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性状异常及其分析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运行的异常情况及其对策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运行的异常情况及其对策生物处理系统在运行时,常常会因进水水质、水量或运行参数的变化而出现异常情况,导致处理效率的降低,甚至损坏处理设备。
了解常见的异常现在及其常用对策,有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废水处理厂(站)长期稳定运行。
(1)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
当污泥变质时,污泥就不易沉降,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澄清液减少,这种现象叫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主要是大量丝状菌(特别是球衣菌)在污泥内的繁殖,使污泥松散、密度降低所致。
其次,真菌的繁殖也会一起污泥膨胀,也有可能由于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污泥膨胀。
活性污泥的主体是菌胶团。
与菌胶团比较,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较多的碳素,对氮、磷的要求则较低。
它们对氧的要求也和菌胶团不同,菌胶团要求较多的氧(至少0.5mg/L)才能很好的生长,真菌和丝状菌(如球衣菌)在低于0.1mg/L 的微氧环境中,才能较好地生长。
所以在供氧不足的时,菌胶团将减少,丝状菌、真菌则大量繁殖。
对于毒物的抵抗力,丝状细菌和菌胶团也有差别,如对氯的抵抗力,丝状菌不及菌胶团。
菌胶团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在6~8,而真菌则在pH 值等于4.5~6.5之间生长良好,所以pH值稍低时,菌胶团生长受到抑制,而真菌的数量则可能大大增加。
根据上海城市污水厂经验,水温也是影响污泥膨胀的重要因素。
丝状菌在高温季节(水温在25℃以上)宜于生长繁殖,可引起污泥膨胀。
因此,污水如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养料,水温高或pH值较低的情况下,均因引起污泥膨胀。
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
排泥不畅则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由此可见,为防止污泥膨胀,可针对一起膨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缺氧、水温高等可加大曝气量,或降低水温,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值,使需氧量减少等;如污泥负荷过高,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必要时好要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如缺氮、磷等养料,可投加硝化污泥或氮、磷等成分;如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等调节pH值;若污泥大量流失,可投加5~10mg/L 氯化铁,促进凝聚,刺激菌胶团生长,也可投加漂白粉或液氯(按干污泥的0.3%~0.6%投加),抑制丝状菌繁殖,控制污泥膨胀。
污泥性状分析

4、曝气池表面出现浮渣
原因:进水洗涤剂含量过高或丝状菌过量生长
措施:清除浮渣增加系统剩余污泥的排放
5、表面积累一层解絮污泥
原因:污泥解絮,出水水质恶化或PH值异常
措施:停止进水,排泥后投加营养引进新活性污泥
6、曝气池泡沫不易破碎,发粘
原因:进水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措施:降低负荷
7、曝气池泡沫呈茶色或灰色
抑制周期较长的放线菌生长;投加絮凝剂,使混合液表面失稳,进而使丝状菌分
散重新进入活性污泥絮体中。
原因:污泥老化,泥龄过长,解絮污泥附于泡沫上
措施:增加排泥量
8、曝气池泡沫过多,呈白色
原因:进水中洗涤剂过多
措施:加消泡剂(机油或煤油)
活性污泥控制参数的分析
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值是MLSS定量的直观反映,可以通过测量污泥沉降
比随时观察活性污泥的絮凝、沉淀过程,了解活性污泥特性,掌握 活性污泥量,判断曝气池工艺运行情况
1、沉降比与污泥指数(SVI)的关系
当SVI值在80-120之间,此时污泥呈褐色、絮状,沉淀性能 良好;当
SVI值小于80时,说明污泥泥龄过长或有机物含量过低,此时污泥细碎,颜 色发黑,活性不好;当SVI值大于120时,污泥过于松散,呈浅褐色,沉淀性 能较差;另外,污泥沉降比测量结束后,通过观察量筒中污泥放置多少时间 后上浮,可以判定曝气池的供氧情况。如污泥在静沉放置3-4小时后仍不上 浮,呈褐色,证明活性污泥性状较好,曝气供氧充分;如静沉2小时左右污 泥上浮,呈黑色,说明污泥厌氧,曝气池供氧量不足。
若大量异常增 生物处理系统 中最活跃的成 分。 直接分解可
分解碳水化合
殖可引起污泥 膨胀。(腐生 或寄生的丝状 菌)
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

一、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1、污泥腐化: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原因:1) 负荷量增高;2) 曝气不足;3) 工业废水的流入等;对策:1) 控制负荷量;2) 增大曝气量;3) 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入。
2、污泥上浮:现象:污泥沉淀30 60分钟后呈层状上浮,多发生在夏季;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对策:1) 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2) 减少曝气量。
3、污泥解体:现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4、泥水界面不明显: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5、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
1) 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主要是由于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等、某些霉菌;(1) 污泥膨胀理论:①低F/M比(即低基质浓度)引起的营养缺乏型膨胀;②低溶解氧浓度引起的溶解氧缺乏型膨胀;③高HS浓度引起的硫细菌型膨胀。
2活性污泥中存在着两大类群微生物,一是菌胶团细菌;一是丝状菌。
二者的生长速率与基质浓度的关系正好相反,即:在低基质浓度下,丝状菌的生长速率要高于菌胶团细菌;而在高基质浓度条件下,菌胶团细菌的生长速率则要高于丝状菌。
在常规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由于需要获得较高的出水水质,即至少在曝气池的出口处要求其中的有机物浓度要达到很低水平,即维持在很低的基质浓度,因此常常会引起丝状菌的生长占优,而引起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问题。
(3) 污泥膨胀的对策①临时控制措施:a. 污泥助沉法:①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粘土、消石灰等;b. 灭菌法: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②投加硫酸铜,可控制有球衣菌引起的膨胀。
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异常现象

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中常见的异常现象1.活性污泥颜色:污水中色度不大时,为黄褐色.有些受污水色度而变化.Eg:印染废水常是黑褐色.若颜色有变异,如变成灰色说明运转不正常.2.污泥絮体若生物氧化正常情况下,测定SV时,混合液体在量桶内两分钟(甚至数秒钟)就凝聚成絮体下沉.3.DO良好的活性污泥需氧量大,取样后混合夜的溶解氧很快消失.即使充氧饱和数分钟也就消耗了,而失去活性的污泥经过数分钟也不会消耗,此时用显微镜检测生物相,原生动物有萎缩变异.4.污泥膨胀污泥结构松散,污泥体积指数SVI上升,颜色变异,混合夜在量桶浑浊而不下沉,含水率上升,往往排泥也降低不了污泥体积等现象,说明污泥已经膨胀.膨胀的原因:一般丝状菌繁殖所引起的.生物氧化使有机物分解成CO2和H2O,若供氧量不足,则分解产物是有机酸和有机醇,利于丝状菌繁殖,丝状菌的含N量比菌胶团低,表面积大,在N不足的情况下,丝状菌可以繁殖.另外夏季温度高,PH值较低,溶解氧不足或曝气池内循环不好,部分缺氧或者有过多的短流,以及超负荷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解决的方法:除因水质发生变异和活性污泥中毒外,可从充氧量和含N量着手.如充氧量不足,则可以加大或使一部分污水从安全出口排出,以减轻负荷.夏季需氧量较大,可以适当降低污泥浓度:必要时还可以停止进水,将沉淀池的污泥抽回曝气池闷曝一段时间.若PH较低,可投加石灰等调节.若污泥大量流失可投加5~10mg/l氯化铁帮助菌胶团生长,或投加漂白粉,抑制丝状菌生长繁殖.总之,运行中要根据引起膨胀的原因,采取适当措施.5.污泥解体混合液浑浊而污泥松散,絮凝体微细化,泥水界面不清出水浑浊,处理效果坏等.原因:a.过氧化(充氧量过大,负荷低,污泥氧化超过合成,一部分被氧化成灰分,使活性污泥微生物营养的平衡遭到破坏,使微生物量减少而失去活性,吸附能力降低,絮凝体缩小质密,SVI 降低.b.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微生物受到抑制或伤害,净化能力下降或完全停止,造成污泥活性下降或丧失.解决的方法: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产生的原因,当认为是曝气量过量时,应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态加以调整,根据SV,MLSS,DO等多项指标决定调节量.如果污泥解体是水质问题,应该考虑这是工业污水混入的结果,需查明来源,按国家排放标准,责成其加以局部处理.6.污泥上浮发生在二沉池,一般有三种现象:a.污泥脱N(反硝化)或者是污泥腐化,成块上浮.原因a1:曝气池内污泥龄过长,污水在曝气池氧化进入硝化阶段.污泥在沉淀池中耗尽溶解氧后,就向氧的化合物硝酸盐夺氧,转化的气态氮使3污泥减轻,而上浮.其产生的原因是溶解氧<0.5mg/l,或静沉时间过长SLOVE1: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出剩余污泥,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龄和降低溶解氧等,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原因a2:污泥腐化造成的污泥呈块上浮是由于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因厌氧而产生沼气CH4和H2S气体而使污泥呈块上浮.它与污泥脱氮上浮不同,污泥呈黑色糊状,产生恶臭.这种现象一般只是发生在池子构造上的四角地区.SLOVE2:消除二沉池的四角地区: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及时排泥.成块上浮的污泥可以用高压水冲碎,气体飘逸出后可下沉.b.污泥颗粒细小分散上浮,然后在池面成片凝聚.原因:可能是受水质影响,气泡不能在中心除尽,使气泡附着在沉淀区泥上,造成污泥上浮.这种现象在印染废水中常见,一般在PH>12时发生.严重时污泥覆满池面,但镜检原生动物还很活跃,可能是污水中表面活性剂所引起,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使更多更细的气泡浸入水中.可用高压水冲碎池面及成片聚集的上浮污泥,使污泥下沉.c.污泥大量上翻流失.原因:此种现象情况比较复杂,如沉淀区上升流速过大,进水温差较大,发生异重流和对流等.跑泥严重时可暂停进水若系上升流带大而引起,可适当降低浓度,或扩建沉淀池解决.。
污泥性状异常及其分析

污泥性状异常及分析:异常现象症状分析及诊断解决对策曝气池有臭味曝气池供O2不足,DO值低,出水氨氮有时偏高增加供氧,使曝气池出水DO高于2mg/l污泥发黑曝气池DO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析出H2S,其与Fe生成FeS 增加供氧或加大污泥回流污泥变白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如有污泥膨胀,参照污泥膨胀对策进水PH 过低,曝气池PH≤6丝状型菌大量生成提高进水PH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沉淀池局部积泥厌氧,产生CH4、CO2,气泡附于泥粒使之上浮,出水氨氮往往较高防止沉淀池有死角,排泥后在死角处用压缩空气冲或高压水清洗二沉池泥面升高,初期出水特别清澈,流量大时污泥成层外溢SV>90%、SVI>200mg/L污泥中丝状菌占优势,污泥膨胀。
投加液氯,提高PH,用化学法杀死丝状菌,投加颗粒碳粘土消化污泥等活性污泥"重量剂";提高DO;间歇进水二沉池泥面过高丝状菌未过量生长、MLSS值过高增加排泥二沉池表面积累一层解絮污泥微型动物死亡,污泥絮解,出水水质恶化,COD、BOD上升,OUR 低于8mgO2/gVSS.h,进水中有毒物浓度过高,或PH异常停止进水,排泥后投加营养物,或引进生活污水,使污泥复壮,或引进新污泥菌种异常现象症状分析及诊断解决对策二沉池有细小污泥不断外漂污泥缺乏营养,使之减小OUR<8mgO2/gVSS.h;进水中氨氮浓度高,C/N比不合适;池温超过40˚C;翼轮转速过高使絮粒破碎。
投加营养物或引进高浓度BOD水,使F/M>0.1,停开一个曝气池。
二沉池上清液混浊,出水水质差OUR>20mgO2/gVSS.h 污泥负荷过高,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减少进水流量,减少排泥曝气池表面出现浮渣似厚粥覆盖于表面浮渣中见诺卡氏菌或纤发菌过量生长,或进水中洗涤剂过量清除浮渣,避免浮渣继续留在系统内循环,增加排泥污泥未成熟,絮粒瘦小;出水混浊,水质差;游动性小型鞭毛虫多水质成分浓度变化过大;废水中营养不平衡或不足;废水中含毒物或PH不足使废水成分、浓度和营养物均衡化,并适当补充所缺营养。
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

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相关推荐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造成处理效果降低,污泥流失,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和解决措施。
1、混合液溶解氧不足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①负荷量增高;②曝气不足;③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①控制负荷量;②增大曝气量;③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人。
2、SV值异常(1)污泥沉淀30~60min后呈层状上浮(污泥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减少曝气量。
(2)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3)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3、SVI值异常原废水水质的变化和运行管理不善都会使SVI异常。
4、污泥膨胀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
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两种。
(1)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
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某些霉菌等。
(2)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2)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
(3)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黏土、消石灰等。
(4)加大回流污泥量并在其回流前进行再生性曝气。
(5)使废水经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厌氧反应的发生,如预曝气。
污泥性状异常原因分析

异常现象症状
分析及诊断
解决对策
曝气池有臭味
曝气池供O 2不足,DO值低,
出水氨氮有时偏高
增加供氧,使曝气池出水DO高于2mg/l
污泥发黑
曝气池DO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析出H 2 S,其与Fe生成FeS
增加供氧或加大污泥回流
污泥变白
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
如有污泥膨胀,参照污泥膨胀对策
投加液氯,提高PH,用化学法杀死
丝状菌;投加颗粒碳粘土消化污泥等活性污泥“重量剂”;提高DO;间歇进水
二二沉池表面积累一层解絮污泥
微型动物死亡,污泥絮解,出水水质恶化,COD、BOD上升,OUR低于8mgO 2 /gVSS. h,进水中有毒物浓度过高,或PH异常。
二沉池上清液混
浊,出水水质差
OUR>20mgO2 /gVSS. h污泥负荷过高,
有机物氧化不完全
减少进水流量,减少排泥
曝气池表面出现
浮渣似厚粥覆盖
于表面
浮渣中见诺卡氏菌或纤发菌过量生
长,或进水中洗涤剂过量
清除浮渣,避免浮渣继续留在系统
内循环,增加排泥
污泥过滤困难
污泥解絮
按不同原因分别处置
污泥脱水后泥饼松
有机物腐败
及时处置污泥
凝聚剂加量不足
增加剂量
停止进水,排泥后投加营养物,或引进生活污水,使污泥复壮,或引进新污泥菌种
异常现象症状
分析及诊断
解决对策
二沉池有细小污
泥不断外漂
污泥缺乏营养,使之瘦小OUR<
8mgO 2/gVSS. h;进水中氨氮浓度高,C
/N比不合适;池温超过40 ˚ C;翼轮
转速过高使絮粒破碎。
活性污泥性状异常及解决对策

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降解污染物的主体,正常的活性污泥应以菌胶团细菌为主所组成,并合有以钟虫类为主的多种微型生物,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当进入二次沉淀池后沉降凝聚性能良好,能很快进行泥水分离。下表列出了运行时出现异常现象的症状、原因及解决对策。
二次沉淀池有细小污泥不断外漂
污泥缺乏营养,使之瘦小,;进水中氨氮浓度高,C/N不合适;池子温度超过40℃;
投加营养物质或引进高BOD的废水,停开一条曝气池
二次沉淀池的上清液混浊,出水水质差
OUR>20mgO2/(gVSS·h);污泥负荷过高,有机物氧化不完全
减少进水流量,减少排泥
曝气池表面出现厚粥状浮渣覆盖于表面
污泥性状异常及分析一览表异源自现象症状分析及诊断解决对策
曝气池有臭味
曝气池供氧不足,DO值低,出水氨氮有时较高
增加供氧,使曝气池DO浓度高于2mg/L
污泥发黑
曝气池DO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其与Fe作用生成FeS
增加供氧或加大回流污泥量
污泥变白
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
污泥膨胀,调整进水营养比例,追加N、P
进水PH值过低,曝气池PH≤6,丝状霉菌大量生成
提高进水PH值
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
沉淀池局部积泥厌氧,产生CH4、CO2,气泡附于污泥颗粒使之上浮,出水氨氮往往提高
防止沉淀池有死角,排泥后在死角区用压缩空气冲或清洗
二次沉淀池的泥面升高,初期出水特别清澈,流量大时污泥成层外溢
SV30>90%,SVI>200ml/g,污泥中丝状菌占优势,污泥膨胀
投加液氯、次氯酸钠、提高PH值等化学法来杀丝状菌;投加颗粒炭、粘土、消化污泥等活性污泥“重量剂”;提高DO;间隙进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积累一层解絮污泥
污泥解絮,出水水质恶化或PH值异常
停止进水,排泥后投加营养引进新活性污泥
8
曝气池泡沫过多,呈白色
进水中洗涤剂过多
加消泡剂(机油或煤油)
9
曝气池泡沫不易破碎,发粘
进水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降低负荷
10
曝气池泡沫呈茶色或灰色
污泥老化,泥龄过长,解絮污泥附于泡沫上
增加排泥量
11
污泥层(泥面)升高
序号
异常现象症状
分析及诊断
解决对策
1
曝气池有臭味
曝气池供氧不足,DO值(溶解氧)偏低出水氨氮有时较高
加大曝气量
2
污泥发黑
曝气池DO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H2S与F作用生成FS
加大曝气量
3
细小污泥漂浮
污泥缺乏营养进水氨氮过高,C/N不合适水温超过40°
投加营养按BOD5:NP=100:5:1测定进水氨氮,稀有机物氧化不彻底污泥浓度不够
减少进水量培养成熟的活性污泥(引进新活性污泥投入曝气池)
5
曝气池表面出现浮渣
进水洗涤剂含量过高或丝状菌过量生长
清除浮渣增加系统剩余污泥的排放
6
污泥未成熟,絮粒瘦小,出水浑浊,水质差
污水中营养不平衡或不足PH值不适
投加营养按BOD5:NP=100:5:1调整PH值,培养成熟的活性污泥(入曝气池)
SVI值高,污泥沉降性差泥龄太长
投入混凝剂(PAC)增加排泥量
12
污泥色泽转淡
曝气池供氧过大,污泥负荷太低,进水营养不足,污泥自身氧化分解
减少曝气量加大进水量投加营养(N,P)按BOD5:N:P=100:5:1
活性污泥性状异常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