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甲状腺癌 PPT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
最小范围: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临床淋巴结阳性患者依据器官受累程度和 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可选择以下手术方式:
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 ②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 ③扩大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 ④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
颈淋巴结解剖与分区
纳米炭示踪对甲状腺手术的意义
标记出甲状腺、甲 状旁腺、淋巴结三
2、应根据临床TNM(cTNM)分期、肿瘤死亡/复 发的危险度、各种术式的利弊和患者意愿,细化 外科处理原则,不可一概而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风险分级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最小切除范围:患侧腺叶+峡部切除:
指征:①无颈部放射史
②无远处转移 ③无甲状腺外侵犯 ④无其他不良病理类型 ⑤肿块直径小于1cm
暴露术野后(注意保留甲状腺被膜,勿过度游离), 用皮试针取0.1ml~0.3ml/侧,在肿瘤周缘浆膜下缓慢 推注(为防渗漏,针头应在组织中潜行一段距离后再缓 慢推注,应避免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拔针时持续负
压,针头抽出时用纱布轻压注射点,等待5min。
染色的甲状腺 负显影的甲
状旁腺
甲状旁腺
一侧喉返神经
者之界限
肿瘤整块切除
严防并发症
纳米炭PT负显影的原理
• 1、纳米炭大分子(150nm)、嗜淋巴性对LN 持久染色(毛细血管间隙20~50nm,毛细淋巴 管内皮细胞间隙为120~500nm)。
• 2、Ⅵ区是甲状腺的前哨淋巴结。 • 3、绝大部分PT位于Ⅵ区内,不接受甲状腺淋巴回
流。 • 4、甲状腺及LN被染黑,而PT不被染色,有利于
甲状腺癌的外科规范化治疗
最小切除范围: 患侧腺叶+峡部切除
甲状腺癌手术: 甲状腺切除+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穿刺病理tbsrtc分级

甲状腺穿刺病理tbsrtc分级甲状腺穿刺病理TBSRTC分级,是按照细胞学特征和组织学特征进行分类和评估的。
其中,T代表细胞学类型(Thyroid cytology),B代表不确定性边界(Borderline,也称为非典型性),S代表甲状腺乳头状癌(Suspicious),R代表甲状腺恶性肿瘤(Malignant),T 代表甲状腺良性肿瘤(Thyroid neoplasm,也称为良性结节)和各类囊性病变(例如乳头状癌囊肿)。
C代表甲状腺癌的类型(Carcinoma)。
TBSRTC分级的具体分类如下:1. TBSRTC分级Ⅰ:甲状腺良性肿瘤。
细胞学上完整,形态正常,无异型性和浸润现象。
组织学上典型和一致。
2. TBSRTC分级Ⅱ:非特异性甲状腺结节。
细胞学上正常细胞外,出现少量胶质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组织学上呈典型结构。
3. TBSRTC分级Ⅲ:非典型性甲状腺癌(follicularneoplasm/suspicious for follicular neoplasm)。
细胞学上部分细胞未典型化,组织学上与甲状腺良性肿瘤不同,具有不完整的包膜,核的形态和大小也有限制性变化。
4. TBSRTC分级Ⅳ:可疑恶性甲状腺癌(suspicious for malignancy)。
细胞学上核形态和大小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有嗜酸性细胞滋生,组织学上呈现恶性肿瘤的典型结构,但仍无法确定是否为癌症。
5. TBSRTC分级Ⅴ:甲状腺癌。
细胞学和组织学上均存在癌症病变,明显超越甲状腺外的淋巴结、喉咙、气管等。
6. TBSRTC分级Ⅵ:无法评价。
样本不足、针头未达到甲状腺等原因未能得到诊断。
以上分级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要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甲状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几个问题1

显示滤泡细胞分化、缺乏乳头状癌诊断性 细胞核特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FTC
• 滤泡性癌几乎都是单个结节,直径2-4 CM,隐匿性微癌极少见
• 大多数滤泡性癌有包膜,与滤泡性腺瘤
的区别主要依靠包膜和/或血管侵犯
• 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但缺乏
恶性潜能不确定有滤泡结 构的分化好甲状腺肿瘤
一组恶性潜能难以确定的具有滤泡结构、 分化好的有包膜甲状腺肿瘤,包括:
●
恶性潜能不确定分化好肿瘤(WDT-UMP)
●
恶性潜能不确定滤泡性肿瘤(FT-UMP)
恶性潜能不确定分化好肿瘤(WDT-UMP)是一 种由滤泡细胞组成的有包膜的肿瘤,滤泡细胞具 有局灶性、未完全发展的乳头状型核改变,无血 管侵犯,无包膜穿透或可疑有包膜穿透
—巨滤泡变型(macrofollicular variant):肿瘤
性大滤泡>50%的滤泡型乳头状癌
—弥漫滤泡性变型(diffuse follicular variant):
滤泡弥漫于整个甲状腺而没有明显结节形成的 滤泡型乳头状癌。好发于青少年,易发生淋巴 结(87.5%)、肺(75%)和骨(25%)转移, 但对放射性碘治疗反应较敏感
* 累及血管≥4 个,死亡率高
累及血管<4个和≥4 个的转移率分别为5%和18%
FTC免疫表型
瘤细胞:TG+、TTF1+、CK7+ 、 HBME-1+/-、galectin-3+/-
不表达或局灶性表达CK19
有包膜的滤泡性肿瘤的命名
1. 有明确包膜侵犯,细胞核不具有PTC的核改 变:滤泡性癌 2. 包膜侵犯不确定:恶性潜能不确定滤泡性肿 瘤(FT-UMP) 3. 包膜侵犯不确定,细胞核也具有不确定PTC 核改变:恶性潜能不确定分化好肿瘤 (WDT-UMP) 4. 有明确包膜侵犯,细胞核具有不确定PTC的 核改变:此时既不能诊断为PTC,也不能诊 断为FTC,建议诊断为分化好的癌,非特指 性(WDC-NOS)
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治思路

甲状腺滤泡状癌
▪ 治疗 ▪ 在甲状腺滤泡状癌治疗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甲状腺滤泡
状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为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再行放射性碘治疗。 ▪ 通过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甲状腺滤泡
性肿瘤尤其是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预后。
甲状腺滤泡状癌
▪ 预后 ▪ 分化良好,低度恶性,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不易发生淋巴结转
淋巴结肿大者酌情施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2. 直径 > 1.0 cm 者,施行患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术、患侧腺叶全切除 + 峡部切除 + 对侧腺叶
次全 / 部分切除术,以及全甲状腺切除术; 3. 单侧多灶癌、双侧癌、有明显甲状腺腺外浸润或颈淋巴结转移者,应行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或
全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 诊断 ▪ 甲状腺未分化癌侵袭性强,进展迅速,多数表现为突然增大的颈部肿块
可伴有疼痛,大约 70% 的甲状腺未分化癌侵入周围组织,引起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发音障碍或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 命。
甲状腺未分化癌
▪ 治疗 ▪ 甲状腺未分化癌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 ▪ 手术:患者仅行手术治疗时,R0 切除较减瘤术可明显提高预后。 ▪ 放疗:术后放射治疗能够降低局部区域的复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在一定程度上
和放射剂量呈正相关。有数据显示,放疗联合常用的增敏药物,如紫杉醇或多 西紫杉醇和/或蒽环类(多柔比星)和/或铂类放化疗优于单独放疗。 ▪ 综合治疗:以手术为基础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甲状腺未分化 癌患者的生存期限。
甲状腺未分化癌
▪ 预后 ▪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研究表明,年龄、分期、肿瘤大小、
甲状腺滤泡状癌
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诊断标准

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诊断标准
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1. 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肿瘤细胞形态通常与正常甲状腺细胞相似,包括乳头状、滤泡状或旋涡状排列。
同时,肿瘤细胞的大小和染色深浅也可能出现不同。
2. 肿瘤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肿瘤组织结构多样,包括实体片巢状、旋涡状排列,或形成梁状、乳头状、旋涡状排列。
此外,还可能存在毛玻璃样细胞核改变、核沟、核沟和核沟等特征。
3. 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可能通过淋巴道转移至淋巴结和远处器官,如肺、骨和肝等。
淋巴结转移时,可在颈部、上纵隔和气管旁等部位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远处转移时,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骨痛、呼吸困难等。
4. 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肿瘤细胞通常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等与甲状腺相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综合以上各方面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
甲状腺癌高危和低危的划分标准

甲状腺癌高危和低危的划分标准
甲状腺癌的高危和低危划分标准并不唯一,不同的医学研究机构和专家可能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包括:
1. 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系统:这是甲状腺癌常用的分期系统。
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来划分病情的严重程度。
2. 病理学类型:甲状腺癌的病理学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预后较好,被认为是低危类型,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预后较差,被认为是高危类型。
3. 年龄和性别: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男性、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危甲状腺癌。
4. 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癌细胞分化程度低、组织学分级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危甲状腺癌。
综上所述,划分甲状腺癌高危和低危仍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

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发表时间:2012-11-27T08:53:38.8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胡国良[导读] 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类所有恶性肿瘤的1.3%,占癌症死亡病例的0.4%[1]。
胡国良 (溧阳中医院病理科江苏溧阳 21330)【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临床病理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40例。
结果髓样癌1例,占2.5%,恶性淋巴瘤1例,占2.5%,滤泡癌13例,占32.5%,乳头状癌25例,占62.5%,男女发病比例为1:3.44。
结论甲状腺癌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女性对甲状腺疾病的易感性较男性高3倍,且甲状腺癌的误诊率较大,可靠的方法是对可疑结节行切除活检措施。
【关键词】甲状腺癌病理分析误诊率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类所有恶性肿瘤的1.3%,占癌症死亡病例的0.4%[1]。
甲状腺癌是近20多年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年均增长6.2%,目前,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第5位的常见肿瘤。
目前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可能与饮食因素(高碘或缺碘饮食),发射线接触史,雌激素分泌增加,遗传因素,或其它由甲状腺良性疾病如甲状腺腺瘤、结节甲状腺肿、甲亢等尤其是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演变而来。
目前对甲状腺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诊断,以此降低术前误诊率。
笔者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经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男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5.6(19~76)岁,男女比例:1:3.44。
男性平均的发病年龄略大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病程1.4个月~35年。
临床表现:颈部压迫感9例,颈部肿块25例,颈部肿块伴声嘶1例,吞咽梗阻塞5例。
临床诊断:多数患者呈现多发性结节或者是颈部无痛性单发后就诊,其中单发结节29例,多发结节11例。
重疾新规甲状腺癌分级标准

重疾新规甲状腺癌分级标准
根据甲状腺B超检查的分级标准,可将重症甲状腺癌分为I、II、III、IV、V、VI 级。
一般情况下,根据甲状腺B超检查的结果,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
1、I级:通常指的是甲状腺肿瘤比较小,并且没有出现转移的情况;
2、II级:通常指的是甲状腺肿瘤有一定的大小,肿瘤内部没有出现明显的钙化,也没有出现周围淋巴结的肿大现象;
3、III级:通常指的是甲状腺肿瘤有一定的大小,肿瘤内部出现了钙化,或者肿瘤周围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的现象,肿瘤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4、IV级:通常指的是甲状腺肿瘤已经出现了远处转移的现象,如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等;
5、V级:通常指的是甲状腺癌已经出现了骨转移的情况,或者是肿瘤出现了腹腔内的种植转移。
综上所述,重症甲状腺癌患者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选择手术治疗,或者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做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有利于预防癌细胞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状腺癌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全网发布:2013-02-17 13:31 发表者:徐辉雄2214人已访问
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60%-70%,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好发于年轻女性。
男女比例为1:2.7。
20岁以后患者明显增多,30-40患病最多,50岁以后明显减少。
一般为单发,少数多发,但最小的可为数毫米,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也可学行转移至肺、骨。
临床表现:患者无自觉症状,且癌瘤生长缓慢,故一般就诊较晚,从发病到就诊可达10-30年之久。
临床上多缺乏明显的恶性表现,约半数以上误诊为良性。
肿瘤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或双侧发病,半数以上是软胶性硬度,仅1/4较硬,不规则,边沿不清,一般活动度尚好,部分肿物活动较差。
瘤体小者可小于1cm,常难以触及,常以颈淋巴结转移为主诉求诊。
瘤体较大时直径可达10cm以上或更大,常伴有囊性改变,经常误诊为甲状腺囊肿。
晚期可累及四周软组织或气管软骨而肿瘤固定,或累及喉返神经而至声音沙哑。
少数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吞咽不适等症状。
2、甲状腺滤泡状腺癌:
较乳头状腺癌少见,约占甲状腺癌的20%,居第2位。
多见于中年人,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发展迅速,属中度恶性肿瘤,多经血液移至肺、骨。
临床表现:一般病程长,生长缓慢,少数近期生长较快,常缺乏明显的局部恶性表现。
肿块直径为数厘米或更大,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或双侧发病,实性,硬韧,边界不清。
3、甲状腺未分化癌:
是甲状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发病率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10-15%,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发病迅速,早期可发生全身转移,一般以为多发生自良性肿瘤或低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有长期甲状腺肿大的病史,近期内迅速增大,并产生局部压迫症状,如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静脉怒张,声音沙哑等表现,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及气管,食管,颈静脉及喉返神经所致。
颈部疼痛,肿块坚硬,固定,边界不清。
4、甲状腺髓样癌
又称滤泡旁细胞癌,是发生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少见,国内均匀约占甲状腺癌的3.4%。
发病主要为散发性,少数为家族性。
属中度恶性肿瘤,较早出现淋巴转移,且可血行转移至肺。
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孤立较硬的结节,多为单发。
家族性髓样癌多为双侧发病。
结节可有轻度压痛。
一般较慢。
少数也可发展急速,短期内死亡。
肿瘤可侵及四周组织,发生相应的压迫和阻塞症状,如呼吸困难,声音沙哑等。
5、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很罕见,约占甲状腺癌的1%-3%。
常见于老年人。
临床表现
常有甲状腺肿大的历史,质硬,以后肿瘤生长迅速压迫或侵及四周组织,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沙哑等,预后不良,通常在治疗数日内死亡。
6、甲状腺原发性粘液腺癌
很罕见的癌瘤呈结节状,由于此型癌太少,所以好发年龄、性别以及预后均不能确定。
7、甲状腺间质的恶性肿瘤
<1>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约为甲状腺癌的2%。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儿童时期发病罕见,主要见于老年妇女;
<2>甲状腺浆细胞赘瘤:十分罕见,常多发于老年妇女;
<3>甲状腺血管赘瘤: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常转移到肺、淋巴结和骨骼,转移灶极易出血。
<4>甲状腺纤维赘瘤:十分罕见,常见于甲状腺肿高发地区。
<5>甲状腺骨赘瘤:十分罕见,多见于成年,常转移至肺、肝区或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