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测定有机物结构的物理方法
有机物结构的测定

对于CH3CH2OH、CH3—O—CH3这两种物 质来说,除了氧原子的位置、连接方式不同外, 碳原子、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所处的环境 不同,即等效碳、等效氢的种数不同。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 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 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振 谱图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
[例1]下图是一种分子式为C4H8O2的有机物的红外光谱谱图,则 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CH COOCH CH
3 2 3
不对称CH3
C—O—C C=O
[练习1]有一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确定分子结构,请 写出该分子的结构简式 CH3CH2OCH2CH3
对称CH3 对称CH2
C—O—C
核磁共振氢谱
1、质荷比是什么?
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
2、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由于分子离子的质荷比越大,达到检测器需要的时间最长, 因此谱图中的质荷比最大的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2].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之一是发 明了对有机物分子进行结构分析的质谱法。其方法 是让极少量的(10-9g)化合物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化 室使样品分子大量离子化,少量分子碎裂成更小的 离子。如C2H6离子化后可得到C2H6+、C2H5+、 C2H4+……,然后测定其质荷比。设H+的质荷比为β, 某有机物样品的质荷比如右图所示(假设离子均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信号强度与该离子的多少有关), 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 甲醇 B 甲烷 C 丙烷 D 乙烯
[练习1]下列每组中各有三对物质,它们都能 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 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植物油和水 B 四氯化碳和水,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 C 甘油和水,乙酸和水,乙酸和乙醇 D 汽油和水,苯和水,己烷和水 [练习2]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液体混和 物是 A 溴和四氯化碳 B 苯和溴苯 C 汽油和苯 D 硝基苯和水
高考化学一轮综合复习第十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讲认识有机化合物

高考化学一轮综合复习第十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讲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纲要求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考点一有机物的官能团、分类和命名1.按碳的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3(1)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环状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如(2)错误!2.按官能团分类(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类别官能团代表物名称、结构简式烷烃甲烷CH4烯烃(碳碳双键)乙烯H2C==CH2炔烃—C≡C—(碳碳三键)乙炔HC≡CH芳香烃苯卤代烃—某(卤素原子)溴乙烷C2H5Br醇—OH(羟基)乙醇C2H5OH烃酚苯酚醚(醚键)乙醚CH3CH2OCH2CH3醛(醛基)乙醛CH3CHO酮(羰基)羧酸(羧基)酯(酯基)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丙酮CH3COCH3乙酸CH3COOH乙酸乙酯CH3COOCH2CH3(2)烷烃的系统命名法(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4)苯的同系物的命名苯作为母体,其他基团作为取代基。
苯环上二元取代物可分别用邻、间、对表示。
(1)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属于芳香烃(某)(2)含有醛基的有机物一定属于醛类(某)(3)、—COOH的名称分别为苯、酸基(某)(4)醛基的结构简式为“—COH”(某)(5)和都属于酚类(某)(6)CH2==CH2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两者互为同系物(某)(7)命名为2-乙基丙烷(某)(8)(CH3)2CH(CH2)2CH(C2H5)(CH2)2CH3的名称是2-甲基-5-乙基辛烷(√)(9)某烯烃的名称是2-甲基-4-乙基-2-戊烯(某)(10)的名称为2-甲基-3-丁炔(某)1.正确书写下列几种官能团的名称:(1)________。
高考化学第11章(有机化学基础)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点(4)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讲与练(含解析)

第十一章有机化学基础李仕才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点四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步骤2.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1)蒸馏和重结晶(2)萃取分液①常用的萃取剂:苯、CCl4、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等。
②液—液萃取: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过程。
③固—液萃取: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3.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1)元素分析(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质荷比(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最大值即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1)化学方法:利用特征反应鉴定出官能团,再制备它的衍生物进一步确认。
(2)物理方法①红外光谱分子中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对红外线发生振动吸收,不同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上将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可以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②核磁共振氢谱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蒸馏分离液态有机物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少量碎瓷片。
( √)2.某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则该有机物一定是CH4。
( ×)3.根据物质的沸点利用蒸馏法提纯液态有机物时,沸点相差大于30 ℃为宜。
( √) 4.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用乙醇从水溶液中萃取有机物。
( ×) 5.混合物经萃取、分液后可以得到提纯,获得纯净物。
( ×)6.有机物完全燃烧后仅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 ×)7.质谱法可以测定有机物的摩尔质量,而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图可以确定有机物的官能团类型。
( ×)1.实验式中氢原子已经达到饱和,则该物质的实验式就是分子式,如实验式为CH4O,则分子式为CH4O,结构简式为CH3OH。
2.实验式通过扩大整数倍时,氢原子数达到饱和,则该式即为分子式,如实验式为CH3O 的有机物,扩大2倍,可得C2H6O2,此时氢原子数已达到饱和,则分子式为C2H6O2。
第十一章 色谱法

内标法
计算公式 : mi
Ai f i ' ms As f s '
Ai f i ' mi ms As f s '
mi Ai f i 'ms Ai Ci % 100% 100% 常数 m总 As f s 'm总 As
Ai/As
Wi
内标法标准曲线
内标物的选择:
r21 =
t t
' R2 ' R1
=
V
V
' R2 ' R1
r21 同种固定液对难分离物质对的选择性度量 r21 越大,两组分分离越容易 在气相色谱中, r21的大小仅与固定相种类和 柱温有关。在液相色谱中, r21与固定相、流 动相及柱温有关。 r21是色谱定性的重要参数, 实验室之间可通用。
§2、色谱法基本理论
评价 :简单,准确。
不适用于试样中组分不能全部出峰的情况。
§2、色谱法基本理论 适用条件: 用于测定试样中个别组分 具体方法:选用一定量的纯物质作内标, 固定内标物和样
品的取样量, 配制一系列具有相同浓度内标物和不同浓度待测 组份纯物质的一系列溶液进行测定, 以Wi(已知的待测组份含量) 对Ai/As (待测物质与内标物的峰面积之比)作图:
(2) 基线 只有流动相经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信号, 反映实验条件的稳定情况。稳定时为直线。
tR 进 样 tM 空 气 峰 tR’
2. 关于保留值的术语 (1) 用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tR保留时间:进样柱后出现Cmax值时所需时间 tM死时间: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t R 调整保留时间:
改变柱温也可改变r21。
§2、色谱法基本理论 三、色谱定性定量方法 1. 定性分析
知识讲解_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_基础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基础)编稿:房鑫审稿:张灿丽【学习目标】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2、了解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有机化合物最简式的确定1.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思路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可先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再测定出这些元素各自的质量分数,求出这些元素个数比,即得到最简式。
再测出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结合最简式可求出分子式。
【高清课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2.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的测定有机物的元素定量分析最早是由德国人李比希提出的,其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有机物燃烧,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并确定出有机物的实验式。
组成有机化合物最常用的元素为C、H、O,有的还含有N、X(卤素)、S等元素,可先测定出这些元素各自的质量分数。
(1)C、H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常用的是燃烧分析法。
一般来说,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产物为:C→CO2,H→H2O,Cl→HCl。
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CO2和H2O,则其组成元素可能为C、H或C、H、O。
欲判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首先应求出产物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及H2O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将碳、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与原有机物质量比较,若两者相等,则原有机物的组成中不含氧;否则,原有机物的组成含氧。
根据C、H、O的质量可求出各自的质量分数。
C、H元素的含量也可以利用仪器分析方法测定。
(2)N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测定将样品通入CO2气流中,在CuO的催化作用下燃烧生成N2。
用KOH溶液把CO2气体全部吸收,剩余的气体为生成的N2,测出N2体积,求出N2的物质的量,计算N元素的质量,求出N元素的质量分数。
(3)卤素(X)质量分数的测定将样品中的X原子转化为X-,滴加AgNO3溶液生成AgX沉淀,根据沉淀的量,计算出X-的物质的量,算出质量,最终求出样品中卤素的质量分数。
第11章 流体测量

第十一章流体的测量§11-1 概述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三种,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形成了理论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三个重要体系。
在实际流体力学问题中,流动现象极为复杂,即使通过简化,也不一定加以定量的理论分析,甚至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
应用测试技术和实验方法来解决实际流体力学问题,是实验流体力学所研究的课题。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其物理模型,使理论分析有了可靠的依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电测手段不断出现,使一些用常规手段难以测量的问题得以实现,提高测量精度,使人们对复杂流动现象的物理本质有了深刻、更真实、更准确的认识,从而推动了流体力学理论的发展。
压强、流速、流量、温度是流体测量中的几个基本参数。
本章就这几个参数的一些基本测量方法作简单介绍。
§11-2 压力的测量一、概述在流体力学实验中,压力是最基本的测量参数。
许多流体参数如流速、流量、流动损失、阻力、升力等的测量,往往可转化为压力测量的问题。
因此,压力测量的精度往往就影响了许多流体动力特征性实验的结果的精确度。
所以,有必要较为深入地研究测量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因素对压力测量精度的影响。
在流体压力测量时,一般常用相对压强表示。
测量压力的系统或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感压部分:压力感受部分是直接感受流体压力的元件,称为感压器、压力探头或压力探针。
在常规测量中,常用测压孔和各种形状的测压管;在电测或动态测压时,常用各种压力传感器,将所感受的压力变化转化为电信号。
(2)传输部分:利用导管将所感受的压力传到指示器,或者将点信号用导线传送,并对信号进行处理。
(3)指示部分:抱括指示器和记录仪,将传输部分传来的压力或电信号直接指示出来或记录下来。
压力测量装置的选用应根据使用要求,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满足测量要求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种类、型号、量程、精度等级的选择。
第十一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第二节 分子结构与性质

(4)利用 CO 可以合成化工原料 COCl2,COCl2 分子的结构式为
,每
个 COCl2 分子内含有的 σ 键、π 键数目为________。
A.4 个 σ 键
B.2 个 σ 键、2 个 π 键
C.2 个 σ 键、1 个 π 键
D.3 个 σ 键、1 个 π 键
答案:(1)σ 极性 (2)1∶1 (3)30 (4)D
[方法规律] “四方法”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1)根据杂化轨道的空间结构 ①直线形—sp,②平面三角形—sp2,③四面体形—sp3。 (2)根据杂化轨道间的夹角 ①109°28′—sp3,②120°—sp2,③180°—sp。 (3)利用价层电子对数确定三种杂化类型(适用于中心粒子) 2 对—sp 杂化,3 对—sp2 杂化,4 对—sp3 杂化。 (4)根据 σ 键数与孤电子对数(适用于结构式已知的粒子) ①含 C 有机物:2 个 σ —sp,3 个 σ —sp2,4 个 σ —sp3。 ②含 N 化合物:2 个 σ —sp2,3 个 σ —sp3。 ③含 O(S)化合物:2 个 σ —sp3。
(3)实例
杂化轨 杂化轨道 杂化类型
道数目 间夹角
立体构型
实例
sp
2
180°
直线形 BeCl2
sp2
3
120° _平__面__三__角__形__ BF3
sp3
4
109°28′ 四__面__体__形__ CH4
3.配位键和配合物 (1)孤电子对 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 (2)配位键 ①配位键的形成:成键原子一方提供 孤电子对 ,另一方提供空轨道 形成共 价键。 ②配位键的表示:常用“―→”来表示配位键,箭头指向接受孤电子对的 原子。
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会准确计算有机物不饱和度的。
2.学会根据官能团的定性鉴定及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自主学习】:1.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的常用方法是什么?2.测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3.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 A.质谱法B.红外光谱法C.紫外光谱法D.核磁共振氢谱法看课本知道其他方法的作用。
详见课本P109-P1104.准确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最简式实验式结构简式。
5.有机化合物不饱和度计算⑴计算下列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不饱和度CN OHCH3-CH-COOC2H5HOCH2—C C—CH2OHOH⑵不饱和度计算小结【合作探究】:探究一、确定分子式问题1、测定实验式燃烧30.6g医用胶的单体样品,实验测得生成70.4g二氧化碳,19.8g水,2.24L氮气(标准状况),请通过计算确定实验式。
问题2、确定分子式。
由质谱法测定出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3.0,请确定其分子式。
【小结】: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步骤。
【练习】1、直链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90,A分子中碳、氢元素的总质量分数为0.814,其余为氧元素,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问题3、写出下列烃的分子式:⑴相对分子质量为142的烃的分子式为⑵相对分子质量为182的烃的分子式为⑶相对分子质量为246的烃的分子式为【小结】:探究二、确定结构式1、根据以上确定的分子式来计算该样品分子的不饱和度,推断分子中是否有苯环,碳碳双建,碳碳叁键或碳氧双键。
2、用化学方法测定样品分子中的官能团:利用医用胶的单体分别做如下实验:①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棕色溶液褪色,说明分子中有或。
②加入(NH4)2Fe(SO4)2溶液,硫酸及KOH的甲醇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分子中无。
③加入稀碱水溶液并加热,有氨气放出。
说明分子中有。
(资料内容见课本P114)以上现象可以得知该有机物可能具有哪些官能团?由红外光谱图分析,该样品分子中含有—C N、碳碳双键、碳氧双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C4H6O 在UV上230nm由强吸收,所以有以下共 轭结构存在:
O CH3 CH CH C H , CH2 C C CH3 H O CH2 CH C , CH3 O
再配合其它光谱测定其结构。 2. 定量分析,纯度测定 eg:已知肾血液中有一化合物18—OH DOC,用UV测定239nm (ε=15000)的吸光度。l =1 cm,实验测定λmax 处I0 /I = 2。(用 标样测,再在相同条件下测未知物)。求浓度C = ? ∵ log I0/I =εc l ∴ c = logI0/I/εc =log2/15000*1=2.007*10-5 mol/L
∴ 在2500~2700cm-1 有宽峰 (s)
(5)、
O R C OH
分子间氢键
(s)
(6)、铵盐: 2250—2700cm-1
3、(第二组):(1900—2300cm-1)
(1)炔基: R R R (2) Ar (3) Z C eg. O C C C C C C C C X C C H R' R N N Y C O 1950—2400cm-1 2349cm-1 有吸收(干扰) 2100—2140cm-1 2190—2260cm-1 看不到 2260—2290cm-1 2240—2220cm-1 (m) (m) (m) (w)
真空紫外
普通紫外
可见光区
100
200
400
800
• 真空紫外:普遍仪器观察不到,要在真空条件下。 E=609— 300KJ/mol,接近于化学键的能量。
• 普通紫外:氘灯,200—800 nm,普通紫外光谱仪。 • 可见光区:钨丝灯,E=300—151KJ/mol
二、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λmax=252nm, c=2.3201*10-4mol/L(CH3OH), ε= 12300, l=0.2cm
N
N
等能够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孤立官能团叫做发色团。
本身在上述范围内无吸收,但引入后能使发色团的λ max向 长波方向移动。如—NH2,—NR2,—OH,—OR,—X(Cl,Br, I)等,P—π 共轭,红移,同时ε 增大,这类官能团叫助色团。 如: NO NH
2 2
五、紫外光谱的应用
1.
与其它波谱配合使用,测定分子中是否有共轭,是否有 发色团 。 210—250 nm 强吸收 两个共轭双键 260—350 nm 强吸收 三至五个共轭双键 250—300 nm 半强吸收 苯环 250—300 nm 弱吸收 羰基 可见光吸收 nm 强吸收 五个以上的共轭双键 200—750 nm 无吸收 无苯环、非共轭
又如:乙醇中如有微量乙醛,就可以在270—290nm出 现吸收峰, 环己烷中若有苯,则在230—270nm有吸收峰。
3.
测定共轭体系的不同异构体:
H C Ph Ph H C H Ph H
=
C
=C
Ph
λmax=296nm , ε=29000 (E)-1,2二苯乙烯
λmax=280nm , ε=10500
不同的振动方式,有不同的吸收频率。由于整个 分子振动形成的吸收峰通常在1500cm-1 以下, 这些吸收峰对于鉴别官能团意义不大,但作为 整个分子特征却是有用的。所以红外光谱在 1500cm-1 ∼ 625cm-1 的区域,通常称为指纹区 (finger print region )
4、胡克定律:(Hoke)
当电磁波照射化合物分子时,分子可以吸收一部分辐 射能,激发分子中的电子(主要是价电子)跃迁到较 高的能级—紫外可见光谱。 分子吸收了红外光,增加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的能量— 红外光谱。 分子吸收了无线电波,引起分子中某些原子核的自旋 跃迁—核磁共振谱。
一定的有机物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
转动光谱:在远红外与微波区,用途不大(转 动能级的跃迁)。 振动光谱:中红外区,能差大于转动(振动能 级的跃迁)。 电子光谱:可见光与紫外光区,谱线不止一条 ,一般将吸收强度最大的波长作为特征峰标出 (电子能级的变化)。
π * 和n
π * 的跃迁。
logε = 1-2 logε = 2 logε = 4 n n π π* π* π*
280—300nm 约 325 nm 220—250nm
3、芳香族化合物
二苯基多烯,随着共轭 链增长,红移,ε 增大
4、发色基和助色基:
C C C C N , O C , N
C
C
C
O
n电子
π ζ
O CH3CCH2COOC2H5
(2) n
π *(275—295 nm)
但羧酸、酯、酰胺的羰基吸收移向低波段:
O R C OH 205nm R C OR' 205nm O R C N 205nm O R' R
'
O R C SH 219nm
logε
1-2
1-2
~2
~3
这是由于羰基与杂原子共轭,使π 轨道能量降低,使π *轨 道能量升高的缘故。
当:
hν
h νo
E1 (第一振动能)
E0
峰,基本跃迁在红外区域。 红外光能量数值约为1千卡(4.2千焦),UV为100千卡,而一般 化学键键能为100千卡每摩尔,所以UV可引发化学反应,而红外光 一般不会发生引发化学反应。
E = hν = hν 0 时,发生振动的基本跃迁,出现的吸收蜂叫基频
选律:
分子光谱
∴ 吸收光谱可以用来作为鉴定有机物结构的重要依据。
§11.2 紫外光谱(UV) (Ultraviolet Spectra)
一、紫外光谱的产生:
一束光通过有机物时,一定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强,而其 它波长的光不吸收或很弱,这样就可以被记录下来----UV。 紫外光:100—400 nm,可见光:400—780 nm, 远紫外:100—200 nm(O3层空洞) 近紫外:200—400 nm 常用。 跃迁能量高,波长短 外层价电子跃迁--紫外光区域。 跃迁能量低,波长长 * 一般有颜色的化合物,吸收可见光,呈现其光互补色。
但共轭以后,可到200 nm以上。
丁二烯
π* π ζ
丁二烯的π
π * 的跃迁是π 2
217nm
π 3 ,所以
logε = 4
有实际意义的是π
π * 和n
π *的跃迁。
CH CH
n
1、共轭多烯类π
π * 的跃迁。 H
H
共轭链越长,能量差越小,λ max长移(红移)。
2、共轭羰基系统为π
C O O
三、紫外光谱与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1. ζ -ζ *跃迁,200 nm以下
A A B A B B
ζ ζ
*
hv
E1 E0 单线态
E1 E0 三线态
E1 E0
* 紫外光中只有单线态
(singlet,S)
(triplet,T)
2. n 电子跃迁:非键电子,N,O,S,X上的孤电子 (1)n ζ*
ζ
*
π*
>
(Z)- 1,2二苯乙烯
§11.3 红外光谱(IR) (Infrared Spectra)
红外光谱是由分子中成键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所引起的 吸收光谱。分子振动所需能量恰好在红外光谱区。
用处:定性、定量、结构鉴定 红外光:2——30 μ m 已知:ν = c/λ , ∴υ (波数)=ν /c =(c/λ )*(1/c)=1/λ 以透光率= (I/I0) % 为纵坐标(吸收率强度) υ 为横坐标(峰位置)——4000cm-1∼ 400cm-1 波长越短,波数越大;吸收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E=hν = hc/λ )
一、 基本原理
分子的振动方式:
(1)伸缩振动:键长变,键角不变 。 H H H
C 对称 C 不对称 H
(2)弯曲振动:键长不变,键角变。
H C 摇摆 H H C 剪切振动 H H C 面外摇摆 H H C 扭曲振动 H
一、 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是由分子中成键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光 谱。分子振动所需能量恰好在红外光谱区。
π *轨道能量升高,n→π * 能量增大。
ζ
*
ζ
*
π* n π
酮
π* n π
酯
ζ
ζ
据此可鉴别醛,酮。区分酸,酯,酰胺,而IR中,C=O在 1710 cm-1 都有吸收。
3. π π * 跃迁 孤立的π π * 跃迁,也在远紫外区,意义不大。 eg. CH2 = CH2 π
ζ
乙烯
*
π*
162nm
ζ* π4 π3 π2 π1 ζ
IR:要求分子在跃迁过程中有偶极距的改变,才是红外可见的。 δ+ δeg: H Cl 但: R C C R Δμ = 0
H R
R H
R C C H
R C C H
都是红外不可见的 Δμ = 0
Δ μ ≠0 则为红外可见的 对于IR不可见的分子,可用 拉曼光谱鉴定。
一个复杂结构的分子可以有不同的振动方式。 有些振动是来自分子局部的键或官能团。这些 局部的振动,对于官能团的测定是最有用的。 如上述(-CH2-),它可以有六种不同的振动方式。
(
a)
R
H N H
H R'
有对称和不对称两种伸展方式) 有双峰于3500—3300cm-1 在3500—3300cm-1
R' N R ''
O
b)
R
N
单峰
c) 三取代
R
无N—H键,无吸收
O NH 2 ,R C NHR , R C O NR 2
酰胺同理
R
C
但酰胺有
O C
(3)、C—H 有关)
C C H
υ 为横坐标(峰位置)——4000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