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三首
三年级望天门山古诗三首

三年级望天门山古诗三首
1.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江水奔腾,冲破天门山的壮观景象;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则描绘了江水在天门山脚下回旋激荡的情景。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则将天门山的雄奇和江水的壮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高远、豁达的意境。
2.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情。
诗中运用了夸张和奇想的手法,描绘了江水奔流、舟行如飞的景象,以及两岸猿声不断、轻舟飞逝的场景,展示了诗人豁达、豪放的性格。
3.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展示了西湖的美丽和变幻无常。
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西湖在晴天时的水光潋滟和在雨天时的山色空蒙,表现出西湖的美丽多姿。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年级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三年级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原诗:《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三、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和美学素养。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年级语文学习中的三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吧!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令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思考引发共鸣。
李白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读起来,仿佛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下,诗人孤独而深沉的倚窗思乡的情景。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
诗人通过描绘山河壮美的景色,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3. 《江南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名篇。
诗人以巧妙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可以闻到清新的春风,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好。
三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和模仿,培养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同时,老师们也可以结合一些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创作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之,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自由驰骋。
希望大家在三年级语文学习中能够深入领略古诗的魅力,体验语言的美妙和思想的深远。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段美妙的旅程吧!。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赠刘景文》、《山行》。
1、《望天门山》唐・李白
诗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全文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主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2、《赠刘景文》宋·苏轼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全文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主题: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表达了作者对处窘境
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3、《山行》唐・杜牧
诗意: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全文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主题:这首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十二课古诗三首

十二课古诗三首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甜醒来。
次句写春鸟的叫声,春天到了,小鸟在欢快地叫唤着,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后两句写回忆昨夜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心想不知道又有多少花朵凋落了。
诗人惜春爱花,对春天的美好事物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音。
三、《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村春景图,同时也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活泼可爱。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勃勃生机。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六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为祖国感到自豪。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内容描述了作者李白在船上远望天门山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诗中描绘了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名篇。
诗人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与同僚们在西湖上饮酒赏景,正值初晴后雨的天气,湖面波光粼粼,山色如洗。
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湖上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
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秋色,湖面平静如镜,山色翠绿如玉,景象清幽秀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优美。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祖国山河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古诗三首
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 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 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 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 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三首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佳作欣赏
返回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佳作欣赏
返回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佳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