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学之分析思路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的运动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最基础的运动学规律,涉及到的概念有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根据题目条件列方程求解。

2. 牛顿运动定律:这是运动学的基础,涉及到的概念有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或者用惯性定律分析运动过程。

3. 曲线运动:涉及到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向心力的公式和定理,分析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

4. 相对运动:分析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题方法主要是画运动示意图,运用运动学规律进行分析。

5. 振动和波动:分析物体的振动和波动情况,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如振动方程、波动方程等。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求解的问题。

2. 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运动学规律,选择合适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求解。

3.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注意分析过程的细节和物理意义。

4. 对于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分段或者分步骤进行分析,画运动示意图有助于理解问题。

5. 对于多过程的问题,需要注意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一、直线运动题直线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通常涉及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解答直线运动题的关键在于理清思路,掌握基本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有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10秒,求汽车的位移。

解答思路: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确定已知量:速度v = 20 m/s,时间t = 10 s。

2. 根据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 = vt,代入已知量计算位移s = 20 m/s × 10 s = 200 m。

3. 答案为200米。

这道题的考点在于应用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 = vt,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二、自由落体题自由落体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通常涉及重力加速度、时间、速度等概念。

解答自由落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由落体的特点,掌握相关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体,经过2秒后的速度是20 m/s,求物体下落的高度。

解答思路: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确定已知量:时间t = 2 s,速度v = 20 m/s。

2. 根据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v = gt,代入已知量计算重力加速度g = v/t = 20 m/s ÷ 2 s = 10 m/s²。

3. 根据自由落体的高度公式h = 1/2gt²,代入已知量计算高度h = 1/2 × 10 m/s² ×(2 s)² = 20 m。

4. 答案为20米。

这道题的考点在于应用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v = gt和h = 1/2gt²,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三、斜抛运动题斜抛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通常涉及初速度、角度、时间、位移等概念。

解答斜抛运动题的关键在于分解速度、运用平抛和竖直上抛的知识,掌握相关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一个物体以30 m/s的速度和45°的角度斜抛,求物体的最大高度和飞行的水平距离。

高中物理运动学解题技巧一探--相对速度及其解题

高中物理运动学解题技巧一探--相对速度及其解题
N A NC H AN G EDU C ATI N O8・ o 20 3

维普资讯
小 学 教 学 研 究
当前 ,一 些教 师 在采 用 合 作 学 习 组 织课 堂 教 学 时 ,对 合作 学 习 的认 识 不 够 全面, 随意 运 用合 作 学 习 , 以为 小 组 讨 论 就是 合 作学 习 ,以 为合 作 学 习可 以 运 用 到任何 课 堂 、 任何 时间 。 因此 , 们必 须 改 我
维普资讯
中学教 学研 究
南 昌



三 幸
涂 福

由于运 动 的相 对 性 ,描述 运 动 的速 度也 必 然
具有 相 对性 。 就 是说 , 有 不 同运 动状 态 的观 察 这 具 者看 到 同一 物体 的速 度是 不 同 的。一 般 把运 动 着 的B 物体 作 为参 考 系来 描述 A 物体 的运 动 , 叫做A 对B 的相 对运 动 。A 体相 对 B 与 系 的速 度 叫 相 物 参
V =S t Km/l =5 / =5 h Km / h。
讲 好 一 种语 言 ,最 有效 的办 法
就是 置身到这种语言环境 当 中去 ,
t e t B in ? …‘ ee d o i o e ig m j Whr o yu
l e h b s? I a e e n o h e i t e e t h v b e t t k
流 的木 桶相 对 于河 水 是静 止 的 ,而 船无 论 是顺 水
放 矢 积 累 词汇 , 汇 量 大 了 , 际运 词 实
用 时就 可 轻松 自如 了 。 四、 阅读 原 版 英 美 小说 及 报 刊 杂 志 。是 提 高 口语 会 话 能力 的 有 效 措施。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匀减速运动中的某些问题,用常规解法来解,步骤往往比较多,或似乎无法求解;如改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不仅能顺利求解,而且步骤也比较简便。

此处所谓逆向思维是把运动的“末状态”当作“初状态”,而把物体的运动逆时间顺序倒过来考虑。

例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的物体,在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运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是。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的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为:1:3:5,如把这题中的运动倒过来逆时间顺序考虑,可用上前面的规律,则可得答案为:5:3:1。

例2:一物体以4m/s2的加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求物体停止前的第2s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按常方法考虑似乎缺少条件,无法求解。

如改用逆思维,将物体看成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4m/s2的匀加速运动,它在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与题目所求的物体在静止前的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则s=at22/2- at12/2=4×22/2- 4×12/2=6m。

例3:一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上滑,最远可达b点,e为ab的中点,已知物体由a到e的时间为t0,则它从e 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 ]A.t0 B.(2-1)t0 C.2 (2+1)t0 D. (22+1)t0解析:由逆向思维可知物体从b到e和从e到a的时间比为:1:(2-1);即:t:t0=1:(2-1),得t= (2+1)t0,由运动的对称性可得从e到b和从b到e的时间相等,所以从e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2t,即2 (2+1)t0,答案为C。

例4: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的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下来。

若物体在最初5s内通过的路程与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1:5,求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时间大于5s,但比10s大,还是小还是相等,无法确定。

下图是按运动时间大于10s画出的示意图。

设总的运动时间为t,用逆向思维考虑,将物体看成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s2=at22/2=25a/2 (1)s1=at2/2- a(t- t1)2/2 (2)又:s1:s2=11:5 (3)联立(1)、(2)、(3)解得:t=8s。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特征及分析方法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特征及分析方法

一、简谐运动特征
1、动力学特征:,注意k不等同于弹簧的劲度系数,是由振动装置本身决定的常数;动力学特征也是判断某机械运动是否为简谐运动的依据。

2、运动学特征:,此式表明加速度也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总指向平衡位置。

由此可见,简谐运动是一变加速运动,且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做周期性的变化。

3、能量特征:机械能守恒,注意振动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势能为零的说法不够确切,应说成此位置势能最小。

4、对称特征: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等物理量的大小相等,此外还体现在过程量上的相等,如从某点到平衡位置的时间和从平衡位置到与该点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点的时间相同等等。

二、简谐运动的分析方法
1、判断振动是简谐运动的思路:正确受力分析;找出平衡位置
();设物体偏离平衡位置位移为x,找到,即可得证。

2、判断简谐运动的变化的思路: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O点附近做简谐运动,若从O点开始计时,经过3s质点第一次经过M点,再继续运动,又经过2s它第二次经过M点;则该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图中a、b两点为质点振动过程中的最大位移处,若开始质点从O
点向右运动,O→M历时3s,M→b→M历时2s,则=4s,T=16s,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所需时间
t=16s-2s=14s。

若开始计时时刻质点从O点向左运动,O→a→O→M历时3s。

M→b→M历时2s,则,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所需时

本题的求解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同时还要注意振动方向的不确定性造成此题的多解;除此之外,对简谐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在四个T/4时段内和五个特殊时刻的情况分析也要清楚。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问题解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其中,速度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

本文将通过具体题目的举例,分析速度问题的考点,并给出解题技巧和使用指导。

一、匀速直线运动问题问题:小明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B地行驶,2小时后小红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请问两人相遇的时间和地点分别在哪里?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匀速直线运动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小明和小红分别行驶的距离来确定他们相遇的时间。

小明行驶的距离为30公里/小时 × 2小时 = 60公里,小红行驶的距离为40公里/小时 × t小时(t为相遇时间)。

由于两人相遇,所以他们行驶的距离之和等于两地的距离,即60公里 + 40公里 × t = AB 的距离。

解方程可得t = 1小时,即两人在1小时后相遇。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他们相遇的地点。

由于小明和小红是以相同的速度向对方行驶,所以他们相遇的地点必然在两地的中点M处。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为60公里。

所以,M点距离A地和B地的距离均为30公里。

因此,两人在距离A地30公里的地方相遇。

解题技巧:在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关键是要确定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各个物体行驶的距离,然后通过等式关系来解方程,求解出相遇的时间。

最后,根据相遇的时间和速度关系,确定相遇的地点。

二、自由落体问题问题:一个物体从高度为h的位置自由落下,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为g。

请问物体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和速度分别是多少?解析:这是一个自由落体问题。

根据自由落体的定义,物体下落的时间和速度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h = 1/2gt²来计算物体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由于物体下落到地面时,高度为0,所以可以得到0 = 1/2gt²,解方程可得t = √(2h/g)。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

解决运动学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题型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一、匀速直线运动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等。

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位移 = 速度 ×时间速度 = 位移 ÷时间时间 = 位移 ÷速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小明骑自行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20秒,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他的位移:位移 = 速度 ×时间 = 10 m/s × 20 s = 200 m所以小明的位移是200米。

二、自由落体问题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解决自由落体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公式:下落距离 = 初始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速度 = 初始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 m/s²。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经过3秒钟后,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它的下落距离:下落距离 = 1/2 × 9.8 m/s² × (3 s)² = 44.1 m所以物体的下落距离是44.1米。

三、抛体运动问题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自由运动的情况。

解决抛体运动问题时,我们需要利用以下公式:水平方向位移 = 水平方向初速度 ×时间垂直方向位移 = 垂直方向初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水平方向速度 = 水平方向初速度垂直方向速度 = 垂直方向初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是相互独立的。

高中物理运动学加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加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加速度问题解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加速度则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考点。

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题目举例,详细解析加速度问题,帮助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题目一:一个小球以10m/s的速度沿直线运动,经过5秒后速度变为30m/s。

求小球的加速度。

解析:此题是一个典型的加速度计算问题。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a)等于速度变化量(Δv)除以时间(Δt)。

在这个问题中,速度从10m/s增加到30m/s,变化量为20m/s;时间为5秒。

因此,可以使用公式a = Δv/Δt来计算加速度。

代入数值,得到a = 20m/s / 5s = 4m/s²。

所以,小球的加速度为4m/s²。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是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来得到的。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只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数值代入公式即可。

题目二:一辆汽车在10秒内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行驶,行驶了200米。

求汽车的加速度。

解析:这个问题给出了汽车的加速时间和行驶距离,要求求解加速度。

根据运动学的公式,加速度(a)等于速度变化量(Δv)除以时间(Δt)。

在这个问题中,汽车从静止开始行驶,速度变化量就是汽车的最终速度。

而最终速度等于行驶距离除以时间。

所以,可以得到公式a = Δv/Δt = (行驶距离/时间) / 时间。

代入数值,得到a = (200m / 10s) / 10s = 2m/s²。

所以,汽车的加速度为2m/s²。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给出行驶距离和加速时间时,可以通过计算最终速度并代入公式来求解加速度。

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题目三:一个物体以5m/s的速度沿直线运动,经过2秒后速度变为10m/s。

求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解析:这个问题要求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高中物理运动学之分析思路
摘要:运动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的导向下,鲁科版教材对高中物理运动学的编排由两部分组成,首先使学生从时空观上对运动学进行简单认识,并且初步接触直线运动特征,最后把运动与牛顿定律相结合。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介绍较为复杂的运动学规律,研究曲线运动特征等。

运动学规律与人类的生活行为息息相关,正确的分析思路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对运动学规律的准确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本文主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和分析思路上对运动学知识进行论述。

关键词:运动学规律曲线运动物理模型
一. 引言
高中物理是基础物理的根本,从科目性质上说属于理科范畴,但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无疑也是将来各个学科的基础,尤其对于将来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来说,对高中物理规律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运动学作为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在教学设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准确理解运动学规律必须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运动学规律必须建立恰当的研究“环境”,具体说就是把运动对象置于特定的系统中加以分析,该系统对于运动规律的揭示具备参考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 运动学解析思路及实例分析
1.正确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物理规律的科学依据,也是把复杂的物理系统进一步简单化的有效途径,对于理解、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应从简单模型入手,高中物理中典型的实例是运动学中质点的理解,这部分知识点是运动学和力学的入门知识,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技能。

质点,顾名思义是把物体或者某个特殊系统视为具备质量的点,这样大大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能够更加容易的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

以下是有关质点模型的建立实例,通过把某个系统进行抽象成质点来分析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

[实例1]质量为m的直升机以某一特定的速度v从地面垂直起飞,已知螺旋桨的转速为ω,试问当起飞高度达到h米时,该飞机发动机做功多少?(不考虑系统摩擦的影响)
有关这道题目的分析首先应该把该系统抽象的视为质点模型,可能大多学生很容易被螺旋桨的转速所迷惑,根据运动学的核心思路:必须把研究对象置于恰当的“环境”中,亦即使其具备特定的参考系。

此问题中以地面为参考系,由于涉及到总体发动机的做工问题,并非和飞机具体的形状特征有关,所以,完全可以把飞机系统等效成无形状、大小的质点进行讨论。

进行质点模型的建立以后,尽管螺旋桨存在一定的转速,但是该物理模型完全没必要考虑对发动机做功的影响,因为螺旋桨的转动是该质点系统的特性,我们仅从质点自身抽象的分析。

初始状态和末了状态飞机在竖直方向的速度是一定的,螺旋桨的旋转对整体速度并没有影响。

因此,发动机
做的总功仅仅体现在该质点系统高度的增加上,亦即系统重力势能的增加,根据公式w=mgh 即可求得发动机所做的功。

从该实例可以看出,物理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化繁为简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在运动学规律的学习中排除干扰信息,进行基本知识的准确应用。

2.化整为零,逐点击破
对运动学的分析思路并非一成不变的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有些题目中只有对知识点的细化,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运动学往往涉及到多种规律的交叉应用,比如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对总体平抛运动轨迹分析如果采用抽象思维就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应该采用“化整为零”的思维。

[实例2]平抛运动规律分析
首先从平抛运动本身依据出发,物体之所以能够呈现平抛运动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具备了一定的运动速度,而且该速度的方向完全是水平向前,根据平抛运动的理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仅受重力作用,所以完全有必要单独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分开求解,这样问题就转化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这两种运动的掌握比较容易,进而对平抛运动能够熟练处理,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

化整为零、逐点击破的分析思路不仅在对于物理过程分析中倡导运动轨迹、运动类型、受力情况的正交分解,同时也注重某一物
理参量的不同特性分解。

这也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基础,首先要求学生对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基础比较了解,然后把互相独立的特性分开单独考虑,避免了不相关规律的交叉误导。

比如“速度”这一概念在运动学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对速度的理解的最低要求必须掌握其矢量性特点,亦即包括大小和方向这两个特性。

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求对速度进行正交分解,从不同方向单独解析,那么对于方向和大小可以同时表征,最终可以通过矢量合成实现对末了状态的描述。

以下案例是有关曲线运动采用正交分解的思路,把“加速度”特性化整为零,逐个击破,达到解题目的。

[实例3]曲线运动中加速度变化的判断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运动学板块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从定义上讲加速度是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其实该定义中对速度变化的表述暗含了速度的矢量性变化,亦即速度变化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仅仅限于大小的变化快慢,而忽视了速度的矢量性特点,对解题带来障碍。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对加速度的理解可以从正交分解的角度考虑。

匀速圆周运动从大范畴上属于一种变速运动,变速意味着速度在发生改变,但是为何又是匀速的呢?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由于对速度、加速度基本概念的不了解而陷入困惑,对该类问题的处理,我们有必要把加速度正交分解,沿着切线方向和指向圆心的两个方向。

物体之所以圆周运动是因为始终存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
即速度方向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存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而之所以匀速是因为在速度方向即切线方向上的加速度始终为零,这两点特性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本质,如果把加速度沿着切向和径向两个方向分解来考虑问题,就很容易更加深入的解决问题。

圆周运动是典型的曲线运动,并非所有的圆周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用正交分解速度的思维分析很容易理解该过程的速度变化情况,例如以下较复杂圆周运动的分析:
图1
由上图1可见,当小球速度大于2(gr)1/2,并且速度逐渐增加时,杆的弹力也发生变化,根据正交思想很容易判断速度的大小逐渐变化,切线方向的加速度不再为零,法线方向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在变化。

可见,在曲线运动中运用化整为零、正交分解的思想处理复杂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准确把握临界状态、充分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牛顿运动定律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从本质上讲是受到外力作用,学生处理运动学问题的瓶颈在于对物体状态的把握不准,同时忽略力学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源泉。

以下实例把物体所处状态与受力结合起来分析,使得对问题的处理迎刃而解。

[实例4]证明:如图2所示,斜面上物体恰好匀速下滑,与质量大小无关。

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首先着重分析所处的状态,抓住题目的核
心字眼“恰好”匀速下滑,说明物体在各个方向的受力平衡,应用上述的正交思想,沿着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分解重力,如图3所示,可以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当物体处于斜面上刚好能够匀速下滑时,所具备的条件仅仅满足(4)式即可,与物体本身质量并无关系。

本题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所体现的解题思路在整个运动学中具有代表性,抓住物体临界状态,充分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牛顿运动定律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 结语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运用恰当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针对目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瓶颈,本文就运动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题思路,虽然以上分析在特定的实例中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各种思路,对物理的学习切不可死板硬套,必须从基本原理上挖掘隐含条件,为解题创造思路,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高中生对物理学的认识,为将来各门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参考文献
[1] 刘恒涛,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学周刊》,2011年05期
[2] 黄新占,谈物理教学中的启发[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年07期
[3] 朱红雨,如何在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a],
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