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窑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一、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
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
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
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
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
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
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
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
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 "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
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
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
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
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
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
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
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
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
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一、官窑紫口铁足话官窑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称为官窑,所制器物,有鼎、有炉、瓶、觚(饮酒器)等仿古铜器器形,另有陶瓷文具用品如笔筒、水滴、印泥盒等,均属佳品。
图:冰裂纹小茶壶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
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
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
其中器面有釉斑的。
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
可见北宋官窑的制作水准极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灭,官窑随着北宋消失。
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宋高宗奠都后,即命邵成章在杭州凤凰山,仿官窑旧朱,建窑烧瓷,称为「内窑」,即是南宋官窑。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
两京官窑,因温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铁质,氧化不均而产生窑变,呈现出紫红或褐色的斑点,古代民智末开,将窑变瓷器视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窑变传器不多。
故宫这一季展示了宋代文物特展,精品尽出,其中有粉青水仙四方盘号称故宫之宝,另有冰裂荷花器皿也极精美,展期至六月三十日,盼同仁都能拨空参观。
二、汝窑我国青瓷器从魏晋有瓷器以来,就是主要产品。
它釉中所含氧化铁是经过还原焰烧成的(氧化焰与还原焰是烧结过程中的空气控制,让空气氧完全燃烧称氧化,注入新空气称还原)。
若是烧得太过,就会呈现深众绿色,若烧的不过,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与还原是青瓷制造历史上两大技术。
到了宋代,这项技术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发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窑瓷器,河南生产青瓷的窑址,遍及临汝四乡,而以临汝县为集散地,宋代并在此设汝州窑务以抽税捐。
汝窑青瓷贵重当代,士大士尤其喜欢视为珍品。
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
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一文了解中国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一文了解中国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最辉煌时期,中国五大名窑的出现,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而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五大名窑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一、钧窑背景: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今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窑址:河南省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器形:钧窑烧制器形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特点:1.窑变,宋瓷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构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2.蚯蚓走泥纹,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天然活动以加添裂纹,出窑后构成有规则的活动线条,十分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镂空斗笠碗美誉: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落日紫翠忽成岚”赞赏之。
传世作品: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窑背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窑址: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器形: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多拷贝古代青铜器样式,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五大名窑的内容

五大名窑的内容
宋代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它们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而闻名于世。
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闻名。
汝窑的青瓷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面温润如玉,釉层薄而均匀,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
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宋官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官窑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等多种,釉面质感细腻,釉层肥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和黑瓷为主。
哥窑的瓷器釉面有开片纹理,称为“金丝铁线”,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钧瓷而闻名。
钧瓷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紫红色等为主,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蟹爪纹等独特的纹理。
定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
定窑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胎质细腻,器型规整,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美誉。
总之,五大名窑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釉色和纹理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五大名窑概况

宋代五大名窑概况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英文China既指中国,又指“瓷器”。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瓷器传奇,宋瓷便是其一。
唐五代时,宫廷就有收藏陶瓷之好,宋朝统治者也不例外。
最初,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又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令后世垂涎的宋瓷由此诞生。
尽管五大名窑不能涵盖宋代瓷业生产的全貌,却集中体现了宋代的制瓷水平,从而也令宋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高峰。
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朴素与内敛,“宋瓷从装饰上看以素为主,汝、官、哥、钧都是青瓷,定窑则是白瓷。
”。
四大名窑

定窑有南北之分,初设窑于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以后迁往景德镇,俗称定州为北定,景德镇为南定。
南定,胎质极细,色袖白,其袖为白玻璃釉。
定窑瓷器,釉薄有光,以色白而滋润者为佳,自似粉故又名粉定,亦称白定。
凡粉定之真者,其袖光润,与旧象牙颜色相似。
袖中多有柳纹开片,伪者釉或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谈。
粉定种类不一,质釉而稍黄者,俗称土定,定器均覆烧。
其特点是,上边口沿无袖,制作的底足较小。
装饰花纹有:光素、凸花、画花、印花、刻花、堆花、绣花、划花、暗花等。
纹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密有致是它的主要特点。
大致有花者多,无花者少,以划花者为佳。
划花线条较细,比较简练,自由豪放。
花纹图案有:仿古铜花纹、牡丹、双鱼等。
造型有:盘、碗、瓶、炉、壶、瓷枕等。
官窑在河南开封,过去叫泞京,宋代“官窑”号称“五大名窑”之一,凤有“新官”、“旧官”之分,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
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
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
钧窑在河南省过去的钧州,现在的禹县。
钧窑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举,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胭脂红、朱砂红等。
有的上面还有杂以红色、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可以说复杂微妙,难以形容。
我国过去有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丽。
胎骨灰白,釉细而润有泪痕。
钧窑瓷器的另一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其形状好象一条“蜓蚓走泥纹”,这一点往往成为后人鉴定钧窑瓷真伪的一个标准。
烧造时,是悬烧法(支钉烧)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为好,一般只是在精致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划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
过去对于这类钧瓷曾有种种推测。
例如: 1、在清人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一书内曾提到钧窑器“......有一二数目字样于足之间,盖配合,副之记号也”。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天青釉莲花碗,北宋时烧制,现已失传。
这件瓷器主要装饰有莲花纹,通体满釉,碗口以下有5道细开片,口沿稍残,底足略残,应为民间用瓷。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盘、碗、碟、洗等多为残器。
因此,我们认为宋代瓷器应该是单色釉为主,无纹饰者极少,而且多为皇室用瓷。
只有汝窑在其产品中具备了“五色”,即天青、粉青、月白、天蓝、淡绿;而官窑也仅在天青一种釉色上达到了高度艺术化。
我国古代对于青瓷的称呼多样,如:青瓷、黑瓷、青白瓷、秘色瓷、哥釉等等。
汝窑、官窑、哥窑都属青瓷系统,但因为宋代“汝、官、哥、钧”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汝、官、哥、钧并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但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应该是指宋代官办和民办两大瓷窑系统,即所谓的“汝、官、哥、钧、定”,而钧窑则不在其内。
我国古代,通常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称之为“国粹”。
可以说,宋代的瓷器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其造型来说,不但大量烧制酒具,还广泛烧制各式日用品,不仅如此,宋瓷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比如:将梅瓶改变成执壶,在瓶身加以点缀,使得宋代的梅瓶更加别具一格;又比如:杯托的设计也突破了唐朝的传统,发展为杯形托,别致美观;再比如:在饮食器皿中的创新更加值得一提,宋代出现了成套的茶具,如:茶碾、茶罗、茶匙、茶瓶、茶盏等。
哥窑青瓷在我国南方是较为少见的,仅在广东地区有所发现。
它仿造前代名窑中的产品,既追求它的形式,又追求它的质感,更追求器物表现出的意境,甚至还会在花果、瓜果之类上面做一些文章。
除了哥窑外,北宋另一著名青瓷窑——汝窑也是非常精美。
汝窑的胎体薄,而且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大的器物上厚下薄的情况,而且大多数汝窑瓷器都是经过二次烧制而成的。
由于汝窑每一次出土的文物都只有几件或十几件,在宋代文献中也很难查到相关的记载,因此对汝窑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考古学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名窑
通常所讲的四大名窑即指宋代出现的“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有时也把“定窑”并入一起,并称“五大名窑”。
现分别叙述四大名窑各自的产生背景和特征。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
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
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
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
“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窑的艺术特点:
1)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故称作“有灰胎”;
2)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气
3)器物形制仿古,朴素,不求复杂。
汝窑代表作是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汝窑代表作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
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哥窑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 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 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 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 也具有“紫口铁足”。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
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
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的艺术特点:
1)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2)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轮廓亦柔和流畅;
3)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哥窑代表作是米色釉贯耳瓶,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
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
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
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官窑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
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官窑的艺术特点
1)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
2)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
3)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官窑的代表作是月白双耳三足炉,器通高16厘米,口径30.6厘米,深12.5厘米,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器形仿自秦汉自铜器,淳朴大方,通体施月白釉,下承三足,炉腹内壁有开片纹,是北宋官窑精品。
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
亦称“均窑”、“钧州窑”。
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
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
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
质量最好。
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的艺术特点:
1)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
2)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
3)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
4)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窑的代表作是玫瑰紫釉尊,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
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
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
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
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
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
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
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