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期末考试小结(欧美卷下)
外国文学(欧美卷) 重点含答案

1、奥林波斯神统:反映了父权社会的人际关系。
宙斯是众神之主,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得斯是冥王。
他让他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如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等。
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上。
这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首先发生于意大利,继而影响整个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阶级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借助于古代希腊文化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斗争。
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埋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就由此而得名。
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以文学为斗争的主要形式。
其中英国的文学成就最高。
3、荷马史诗:公元前12世纪末,战争结束后流传着歌颂英雄事迹的短歌,有民间歌人口头传授,公元前9世纪与公元前8世纪之间,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整理出两部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
它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犹如百科全书,其影响遍及希腊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欧洲史诗的典范,并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4、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最初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这类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
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作品叙述了主人公小癞子从一个盲丐的引路童最后成为一个小康之家的主人的生活经历,讽刺了僧侣的欺诈、贪婪,贵族们的傲慢、空虚。
流浪汉小说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笛福、狄德罗、高尔基等人都从中获益非浅。
5、城市文学:10世纪到11世纪随着欧洲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文学,它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教会文学不同,在内容上现实性较强,在风格上也是生动活泼的,这要是用讽刺手法。
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创新,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的体裁。
外国文学考试总结5篇范文

外国文学考试总结5篇范文第一篇:外国文学考试总结1、希腊众神: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德斯、智慧女神雅典娜、日神阿波罗、月神阿耳忒弥斯、风神赫尔墨斯、战神阿瑞斯、美神阿芙洛狄忒、火神赫淮斯托斯、酒神狄奥尼索斯2、规模宏大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纪》,是欧洲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两部英雄史诗;成为欧美文学中的发轫之作。
3、诗人赫希俄德的教谕诗《农作与日子》、《神谱》。
4、独唱琴歌最著名的作者是萨福(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与阿那克瑞翁,合唱琴歌的代表作家是品达。
5、普劳图斯(代表作:《一管金子》(取材于莫里哀《悭吝人》)、《吹牛的军人》)和泰伦斯创作了罗马气派的世态喜剧。
6、维吉尔,具有全欧声誉的诗人,代表作《牧歌》、《农事诗》,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伊尼德》。
7、贺拉斯,抒情诗集《歌集》,提出“寓教于乐”的诗歌创作原则。
8、奥维德,早期作品《爱情诗》、《古代名媛》、《爱的艺术》,代表作《变形记》,素有“神话词典”之称。
9、阿喀琉斯的形象:个性主义、单纯、重感情、既残忍有富于同情心。
10、《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中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故事)和《奥德修纪》(描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10年海上历险经历和他重建家园的故事)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11、荷马史诗取得了极富原创性的艺术成就。
12、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喜剧的前身是祭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剧。
13、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希腊“戏剧之父”。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与《俄瑞斯忒斯》历来受到后世高度评价。
14、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河马”,他的剧作摆脱了传统的“三联剧”模式,首创“倒叙”“悬念”“突转”等手法。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
15、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社会问题剧的先驱和“心里戏剧”的鼻祖。
代表作《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16、阿里斯托芬,代表作《阿卡奈人》、《鸟》,被誉为古希腊“戏剧之父”。
外国文学史期末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1、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其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在艺术上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
城市文学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
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玫瑰传奇》。
2、流浪汉小说:出现于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是城市发达的产物。
一般采用自传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经历为线索,描写城市下层生活,并以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社会现象。
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3、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戏剧创作要使情节、时间、地点都保持“整一”。
即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
“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是束缚。
4、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
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为主要成员。
他们都著书立说,用30年时间编著了一套37卷的《百科全书》,用新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集近代知识之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为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
“百科全书派”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5、多余人: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塑造了奥涅金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造成多余人的社会原因是源于封建专制制度,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也是造成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原因。
多余人特点是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俄国封建年农奴制社会贵族青年的典型,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
二、问答题1、分析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简述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答:思想价值:1、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生活面貌。
2、史诗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英雄注重思想和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3、史诗通过対众神的表现了古希腊文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20世纪后期文

第10章20世纪后期文学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概述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已逐渐失去了在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地位,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日益趋向多元化与多样化,既有正统的社会主义文学,也有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有形形色色近乎西方现代主义的新潮文学。
到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公布了新《章程》草案,彻底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方法。
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宣告结束。
2.特瓦尔多夫斯基早期特瓦尔多夫斯基一贯坚持“写真实”“非英雄化”,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凡人小事,其风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深受群众欢迎。
代表作有长诗《春草国》《华西里·焦尔金》《路旁人家》等。
后来作品风格发生转变,如《山外青山天外天》《焦尔金游地府》等,对斯大林进行反思,长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与激烈争论。
3.爱伦堡爱伦堡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老作家,发表过小说、诗歌、通讯、政论等大量作品。
长篇小说《解冻》,大胆冲破禁区,揭露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提出应当对个人生存权益给予关怀、重视等尖锐的社会问题,被视为苏联文学“解冻”的先声。
4.西蒙诺夫在卫国战争时期曾发表诗歌《等着我吧》、剧本《俄罗斯人》和小说《日日夜夜》。
后发表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对苏联卫国战争作了史诗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景描写,引起争议。
5.索尔仁尼津他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发表过《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一圈》《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多部小说。
197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津的作品以劳改营的生活为题材,采用自然主义式的写实手法,揭露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为此1974年被驱逐出境,1994年苏联解体后返回俄罗斯,成为“回归文学”的代表人物。
6.艾特玛托夫其作品有《白轮船》《一日长于百年》《断头台》等,他的小说大都在写实基础上融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虚实相间,并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严肃的社会问题,在苏联和欧美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复习资料

( 一) 着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文学的鲜明特征之一是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作家多重主观、轻客观, 个人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心得体悟, 是他们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维特》是部半自传体的小说, 记述了歌德青年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少年维特之烦恼》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维特以日记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因此具有日记体所表现的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真挚性。
歌德借维特这个人物, 阐述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抒发着刻骨铭心的爱情苦痛。
在第二篇中,虽然歌德借用了友人耶鲁撒冷为爱殉情的故事, 但维特的许多思想、情绪, 仍带有歌德强烈的个人色彩。
《少年维特之烦恼》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维特以( 二)感情与理智的直接对抗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者首先以对情绪情感的高扬开始了对启蒙运动的反拨。
在《维特》中, 歌德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的男主人公: 维特和阿尔伯特。
维特率真、感性、冲动, 不论爱憎, 都分外鲜明、强烈, 这正是狂飙突进时期德国青年的典型形象; 阿尔伯特却理智、冷静, 不论爱憎, 都不走极端, 分寸得当, 这种形象, 恰得启蒙时代理性精神之要旨。
维特与阿尔伯特同样深爱着聪慧娴淑的好女孩绿蒂, 他们是朋友, 又是情敌, 这样的关系, 也似乎颇能隐喻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 三) 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文明相对立,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作家崇拜、热爱自然。
远离工业文明的浸染, 充满原始色彩的雄伟诡异、纯朴宁静的大自然, 是浪漫主义作家的益友良师, 可以平复创痛,启迪心智, 丰富哲思, 激发灵感。
这样的思想, 在《维特》中, 也可见端倪。
维特致友人的信文, 充满了对自然的讴歌。
比如, 刚一进入瓦尔海姆, 维特就被那里纯美的景致深深吸引: “一棵棵树, 一排排树篱, 都是花团锦簇, 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 在这芬芳的海洋中浮游, 觅取全部养料。
外国文学期末总结

外国文学期末总结第一篇:外国文学期末总结外国文学期末工作总结按照学期初计划,到2017年底,圆满完成了《外国文学教程》一到十章的教学工作,针对学生还没有学过《外国文学导读》课程,在前三年的学习中接触外国文学的东西也比较少等情况,在教学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是依照学期初计划,在教学中形成了讲授——自读——研讨——备课——试讲——作业的基本教学模式。
为确保各项落实到位,本人利用网上课堂的形式,将需要精读的篇目章节节选内容、相关作家作品参考资料、相应课件等发布在班级的空间里,供学生自己课下钻研教材和完成作业时参考。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作为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也拓宽了教材,延展了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效果相当不错。
另外,还完成了133文1到文3的《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教学,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这一主线,体现“以教师’导’为辅助,以学生’读’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注重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生活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进行系统化打造和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思想,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此外,按照还完成了学校要求的作业批改任务,做到了全批全改;还完成了本学年的考核课任务;高职称教师的专题讲座任务。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撰写了教学案例。
在迎评促建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认真磨课、说课、制作课件、修定教案、说课稿等等。
主要经验和努力方向:(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坚持“和课堂要效率”“先学后教”,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就重点、难点作讲析,其他内容则大胆放手让学生多锻炼,主动积极学习、尝试。
外国文学史期末小总

一、希腊神话的特征:1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
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欲等。
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
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
“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
2 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
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
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3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二、荷马史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1两部史诗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人在自然及神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因素。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
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这种新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及一夫一妻制。
2 艺术价值(1) 结构紧凑、安排巧妙。
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事,分别只表现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内容。
(2) 人物塑造上,希腊主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集年轻、美貌、勇敢、钟情、义气、凶狠、善良于一身,性格是立体多元的。
(3) 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来喻人。
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
三、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因此他在看待事物的态度上常常是矛盾的。
1 诗人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崇敬,表现出重知识重理智的理想;但又把引导他的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2 对爱情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同情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恋情;但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打入地狱。
3对待爱国主义者。
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4对教皇的双重性。
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宣布他一定要人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
他认为重知识重理智才能走出苦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三章 近现代亚非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下编(第三章近现代亚非文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个创作流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
这些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革新。
主要作家有志贺直哉等。
2.自然主义: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
在艺术上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冷静、客观地描写事物,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
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
《破戒》《棉被》是代表作。
3.旅美派:又称叙美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学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组成。
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表现了阿拉伯人在美洲新环境中的奋斗和对祖国、亲人、家乡的思念。
是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
4.埃及现代派:第一世界大战后在埃及形成的文学流派,20-30年代走向繁荣。
该流派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抨击生活弊端,关注下层劳动人民,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埃及现代文学的开端。
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该派流的代表作家为著名的塔哈"侯赛因,《日子》。
5.战后派:在日本,相对于老作家,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作战后派,该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
有名作家有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
6.新感觉派:该派深受西方代主义影响,属于日本的现代派文学。
他们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
他们主要依靠直观、直觉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刺激人们的感官。
大多作品中渗透一种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
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
7.新思潮派: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
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罗生门》是他早期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下)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1)追溯法。
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
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
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
(2)讨论的手法。
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3、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4、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5、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及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批判现实主义以长篇小说为最,代表人物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6、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
前期象征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代表作品为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代表有艾略特的《荒原》、比利时梅特林克的《青鸟》等。
•象征主义这一称谓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于1886年提出来的。
•它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
•用物象表现作者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代表人物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7、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
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唯美主义作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
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
提倡超越现实.游离人生的纯粹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
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
但它却又是对西方艺术庸俗化的反抗,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能力和范围。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8、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
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
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阳台》、《屏风》等。
9、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
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上具有寓言性。
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代表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其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
它的本质就在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让人陷入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
10、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11、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并非一个文学实体,既无组织又无纲领。
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
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
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12、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
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13、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14、解冻文学:20世纪中期出现在苏联文坛的一股文学思潮,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
当时,苏联文艺界有感于文学创作中的“无冲突论”、公式化、概念化和漠视人性的倾向,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和描写真实,主张使每一个人都能重新焕发人性光辉,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先后出现了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爱伦堡的《解冻》等作品,对苏联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冻文学”从50年代兴起,至60年代逐渐平息。
15、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
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
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16、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
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
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
17、卡夫卡式: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
18、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19、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
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