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合集下载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了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3. 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诊断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典型病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讲解:详细讲解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病例,掌握诊断学方法。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问诊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过去史、家族史、个人史、目前健康状况和此次发病情况。

3. 问诊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情景模拟法:模拟问诊场景,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难点:问诊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问诊场景模拟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实践:进行问诊场景模拟,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体格检查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体格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1.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

2.解释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和意义。

3.讲解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介绍病史采集的步骤和方法。

2.讲解体格检查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3.演示如何进行典型疾病的体格检查。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1.介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2.解释各种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3.演示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

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1.讲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2.介绍特殊检查方法的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3.演示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

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1.介绍诊断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解释常见的诊断推理方法和技巧。

3.演示如何运用诊断学思维进行疾病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3.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掌握相关技能。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2.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2.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和展示。

3.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检查设备和器材。

4.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典型病例资料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教学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课时内容第六节案例分析和讨论第七节实验操作演示第八节学生自主小组讨论第九节作业布置和答疑第十节期末考试注:每节课时为2学时,共计20学时。

4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4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4.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范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四、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导联
2.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命名
3.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五、内镜检查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及教具:
参考资料:1、唐省三郭毅主编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教具:教材、多媒体、板图、模型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来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考勤。
【导入课程】
第四节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3节体格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同红细胞计数,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5.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三)隐血试验: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少于100毫升时,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粪便内的血液,此时应借助隐血试验以助诊断。健康人在忌食动物血和绿叶菜时,隐血试验为阴性(-),若忌食上述食物仍持续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

诊断学教案

诊断学教案
5、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6、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课外参考文献书目
诊断学人卫7版
备注
教研室:西医诊断学教师杨继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西医诊断学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二篇第五章头部检查
授课时数
1.0
备注
教研室:诊断学教师杨继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西医诊断学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二篇检体诊断第四章一般检查
授课时数
1.5
授课对象
专业:临床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新世纪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二、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4、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2.5分钟)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5分钟)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5分钟)
7.实习时老师示教颈部检查手法后,学生分组相互检查,学习基本检查手法。(另按排1学时实习)
重点与难点
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5分钟)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
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10分钟)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5分钟)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5分钟)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诊断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介绍和概述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涉及到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等方面。

第二部分:诊断学的来源和发展诊断学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将回顾诊断学的起源,并介绍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从古代医学的基本观念到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诊断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第三部分: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

诊断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体征和症状进行分类。

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疾病分类系统,并介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分子诊断等。

第四部分:诊断学的误差和改进在任何医学诊断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概率。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诊断学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如假阳性和假阴性,并探讨如何减少这些误差。

我们将介绍一些质量控制方法和改进策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部分:诊断学的前沿技术和趋势诊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涌现了许多前沿技术和趋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诊断技术,如基因诊断、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诊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部分:总结和回顾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整个教案进行总结和回顾。

我们将强调诊断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则,并提供一个对诊断学完整理解的框架。

回顾性的内容将有助于巩固我们对诊断学的知识和理解。

第七部分:观点和理解经过对诊断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研究和讨论,我对诊断学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学将持续进步,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本教案深入探讨了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涵盖了诊断学的来源、分类和方法,误差和改进,前沿技术和趋势等方面。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常见的体格检查方法;3.掌握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4.了解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1.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定义:指通过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的一门医学科目。

(2)分类: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2.体格检查方法(1)一般观察:包括面色、神态、营养状况等方面。

(2)生命体征测量: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方面。

(3)头颈部检查:包括眼部、耳鼻喉等方面。

(4)胸部检查:包括心脏听诊、肺部听诊等方面。

(5)腹部检查:包括肝脾触及、肠鸣音等方面。

(6)四肢关节运动功能测试。

3.实验室检查方法(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方面。

(2)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等方面。

(3)粪便检查:包括隐血、寄生虫等方面。

(4)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方面。

4.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检查:包括胸部、骨骼等方面。

(2)CT检查:包括头颅、胸腹部等方面。

(3)MRI检查:包括头颅、脊柱等方面。

(4)超声波检查:包括肝胆、心脏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法3.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请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体格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方法。

2.课堂讲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然后,详细讲解体格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3.示范演练老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到前面进行示范演练,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

通过示范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格检查方法。

4.小组讨论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出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23 适用专业: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学科,它简明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常见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解救方法,重点介绍临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并适当介绍临床医药领域的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概述和诊治的过程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药学和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2.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基础4.课程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

本课程在内容上以人体各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内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临床各学科(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和肿瘤等)组织编写。

3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3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教具:教材、多媒体、板图、模型
(2)肺和胸膜
检查顺序一般为先上后下,左右对比,先前胸后侧胸再背部,包括视、触、叩、听四部分。
(3)心脏检查
1.视诊 包括心前区的外形;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频率及节律的改变;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2.触诊
3.叩诊
4.听诊 心率与心律、正常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5、腹部检查
1.视诊 包括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部静脉、上腹部有无搏动、有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有无疝、皮疹及腹纹。
2.触诊 包括腹部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触诊、胆囊触诊、脾脏触诊、肾脏触诊、腹部包块。
3.叩诊
4.听诊 主要听取肠鸣音
6、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7、脊柱与四肢检查
8、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浅发射、深反射、病理反射、阵挛、脑膜刺激征、拉塞格证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及教具:
参考资料:1、唐省三郭毅主编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意识状态
(2)皮肤与黏膜
皮肤的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改变;皮疹、皮下出血、皮肤脱屑;蜘蛛痣与肝掌;皮下气肿与水肿;毛发及指(趾)甲。
(3)浅表淋巴结
2、头部检查 包括头颅、眼、耳、鼻、口腔
3、颈部检查
1.外形与运动
2.颈部血管:颈动脉搏动、颈静脉怒张
3.甲状腺
4.气管
4、胸部检查
(1)胸壁、胸廓及乳房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督促同学们把手机收起来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考勤。
【导入课程】
第二节 问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分析、边记录
5.边询问、边抢救
6.问诊注意事项
3、问诊内容
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
第3节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一)全身状态检查
1.性别与年龄
2.生命征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3.发育、体型与营养
4.面容与表情
5.姿势、体位与步态
(2)肺和胸膜
检查顺序一般为先上后下,左右对比,先前胸后侧胸再背部,包括视、触、叩、听四部分。
(3)心脏检查
1.视诊 包括心前区的外形;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频率及节律的改变;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2.触诊
3.叩诊
4.听诊 心率与心律、正常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5、腹部检查
1.视诊 包括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部静脉、上腹部有无搏动、有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有无疝、皮疹及腹纹。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督促同学们把手机收起来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考勤。
【导入课程】
第二节 问诊
一、问诊的重要性
问诊是医生诊治患者的第一步,它还是医患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最重要时机。
2、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取“信”于患者
2.取“实”于患者
3.从最易、最实的问题开始询问,逐步深入,获得完整的病史资料
6.意识状态
(2)皮肤与黏膜
皮肤的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改变;皮疹、皮下出血、皮肤脱屑;蜘蛛痣与肝掌;皮下气肿与水肿;毛发及指(趾)甲。
(3)浅表淋巴结
2、头部检查 包括头颅、眼、耳、鼻、口腔
3、颈部检查
1.外形与运动
2.颈部血管:颈动脉搏动、颈静脉怒张
3.甲状腺
4.气管
4、胸部检查
(1)胸壁、胸廓及乳房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第3次课
授课课题
第2章诊断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问诊第三节体格检查
授课时数
2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目的
1 、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检查顺序、检查内容 ;
2 、熟悉脊柱和四肢检查内容;
3、了解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内容。
重点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检查顺序、检查内容
难点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检查顺序、检查内容
2.触诊 包括腹部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触诊、胆囊触诊、脾脏触诊、肾脏触诊、腹部包块。
3.叩诊
4.听诊 主要听取肠鸣音
6、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7、脊柱与四肢检查
8、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浅发射、深反射、病理反射、阵挛、脑膜刺激征、拉塞格证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及教具:
参考资料:1、唐省三郭毅主编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