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无;林晓曦
【期刊名称】《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年(卷),期】2024(20)1
【摘要】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统称为Vascular anomalies,涵盖近百种疾病,包含颅外/周围血管起源的良恶性肿瘤和各类血管/淋巴管畸形,及未分类疾病。

疾病间存在共性,但诊断和鉴别标准也在不断变更,需要个性化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尽管针对其中某一类型,国内外都在推出共识或者指南,但更多疾病研究还处于初期,缺乏高证据等级的研究结果来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由整形外科、儿科/儿外科、介入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手外科、激光医学、放射科、超声科、理疗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科专家团队完成,兼顾了国内外进展和特色治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多学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注册
号:PREPARE-2024CN126。

【总页数】50页(P1-50)
【作者】无;林晓曦
【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脉管畸形学组;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2.2
【相关文献】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
2.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
3.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
4.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基础与临床
5.中国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④要是患者出现严重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呕吐, 应该马上停顿输入rtPA,急诊复查头颅CT。
⑤前2个小时内应该每15分钟测血压,6小时内每30分钟 测血压,今后每小时测血压,直至二十四小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6页
⑥要是曾经有收缩压≥185mmHg或者舒张压 ≥105mmHg,检验血压应该更亲密。使用降压药品以维 持血压在这个范围内,或者低于这个范围。
有报道使用reteplas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nistreplase, 葡激酶等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也有效果,不过均缺乏大样本研究,所以
至尽尚无定论。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9页
3)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另一条路径,已经有一些研
究观察了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安全性、使用药品类型等方 面,不过至今尚无必定结论。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6页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最先证实了卒中患者半暗带区域。氧—15—PET
能够定量检验局部脑灌注和氧消耗,显示局部组织脑血流 (rCBF)下降,氧吸收分数(OEF)增加,氧代谢相对保留。 PET显示半暗带改变有临床应用价值,但PET费用和操作 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者家眷或患者代表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4页
2) 静脉溶栓 (1) 尿激酶 我国有一个随机双盲研究显示使用尿激酶对发病6小时以
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必定效果。使用方法为:发病6 小时内,150万单位,30分钟内静脉点滴。 适应证:年纪小于75岁;发病6小时内;cT排除颅内出血 和与神经功效缺失对应低密度责任病灶;神志清楚或轻度 嗜睡,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血压控制在180/ 100mmHg以下;排除TIA。 禁忌证: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及既 往有上述病史者;体温39°C以上,有意识障碍;有纤溶 禁忌者;全身情况欠佳。

普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封面)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普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封面)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阜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外二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计划、活动考核记录等)普外科疾病诊疗常规(指南)目录:第一节甲状腺疾病(1——4)甲状舌骨囊肿(1)结节性甲状腺肿(1)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甲状腺腺腺瘤(4)甲状腺癌(4)第二节乳腺疾病(6——9)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6)乳腺囊性增生症(7)乳腺纤维瘤(8)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乳腺癌(9)第三节胃、十二指肠疾病(12——13)胃、十二指肠溃疡(12)胃癌(13)第四节肠疾病(16——20)肠梗阻(16)急性阑尾炎(17)急性出血性肠炎(18)结直癌(20)第五节肛门疾病(21——25)痔(21)肛裂(23)肛瘘(24)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5)肛管癌(25)第六节肝脏疾病(26——29)细菌性肝脓肿(26)原发性肝癌(27)肝海绵状血管瘤(29)第七节胆道疾病(30)胆囊息肉样病变(30)胆囊炎、胆囊结石(31)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炎(32)胆管癌和壶腹部癌(34)第八节胰腺疾病(35——36)胰腺癌(35)急性胰腺炎(36)第九节门脉高压与脾脏疾病(38——4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8)血液病脾肿大(40)第十节腹腔与腹壁疾病(41——44)腹部损伤(41)腹部肿块(43)腹腔脓肿(44)第十一节消化道出血(45)上消化道出血(45)第十二节周围血管疾病(47——51)髂骨动脉急性栓塞(4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50)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1)。

血管外科课件PPT课件

血管外科课件PPT课件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 防和处理措施探讨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措施
术后早期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出血
密切观察切口渗血、引流液性状及量,及时 发现并处理出血。
血栓形成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形 成。
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 染发生。
肢体肿胀与疼痛
评估疼痛程度,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疼痛和肿 胀。
技术手段
包括血管造影、超声检查、CT和MRI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
血管外科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手术技 巧和经验,同时还需要掌握先进的医 疗技术和设备,如血管镜、超声刀、 激光等。
治疗手段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等。其中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放手术 和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则包括血管腔 内治疗和血管外治疗等。
微生物学检查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用于 指导抗感染治疗
04
治疗策略与手术操 作技巧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药物种类
01
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
用药时机
02
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策略
副作用与禁忌
03
各类药物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传统开放手术操作要点
手术入路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 路
一组综合征。
02 0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下肢多 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 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
马凡综合征
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特征为四肢、手 指、脚趾细长不匀称,身高明显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 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概述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是医学专业人士在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业标准。

它们基于广泛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确保患者得到一致、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的权威性文件,主要针对特定疾病或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指南通常由专业医学协会、政府机构或医疗机构制定,并基于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证据。

临床诊疗指南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诊断策略:指南会提供关于如何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特定疾病的建议。

这可能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治疗策略:指南会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可能包括药物、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3、随访策略:指南会建议医生在治疗后定期随访患者,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或改善。

4、预防策略:对于某些疾病,指南会提供预防建议,以降低患者患病的风险。

三、操作规范操作规范是关于医疗实践中常规操作的指导和标准。

它们旨在确保所有医护人员都能以一致、安全和有效的方式进行操作。

操作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使用:规范会指导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使用医疗设备,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设备有效运行。

2、药物管理:规范会规定医护人员如何正确地给药、存储和报废药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药物的有效性。

3、感染控制:规范会提供关于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建议,以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4、患者沟通:规范会指导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确保患者理解和接受治疗方案。

5、文件记录:规范会规定医护人员如何准确、完整地记录患者的医疗记录,以确保患者治疗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们确保了所有医护人员都能遵循一致、安全和有效的标准操作,从而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它们还能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降低了医疗事故的风险,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先天性动静脉瘘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先天性动静脉瘘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先天性动静脉瘘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动静脉瘘行保守或手术治疗(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周围静脉压明显升高,静脉血含氧量增高。

2.患肢x线平片可见骨骼增长,增粗。

3.动脉造影显示:患肢动脉主干增粗,血流加快;动脉分支增多,紊乱且呈扭曲状;静脉早期显影。

4.先天性动静脉瘘伴有静脉曲张5.出生后或自幼即出现下肢软组织较肥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并有肢体粗大.增长,皮温升高,多汗等临床表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局限的先天性动静脉痿,手术效果较好。

2.大多数患者为多发性瘘.散在分布,定位困难,而且可以是多支主干动脉与静脉间存在交通,因此手术难以彻底,术后易复发。

当骨骺尚未闭合,双侧下肢长度差异大且有明显跛行者,可考虑作患肢骨骺抑制术。

以胀痛为主要症状者,可使用弹性长袜,以减轻症状。

3.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者,可作溃疡周围静脉剥脱和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以改善局部静脉瘀血,促使溃疡愈合。

个别病情严重的,可根据造影提示,沿主干动脉解剖并结扎动静脉间吻合支,可获得一段时期的症状缓解。

(四)标准住院日为大于20天最长可达60天以上(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先天性动静脉瘘。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1、必须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系列、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动静脉彩超、X线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静脉造影。

静脉血氧检查(七)手术方式选择1.动静脉瘘切除2.动静脉瘘瘘口的近端动脉结扎术3.动静脉瘘的主要动静脉分支结扎术4.动脉内栓塞疗法(八)手术注意事项(1)动静脉瘘较小,周围无粘连时,易于手术,但如瘤样动静脉瘘或合并假性动脉瘤粘连较多时,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髂股动脉急性栓塞【病史采集】1.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

2.患肢疼痛。

3.患肢麻木、感觉异常。

4.足趾活动困难。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皮色及皮温改变。

(2)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4)肢体坏疽表现。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及某些酶学检查。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1)皮肤测温试验。

(2)多普勒超声波。

(3)动脉造影。

【诊断】1.根据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及典型的5 P 特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 )、麻痹(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 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栓塞的部位。

2 .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诊断栓塞位置,其中动脉造影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及静脉回流情况。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及酶学检查可协助进一步追查病因。

[鉴别诊断】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动脉瘤;5.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凡是动脉栓塞的病人,都要经过非手术疗法。

即使要施行取栓术的病人,手术前后经过适当非手术疗法的准备和处理,亦能提高手术疗效。

(1 )绝对卧床,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2)抗凝和祛聚疗法以防止栓塞繁衍;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酹;(3)镇痛、解痉、扩张血管以增进血液供应:鸦片类药物、普鲁卡因、罂粟殓或苯节胺;(4)溶栓疗法:首选尿激酶。

一般为3〜6万单位,每日2次。

2.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证:髂股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除肢体已发生坏疽或腘动脉以远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远段肢体血液供应者外,只要病人全身状况允许都应及早施行取栓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髂股动脉急性栓塞
【病史采集】
1.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

2.患肢疼痛。

3.患肢麻木、感觉异常。

4.足趾活动困难。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皮色及皮温改变。

(2)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4)肢体坏疽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
化、尿常规、尿糖及某些酶学检查。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
(1)皮肤测温试验。

(2)多普勒超声波。

(3)动脉造影。

【诊断】
1.根据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及典型的5“P”特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
(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可明确诊断并可
估计栓塞的部位。

2.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诊断栓塞位置,其中动脉造影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
法,并能了解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及静脉回流情况。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及酶学检查可协助进一步追查病因。

【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4.动脉瘤;
5.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凡是动脉栓塞的病人,都要经过非手术疗法。

即使要施行取栓术的病人,手
术前后经过适当非手术疗法的准备和处理,亦能提高手术疗效。

(1)绝对卧床,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
(2)抗凝和祛聚疗法以防止栓塞繁衍;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
(3)镇痛、解痉、扩张血管以增进血液供应:鸦片类药物、普鲁卡因、罂粟硷或苯苄胺;
(4)溶栓疗法:首选尿激酶。

一般为3~6万单位,每日2次。

2.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髂股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除肢体已发生坏疽或腘动脉以远已建立良好的侧
支循环,足以维持远段肢体血液供应者外,只要病人全身状况允许都应及早施行取栓术。

(2)手术方法:
1)首选Fogarty导管取栓术;
2)动脉切开取栓术;
3)协同性手术:清除伴发的静脉血栓、筋膜切开减压术;
4)截肢术。

【疗效标准】
1.治愈:5P症状消失、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再通。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史采集】
1.诱发因素:产后、手术后、外伤、晚期肿瘤、长期卧床;
2.发病情况及持续时间;
3.患肢疼痛性质及程度;
4.发热、脉搏加快。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患肢疼痛及压痛。

(2)患肢浅静脉曲张。

(3)患肢肿胀、甚至股青肿。

(4)血栓部位压痛或扪及条索状物,尤其注意股三角区。

(5)足靴区皮肤有无营养性改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
化、尿常规、尿糖。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多普勒超声波下肢深静脉检查。

(2)下肢深静脉造影。

【诊断】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并了解病变范围。

【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