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通用)

合集下载

第27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

第27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

加强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君权 “______天__人__感__应______”学说
维护 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统治 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 秩序 道德标准三,纲即五后常世归纳的“__________”
3.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 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兴办__太__学____,规定__儒__家__经__典____为教科书,教育为儒 家所垄断。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___地__方__教__育__系__统_____。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____传__统__文__化____的主流。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程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
标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材料三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以法 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 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2.材料三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 家的?有何影响? 提示:(1)反映了韩非的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 张,表明了韩非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2020高考历史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高考历史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考 内容、影响。
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2.2015·全国卷Ⅰ,40:从唐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韩愈对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同态度入手,考查两者内容的不 儒内法。
汉代 同
(2)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 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 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 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 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 的特色,影响深远。
1.领悟一个时代特征 问: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动荡的时 代,也是宽容、发展的时代,“宽容”“发展”主要指什么? 答:“宽容”指诸子百家争鸣。“发展”指封建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 2.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礼”
代儒学比较出发考查孔孟儒学的 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
核心主张
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言论
4.2015·全国卷Ⅱ,24:从儒者 属于哪家思想。(2)结合时
批评现实政治出发考查儒学理想 代背景理解诸子百家思想
化政治诉求的特点
的具体主张,并能对其作
5.2015·全国卷Ⅱ,40:从孟子 简要评价。(3)从先秦儒学
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思想、刑
的理解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走向高考 ·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单元概览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孔子 创立了儒家学 说,思想核心 是“仁”。战 国时期,孟子 内容 提出“仁 政”,荀子提 出“仁义”和 “王道”,丰 富发展了儒家 学说 西汉时期 董仲舒的新儒 学宣扬“春秋 大一统”“君 权神授”,汉 武帝接受了董 仲舒“罢黜百 家,独尊儒 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 明末清初
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的发展
规律。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 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3.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孟子、 荀子) 墨家(墨子) 主张 特点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2.内容
目的 主张
独尊儒术 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 加强中 提出“春秋大一统 央集权 ____________”的主张 加强君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 权 “__________________” 学说 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维护统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 治秩序 三纲五常 __________” 准,即后世归纳的“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

第28讲 │ 主干考点梳理
3.法家的韩非子 (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_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 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的墨子 (1)主张“___兼__爱___”“非攻”。 (2)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3)主张“_尚__贤_____”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第28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战国的孟子和荀子
政治
思 民本思想



孟 子
王道实 行 “

政”
民贵君轻
发挥孔 子民本 思想,
提出 “_____
_”
伦理观
主张“性本 善”,要实 行仁政,扩 充人的善性
地位
第28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道家 (1)春秋时期老子 ①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思想:提出“__无__为_而__治_____”的政治主张,希望 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是相 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战国时期庄子 ①将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___差__别__观__念___,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28讲 │ 主干考点梳理
【思维延伸】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内容 非常丰富: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是“仁”的思想在政治 上的体现;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 育方面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 “仁”的实施;主张“中庸之道”,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保持“仁”的常态化。
第28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 2 诸子百家思想 1.儒家 (1)春秋:孔子。 ①“仁”的思想: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己所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第十四单元 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十四单元 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国际孔子文化节 2009年7月21号,山东济宁市委市政府 召开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筹备会议,
这次孔子文化节将以“时代与孔子对话”
为主题,凸显孔子的文化品牌影响。
尝试命题1 孔子文化节期间北大教授孔祥林于
7月28日在曲阜杏坛举行了一次关于孔子的
专门讲座,如图: 孔祥林教授不可能涉及到的话题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有教无类 D.严刑峻罚,奖励农耕 解析 为凸显“时代与孔子对话”这一主题,讲座应侧重 )
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 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 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练习4
(2009·海南历史)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 ( A ) B.《论语》
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
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儒学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
阴阳五行家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 化皇权,由此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儒学成为正统
(1)重用文学儒者: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 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
“召商”、“弘扬文化”的主题相一致,只有②
④符合,故选D。 答案 D
练习2
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 ( D )
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内容完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完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新儒家有哪些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定社会秩序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西汉时期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
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采纳,使儒 董仲舒
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董仲舒是何许人也?
新儒学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缓和阶级矛盾:“施行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黜 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思 想 演 变 ∙

秦 汉 武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 复。各诸侯国势力开始膨胀,大肆开展土地
兼并。而北方的匈奴也开始蠢蠢欲动,此时
汉武帝的选择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 统治。
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新儒家消极影响?
谢谢大家
维护统治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思 想 作 用 ∙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
董为 仲什 舒么 的汉 建武 议帝 ?接 受 了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 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 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 ‚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
的政治动向,故选D。其余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
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 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
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
2.(2010·海南单科·T1·2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
答案:B
【典例】(2010·上海单科·T4·2分)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
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
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 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
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目中的
现象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密切相关,B、D两项中‚已经 成为主流‛和‚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有违史实,《论 语》中的‚仁‛和‚仁慈‛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
张‚依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A、B、D三项均
与题干材料不符。
3.(2009·海南单科·T1·2分)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
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C.礼法并用 B.人性本恶 D.民水君舟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法家鼓吹君
主集权、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法家最
秦( )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A.儒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 息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握先秦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关键信息为‚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 害‛,即反对战争。这符合墨家宣扬‚非攻‛的思想观点,故 正确选项为C项。而儒家提倡‚仁‛、 实行‚仁政‛;法家主
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原文意为:看待别人的国
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 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由此出发,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 发生征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 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 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 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兼爱思想,可以 直接排除A、C、D三项。
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而
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道 德自律意识,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A说时期的百家争鸣
【例1】(2010·山东文综 ·T9·4分)“视人之国,若视其
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
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 该经典是( A.《春秋》 )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汉代儒学是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春秋》原是鲁国的一部史书,大 概在西汉初年,出现了一部《公羊春秋》,传为公羊高所 作。)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训练1】(2011·宿迁模拟)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
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 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______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______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______的一页。”与试题 要求能一一对应的选项是
(
A.刻毒 C.刻毒 深刻 聪明 聪明 深刻 B.深刻 D.深刻 聪明 刻毒 刻毒 聪明
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刊文体现了教育公
平问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 格,两者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
【训练3】(2011·福州模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例2】(2010·天津文综·T2·4分)《史记》载:汉武帝 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 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 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可将问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制天命而用之‛ 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两项。A项原文是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 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
答案:D
【例3】(2010·北京文综·T13·4分)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 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C.商鞅、孟子 B.荀子、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思路点拨】本题以古代的专制理论——中国的主流思想为 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再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
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据 此推断,作者评价历史人物( )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D.以个人善恶为尺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探究能力。解答的关键 是材料中将哪些人评为了‚上等‛,由此判断,作者评价的标 准是儒家标准。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 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 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 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以‚法治‛取代‚礼 治‛,由此可排除C、D两项;法家思想中没有对自然规律的 认识,故可排除A项;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 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 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4.(2009·海南单科·T3·2分)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
“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 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
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汉武帝确立了儒
【解析】选C。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稷下学宫成为各诸
侯国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
发展。A、B题意体现不出来,D本身错误。
2.《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 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 依法治国的思想。
一、选择题
1.位于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见右图)
创立于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 前后达150多年。稷下学宫的出现说 明( )
A.齐鲁大地富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秦汉时期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发展 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2011·潍坊模拟)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儒家思想( )
A.极力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孔子主张未 能事奉好人就不能事奉鬼,不知道活着做人的道理,就不能 知道死的道理,这实际上强调要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3.有学者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该学者
赞扬孟子的主要依据是(
A.提出“君轻民贵” B.被尊称为“亚圣” 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D.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阶级社会
中‚民权‛与当今法治社会的民权有本质区别,孟子提出的 ‚君轻民贵‛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故选
思想是(
)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 孔子‚仁‛、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思想都
体现了思想家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
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 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 是( )
A.光大儒家
C.建立教育体系
B.恢复礼乐秩序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中董仲舒的 意思是天子、诸侯等的受命,都可以说是受之于天。由此推 而广之,一切下对上的受命,这正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 意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 达109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