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建设规划
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

堪培拉“田园城市”规划摘要:本文通过对堪培拉城市布局、选址、建设等方面的探讨,展现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阐述“田园城市”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困境的启示。
关键词:田园城市;空间轴线;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
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
东经149°07′,南纬35°17′,面积平方2395公里,人口36.8万,海拔760米。
一、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二、规划背景2.1政治因素堪培拉是个年轻的城市,早在100多年前,这里还是澳大利亚科西阿斯科山麓的一片不毛之地,1820年被人发现,此后有移民来建牧场,到1840年发展成一个小镇。
地理词典:堪培拉

堪培拉堪培拉是澳大利亚首都,一个年轻的城市。
总人口约32.5万人,面积约2395平方千米,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东北距悉尼240千米,西南距墨尔本500千米。
堪培拉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海拔760米。
莫朗格洛河横穿市区,向西流入马兰比吉河。
1913年按规划始建,1927年联邦政府从墨尔本迁至此处,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与那些由早期的殖民地或由于风景优美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不同,堪培拉从一开始就是经过周密计划而建设的。
当时两个主要州府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议员为了竞争在联邦中的地位,谁也不放弃他们的要求,结果重新建造一个新首都的建议通过了。
1900年澳大利亚的宪法提出在政府所在地成立一个联邦特区,1908年,在考察了23个地区以后,议会选择了海拔580米、距悉尼西南300千米、面积2359平方千米的一片土地,将其从新南威尔士州划出,成立了澳大利亚首都区。
1912年,联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设计比赛,一年之后,国会从送来的137个版本中,选中了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36岁的芝加哥人沃尔特·伯里·格里芬的方案。
这位设计师描绘的堪培拉街道图是他和他的妻子共同画在一块棉布上的,这份珍贵的原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
建设期间,经过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顿,共用了14年,于1927年建成,并迁都于此。
后来,又为确定新首都的名字商讨了好长时间,最终选择了堪培拉,意思是“汇合之地”,也被称为“聚会的地方”。
堪培拉坐落于格里芬湖岸边,是澳大利亚政府、国会及很多外国使馆的所在地。
由于四周森林环绕、绿意盎然,且邻近自然秀丽的乡村,使堪培拉成为优雅的现代化都市,更享有“天然首都”的美誉。
国会大厦位于堪培拉的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建于国会山顶上,其地理位置就像其权利一样。
国会大厦以大量使用砖石和优质木材,及收藏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挂毯之一在内的艺术精品为特色。
国会大厦占地32公顷,地上建筑有6层,底层为停车场,圆形的花岗岩外墙与国会山的形状配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建筑的核心是矗立在大厅顶上的不锈钢旗杆,高达81米,直插云霄。
第一名重释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澳大利亚景观的新方向

第一名重释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澳大利亚景观的新方向
奥斯君事务所;章健玲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 自然景观不断为堪培拉的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格里芬规划,作为1912年堪培拉国际设计竞赛的获胜方案,为20世纪规划良好的城市带来发展灵感.格里芬的堪培拉城市规划展示了未来的城市形象--一个设计完美且与景观融合的城市.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奥斯君事务所;章健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澳大利亚堪培拉市的乡间景观 [J], 赛登,乔.;姚亦锋
2.格里芬人工湖堪培拉的灵魂 [J], 刘少才
3.澳大利亚堪培拉市市中心规划设计 [J], 周超
4.澳洲国立美术馆新入口和澳大利亚土著画廊,堪培拉,澳大利亚 [J],
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龙舟锦标赛在堪培拉开幕 [J], 徐依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堪培拉城规划

堪培拉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
南北长80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
东北距悉尼约300公里,西南距墨尔本600公里,人口30多万。
堪培拉与那些由早期的殖民地或偶然地由于风景优美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不同,堪培拉从一开始就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而建设的,宽敞的街道,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优势都是相当明显。
不愧为世界“花园城市”。
堪培拉原来是一片荒地。
191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设计比赛,一年之后,国会从送来的137个版本中,选中了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36岁的芝加哥人沃尔特·伯里·格里芬设计的“花园城市”方案,并荣获一等奖。
后经14年的建设,于1927年迁都于此。
堪培拉是当地土著语,意思是“汇合之地”,民众又叫做“聚会的地方”。
由于堪培拉群山环绕,格里芬独具匠心地提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城市方案,真正做到了把适宜于国家首都的尊严和花园城市生活的魅力调和在一起。
整个堪培拉市以国会山为中心,从国会山出发,建造六条放射型的城市街道,每一条街道指向组成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区。
高耸的国会大厦象征权力中心,又代表全国的心脏。
在市中心区域开凿一个人工湖,将城市一分为二,用联邦桥和国王桥两座大桥将全城连成一体。
这一设计的方案特点就是把堪培拉自然风貌与人工建筑群体最大限度地协调、和谐统一起来,使堪培拉成为一个田园式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现代化都市。
“花园城市”方案赢得了澳大利亚举国一致的赞许,并获得了联合国城市设计金奖。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城市规划设计,直到现在,堪培拉不论怎么扩建,都是按最初这个方案进行的。
格里芬精心设计的人工湖直到1963年才最终建成,整整搞了60年,而新国会大厦直到1988年才建成。
澳洲人为纪念格里芬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人工湖。
格里芬利用堪培拉的地形,把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融为一体,在设计城市时对山水与视线的把握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浅谈澳大利亚堪培拉城市设计说明

THE END !
谢谢观看! 2020
2.规划选址
格里芬的规划方案将城选址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跨 莫朗格洛河两岸的丘陵和平地上。北部有较平缓的 山丘:东、南、西三面有森林茂密的高耸山脊。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
高山→剧场的顶层楼座, 山坡→观众席, 水面→竞技场, 山脉→城市背景。
堪培拉1913年规划基本构想
3.结构规划
不足:密度过低、首都核心过于空旷等。
6.城市发展建设
6.城市发展建设
• 3 城市交通
交通堪称世界一流,道路以放射状和方格网 为主,轴线突出,林荫大道清晰可见。但难以 实现高效率的公共交通。
• 4法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城市的规划征集制定到具体实施建设历史 近百年。国家首都规划署针对于城市发展有着 重大意义的地区三类特定区域,由联邦国会和 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并提出了极为严格和详 尽的规划原则、政策导向和具体设计条件,以 确保堪培拉首都的特性,并延续优秀的城市设 计理念和成就
浅析澳大利亚堪培拉城市设计
1.规划背景
• 1.1 政治因素 Canberra 成为首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
果。 • 1.2 社会因素
1890-1914年间澳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 在改革浪潮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而
格里芬的Canberra正是“田园城市”思想的
间包括格里芬 湖及沿岸滨水 地带、城内丘 陵及马兰比吉 河流域
格里芬湖及滨水地带
6.城市发展建设
• 1 城市景观
有“大洋洲的花园”的美称 没有围墙的首都(代替围墙的是花草树木的相结合
的绿篱)
• 2 建筑
优点:布局严谨,90%以上的都是底层住宅; 居民的庭院绿化融入城市绿化一体
轻轨如何创造堪培拉的未来

轻轨该如何缔造堪培拉的未来?这段时间,持续沸沸扬扬讨论的堪培拉轻轨项目的话题,似乎渐入正轨。
无论大家伙持怎样的意见,主张建设的声音似乎越来越高。
快捷和快速发展的感觉仍旧像咒语一样吸引着发展者的心。
但是担忧和不认同的情绪亦在蔓延,无论是否是持“该尝试”还是“否定”的态度,所有在堪培拉生活的人们都明白轻轨将是一个对我们生活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它甚至会像我们美丽的格里芬湖一样,对我们下一个百年产生无数的连锁效应。
改变我们的未来。
所以无论是好是坏,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找出一条正确的方法去缔造堪培拉未来的美好!对吗?●过去公共议题的关注点似乎是该不该建轻轨,其实这个伪话题掩盖了真正的问题:现在的规划方案是不是最佳方案?轻轨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穿越工具,它的诞生对社会发展一定是有益处的。
但是轻轨的规划这就与我们的城市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了。
而我们都知道堪培拉不同于悉尼和墨尔本,也和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不同。
我们的堪培拉的城市结构、路网和社区之所以平和和美丽,是因为一百年前波利格里芬奠定了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城市布局。
曲线和丘陵区成为我们生活区的形态。
这让我们在城市机器中适度保持了一种与其它方格网建构的城市之间的距离,优美和缓冲的感受伴随我们的生活。
自然的生态廊道体系与城市融合,在一起工作。
比之其它方格网城市,曲线非常有利于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的平衡关系。
我们之所以喜爱它,就是因为是生态城市的典范。
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理性漫溢到感性的美好。
目前轻轨规划之熵●可是目前轻轨的规划可以说是大错特错的。
这可能和主持这项工作的人的浅见有关。
大家也似乎觉得这是一个高深的专业工作。
当局者希望先获得授权,然后再去改善规划,殊不知,这种没有严密逻辑而推导出来的规划,是不能说服人民的。
隐藏的祸患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将遭受真理的质诘。
●目前规划方案呈现放射线的形态,就是目前主干道上将几个重要城区直接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满足基本需要的思路。
但是这个思路其实缺乏必要的远见,甚至将对现有的城市带来困惑和痛苦。
外国城市发展史

一.古埃及的城市发展(一)古代埃及社会文化背景:(二)古埃及城市的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2.有同意的规划,形制较方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贵族区,宫殿区和贫民区。
(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古代埃及典型城市有:1.孟菲斯城:最早的城市,都城。
2.卡洪城:古埃及典型的城市布局。
3.底比斯城:都城。
例: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用围墙隔开,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对比。
规划较方正,有统一规划,是运用大量人力在短时间内建设的城市,贵族的宅院平面是从临街的一个门进,经过道到庭院,房门开向庭院,主房及院都在中轴线上,这种类型的平面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布局。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1.比较有名的城市:乌尔,亚述城,巴比伦城。
2.城市的特点:(1)城市形制多是不规则的。
如乌尔,亚述城,反映了其发展成长的过程。
(2)城市多建于河边高地上,两河流域地理造成。
(3)城内主要建筑为宗教建筑,帝王宫殿和观象台。
(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
(5)城市中有部分铺砌街道及导水管,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据说巴比伦空中花园灌溉用水,是人工架空水槽从幼发拉底河引水入城。
(三)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1)建于公元前2200年,是两河流域最古老城市之一。
(2)城市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卵形。
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组成。
C城市防御作用明显。
城市内外城,外城,内成都用围墙围起来,外城为一些农耕地和居民点,当时生活和农业是密不可分的。
2.新巴比伦城:(1)建于公元前7世纪末,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50—60万人,平面略近长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两道城墙,9个城门。
(2)城市特点:A城略近长方形,布置不太规整。
B城市防御作用明显,两道城墙和护城河包围。
C市中心布置在主要干道和河流之间。
堪培拉城市设计

规 划 思 想
• 从城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看,格里芬明显受
到来自美国华盛顿特区规划设计、“城市美化 运动”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影响。其手法 是以文艺复兴的手法为基础,采用静态视点的 方法构想城市空间和景观。
• 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 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 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 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 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 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 、市政设施、商业服务 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 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 外配置工业区。整个城 区占地面积为2400公顷 ,被绿带网分割成6个 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 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 。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 线在母城外面新设卫星 城。
堪培拉的城市绿化特别好,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私人住所,无一不 掩映在茂密的树木、绿绒般的草坪和四季常开的花丛之中。整个市内随 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绿色公园。
站在安斯利山俯视全城,满眼皆绿,建筑掩映在森林与湖泊之中, 丝毫没有人们习惯中首都的形象,更像一座森林公园。宽大的街路两旁 是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地毯般的草坪严密地遮盖着每一块空地。
在住宅区,每4000人组成一个小区,每个小区有一个小小的园林 体系,其中包括一个15亩以上的园林式儿童游乐场。居民区内只设绿荫 蔽天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不许机动车辆进入,被称为“健身小道”。 郊区是大片的森林,是市民假• 格里芬设计的方案特点就是把堪培拉自然风貌 与人工建筑群体最大限度地和谐、协调、统一 起来,使堪培拉成为一个田园式的、人与自然 和谐一体的现代化都市。事实证明,这是一个 非常成功的城市规划设计,直到现在,堪培拉 不论怎么扩建,都是按最初这个方案进行。
花园城市
堪培拉因湖而美丽,整座城市极具现代化,井然有序的建筑,宽广 的马路,整洁的街道,高大多枝的树木,遍地奇花异草,让这个本来不 适应建城的地方,成为“大洋洲的花园城市”。不论是居高临下观赏, 还是近距离观看,整座城市都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绿地占市区面积一 半以上,堪培拉被描绘成一个建在花园里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新城——堪培拉
堪培拉(Canberra ) 是澳大利亚的首都,
一个年轻的城市。总人 口32.5万人(2004)为 澳洲第八。总面积2395 平方公里,50%以上的 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 地,在首都直辖区东北 部。东北距悉尼240公 里,西南距墨尔本500 公里,人口30万
堪培拉,是一个明确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
结束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方案
该方案合理利用了基地山 峦和水面,把城市的核心定 在首都山,并在堪培拉西部 建筑了一个水坝,将上下的 莫朗格罗河流切断,并规划 改造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方案以首都山为中心规划 了三条主要的城市空间轴 线
风格
设计充分具备田园城市元素, 核心、放射线、同心圆、 扇区等。 整个城市以国会山为圆心, 1.5公里为半径,从北向东 往南顺时针方向的环城路 为一个半圆弧线,再以南 北两条宽阔的联邦大街、 国王大街为边,构成一个 扇形,扇形内有宽而直的 市道使扇形区分成若干块 几何图案,这每块图案便 是整齐的街区,街区内又 有许多的道路纵横交错, 最窄的小巷也为双车道, 车辆可以开到每家门。
选址
将城址选择在澳大利亚东南 部跨莫朗格洛河两岸的丘 陵和平地上。 北面有较平缓的山丘; 东、南、西三面有森林茂 密的高耸山脊。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 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 高山好比是剧场的顶层楼 座,倾斜向水边的山坡好 比是宽广的观众席,下面 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 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 作为城市的背景,市区内 的山丘作为重要建筑物的 场地或城市中各个对景的 焦点。
通过堪培拉地图,很容易就找到霍华德花园城市 的元素: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等
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市”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 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 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 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 一定的距离外配置工业区。 整个城区占地面积为2400公 顷,被绿带网分割成6个城 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 的人口容量限制。新增人口 再沿着放射线在母城外面新 设卫星城。
早在1911年,澳大利亚 联邦为建设新首都举 行了规划设计国际竞 赛。
美国建筑师、景观设 计师,瓦尔特·伯 利·格里芬(walter Burle, Griffin 1876-1937年)夫妇 的方案一举中标。 格里芬吸取了获得前 三名的三个方案的长 处,重新进行了设计, 而后,新城市的建设 即按此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