解放战争初期胶东农村的长篇小说)《俄络天刚亮》(红色经典文学:解放初期阶级斗争题材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解放初期新疆剿匪题材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反映解放初期中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业》(红色经典文学:解放初期中国石油大会战题材长篇小说)《破晓的山野》(红色经典:解放初期四川剿匪题材长篇小说)《云飞嶂》(描写解放初期,解放军在广西剿匪的长篇小说)《不平的舞台》(描写解放初期,一群戏曲工作者的长篇小说)小说等等。

无可否认这些都是优秀作品,只不过这些都是这些农村题材的作品多以北方农村为背景。

对于我这种广东土著来说还是有隔阂的。

以广东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在我印象中并不多见。

《香飘四季》就是其中一本以广东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作为广东人印象很深刻。

故事反映的是六十年代珠三角农村的社会风貌,虽然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书中所写的环境倒非常熟悉,珠三角的河涌、香蕉林、荔枝、水田,还有坐船到广州城收粪作肥料,地主富农到广州陶陶居喝茶,香港客回乡娶老婆等等,这些都是广东农村常有的场景,文中也偶尔插入一些广东话,所以对广东人来说是非常有亲切感。

书中也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大跃进时期的建设热情、地主农民的矛盾等。

但和那个时代的一些反映阶级斗争的小说不同,这本小说的平地主不是黄世仁那种作恶多端的存在,只是相对思想落后,好吃懒做,爱耍小滑头,和农民之间也没有血海深仇你死我活的斗争情节。

整部书总体气氛就像南方的天气一样相对温和,给人一种新生政权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七章 农村题深厚传统

鲁迅式的启蒙与忧患:《闰土》《祝福》《阿Q正传》

沈从文式的诗意想象:《贵生》《丈夫》《边城》
2、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 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 等。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 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3、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
、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山药蛋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
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
,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
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 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
1)地域特征: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 2)功利性写作:“文以载道” 3)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真实性 4)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 锻炼》
《锻炼锻炼》写于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间,与农民血肉相连的 赵树理不会不敏锐地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这“天聋地哑”的前期。当时的文 艺界刚刚经过“反右运动”,表面上一片莺歌燕舞,暗地里却一片心惊胆战 ,赵树理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写出农村真实情况。所以《锻炼锻炼》也利用 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 立场。
波《山乡巨变》
周立
《山乡巨变》中,作家是把一场政治运动放在民间生活舞台上 演出,回避了思想的深刻性,却换得了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 ;回避了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表达,却散淡地写出几个活灵活现 的农民性格。
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茶子花”流派,是以周立波为首,由包括柯 蓝、周健明、谢璞、未央、孙健忠、古华、叶蔚 林、谭谈、彭见明等36位作家(主要是湖南的作 家)组成的文艺流派
巨变》成功地显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个性,在同类题
材中是相当引人瞩目的。
-
79 周 立 波 19 08 19
“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 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 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 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 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 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 ,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 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 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 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 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 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 鱼。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
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 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右派,韩映山、房树民 转而从事编辑工作,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运农 动村
合 作 化
周立波 (1908—1979),原名周
绍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
村生活的圣手。
主要作品: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工业建设为 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农 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 乡巨变》,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 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刘绍棠笔下的运河两岸粗手粗脚的爹 娘、韩映山笔下性格纯朴的老一辈农民,都与孙犁笔下白洋淀儿女 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泥土味,女有山石音。”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 ,心理刻画细腻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
等。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
曾与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同获斯大林文学奖二
等奖(1951年),但这部小说在学习民间方面并不成功,只是停
留在表面层次的地方色彩和方言土话上,与作品的整体风格是脱
节的。1955年,他举家迁移湖南家乡落户,深入了解与研究合作
化运动中的农民的精神状态,也许是写自己家乡的缘故,《山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