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科学城绿轴蓝轴景观设计

广州科学城绿轴蓝轴景观设计
绿轴: 是指由科学城中心区的两个绿化广场(中心区主广场和市民文化广场)串 连而成的一条南北向的城市空间控制轴线。用地规模:3.81公顷 1、空间设计要求:广场宜注重强调轴线感,采用较简洁、严谨和对称的西方 园林格调; 2、绿地及硬地设计要求:轴线中间不宜种植大量高大乔木,宜以低矮灌木和 草地为主;轴线两侧宜种植高大乔木设置大片硬地,形成树荫广场,硬地和相 临建筑物应设有直通的的出入口。
绿轴鸟瞰
绿轴透视
林荫交流广场
(二)蓝轴:
蓝轴的设计理念是匠心于自然、倾情于滨水,致力于空间,体现“蓝、水、园” 之景观。即以智慧河为链节,串连各种形态的滨水广场、自由浪漫的绿地、各式各 样的小桥、曲折流畅的园路,形成曲径通幽、绿树成荫、水划依依、清新自然的滨水 景观效果,达达到滨水近绿、亲水休闲的功效。
缩简说明 一、设计理念: 绿轴作为中心区的绿“肺”,而蓝轴作为中心区的的“动脉”,连合周围的山体公 园,共同构成科学城中心区内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一)绿轴:绿轴景观设计构思是以“科学”为主题引喻出“科学之门”—“科学 之魂”—“科学之光”—“喜悦广场”—“交流广场”,形成一个景观主轴、两大庭 院(溢香庭与篁竹庭)、5大系列主题广场的景观布局结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功 能、浓郁的文化气息,整洁大气的空间布局,达到“绿”满全轴的景观效果。 绿轴由中心区广场和市民文化广场构成:
广州中新知识城规划

1、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 规模
•
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
万人。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建立用地60
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立用地约6平方公
里,产业用地占55% 。
1、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 重点产业
• 开展研发效劳、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 安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 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
中新知识城大事记
2021年9月,广东、新加坡双方同意合作建立一个示范性工程,使之成为 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国产业高端开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开展的新引擎。
2021年3月,“知识城〞工程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签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新加坡国务资委吴作栋出席并见证。
2021年7月,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完成。
1、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 社会文化
规划突出村民与城市居民互融的理念,村民 安置区与城市居民区相融合,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强调社会和谐的宜居生态新城 。
2、中新知识城投资预算规划
2021年 城市基建
2021年 2亿元 征地拆迁
土建施工
2021年 2亿元 道路建立
投资 预算
建立起止年限为2021-2021 年 总投资1000亿元
1、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 产业布局 ——“一核两区多园〞 • 一核:即以行政区、商业区为中心,重点开展研
发效劳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生命安康效 劳业、形成中心知识城的核心区。 • 两区:北部产业片区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重 点开展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产业;南部产业片区 主要依托科学城,重点开展信息产品制造、新能 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 多园:在核心区和南北两个产业片区规划建立研 发设计园、创意产业园、生物技术园、信息技术 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
产业园区规划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谈广州科学城用地布局及道路规划

庆 建筑 大学黄 光宇 教授合作 进行 了以 “ 广卅f 科 学城生态 规划与建设研 究”为课 题的研 究。 根 据研 究成果 ,科学 城总体 规划 对用地 进行 了适宜性 分析 ,并 以现状 山体和 河 z o t f in e L n s K y rs a g h u Ci o e c , a d u e y Sc
维普资讯
[ 又章编号】 0 6 0 2 2 0 ) 1 0 2 0 [ 】 2 ( 0 6 0 0 1 4 中图分类号] U 8 3 [ 0 0 T 94 1 又献标识码] B
产 业 园 区规 划 与 自然 及 社 会 的和 谐 统 一
—
_1 州科学 城用 地布 局及 道路 规划 炎广
口 肖 刚
固
兰
系统 骨架 ,充分 尊重和 利 用现 状 山脉和谷 地 的走向,把建设 用地安排在平坦 的谷 地上,并 拓展形 成功 能组 团,各 功能组 团相 对集中且
广州科学城位于厂州市的东北部,规划 用 按谷 地走 向进行 拓展形 成纵 向发展 轴,横 向 地 面积 为 3 m ,是 以高科技制造业 为基础, 7k 0 以形成科学研 究综合体 为 目标,具有高质量生 有机 疏散 。这样 的布局 结构能 充分 利用 自然
2 1与 自然和谐统 一 .
为 了充分 利用科 学城现 状的地 形 、地貌 和 良好 的生态 、 自然资源 ,规划 项 目组 与重
of h aur o o ap ya d l n f m t r a e e n t al p gr h n a dor o c e t t t
— —
城 市或园 区其他 组成元 素的和谐 。总体上说, a dRo d P a nn a gz o t n a l n igf Gu n h u ci or y 广 州科学 城在 用地布 局万 面王要 具有 以下几
广州科学城北区概念规划

广州科学城北区概念规划
The Concept Planning for the North District of Guangzhou Science City
1.2 战略背景
1.2.1 国家战略中的科学城北区
2009 年 1 月 8 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 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颁布实施。《纲要》指出支持珠三角地区率先 发展,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并首次明确了珠三角 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即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改 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 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8 年 4 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考察广州科学城时提出了“科学城代 表着广州的未来”的论断,充分肯定了科学城的建设成就,并希望科学城能继续 做大做强。在此背景下,广州开发区提出打造“第二科学城”的战略构想,希望 通过寻求新的拓展空间,继续发挥它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动中的带动作用, 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首善之区”的示范区。
广州科学城北区概念规划conceptplanningnorthdistrictguangzhousciencecity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chinaacademyurbanplanning122广州战略中的科学城北区新的发展时期广州市承担着带动珠三角及更广大地区发展的国家战略使命为此2008年广州市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成广东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跻身亚洲重要城市行列整体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广州科学城北区概念规划
广州科学城(高科技产业区) 综合交通规划实例分析

结合广州市新近编制出台的《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及科 学城本身的区位、功能、出行特点,运用广州市规划模型预测得出特征年(2025 年)科学城地区 的交通方式划分为表 2 所示。
表 2 特征年广州市科学城地区交通方式划分表
交通方式 小汽车 出租 单位车 常规公交 轨道 摩托车 合计
2、规划路网指标
- 56 -
交通规划与研究
科学城中的山体较多,有大量保存良好的绿化植被,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村镇。这样的情况下, 路网的指标应该比一般的建成区要低。规划道路网的总体密度在 12%左右,路网中的干道和支路 的长度比接近 1:1,具体指标见表 4。
表 4 科学城规划路网指标表
分项
道路总长度 道路面积 (km) (万 m2)
广州科学城地区交通规划主要是基于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建区域的交通 规划。要充分考虑科学城在广州市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又要显示出其相对的独立性;既要考虑其
- 57 -
交通规划与研究
高科技产业区的特点,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和城市规划充分的协调统一下,尽可能促进交通、 土地、环境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2001.6 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2、《广州市支路网深化调整方案》,2000.12,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3、《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2000.1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涉及研究院,广州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
将科学城从总体上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考虑。内部的分区就按照其相对独立的产业区分 为 7 个区(包括新增区域,见图 2),外部的分区主要按照主要交通流方向分为 8 个方向区。这里 主要介绍,科学城交通规划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前提,即人口就业以及交通方式划分。
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龙穴岛深水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仓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商品物流中心。
两轴: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移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移轴”。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IT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地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穴岛深水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其中:
•结合广州市“一河多岸”城市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约91平方公里;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约160平方公里。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广州的发展应以区域的共同发展为基础,加强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中再创新优势。
5本次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旨在概念规划咨询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选择与深化,形成综合性成果。
生态规划案例

⽣态规划案例⽣态规划案例——⼴州科学城⽣态规划⼴州科学城位于⼴州市区东北部,地处⼴州中⼼组团与东部组团交汇处,北倚⽣态果林保护区,西邻⽯牌⾼教区,⼴深⾼速公路从西向东横贯全区。
总⽤地为22.74平⽅公⾥。
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州科学城是在⽣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到有进⾏开发建设。
如何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是⼴州科学城总体规划必须重视的⼀个问题。
⼀、科学城发展⽤地的⽣态适宜度分析(⼀)⽣态调查及评价因⼦选择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州科学城⽤地现状、开发⽬标、性质以及⼴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类要素的基础资料⽂字或图,依据对⼟地利⽤⽅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性筛选出评价因⼦。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
(2)地基承载⼒:地基承载⼒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
影响到城市⽤地选择和建设项⽬的合理分布以及⼯程建设的经济性。
(3)⼟壤⽣产性:科学城⽤地多为农业⽤地,保护良⽥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壤⽣产性是综合反映⼟地⽣产⼒的指标。
(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然引⼊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
(5)⼟壤渗透性:充⾜的地下⽔源对维持本地⽔⽂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壤,使之成为地下⽔回灌场地,顺应⽔循环过程。
⼟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
渗透性越⼤,地下⽔越易被污染。
(6)地表⽔:地表⽔在提⾼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循环等⽅⾯起着重要作⽤,同时也是引起城市⽔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
(7)居民点⽤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
(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然和⼈⽂因素两⽅⾯进⾏。
广深科技走廊规划图来了!这10个片区未来不可限量

广深科技走廊规划图来了!这10个片区未来不可限量展开全文素材来源:广东科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究竟指的是什么?简单来理解,就是一条连接了广州、深圳、东莞,长度约180多公里,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存在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走廊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要素挤产业集聚的新空间组织方式。
举几个例子:美国硅谷:依托大学等科技创新机构知识外溢形成;美国波士顿地区:与城区的大学有一定的距离,由功能独立、等级明确的园区组成;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筑波创新城以主力型科研机构为主题,承担区域科技创新的主题功能。
广深经济走廊的诞生,就是对标以上这些区域,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成为“中国硅谷”,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级。
现在来看重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空间布局——“一廊十核多节点”。
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建设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这十大创新平台,广深各占了4个,东莞占2个,分别是:1、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战略定位主导产业:以广州大学城教育科研创新为支撑,建设珠三角科技创新高地、华南科技合作之窗、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产业。
2、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战略定位主导产业:打造广州新经济重要引擎、亚太地区互联网总部基地、全球互联网投资首选地及国际高端人才汇集地。
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
3、广州中新知识城战略定位主导产业:建设知识经济产业集聚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成为广州建设国家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组团。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知识经济产业。
4、广州科学城战略定位主导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突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提升创新要素密集度,扩大对外辐射带动影响力,把科学城建设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市以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生产为主体,配套发展高科技第三产业(信息咨询、科技贸易等)的具有高质量城市环境,高效能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功能的现代科学园区。
广州科学城的用地功能组成包括:管理服务科研中心组团、生物工程产业组团、微电子信息产业组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组团、环保产业组团、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组团、其它高新产业组团和大型居住组团。
各个组团通过山林地和城市干道相互分隔,是一个环境优美、适宜创业的新型城区。
广州科学城项目简介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开发区乃至广州市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其规划设计从总体规划到中心区城市设计,再到首期、二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辅以中心区蓝轴绿轴的景观设计、区内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安置的一系列活动。
可以说,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科学城是经过主管部门与规划设计者的一轮又一轮的构思设计调整,边实践边提高的劳动结晶,其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高质量的建设,是值得其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去学习的。
科学城总体规划简要说明
规划概述
1.规划原则
1.1生态原则:科学城的开发要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保证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1.2弹性原则: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对土地利用要在功能分区明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1.3 相对独立的原则:为了保证科学城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用地和道路的规划要保持相对的独立。
2.规划目标
2.1 培育创新环境,促进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2.2 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3 建成21世纪华南地区的技术中心。
3.规划要点
3.1 发展性质
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培育创新环境,促进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益的投资管理软环境,以产、学、研为主,辅以配套少量高级住宅的多功能现代新型城区。
3.2 人口规模预测
到规划期末2025年村镇人口4000人,居住人口8.5万人,就业人口约为18-20万人。
3.3 功能结构
广州科学城在功能结构上通过现状的山体和道路划出六个功能组团。
六个组团通过山林地互相分隔,形成“有机疏散”的功能结构。
土地利用规划
1.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为了既满足功能分区明确又能体现一定的灵活性,规划把相辅相成或相类似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小区。
科学城的高新技术产业小区形成四个园:微电子信息科技园、生物产业科技园、新材料新能源科技园、其它高技术科技园。
1.1 规划布局
按照组团式布局的要求,科学城的四个产业科技园分布在科学城中心区的四周。
首期微电子信息科技园位于科学城的西部。
首期起步区的产业发展轴的北端,形成科学城的生物工程科技园。
科学城中心区的东部,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科技园。
广深高速公路以南地段,大部分地段位于乙烯工厂1700米卫生防护距离内,因此该组团只能规划布置一些对环境质量要求不高的高技术科技产业。
1.2 规划实施要求
(1)科技园区内允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及生产性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求科技园内的高技术企业必须是无污染性企业,有污染性的高技术企业建议设置在永和经济区和云埔工业区。
(2)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禁止布置员工宿舍,员工宿舍集中规划布置在科技园区的附近,以便于统一管理和配套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科技园区必须具有高质量的园林绿化环境。
(4)科学城产业用地的出让用地上限一般控制在6公顷,下限为2公顷。
(5)企业用地要配设足够的停车用地、公害防治设备、仓库等。
(6)科学城不适宜高强度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用地的净容积率控制在1.0以下。
2.科研开发用地
2.1 规划布局
以中试基地为主的开发应用组团规划布置在首期微电子信息产业园与生物工程科技园之间的谷地上;围绕管理服务中心区形成两个科研开发组团,规划布置在中心区谷地的两端。
2.2规划实施要求
(1)首期中试基地以开发区开发为主,以满足部分高新技术小企业承租的要求。
科研开发用地的净容积率一般以1.2。
(2)科研机构用地的划拔最少地块规模为0.5ha。
3.居住用地
科学城的居住用地按使用功能分为三类——低密度别墅区、中密度公寓和工人宿舍。
低密度别墅区主要供科学城及周围产业园区厂商高级管理人员使用,主要位于萝南公路以北的迁岗大山的南麓,环境优美。
中密度公寓区主要为中上层收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设计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管理中心和科研机
构用地附近。
工人宿舍区是为满足低收入的外来工住宿需求而设计的,主要分布在每个产业组团的周边,与产业用地相邻,这样可避免过多的人口集中在某个地方,同时也可减少工人上下班的交通时间。
道路系统规划
1. 道路网络规划
科学城路网系统包含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母城广州的道路系统,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干道、城市一级干道、城市二级干道;另一个层次是广州科学城内的路网系统,包括城内主干道、城内次干道、支路和步行道。
不同层次的路网尽量减少交叉特别是要减少对城市干道的影响。
科学城的路网形成“一横两纵“的结构。
2.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按照我国不同机动车辆交通量的换算,科学城每日的交通量将达到72193辆。
项目的规划构思、空间布局、创新与特色
规划构思:
1).科学城总体规划以用地的生态分析为基础,体现用地建设的生态性。
2).科学城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科学城二级开发模式相结合,具有相对的弹性和灵活性。
3).科学城总体规划体现出科学城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城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桥梁、绿化、竖向规划体现经济性。
空间布局:
广州科学城的空间布局是多个沿山谷地发展的带状城市空间形态,这些带状空间形态与科学城的六大功能组团——微电子、信息产业组团,生物工程产业组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组团,管理服务中心组团,居住组团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组团相结合,通过现状的山地或道路相分隔,形成“有机疏散”的空间结构。
创新与特色:
1).物质性规划与理论性研究相结合。
在编制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开展了广州科学城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广州科学城开发模式研究。
科学城总体规划充分地及收了这些研究成果。
2).科学城中心区的选址借鉴了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的空间概念。
3).科学城总体规划对工程设施的规划如道路桥梁、绿化、河涌改道、污水处理等进行了充分的经济分析,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4).科学城总体规划关于地块的划分与科学城土地出让紧密结合,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