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合集下载

西施,一个身份可疑的女子

西施,一个身份可疑的女子

西施,一个身份可疑的女子作者:刘博来源:《人生十六七》2013年第11期西施的传说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镇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

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

西施本姓施,名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

西施美到什么程度?据说,她到附近的山上去樵采,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扇动翅膀,结果掉了下来;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

成语“沉鱼落雁”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

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上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

这又造就了中国词汇中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

颦,就是皱眉头。

话说吴、越两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输赢。

公元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5000残兵被困在会稽山上。

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

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隶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

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仆从的角色。

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

若干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饭前都先尝一下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在自强的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

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

经过3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西施与范蠡产生了感情。

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声叹气。

西施也是病恹恹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个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两位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的身上。

”说完还把手中的一蓝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

西施真的美吗,专家拿出容貌复原图,所有人都沉默了

西施真的美吗,专家拿出容貌复原图,所有人都沉默了

西施真的美吗,专家拿出容貌复原图,所有人都沉默了说到西施这个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号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貌,
真的是如此吗?其实很早之前专家就已经有了定论,并且拿出了西施的容貌复原图,看完所有
人都沉默了。

说到电视剧中的西施,小拾个人觉得蒋勤勤版的西施是最为灵动的一版西施了,千百年来,西
施的美名一直在民间流传,古代的女子那么多,为何西施的名声就能够被流传至今呢?其实还
是要得益于一个人,那就是卧薪尝胆的勾践。

相传,勾践卧薪尝胆之后,之所以能够打败夫
差,西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为何呢?
据说西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就是一个女间谍的角色。

吴王夫差是一个穷兵黩武之人,他手下
的能人不在少数,最有名气的就要数这两个人了,伍子胥以及孙武。

当时的吴国吞并了越国之
后,气势一时无二,夫差可能也是在此时就飘了。

勾践为了图谋大事,于是在民间搜罗好看的
女子,帮助他迷惑夫差,这西施自然就是其中之一了。

不过虽然帮助了勾践,西施的结局并不好,据传,吴国被勾践所灭之后,西施的好日子也到头
了,被昔日吴国的子民们沉入了江中,结束了这一生。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古时女子的地位确
实是低的让人不忍直视了,明明是功臣,最终或许是因为自己一介弱女子的身份,就不得善
终,也是让人觉着可惜了。

流传于网上的西施容貌复原图也就是下面这张了。

这样的西施,个人感觉还是要比杨贵妃之类的女子要好看上一些的,不过至于西施到底长什么
样,这就不得而知了,对于西施的容貌,你觉得长成这样的西施,要是到了现代,她还能被称
为四大美女之一吗?。

西施沉鱼之貌作文

西施沉鱼之貌作文

西施沉鱼之貌作文
吴越时代,一个美丽的女子悠悠诞生,她就是在我眼中最美的女子——西施。

我眼中的西施天生丽质,具有沉鱼之美,传说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呢!真是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还据说她当年越国选美,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而观赏人排成长龙,想一睹西施的芳蓉吧!我眼中的西施能歌善舞、娜娜迷人,西施很喜欢跳舞,总是让人如醉如痴,她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使人陶醉,她跳舞时总是穿着长裙,所以跳舞起来左右摇摆,加之长裙飘,更是突出了她婷婷身材,翩翩见姿,真是可以跟杨贵妃的“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相比了。

我眼中的西施是个勇敢的女英雄,她忍辱负重,被献给了吴王夫差,而吴王从西施来后,就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终于把夫差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西施真可谓是捐躯国难,视死如归。

像西施这样的伟人,才称得上是“最美的女子”,像西施这样的美女,才能用“美艳绝伦”来形容啊!。

历史趣谈: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 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

历史趣谈: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 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导语: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知名度就很高。

《墨子》里一句话:“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意思是说,吴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知名度就很高。

《墨子》里一句话:“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意思是说,吴起的死是因为功劳太大;西施的死,是因为太美丽。

其他如庄子、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

然而,这个西施是不是与吴、越两国有关的那个人却是非常值得怀疑!后世的一些文章说是越王勾践从民间搜求美女,得到西施以后将她献给吴王夫差,以乱其政,今人据此把她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头号色情间谍,则未免有点儿言过其实。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说,语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就是说,像毛嫱、丽姬这样的女子,在人来说,她们是美丽的,但鱼见了会因为害怕而下沉到深处,鸟儿见了会飞向高空,麋鹿见了会迅速地逃离。

意为人和其它生物对于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后人把春秋、两汉一直到唐代的美女组合到一起,显然有拼凑的意味,就像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名阁、四大名塔等等。

正宗的史书如《春秋》、《左转》、《史记》等都没有记载西施这个人。

尤其是《史记》,它在记载女人的时候,只要有事,就会记载得很详细,像褒姒、骊姬、华阳夫人、赵姬等等,即便是其人没有大事,只要某个事件与这个女人有关,也会记下这个人的名字,如妲己、夏姬、怀赢、哀姜等等。

西施其人既然始终没有在记载中出现,充分说明围绕着她没有什么事件发生,或者说历史上一些大的事件与她无关。

今天的人们把西施说成是间谍,主要是依据《吴越春秋》一书的记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千古美人西施被沉江底之谜 是功成身死?

历史趣谈千古美人西施被沉江底之谜 是功成身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千古美人西施被沉江底之谜是功成身死?导语: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

吴国灭亡。

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

吴国灭亡。

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世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

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

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

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

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入了水底。

于是乎,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记载。

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

不要说西施的下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归纳。

西施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西施原名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

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

意思是住生活常识分享。

春秋时期美女须有超模范:修长、高大、白皙

春秋时期美女须有超模范:修长、高大、白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春秋时期美女须有超模范:修长、高大、白皙导语:说起春秋时代的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西施,西施具体漂亮到什么地步,史料里没有具体的描绘,尤其是对于身材五官本身,诚所谓“无图无真说起春秋时代的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西施,西施具体漂亮到什么地步,史料里没有具体的描绘,尤其是对于身材五官本身,诚所谓“无图无真相”。

好在有《诗经》,给我们留下了春秋时代关于美女标准的详细资料,虽然也说不上是“有图有真相”,但细致入微的描写,比画图的作用还要大。

在《诗经·卫风》里有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专门描述美女的。

硕是什么意思?就是大的意思,东汉权威的《诗经》研究者郑玄是这么解的:“硕,大也。

”用“大”来形容美女,似乎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尤其在时兴减肥瘦脸的今天,那么魁梧的一个女人也能算是美女?对,东周春秋时代对美女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高大、修长。

而且并不是只有《硕人》这个孤例,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同样是出自《诗经》,同样是讲美女,有这么一句:“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一个美女,长得高大且美好。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硕人》上来。

这位高大的美女名叫庄姜,她是齐国的公主,齐国国君是姜子牙的后代,姓姜,而美女的老公是卫庄公,因此大家称她为庄姜。

话说庄姜某年嫁到卫国去,卫国人民兴高采烈地来迎接这位来自大国的公主,立即就为姜姑娘的美丽所迷。

她给卫国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硕人其颀”,这新娘长得高大修长,很大气。

除身材外,人们还观察了庄姜那天的着装。

她穿的是什么衣服呢?诗里也有具体记录,只见她身穿绫罗锦缎,外面还罩了一件麻纱衣。

任何时代的人都讲究门当户对,于是人们就问,这漂亮的大姑娘,生活常识分享。

绝世美姬西施

绝世美姬西施

绝世美姬西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女子,其中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是西施。

她被誉为绝世美姬,拥有令人倾倒的容貌和迷人的气质。

西施的故事在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她的美丽如画,令人陶醉。

据传,西施出生于东海边的一个渔村,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美貌。

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皓白细腻的皮肤,还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在她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她的美丽。

西施的美丽并非只是外貌上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她的气质。

她温柔善良,性格开朗,总是尽力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

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他人的关怀。

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得西施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榜样。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西施被国王的使者发现了。

他们被西施的美丽深深吸引,并立即将这个消息带给了国王。

国王对于西施的美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将她召入宫中,成为自己的妃子。

西施被提升为王后后,更是备受宠爱,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然而,西施并没有因为成为王后而忘记了自己的起源。

她心系渔村的亲人和朋友,定期前往探望他们,同时也带去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和粮食。

她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宫廷中推动举行慈善活动,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

西施的善行使她更加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然而,西施的美貌也引起了不少问题。

她的美丽成为了许多人嫉妒和争夺的对象。

某些宫廷内的人们对西施心生嫉妒,他们想方设法陷害她,让她失去国王的宠爱。

然而,西施聪明机智,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化解了危机,仍然保持了国王的宠爱。

尽管西施的美丽给她带来了许多困扰,但她从未改变自己善良的本质。

她继续关心他人,帮助有需要的人,无私奉献。

她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体现在她那个散发着光芒的心灵。

在后来的岁月里,西施的美丽依然伴随着她。

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美丽的象征。

无数的艺术作品都以西施为主题,歌颂她的美貌与智慧。

西施的美丽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典范。

绝世美姬西施,她的美丽超越了时光,感染了千百年来的人们。

中国四大美人的美中不足及其掩饰术

中国四大美人的美中不足及其掩饰术

中国四大美人的美中不足及其掩饰术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他们有“沉鱼降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古今中外闻名,但她们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西施
西施也是四大美女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她的出生,最后的去处都无法最终确定,应缺乏任何信史记载。

但可以唯一确定的是,西施的绝美容貌,倾国倾城,不然也无法迷得吴王夫差神魂颠倒,甚至最后连名都没了,真是应了那句要美人不要江山啊。

尽管西施有“沉鱼”美貌,但她的脚却是蛮大的,所以她最爱穿长裙、美术屐。

长裙盖住了她的大脚,木屐则使她的长裙不至于拖曳地面,走起来飘飘然恰似仙女下凡。

王昭君
曾有人说王昭君弹得一手好琵琶,甚至可以把天上的大雁也吸引下来,“落雁”之说,也由来于此。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心怀天下和平,善良的心,足以称的上中国四大美人之一。

王昭君貌能“落雁”,可惜生得双肩仄削,不得不披有垫的披氅。

貂蝉
姿容闭月的貂蝉,偏偏耳垂偏小,只得挂上偏大的碧耳环来抵销这个缺陷,细耳配碧环,倒使她愈显俏丽。

杨贵妃
杨贵妃虽是绝代佳人,但她身有狐臭,所以她经常要在华清池用香汤淋浴,她的衣冠穿用前都和香妃草一块存放,这样一来既掩住她的狐臭小疾,更使她全身散发出阵阵清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法律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易水寒
西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落雁”之客。

又因其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爱戴。

西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其余三位是赵飞燕、王昭君、杨玉环;又一说是貂蝉、王昭君、扬玉环)中唯一有道德高度和文化精神的人。

所不同的是,其他三位美女正史中均有详细记栽,而西施则没有。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也就在她身上演绎出许许多多真假难辩的故事,以至到现在,对历史上究竟有无西施此人还在争论。

持“有”者,言之凿凿,持“无”者,亦可拿出根据。

笔者试图对两种观点加以归纳,以飧读者。

一、认为历史上确有西施此人的根据是:
(一)成书于东汉的绍兴人写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中记载: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越国苎萝人。

公元前494年,吴越争锋,战于太湖,吴军在智勇双全的伍子胥指挥下,大败越军于太湖夫椒山,越军精锐之师损失殆尽,仅存五千越军退保会稽(今浙江绍兴),吴军紧追不放,把五千越军围困于会稽山,日夜猛攻。

在此紧急情况下,越王勾践采纳大夫范蠡之计,屈膝求和。

第一次求和,因伍子胥反对,没有成功。

第二次勾践采纳大夫文种“向吴王进献美女”之计,让范蠡在越国寻觅。

范蠡几经寻觅,在越国古都诸暨南“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

西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母业,故世称浣纱女。

勾践选到西施后,派大夫文种献于吴王夫差。

夫差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从此夫差沉湎于色,不能自拔。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
记载是人们认定历史上确有西施的主要根据。

(二)先秦诸子著作中,亦可见西施的影子。

比如(《庄子·天运》)记载的故事: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

同村的一个丑女人看到西施的姿态美,也学她的样子,但越学越丑。

这个故事后来竟演变成了“东施放颦”的典故,以至家喻户晓。

(三)现存嚣物似可证明。

现存上海博物馆的一件2500年前的名曰“夫差”的青铜器的肩上有一铭文,曰:“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嚣吉。

”意思是说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的青铜专为一女子铸造。

夫差为哪位女子铸的青铜器,尽管没注有名字,但有关专家认为,谁能有如此殊荣?非吴王夫差宠信的妃子莫属,也就是非西施莫属。

二、认为历史上没有西施或者越国贡献的女子不是西施而是另有其人的,其根据是:
(一)权威史籍《史记》没有有关西施的任何记载。

《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被公认是记录越国那段历史的最权威的文字,但其中仅有一句提到了越王送吴美女之事,但这个美女是谁全然不知,而且美女也不是送给吴王夫差的,而是送给夫差宠臣太宰嚭的。

那么,能不能说送给太宰嚭就等于送给了吴王夫差了呢?虽有这方面的可能,但因这里面想像的空间太大,也很难下断语。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有越送吴美女之事的原文是:“越败之夫椒(今太湖夫椒山)。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保栖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吴王追而围之。

”在越大夫范蠡的建议下,“勾践乃令种(文种)形成于吴,膝行顿首日:‘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吴王将许之。

子胥言于吴王日:‘天以越赐吴,勿许也。

’种还,以报勾践。

勾践欲杀妻子,燔(焚烧)宝
器,触战以死。

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问行言之。

’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嚣令种间献吴太宰嚭。

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

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嚣,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

’吴王将许之。

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勾践贤君,种(文种)、蠡(范蠢)良臣,若反(返)国,将为乱。

’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本人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全文对范蠡着墨颇多,甚至连范蠡在齐地写给文种的信的内容都有详细记载,可唯独不见西施的影子,这十分令人费解。

越灭吴后,不是范蠡从吴宫中把西施救出的吗?范蠡和勾践分手后,不又是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了吗?可为什么一向以“信使”著称的《史记》不见西施的信息。

这的确十分令人费解,这只能让人理解为所谓“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之事纯系虚构。

(二)近来,还有学者提出:越送吴的美女根本不是什么西施,而是勾践的女儿。

栽之于2013年11月4日《光明日报》的题为“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不是西施”的文章就是这个观点。

谊文引用了《国语》中的话,说:勾践请盟时,诸稽郢(越国太子)对去吴国的使臣讲:勾践请降,一介嫡女,执箕幕以晐(备)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匾(盛水洗手的器具)以随诸御(《国语·吴语》)。

何谓“一介嫡女”和“一介嫡男”?分明就是越王勾践的一个亲闺女和一个亲儿子嘛?送“一介嫡女,执箕蒂以晐姓于王宫”,就是到吴宫中去侍奉吴王。

“唛姓”就是生小孩和传宗接代的意思;送“一介嫡男,奉盘、匝以随诸御”,就是到吴宫去做吴王的生活秘书。

作者如是说。

作者认为,《国语》这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离吴越争霸大幕落下的时间
很短,应谊最可信。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出:把西施和送给吴国的女孩合二为一的,就是成书东汉时期的两部书,一部是《吴越春秋》,一部是《越绝书》。

在这两部书中,西施跟越女成了一个人,而且这个献出的女孩成了苎萝山卖柴的女孩,卖柴女孩又华丽转身成了西施。

后来由于人们怜香惜玉的心理,有人又给这个女孩调换了工种,不再让她去卖柴,让她去浣纱。

这样一调,似乎和西施的称谓更相称。

后来,明代的粱辰鱼又写了昆曲《浣纱记》,使西施“浣纱女”的形象妇孺皆知。

(三)至于西施最后的去向,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鸱夷,就是用皮革制成的口袋。

就是说越胜吴后.把西施装到用皮革制成的口袋中投到江中淹死了。

同时代成书的袁康的《越绝书》则又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西湖而去。

”同时代又是同乡的两人写的书记载迥然有别,令后人不置可否,只能是张说张话,李说李话。

以上就是我梳理的持“有”者和持“无”者各自大致的依据。

有关西施的争论,恐怕以后还要争论下去。

我以为,历史上究竟有无西施其实已不重要。

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西施是美丽的化身,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已深至中国文化的深处。

西施,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妇女最高贵的品质,比如报效国家、忍辱负重、刚烈侠义、贤惠双全等。

千百年来,西施不但对古越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常言道:美丽永远出佳话。

是的。

西湖因为美,所以才演绎出了许许多多诸如许仙和白素贞那样凄美的爱情故事。

当年,苏轼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不但提升了西施的文化高度(把西施说成西子.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巨匠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西湖的文化内涵。

“人文西湖”从何而来?一定程度上就是来自苏轼这句诗。

“怜香惜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如此。

因为“怜香惜玉”所以人们总希望“好人”永远美好。

因为“怜香惜玉”所以人们忌讳说西施被“沉江”而死,总希望她随范蠡“泛舟五湖”,过美满日子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