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的合成ppt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胺

(CH3)3N
三甲(基)胺 trimethylamine
CH3CH2NHCH 3
甲乙胺
CH3CH2NH2
乙胺 ethylamine
ethylmethylamine C H3C H2NC H3
CH(CH3)2 甲基乙基异丙胺
Methyl ethyl isopropylamine
2、烃基比较复杂时,以烃为母体,氨基作为 取代基。例如:
CH 3 N CH 3 H3C N CH 3 CH 3
N,N-二甲基苯胺
N,N,4-三甲基苯胺
N,N-dimethylaniline
C2H5 N CH 3
N,N,4-trimethylaniline
N-甲基-N-乙基苯胺
季铵类化合物的命名与无机铵类化合物 相似。如:
(CH3)4N+Cl(CH3)3N+(C2H5)OH-
-
氯化四甲铵(季铵盐)
(CH3)4N OH-
氢氧化四甲铵(季铵碱)
若NH4+中四个氢原子没有完全被四个烃基取
代,则生成的不是季铵类化合物而是胺的盐 或碱:
(CH3)4N Cl
+
-
+ CH3NH3 Cl
氯化四甲铵(季铵盐)
氯化甲铵(伯胺盐)
(二)命名
1、烃基较简单时,以胺为母体,烃基作为 取代基,称为某胺。
3、季铵碱
R4N+OH-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碱性相当
于NaOH或KOH,是一种强碱。 所以,各类胺的碱性强弱为: 季铵碱 > 脂肪胺 > 氨 > 芳香胺
季铵碱能与酸作用生成季铵盐:
R4N OH + HCl
R4N Cl
第十七章 胺.ppt

(3)当氮与三个不同基团相连时,有一对对映体。
R3
R3
N R2
R1
N
R2 R1
E = 25.104kJ/mol
CH3
+
C6H5 N C2H5
CH2CH=CH2
已拆分出一对对映体。
17.1.2 胺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一元胺的命名以胺字表示官能团,再加上与氮原 子相连的名称和数目。
CH3NH2
CH3(CH2)9NH3+Cl-
水层 NaCl
17.3.4 手性胺的拆分 胺的外消旋体与一个旋光酸生成两个非对映体的盐,根据它们
的溶解度不同,可以用分布结晶的方法分离。 17.3.5 胺的酸性
胺的酸性很弱。
R2NH
R2N- + H+
氨和二乙胺的pKa分别为34和36,其酸性强度相当于甲苯分子中 甲基上的氢。但氨和胺的共轭碱NH2-、RNH-和R2N-则是很强的碱。
O N
O
NH2 + H+
O N
O
NH3
它不稳定,平衡偏向左边,使硝基苯胺的碱性降低。 在邻硝基苯氨分子中,硝基除了通过苯环与氨基共轭外,由于
与氨基靠近,硝基强烈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进一步降低。 而间硝基苯胺,硝基只通过诱导效应使胺的碱性降低。
NH2
NH2
NH2
NH2 NO2
pKa
4.58
NO2 2.47
O
N+ O
NO2
NO2
(1)
(2)
(2)比(1)的碱性强4万倍
具体分析时,既要考虑N上取代基的影 响,也要考虑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分析: 对硝基苯胺分子,硝基、苯环和氨基形成共轭体系:
17章胺

(CH3)2CH CH2
N-甲基-N-乙基异丁胺
Organic Chem
2、比较复杂的胺,把胺 基当作取代基,烃基作为母体来命名
CH3CH CH2CH(CH3)2 NH2 2-氨基-4-甲基戊烷 CH3 N+ CH3 OHC2H5
CH3 N(C2H5)2 CH3CH2CH CHCH3 2-(N,N-二乙胺基)-3-甲基戊烷 氢氧化三甲乙胺
-H
CH3CH
CH2 H2O CH3CHCH3 OH CH3CHCH3
-H
Organic Chem
邻氨基醇的亚硝酸重排
OH NH2 O R C R' C R R'
HNO2 R'
R
C R
C R'
类似Pinacol重排
-H OH R C R C R' R' R OH R' C C R R'
Organic Chem
:N
O: ..
Organic Chem
伯胺与 HNO2 的反应的机理(重氮化反应)
NaNO2, HCl
H
RNH2
R N NCl
H O H N O + H2O NO
R+ + Cl- +N2
机理经过 碳正离子
H O NO +
H O H
NO
N RNH2
O RNH2 H NO
-H RNH NO
H RN
O N
CN,Ph-Cl等)测定确按此顺序) • 从溶剂效应看:N上取代基多,与H2O形成氢键少,与H+结合 形成铵离子后,溶剂化稳定作用弱,碱性减弱。
Organic Chem
第十七章 胺

胺的光谱性质
红外光谱
N—H 伸缩带在3000-3500 cm-1之间
伯胺在这一区间有两个峰,一个是对称伸缩振动,一个
是非对称伸缩振动。
H
H
R
N H
R
N H
对称
非对称
17 - 19
红外光谱
伯胺有两个 N—H 伸缩峰, 仲胺有一个伸缩峰
RNH2
R2NH
17 - 20
1H-NMR谱
比较化学位移:
H3C
R +
•• – • • X • • ••
H
+ H3N
H + • •N H
R
17 - 36
H
1、氨或胺的烃基化
但实际上该法不实用,通常会得到伯胺、仲胺、 叔胺和季铵盐的混合物。
NH3
RX
RNH2
RX
R2NH RX
+ R4N
X
–
RX
R3N
17 - 37
2、脂肪伯胺的Gabriel合成法
只会生成伯胺,而没有其它胺类副产物 应用卤代烃的 SN2 反应形成 C—N 键 含氮的亲核试剂为 邻苯二甲酰亚胺钾 O – • •N • • O
示 例 O – • •N • • O O
• •N
K
+
+
C6H5CH2Cl DMF
CH2C6H5
(74%)
O
17 - 43
示 例 O NH +
C6H5CH2NH2 (97%) H2NNH2
NH
O O
• •N
CH2C6H5
O
17 - 44
3.含氮化合物的还原
几乎所有的含氮化合物都可以通过还原生成胺。 这些化合物可以是: 叠氮化合物 腈 硝基取代苯的衍生物
第15章 胺

手性
R1
..
N R2 R3
..
N R3
R2
CH3 +N
C6H5 R1 C2H5 CH2CH=CH2
CH3 N+ C6H5 CH2CH=CH2 C2H5
室温下,相互转化
三、物理性质
对映体
1. 常温下状态: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为气体;中级胺为液体;高级胺为 固体。 2. 气味:气体胺和具有挥发性液体胺具有类似氨的气味;三甲胺、六氢吡啶有 鱼 类腐败气味;芳香胺气味较淡,但其毒性较大,某些芳胺可致癌。 3. 沸点:伯、仲胺有N-H键,分子间形成氢键(但比O-H键所形成的氢键弱). 所以分子量相近的醇、胺、烃的沸点顺序为:醇>1°胺>2°胺>3°胺>烷烃。 4. 溶解度:由于胺与水形成氢键,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胺都易溶于水。 5. 分子极性:胺具有中等极性,脂肪胺与芳香胺偶极矩大小相近,方向相反。
CH3
NH2
2-甲基-4-氨基戊烷
C6H3C5H2C4H2C3 H-C2 H-C1H3 CH3 N(CH3)2
3-甲基-2-(N,N-二甲氨基)己烷
(3)季铵盐、季铵碱:按“铵”衍生物
(CH3)4N+Br-
[(CH3)3NC2H5]+Cl-
[CH3NH2C2H5]+OH-
溴化四甲铵
氯化三甲基乙基铵
氢氧化甲乙铵
R2NH
CH3COOH
在有机合成中用于保护氨基(实例见P393)。
八. 磺酰化反应(Hingsberg,兴斯堡反应)
伯胺、仲胺在碱性溶液中能与磺酰化试剂反应,生成相应的磺酰胺。
SO2Cl
SO2Cl
磺酰化试剂: ,
《胺的化学性质》课件

不同的熔点
不同类型的胺具有不同的熔点,这 对于纯化和分离具有重要意义。
胺的化学性质
了解胺的酸碱特性、亲电性和亲核性,以及其在有机反应和羟基代替反应中的重要应用。
1
酸碱性
胺可以作为碱接受质子,也可以作为酸释放质子,具有多种反应的可能性。
2
亲电性
由于孤对电子对的存在,胺可以与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和亲电取代反应。
3
亲核性
胺的氮原子可以作为亲核试剂与电子亏损的碳原子发生取代反应。
胺的制备方法
探索合成胺的几种常见方法,包括氨基化、亲电取代和还原等合成途径。
氨基化
通过反应生成胺的氮杂环化合物, 如合成胺。
亲电取代
还原
通过胺与卤代烷或烷基卤化物等亲
通过还原反应将含有氮的化合物转
电试剂发生取代反应制备胺化合物。 化为对应的胺。
《胺的化学性质》PPT课 件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讨论胺的定义,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 应用领域,实验案例和应用示例,以及总结和展望。通过精彩的内容和图像, 让我们一起探索胺的神奇之处。
胺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胺的基本定义和广泛的分类体系,以及各种胺化合物的特征和命名规则。
一级胺
包含一个氨基基团,例如甲胺 和乙胺。
胺的应用领域
了解胺在医药、农业、染料和涂料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探索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
药物合成
许多药物合成过程中都需要胺作为重要的中间体。
农药制造
胺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制造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农药。
染料和涂料
胺可用于染料和涂料的合成和添加剂,赋予色彩和 性能。
化学反应催化剂
胺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加速不同 反应的进行。
高等有机化工工艺学胺的合成方法-PPT

将藜芦酰胺溶于次氯酸纳和氢氧化纳溶液中,然后加热反应,即可得4—氨基黎 芦醚。
二元酸得酰亚胺也可以发生Hofmann得重排‘
二、酰基叠氮得重排
将羧酸转化为少一个碳原子得胺得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酰基叠氮在惰性溶剂中 加热分解重排成异氰酸酯,而后水解成胺;也可以与醇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再水解成 胺。
在冷得情况下,二氧化硫仅可还原脂肪胺氧化物
一、卤代烃得胺解
第二节 N—烃化反应
卤代烷与六亚甲基四胺反应
卤代烷与六亚甲基四胺反应,首先形成季铵盐,而后在乙醇得浓盐酸溶液中加热 分解成伯胺。
本合成法仅适用于伯卤代烃,不适用于仲、叔卤代烃。 在伯卤代烃中尤以活泼卤代烃为佳,如烯丙基卤、节苄基卤、α-卤丙酮和碘代烷 等。 若用活泼性较差得溴代烷或氮代烷,最好加入碘化钠以催化其反应。 本方法得优点就是试剂易得,反应条件较为温和,操作简单。 可以用来合成某些苄胺、 α-氨基酮、 α- 氨基酰胺等、氨基酸等化合物。
第四节 加成反应 一、不饱和化合物与胺反应
不饱和化合物与伯胺、仲胺(或氨)反应能生成胺。有时,这一反应提供了一种简 便得合成胺得方法。然而,简单得不饱和烃,如乙烯,乙炔等化合物具有较强得亲核性, 因此,她们与胺得加成反应较难进行,通常要在催化剂存在下,以及较高得温度和压力 下,才能发生反应。 ’
乙烯与六氢吡啶、金属钠在搅拌下,在高压釜中于100℃反应,生成N—乙基六 氢吡啶。
高等有机化工工艺学胺的合成方法
催化氢化也就是肟还原成伯胺得常用方法。采用得催化剂通常有铂、氧化铂、 钯、钯-碳以及Raney镍等。
三、腈得还原
腈易被多种还原剂还原为胺,就是制备胺得重要方法。由于能水解成羧酸,所以 还原时不宜用活泼金属与酸得水溶液作还原体系。
合成氨PPT课件

反应特点 :
主要副反应
主反应总体上是吸热,体积增大的反应
C4 = H 2 H 2 C 7.9 4 k.m J 1ol 2 C O C2 O C 1.7 4 k2 .m J 1ol C H O 2 = H 2 O C 1.3 3 k 6 1 .m J 1o
16
1.2.1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 理论发展的推动,1918年,哈伯获得了诺贝 尔化学奖。
哈伯及其实验装置
合成氨发展的三个典型特点: 1. 生产规模大型化。 1000~1500T/日 2. 能量的合理利用。 用过程余热自产蒸汽推动蒸汽机供动力,基本不用电能。 3. 高度自动化。 自动操作、自动控制的典型现代化工厂。
第1章 合 成 氨 Synthesis of Ammonia
授课教师:蔡永伟
1
主要内容
1 1.1 概 述 2 1.2 原料气的制取 3 1.3 原料气的净化 4 1.4 氨的合成
2
1.1 概述 (Preface)
• 空气中含有游离氮(N2:78.03%),但是只有豆科等能 够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氮。
1908年7月,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在实验 室用N2和H2在600℃、200个大气压,以锇 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氨,虽然产率仅有 8%,却也是一项重大突破。并成功地设计了 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1913年,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工企业——巴登 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组织了以化工专家波施 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哈伯的设计付诸实施, 进行了多达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 同配方的催化剂后,最后选定了含铅镁促进剂 的铁催化剂,将哈伯的合成氨设想变为现实, 一个日产3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症
•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 菌血症;
•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 • 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 •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珠)所
致非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 •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及伴发的菌血症,由肺炎链
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或由金黄 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珠)所致。
• 路线二的优点在于去掉了敏感试剂n-BuLi的使用, 但是该路线实验步骤稍长,其次引入的取代噁唑 烷酮较,再者该路线同样使用了叠氮酸钠,高压 氢化反应仍然采用。
合成路线
• 合成路线三:WOxxxxxxx
合成路线
• 合成路线三分析: • 路线三以吗琳和3,4一二氟硝基苯为原料,如前
所述,经取代,还原,酰化得到关键中间体6,再 和双乙酰化合物3环合得到目标产物。 • 该路线相对较短,且采用汇聚合成的方法,使合 成目标产物的产率较高,反应条件温和,试剂消 耗量少,操作方便; • 该路线中还原硝基为氨基不再使用高压氢化,而 使用甲酸氨,这是一类新型的供氢试剂,反应条 件温和,在常压下即可进行,消除了高压氢化反 应的安全性。
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的合成
• 基本信息 • 作用机理 • 适应症 • 合成路线 • 讨论
目录
基本信息
• 药品名称:利奈唑德,利奈唑胺 • 商品名:斯沃Zyvox • 英文名称:Linezolid • 开发公司:Pharmacia & Upjohn • 上市时间:2000年4月在美国上市
• 结构式:
合成路线
• 合成路线一:J.Med. Chem,1996,39(3):673~679
• 备注:CBZ-Cl为氯甲酸苄酯 ,glycidinyl butyrate为丁酸缩水甘油酯 , MsCl为甲烷磺酰氯
合成路线
• 合成路线一分析: • 该路线以吗啉和3,4一二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合成
化合物4,再生成化合物5、6,理论上可行,且 反应条件较温和;但是化合物6合成化合物9的反应, 需要采用n-BuLi、-78℃、氮气保护等敏感试剂和 苛刻实验条件;化合物11合成化合物12的反应, 需使用叠氮酸钠,该试剂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极 易引起爆炸;化合物12还原为化合物13的过程中, 采用了高压催化氢化,这些均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 欢 迎 下 载 !
基本信息
• 化学名:(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
• 分子式:C16H20FN3O4
• 分子量:337.35
作用机理
• 利奈唑胺是历经30多年的研究而开发出的 新一类含氟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其作用 机制与其它类药品不同,它作用于细菌蛋 白质合成的早期,很少出现交叉耐药性, 故被公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价值的新型抗 菌剂,利奈唑胺是该类药物中第一个也是 唯一一个代表药物。
合成路线
• 合成路线二:Organic Letters,2003,5(7):963~965
• 备注:THP为四氢吡喃基 ,PPTS为对甲苯吡啶磺酸嗡盐
合成路线
• 合成路线二分析: • 该路线也是以吗琳和3,4一二氟硝基苯为原料,
首先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化合物4,再经还原生成化 合物5。化合物5经重氮化、溴代,得到化合物7, 再和现成的取代噁唑烷酮偶合,得到化合物8,然后和PPTS反应得到中间体9,得到中间体9以后 的反应步骤路线一大同小异。
讨论
• 经工艺对比分析,建议以路线三为基础进行利奈唑胺的合 成工艺研究。
• 该法的另一好处在于进行利奈唑胺类似物的合成,如将原 料吗啉改为其它酚类,即可得到化合物6的类似物,再与 化合物3反应,即得利奈唑胺类似物。
•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 全合成抗菌药。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良好的抗菌活性, 而备受关注。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口 服有效性及广谱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必将在耐药菌感染化 疗方面有所建树,有可能成为继磺胺类和喳诺酮类之后第 三大类全合成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