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红木家具中的特色牙板与牙嘴

合集下载

入门必读: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分类及名称大全

入门必读: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分类及名称大全

入门必读: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分类及名称大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木微媒体!传播红木文化,交流红木知识发布供求信息,关注市场动态分享国学智慧,传递正能量!红木| 木材 . 家具 . 工艺品中国古典家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则上可分成“五大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杂项类。

中国古典家具的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一、床榻类床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材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珍贵硬质木材所制,如黄花梨、紫檀;另一类为白木材质,此类床榻或髹漆、或贴金、或镶嵌。

床榻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氏时代,那时还只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后才出现高足坐卧具。

“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

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

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

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而且宽,主要为卧具。

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家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罗汉床、贵妃榻,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国时期的遗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

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罗汉榻、罗汉床、贵妃榻。

1、拔步床拔步床是一种传统的大型古床,或称“八步床”、“踏步床”,是一种功能齐全的床。

床下有一木制平台,正面伸出床沿,平台四角立柱,并镶以木制围栏,使床前形成一个浅廊,中间为床的门户,两侧可放置小型家具及杂物。

它造型奇特,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平台前沿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

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

还有的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回廊中间置一脚踏,两侧可以放置小桌凳、灯盏等。

通常,拔步床被安置于一个类似建筑物的庞然大物中。

在床与前围栏之间形成一个不小的廊子,廊子两头可置放箱柜之类的小家具,廊下有踏板,围栏有门有窗格平顶板挑出,下饰吉祥雕刻物。

红木家具隼卯结构的文案

红木家具隼卯结构的文案

在红木家具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可以说中国古典家具之所以能够名震四方,这与它的结构严谨,结实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有着非凡造诣的榫卯结构,则是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传承的精神所在。

巧夺天工的榫卯工艺,再复杂多样的形态,都有其专属的榫头和卯眼,榫卯相连,不用一钉一螺,仅凭几个简单的几何结构,就能使用上千年。

这是一个妙手天成的巨大家族,榫卯的各个构件之间相互咬合,连接合理。

它的上下左右、粗细斜直,天衣无缝,面面俱到。

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甚至容不下一根头发的位置。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灵魂工艺。

它保持了木材纹理的自然协调,又使得家具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实牢固。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榫卯结构的种类已经达到了上百种,可以说每一种榫卯结构都是各有千秋、各司其职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楔钉榫和夹头榫。

楔钉榫大多用在圈椅连接的部位,它里面是两个梯形直榫,相互扣合之后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孔眼,然后从侧面打一根楔钉,能起到“一木定乾坤”的作用。

扣合之后我们无论从哪个方向用力,都纹丝不动,非常牢固。

另一个常见的是夹头榫。

追本溯源,夹头榫是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常用于桌案的榫卯结构。

在结构腿足的顶端有半榫,上端是有卯眼,能够起到撑托案面的作用。

然后在腿足的中心位置两侧大约三分之二处,各开一个槽口,使牙板顺着槽口的方向往下,左右两边的结构对称。

这样的设计能达到越往下受力就越牢固的效果。

最初的榫卯结构出现在人类早期居住的木结构中,人们发现中国榫卯起源甚至比汉字的出现还要早。

这些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设计,铸就了中国古典家具妙手天成的艺术奇迹。

它顺应木材本质,透露着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的中庸思想。

除了精美实用的优点,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也逐渐被世人所向往。

如果把一套品质卓越的红木家具比作一篇优美的乐章,优质的木材是五线谱,榫卯结构就是一个个无声的音符。

在榫卯的研究当中,其蕴含的哲学道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知识红木家具暗藏多个部件名称,你能叫出来多少?

知识红木家具暗藏多个部件名称,你能叫出来多少?

知识红木家具暗藏多个部件名称,你能叫出来多少?本文转载自:紫檀江湖ID:ztjh0214传统家具和当代生活融合,静谧、温馨,成为了最有个性也最有温度的家居装饰。

不管是大家或是小家,传统家具那美丽和细腻的做工,至少让每个角落都出彩。

可是,对于传统家具,还有很多等待挖掘的“宝藏”。

比如关于一件传统家具各个部分的名称,很多人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椅凳类▼杌凳(无束腰罗锅枨加矮老管脚枨杌凳)在无束腰杌凳中,直足直枨乃其基本形式。

在枨上可以安短柱,称“矮老”。

枨子中部拱起的地方,称“罗锅枨”。

枨子缠裹着腿足名叫“裹腿做”。

有的腿足下端安枨子,名叫“管脚枨”。

(三弯腿有束腰杌凳)有束腰杌凳以直腿内翻马蹄,腿间安直枨或罗锅枨为常式。

直腿之外有略具S形的三弯腿和鼓出而又向内兜转的鼓腿。

管脚枨也可以在有束腰杌凳上出现。

有时腿足落在木框上,木框之下还有小足,这种木框叫“托泥”。

▼坐墩(四开光坐墩)在明及清前期的坐墩上,大都保留着藤竭和木腔鼓的痕迹。

坐墩的开光来自古代藤墩用藤子盘汇做成的墩壁。

弦纹及一周圈状如钮扣的纹样象征绷鼓面的皮革边缘和钉皮革的帽钉。

▼长凳(有束腰罗锅枨二人凳)明清之际,长凳式样繁多。

其中,小条凳是民间日用品,在明潘允征墓出土的明器中可以看到同类的家具。

二人凳宜两人并坐而得名,在南方称之为“春凳”。

▼灯挂椅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都叫靠背椅。

其中面窄而背高的一种专称“灯挂椅”,以形似悬挂灯盏的竹制灯架而得名。

▼玫瑰椅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北方叫“玫瑰椅”,南方叫“文椅”,因文人喜欢使用而得名。

▼官帽椅搭脑及扶手部伸探出头的叫“官帽椅”,或“四出头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不出头而与前后腿弯转相交的叫“南官帽椅”。

▼圈椅“圈椅”一名,明代或称之为“圆椅”。

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极为美观。

就坐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搁,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甚为舒适。

▼交椅交杌加上靠背,便成交椅,有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

明清古典家具元素:挂牙装饰,装饰美观,锦上添花之作用

明清古典家具元素:挂牙装饰,装饰美观,锦上添花之作用

明清古典家具元素:挂牙装饰,装饰美观,锦上添花之作用
挂牙一般是指上宽下窄,纵边长于横边的下垂式牙子,如衣架、巾架、面盆架等顶杆下与立柱两侧的交接部位。

一些案桌、矮柜等家具抛头下与脚柱交接的部位也常安设挂牙装饰。

这类牙子的支撑作用并不重要,更多的是为了装饰美观,是明清家具上又一类规范性的装饰部件。

图101挂牙两卷相抵,下叶间生一小芽片,在明清家具中是一颇有标志性的纹饰,在明清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其他工艺产品上也时有所见,可证中国古代纹样的共同渊源和相互影响。

图103、图104两例挂牙,一明一清,特色鲜明,前例由蝙纹构成外形轮廓曲线,转折自如,加饰卷草纹,疏密有致,不落窠日,意趣清新。

后例在几何形框饰内以缠枝葫芦和“蝠” (福)与“寿”,寓意纹样作填补,也能布局匀称,已是清代中晚期以后的装饰式样。

图105至图112这些挂牙虽用材不一,纹饰各异,但都保持了良好的传统做法,在形体的装饰中,都能以少胜多,添色增华,为研究明清家具装饰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实物资料。

元素应用
三足落地宫灯——原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
带翘头带二屉联二橱——王世襄先生旧藏。

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故宫竹木牙角雕刻赏析

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故宫竹木牙角雕刻赏析

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故宫竹、木、牙、角雕刻赏析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欣赏故宫竹、木、牙、角雕刻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

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

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

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

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

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

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竹雕老人题壁臂搁,清,长21.5cm,宽6.4cm,厚1.2cm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足。

浅浮雕峭壁苍松,一老者宽袍大袖,扬首伸臂,手拈笔管,似正于石壁上题字,其背后石台摆放着书卷砚墨。

山石皆成方块,人物面部朦胧,纹饰刻画极简,线条甚为浅淡,别是一番风韵。

器背面阴刻"吴之璠制"行书款识。

竹雕荷花蟹臂搁,清,长23cm,宽7.8cm,厚1.2cm臂搁以去地浮雕法雕刻荷花螃蟹等为主的池塘小景,浮雕层次多至五六层,展现出似阳实阴、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

细部处理上,如俯伏的螃蟹、叶面的虫蚀以及似为清风所动的欹侧叶尖,皆生动异常,而荷叶翻卷处则以镂雕表现,极为精妙。

纹饰左下有去地阳文“松山”篆书小印。

此臂搁主要以剔地技巧造型,而雕刻则达到阴阳相配虚实相生、凹凸变化精微的境地,纹饰之美与臂搁的深红色泽亦相得益彰。

此臂搁显示出艺匠卓越的技巧和作品雅致的格调。

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清,长28.5cm,宽6.4cm,厚2.7cm。

红木古典家具的专业术语

红木古典家具的专业术语

红木古典家具的专业术语包浆老家具表面因长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迹,因为有汗渍渗透和手掌的不断抚摸,木质表面会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

红木家具皮壳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

家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漆面与空气、水分等自然环境亲密接触,被慢慢风化,原有的漆面产生了温润如玉的包浆,还有漆面皲裂的效果。

做旧用新木材或老料做成仿老家具,以及在新家具上做出使用痕迹,以鱼目混珠。

鼓腿膨牙指家具的腿部从束腰处膨出,然后向后内收,顺势作成弧形,足部多作内翻马蹄行。

三弯腿将桌类家具的腿柱上段与下段过渡处向里挖成弯折状,弯腿家具的足部多为内翻成蹄形。

落膛指闷户柜、圆角柜等家具抽屉或门下面的空间,因不易被发现,可用于存放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

点击家居用品网,查看更多家居软装家居流行装修样板沙发布艺床上用品卧室风水红木家具束腰指在家具面沿下作一道向内收缩、长度小于面沿和牙条的腰线。

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分,束腰线也有直束腰和打洼束腰之分。

束腰家具是明式家具的重要特征。

托泥指家具的腿足之下另有木框或垫木承托,可以防止家具腿受潮腐烂,这一木框或垫木就是托泥。

供桌和半月桌一般会有托泥。

抱肩榫指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所用的榫卯。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夹头榫这是案形结体家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四只足腿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的卯眼相对拢。

腿足的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使外观腿足高出牙条及牙头之上。

这种结构能使四只足腿将牙条夹住,并连结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变,使四足均匀地随案面重量。

插肩榫也是案类家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虽然外观与夹头榫不同,但结构实质是相似的,也是足腿顶端出榫,与案面底的卯眼相对拢,上部也开口,嵌夹牙条。

但足腿上端外部削出斜肩,牙条与足腿相交处剔出槽口,使牙条与足腿拍合时,将腿足的斜肩嵌夹,形成表面的平齐。

此榫的优点是牙条受重下压后,与足腿的斜肩咬合得更紧密。

浅谈红木家具doc

浅谈红木家具doc

前言:中国传统的红木家具作为我国实木工艺家具的一种,是高档名贵的硬木和传统国粹文化的融合。

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类齐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特点。

红木家具庄重典雅,集内涵、文化、气质于一体,成为高品位、高价位的代名词,是我国家具发展史上的瑰宝。

两宋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重要时期,宋代时期家具最显著的特点高型家具品种多样化,同时两宋家具继承了五代时期家具的简洁与灵秀的特征,品种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日益精湛,为中国家具史立下汗马功劳。

一、明清时期红木家具的特点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

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

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

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

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

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 结构严谨、作工精细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

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

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

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

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

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

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

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

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红木家具中的特色牙板与牙嘴
除了物以稀为贵外,新中式红木家具的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上鬼斧神工般的魅力,而牙板与牙嘴的构造为此添加了不可缺的色彩。
以椅子为例,牙板作构件占据了大部分,有券口牙子,刀把耳朵,壸门结构,构成了椅子下半部的装饰格调。由于牙板易于变化,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自明代以来,在圈椅、官帽椅、灯挂椅中,牙板都无处不在,甚至橱、柜、桌类等家具上也大量运用了牙板装饰风格。不过,由于牙板过于追求装饰化,在结构上就不够结实。时间长了,家具上的牙板会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这是其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很多红木爱好者对其钟爱有加。
如同只有东方才有书法艺术一样。“挖牙嘴”的手法在西方家具上很少见到。可算是历史上中国家具的专利。因为牙嘴的存在,中式家具呈现出了一种刚中带柔、挺劲丰满的结构力度美。
我们大家园秉承传统的文化,继承古典家具的独特美丽。执着于创新又不失传统!
在许多圆腿造型的家具会在矮老格角处、三碰肩内转角处、枨子和腿交接处等地方“挖牙嘴”,就是பைடு நூலகம்工具锉成小弯弧形状的小半径曲线,其目的是用来保持线条的柔婉流畅。
要知道,“挖牙嘴”等工艺对木工来讲是极费力的。首先是不能用长刨,其次是组装后还要“接线”,不能一次“挖好”。当年的工匠们在顽强地追求着“美”。到了清中期后,出现了“单挖牙嘴”、“贴牙嘴”等省工省料的“偷手”做法。直至晚清的不要“牙嘴”,书法韵味丧失殆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