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
简单介绍宋代的五大名窑及其产品的艺术特点。

简单介绍宋代的五大名窑及其产品
的艺术特点。
宋代五大名窑,包括白瓷、青花、釉里红、官窑和元素窑。
一、白瓷:白瓷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其特点是胎体细腻,釉质温润,釉面微灰或无釉,色泽晶莹剔透,表面光洁无瑕,凝重厚重,古朴典雅,浑然天成。
二、青花:青花是宋代瓷器中最有名气的一种,它的特点是釉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釉色淡绿而不淡,烧制时把蓝色釉料浓稠地涂抹在白胎上,以衬托出画花的生动活泼,使之具有青色的神采,令人难忘。
三、釉里红:釉里红的特点是釉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且呈现出淡红色。
它采用紫红色釉料,在白胎上施展技巧,把釉料整体涂抹在白胎上,形成淡紫红色的釉面,使作品具有古朴、淡雅的风格。
四、官窑:官窑是宋代官府专门烧制瓷器的窑口,它的特点是胎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色泽温润,釉色淡而不淡,烧制时釉料统一浓稠地涂抹在白胎上,处理精细,烧制精致,它的细腻、淡雅的风格使官府的器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五、元素窑:元素窑是宋代烧制青瓷的窑口,它的特点是釉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釉色淡而不淡,烧制时釉料统一浓稠地涂抹在白胎上,处理精细,烧制精致,有一种自然的风格,以及独特的现代感。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中国书法、篆刻、绘画并称“东方艺术”,享有极高的声誉。
从总体上看,它也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宋代则是中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朝代,北宋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及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建窑、吉州窑等共同构成了宋代陶瓷艺术的主流。
它们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前后达一千余年,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官窑是皇室专用瓷器。
“汝窑为魁”,“汝窑为魁”的说法有很多,但真正对汝窑有科学的理解,还是从现在的标准来讲比较恰当,“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这是专家的鉴定结论。
所以,它虽不如青瓷那样晶莹剔透,但另有一种古朴高雅之美;所以,它又被称为“雨过天晴云破处”。
汝窑传世品仅见三件,除日本有一件外,英国博物馆、印度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国内目前尚未发现。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不仅官窑、民窑竞相烧制,而且还出现了专为宫廷烧造的“官窑”。
宫窑就设立在汴京,其规模和工艺都堪与汝、官、哥窑媲美。
所谓“官窑”,就是朝廷直接经营的官办瓷窑。
北宋晚期是官窑的鼎盛时期,有许多遗迹证明。
曾在开封郊区的一次战争中,出土了一批官窑瓷器,这些官窑瓷器由于未经后人动手,其烧制技术保留得非常完整,十分珍贵。
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官窑中有油滴碗,当时还没有发现过这种油滴碗,即使到了南宋,也没有再生产过。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这种油滴碗确实存在。
但是油滴的颜色却不是纯白的,其中有很深的紫色,所以有人认为,官窑不可能生产出纯白色的瓷器。
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景德镇设立御窑,各地名窑荟萃,形成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绝后的繁荣局面。
这时的窑场增加到十七处,其中有五处产品为贡品。
宋室南迁之后,景德镇的瓷业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有许多新的窑场相继出现,包括五大名窑、耀州窑等。
五大名窑的内容

五大名窑的内容
宋代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它们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而闻名于世。
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闻名。
汝窑的青瓷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面温润如玉,釉层薄而均匀,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
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宋官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官窑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等多种,釉面质感细腻,釉层肥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和黑瓷为主。
哥窑的瓷器釉面有开片纹理,称为“金丝铁线”,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钧瓷而闻名。
钧瓷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紫红色等为主,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蟹爪纹等独特的纹理。
定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
定窑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胎质细腻,器型规整,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美誉。
总之,五大名窑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釉色和纹理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五大名窑名词解释

宋代五大名窑名词解释宋代五大名窑名词解释一、两宋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此时期可以划分为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
二、名窑名窑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制作的陶瓷窑口和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价值。
在宋代,有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和定窑。
三、汝窑1. 名词解释汝窑是宋代最有名的窑口之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一带。
汝窑以其青瓷和白釉瓷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窑口之一。
汝窑在宋代北方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以制作素雅的青瓷和白瓷为特点。
2. 示例汝窑青瓷:以清新自然的釉色和细腻的施釉技巧著称,器物形态多样,包括如碗、盘、壶、罐等。
例如,汝窑青瓷碗,釉面光滑如玉,胎体洁白,非常精美,是宋代汝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1. 名词解释官窑是指北宋皇室和官府主办的窑口,主要生产供皇室和官府使用的瓷器。
官窑被视为宋代陶瓷的高峰之一,很多产品在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 示例官窑瓷器:官窑所制的瓷器,品质精良,工艺复杂,装饰华丽,常常以瓷器刻花为特点。
例如,官窑刻花瓷碗,碗体纤薄,胎体洁白,以莲瓣和卷草纹为主题的刻花装饰精美,充分展示了宋代官窑的工艺水平。
五、钧窑1. 名词解释钧窑是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一带的窑口,以制作釉色浓艳的青瓷闻名于世。
钧窑的青瓷釉色独特,常常呈现出深蓝色、天蓝色和淡黄色等多种色彩,钧窑的工艺水平非常高。
2. 示例钧窑青瓷盘:钧窑制作的青瓷盘,釉色浓郁,常呈现出深蓝色或天蓝色,表面平整光滑,釉面如镜,十分精美。
例如,钧窑青瓷盘上绘有山水图案,画风清新,色彩协调,给人以高雅的审美享受。
1. 名词解释哥窑是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一带的窑口,以制作白瓷闻名。
哥窑的白瓷制作工艺精细,非常著名。
哥窑的白瓷以其纯白、细腻、温润的质地而受到广泛赞誉。
2. 示例哥窑白瓷碗:哥窑制作的白瓷碗,胎体洁白,通透如玉,釉面细腻光滑,触感温润。
例如,哥窑白瓷碗的碗身曲线优美,通常以窄腰和宽口设计,整体显得非常雅致。
宋代五大名窑

南宋 官窑洗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修内司官窑粉青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器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比旧窑大不牟矣”
郊坛下官窑菊瓣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特点
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
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 其釉面上布满纹片,以冰裂鳝 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 之
胎:北宋胎厚釉厚.南宋胎薄釉
薄,南宋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 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 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 露胎,故称“铁足”。
汝瓷
高6.7cm,口径17.1cm, 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 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 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 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 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 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
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
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 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 润,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 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哥窑葵花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
哥窑八方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的特点
胎体:胎质呈呈灰黑色或土黄色,细腻、坚实。 厚有薄,也有“紫口铁足”。
有
釉色: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有粉青、月白、米
汝窑碗
宋
故宫博物院
汝瓷
汝窑盘
宋
故宫博物院
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 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 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创出丰富多采的造型,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并不夸张。
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腰鼓、瓷塑等,大都施纯色或驳色单彩釉,表面平滑或有碎纹。
釉色有多种深浅不一的白、蓝灰、紫灰、鲜红、暗紫、青绿、褐、黑等色,更有因酸化作用而产生的光怪奇丽、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绚烂如霞,美不胜收。
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珐花等。
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花卉、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山水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等。
北宋的瓷器,胎质较厚,釉上有蜡泪痕。
至大观政和之时,所烧瓷器胎薄如蛋壳,釉薄如纸,胎釉结合紧密,尤如相溶,轻敲可闻声如玉磬,可谓美不胜收。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定窑名瓷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古属定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早期较流行刻花,后兴起刻花与篦划纹结合,中期盛行印花装饰,至晚期更为成熟。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天青釉莲花碗,北宋时烧制,现已失传。
这件瓷器主要装饰有莲花纹,通体满釉,碗口以下有5道细开片,口沿稍残,底足略残,应为民间用瓷。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盘、碗、碟、洗等多为残器。
因此,我们认为宋代瓷器应该是单色釉为主,无纹饰者极少,而且多为皇室用瓷。
只有汝窑在其产品中具备了“五色”,即天青、粉青、月白、天蓝、淡绿;而官窑也仅在天青一种釉色上达到了高度艺术化。
我国古代对于青瓷的称呼多样,如:青瓷、黑瓷、青白瓷、秘色瓷、哥釉等等。
汝窑、官窑、哥窑都属青瓷系统,但因为宋代“汝、官、哥、钧”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汝、官、哥、钧并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但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应该是指宋代官办和民办两大瓷窑系统,即所谓的“汝、官、哥、钧、定”,而钧窑则不在其内。
我国古代,通常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称之为“国粹”。
可以说,宋代的瓷器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其造型来说,不但大量烧制酒具,还广泛烧制各式日用品,不仅如此,宋瓷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比如:将梅瓶改变成执壶,在瓶身加以点缀,使得宋代的梅瓶更加别具一格;又比如:杯托的设计也突破了唐朝的传统,发展为杯形托,别致美观;再比如:在饮食器皿中的创新更加值得一提,宋代出现了成套的茶具,如:茶碾、茶罗、茶匙、茶瓶、茶盏等。
哥窑青瓷在我国南方是较为少见的,仅在广东地区有所发现。
它仿造前代名窑中的产品,既追求它的形式,又追求它的质感,更追求器物表现出的意境,甚至还会在花果、瓜果之类上面做一些文章。
除了哥窑外,北宋另一著名青瓷窑——汝窑也是非常精美。
汝窑的胎体薄,而且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大的器物上厚下薄的情况,而且大多数汝窑瓷器都是经过二次烧制而成的。
由于汝窑每一次出土的文物都只有几件或十几件,在宋代文献中也很难查到相关的记载,因此对汝窑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考古学的阶段。
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1、龙泉官窑窑址在今龙泉市大窑、溪口一带。
龙泉官窑是与杭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并驾齐驱的南宋三大官窑之一,且龙泉官窑是南宋宫廷首设的第一座官窑。
龙泉官窑建造在先,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建造在后。
后者是在吸收了龙泉官窑先进的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哥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龙泉市境内。
开片是哥窑的重要特征,哥窑瓷化腐朽为神奇,有意识地控制并强调开片,造成一种缺陷美,打破了单色釉瓷的平衡与单调。
哥窑器的纹片大的如冰裂纹,小的如鱼子状,以大器小片和小器大片为贵。
传世哥窑器以小片纹居多。
片纹除黑色以外还有黄色红色等几种。
釉色以灰青、月白,还有粉青、米色、青黄等。
3、宋汝窑瓷专为北宋宫廷烧制,传世品不足百枚,在明、清时代就相当珍贵。
据近年查实,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一带,曾有完整的器物及碎片出土。
胎土陶练得很干净,胎质细密而坚致。
胎色带深浅不同的灰褐色,近似香灰,故俗称“香灰胎”,与北宋官窑的胎色接近。
釉质有透明与不透明的两种,以透明为多,釉面一半无光泽。
釉面基本都有开片,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等色。
4、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
宋时曲阳县属定州,故称定窑。
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
定窑白瓷之白色不像南方景德镇青瓷的白种含青。
而是带暖色调的白种含黄。
这种白色与东方女性的肤色有相似之处,被称为女性美的颜色。
在北宋中期,定窑白瓷因其精美而一度选为宫廷用瓷,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定窑的发展。
5、均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神垕镇。
宋钧窑瓷的胎骨厚重,色泽浓郁,因而不宜做餐具,传世品中多为各类陈设瓷,器物中以各种花盆和盆托为多。
器物中另有三足炉、鼓式洗、葵花式单把洗、单把圆洗、蟠桃核笔洗、莲花式大碗、海棠式盘、圆盘、如意枕、长方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密码:520宋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汝窑为魁,汝窑为老大,排在第一。
汝窑时背诵皇室建立的第一作官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
在宋代即为珍品。
在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中除了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时特例,其他窑口的命名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定窑,就是定州烧的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都是以地名延续至今。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皇宫大殿里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今天我们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北两宋众多皇家追逐的皇家瓷器呢?而且这些宋代的皇家瓷器是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它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
官窑贯耳瓶,釉色青略泛灰口部釉薄处呈灰黑色,圈足无釉处为黑色,俗称子口铁足。
直口、长颈、双耳陈管状,腹体扁圆,现藏上海博物馆。
官窑官耳瓶瓶身有弦纹三道,有大小交错冰裂纹,棱角突出处,因釉薄而现出浅紫色胎色。
瓷土含铁较多,胎质紫黑。
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呢,宫廷就有烧造,恩凡是呢都有人得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呢倒不是赵匡胤宋太祖去定的。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国上。
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
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音厂)的很多宝物,俘虏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汴梁,然后呢有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赵匡胤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大臣们就回答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那他吃饭用什么呢?说明了赵匡胤显然对孟昶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
当时赵匡胤就说,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
这说明赵匡胤当时对艺术的内心感受实际上还是有一种抵触,或是排斥。
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
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孟昶(音厂)的亡国的教训,在宋初年全国范围内对艺术都不是很追求。
宋代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后来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
文官得宠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我想这种发展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这个《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
《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
如果我们当时有今天的这种科技手段,能把当时的事情记录下来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但是还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把它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如此繁华的商业,全部都反映出来的,那么当时它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呢都是在唐以前的历史上都不存在的。
那么这些皇家御用的瓷器来自哪里呢?首先是北宋官窑,宋代是在1127年分为南北两宋,那么北宋的官窑是定的主调子,北宋官窑是在北宋末期的时候,也就是宋徽宗的时期才开始烧造,首先呢它是窑址不明,我们都知道黄河历史上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的时候都带上大量的泥沙,将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这时候呢就有很多文物古迹就淹没在黄河古道之下,我们推测它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是至今没有找到,估计深度已达10米以上,就是黄土覆盖的深度已达10米以上。
现在,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多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1981年,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浮现,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城摞城”现象在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开封是七朝古都,像它这样叠压得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座开封城,也是一部王朝更替史。
6座开封城像塔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1389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
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城市的叠压其实就是文明的叠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封城几度被深埋,但开封人民始终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重建文明,可以说,这就是开封“城摞城”的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看其他可以找到的窑址,比如南宋官窑的遗址,他就离都城非常近,最近的距离不足百米。
那么你比如当年的紫禁城,虽然当时的官窑都是在景德镇烧造,很明确的地方烧造,但是他有一些极特殊的商品,比如瓷胎珐琅彩的作品,他就是在故宫大内烧造。
北宋时期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到了宋徽宗时期生活变得非常富足,那么又赶上宋徽宗这么一个皇帝酷爱艺术,就是他在政治上的造诣,大家都很清楚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造诣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个皇帝。
宋徽宗他在对艺术上的感兴趣,体现在很多具体的事物上,比如他设立了文思院,这个宋代的文思院呢他的各种作坊,就是它分工达3000多作,我们今天不能想象把这样一个事情分成3000多作是什么样子,我们觉得分个几十类就已经分不下去了,但是不知道他怎么把一个做艺术的大作坊分成3000多个门类,那么在3000多作分类里它反而没有见“陶作”,就是没有看见烧陶瓷的地方,我们想他可以一个原因是:烧造瓷器的条件是比较恶劣的,他需要大量的煤炭或是柴火,那么它会造成很强烈的污染,在宫廷里烧这个是很危险的。
你看我们紫禁城当年烧造的珐琅彩它是很小的范围,如果大规模的只好到景德镇去烧造。
宋徽宗的文思院没有陶作可能就是当时有一定的污染,所以回避这个污染,就把陶作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烧造。
曾经烧造了相当长的皇家官窑,应当为大宋王朝的宫廷生产了无数的官窑瓷器,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就可以随处找到曾经数量众多的官窑瓷器呢?北宋的官窑比较罕见,因为宋徽宗只执政了20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以后呢,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1000时间的淘汰,所以今天能留下的北宋官窑是非常罕见的。
在80.90年代瀚海第一次拍卖会上有这样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最早是在扬州文物院的收藏,拿出来拍卖,那个这个瓶子是这个样子的,方形的这个叫琮式瓶,琮式瓶全世界已知的资料就三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另外一件就是这件,故宫和台北故宫里都没有收藏这样的琮式瓶。
那么琮是什么呢?是一种礼器,过去古代玉器中有很多琮,琮是礼地的,壁是礼天的,琮是外方内圆,壁是外圆内圆,它是一个内圆外方的瓶子,你拿起这个瓶子里面看就是圆的,外面看就是方的,但是我们在南宋再烧造就可以烧造内方外方的瓶子,陶瓷的工艺上拉圆是容易的,一拉就成型了,但是做方的就需要磨具,需要一块一块的给他拼接起来。
在北宋的时候,工艺可能还不够那么先进,所以他先拉成一个圆的,然后他再单做四个三角粘在上面,最后挂上釉去烧。
那么从工艺上讲可以看出这个工艺是比较久远的一个艺术品。
造假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欺世,为了是显示他的一个个人成就,没有其他的更多的目的。
另一个目的绝大部分造假是为了赢利,不盈利我就不会去造这个假,那么他造的时候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如果它造假的成本要高于真品的时候,那么这个造假就不会存在,因此造假都集中在我们收藏热的时期。
就是我们说过的北宋、晚明、康乾时期、晚明到民国时期、以及当代都是收藏热的时期。
到了南宋时期,在南方烧制瓷器的条件比北方是优越的,因为南方有越窑,龙泉,秘色等窑打底子,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做出来了。
当时金人把北宋的很多东西都运到东北去了包括很多官窑的瓷器,那么在南宋祭祀的时候有很多的器物都要重新做过,那么当时考虑用金银器来制作的话呢对国家的财政是个很大的冲击,所以这就迫使陶瓷迅速的发展起来。
北宋官窑一直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北宋官窑的东西一般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
官窑旋纹瓶,青色釉,颈及腰部各饰三道凸出旋纹。
故宫博物院宋代的官窑瓷器是高古的风格,而不是象清代乾隆时期的艳俗风格,这种高古风格是80年代非常风靡,所以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个北宋官窑六棱洗2200万港币,当时是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
后来到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因为大量的新藏家的出现,新的藏家的审美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简单的审美就是怎么看着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钱,那么在宋代这样的高等级审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所以后来的记录就被这些明清的粉彩啊、五彩、斗彩所不断的刷新。
那么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的面目,宋代的官窑一定会确定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我们现在对宋代官窑做个小结,第一点南宋和北宋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但南宋比北宋明显,主要是瓷器到了南宋时候呢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紫口铁足的特征就不明显了,所谓的紫口铁足是什么呢?紫口就是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铁足是指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
第二个特征是南北宋都有开片,他规律不一,我们很难确定开片,第三呢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官窑轻薄,这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是有关的,我们知道北方人性格都比较粗犷,南方人性格比较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注重点有时候不同,所以在瓷器烧造当中,北宋瓷器胎都烧得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
宋代的这种青色官窑一到元代就停止了,为什么呢?因为它跟社会背景有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宋代官窑到了清代才开始有皇宫主动的去临摹,就是因为他时代的背景的变化。
官窑园洗底部也有乾隆提的诗词。
哥窑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而且非常接近,他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而且也开片,它有多接近呢,他们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出,要区分他们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时期。
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为什么呢?是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到现在也没有挖出这个窑址来对比。
传说是哥窑和龙泉窑都在今天的龙泉县,南宋时候有兄弟2个,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各主一窑,哥哥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烧的叫龙泉。
哥窑有什么特征呢,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
所谓金丝呢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呢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
那么金丝铁线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一般到金丝这块开片都比较细小,到铁线都是大块的。
胆瓶,造型像动物的胆囊,近似锥把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