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9太室埙、韶埙新探

合集下载

李公麟诗词全集

李公麟诗词全集

李公麟诗词【李公麟简介】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

字伯时,号龙眠居士。

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李龙眠既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

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和邓慎思重九考罢试卷书呈同院诸公二首·其一》吁俊天畿合辟雍,愧将瓦釜缀黄钟。

听穷一一竽无滥,拨遍磷磷玉似逢。

龟列春庭先壤奠,龙飞天路得云从。

吾曹莫念拘萦久,求称公朝庆赏浓。

《和余樗年试院即事呈诸公》盍簪闻善若江河,帘幕疏閒笑语过。

月照飞笺穿户绮,风生挥麈动衣罗。

已张英彀收三俊,更赋离骚续九歌。

凉夜沉沉清不寐,空庭无奈叶声何。

《和邓慎思初入试院》敕使书囊问队行,聚星深馆粲诸英。

云随襟袖来蓬岛,香散房栊宿化城。

振鹭充庭天有幕,珊瑚入网海无声。

范模一世尊先觉,况此提平慰后生。

《和邓慎思重九考罢试卷书呈同院诸公二首·其二》鞅掌栖迟一亩宫,愤听更柝及晨钟。

黄华慰眼祗尔许,绿蚁于人亦漫逢。

几日囊篇赓不逮,三时庭步笑相从。

近来寻却家山梦,投枕和衣睡更浓。

《四时乐·其二·夏》火云蔽日当空浮。

田头耨草汗欲流。

绿竹人寂鸟声休。

暂来歇午乘清幽。

山妻送饷扇遮头。

《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其三》寄栖容幕燕,覆节等醯鸡。

欲雨风多北,穷秋日易西。

官书便夜读,家报索亲题。

早晚骖騑入,重门坼印泥。

《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其一》锁寂身如隐,幽清物向齐。

忘忧经露菊,苏肺到霜梨。

白发知谈笑,朱签历品题。

贤书天下望,鹊喜遍深闺。

《赠蔡天启》上溯虞姒亦易尔,下者始置周秦间。

喜添男孙的七律诗

喜添男孙的七律诗

喜添男孙的七律诗《贺人生孙》作者:卓田(宋)诗文:兰荪秀茁谢庭初,善积五教庆有余。

此子异时□跨灶,乃翁今日验弃闾。

怀中玉燕梦符说,天上石麟祥应徐。

未得踵门索啼看,先投林甫弄麞书。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作者:苏轼(宋)诗文: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贺徐提管可大得子》作者:何梦桂(宋)诗文:四十生儿得宁馨,试教啼看是真英。

五文凤自云间落,一角麟从天上生。

积善家应长孙子,读书种定作公卿。

他年大耋还推子,谩道同年我是兄。

《贺舍弟新得子》作者:李刘(宋)诗文:早来乾鹊鸣檐楹,报我庭阶玉树生。

告白祖宗知积善,喧传奴婢总欢声。

远增阿大中郎喜,足想殊常散骑情。

点校六经留汝读,吾家元不蓄金籯。

《贺陈正之得男》作者:方回(宋)诗文:初喜明珠入掌中,良由善念与天通。

吉祥预报长庚梦,福德应临长子宫。

急写贺书端不错,滥叨佳集顾何功。

此诗特为高门庆,大似麟经记鲁同。

《贺周子问得子》作者:项安世(宋)诗文:旬时织女渡银潢,付与天孙紫锦囊。

又向素娥圆满后,悬知丹桂异时香。

金鱼玉带传家旧,犀果银钱照坐光。

鹤发含饴天下乐,百年重庆侍高堂。

《贺赵宰夫美任生子》作者:姚勉(宋)1. ◦ ◦2. ◦ ◦3. ◦ ◦4. ◦ ◦5. ◦ ◦6. ◦ ◦7. ◦诗文:赵侯德与甘棠种,制邑三年民善颂。

玉皇有诏趣归班,一夜长庚来入梦。

丰江罗峰神秀夺,龙泉太阿光芒动。

玉女擎香龙吐水,慈云亲抱麒麟送。

怀玉仙人秀眉目,披羽笑出蓬莱洞。

奇骨峥嵘千里骏,异采缤纷九苞凤。

人生有子万事足,又值朝天欲飞鞚。

骊珠在掌凫,庆事方新殊渥重。

周公为父伯禽子,清庙明堂要梁栋。

长成传取魁衣钵,天生奇材须大用。

此儿见说骨已异,壮气冲天摇螮蝀。

我识英物试使啼,他日定当磐石宋。

《贺李宪校书生子》作者:王子俊(宋)诗文:乃翁学海深无底,材如莫耶淬清水。

天教乞与玉麒麟,拍手欢呼为公喜。

埙 古诗词

埙 古诗词

埙古诗词1.埙篪鸣自合,金石莹逾新。

——唐·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2.金玉本高价,埙篪终易谐。

——唐·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3.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

——唐·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4.鸿雁翻秋影,埙篪和笑声。

——宋·张元干《南歌子》5.宫徵不独运,埙篪自相寻。

——唐·刘禹锡《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6.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宋·苏辙《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7.攒杂啾嚄沸篪埙,彤幢绛旃紫纛幡。

——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8.一瓢俱好学,伯仲吹篪埙。

——北宋·黄庭坚《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9.以诗互埙箎,笑语逐飞觞。

——宋·白玉蟾《丹丘同王茶干李县尉高会》10.戾不殊冰炭,和不侔埙篪。

——宋·邵雍《观棋大吟》11.谁背如水火,谁同若埙篪。

——唐·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12.连华得琼玖,合奏发埙篪。

——唐·汤悦《鼎臣学士侍郎、楚金舍人学士以再伤…成四十字陈谢》13.沙屿扫粉墨,松竹调埙篪。

——唐·皮日休《太湖诗·销夏湾》14.攀条感花萼,和曲许埙篪。

——唐·徐铉《太傅相公以庭梅二篇许舍弟同赋再迂藻思…庶申感谢》15.南宫清深禁闱密,唱和有类吹埙篪。

——唐·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16.老夫梳白头,潘何埙篪集。

——北宋·黄庭坚《宿黄州观音院钟楼上》17.愿荐埙篪曲,相将学玉箫。

——唐·刘禹锡《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18.同游翰墨场,和乐埙篪然。

——唐·刘禹锡《奉酬湖州崔郎中见寄五韵》19.迢递山水隔,何由应埙篪。

——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20.对床风雨人皆有,协韵埙箎我独无。

——宋·白玉蟾《和主簿家兄赠别韵》21.荣联花萼诗难和,乐助埙篪酒易醺。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名句100句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名句100句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名句100句1、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

——陈造《招郑良佐》2、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莫东篱湿露华》3、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司空图《重阳阻雨》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文森《九日》5、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6、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7、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

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九日雨中》8、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9、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丁巳重阳》10、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

——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1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12、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13、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14、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赵时春《原州九日》15、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杜甫《九日寄岑参》1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17、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耿湋《九日》18、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

——张可久《风入松·九日》19、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醉花荫》20、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21、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重阳日酬李观》22、重阳试新酿,谓子当不速。

——苏辙《次韵王巩见赠》23、他日秋花媚重九,清香知自故人来。

——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二首·吕园未肯轻沽我》24、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写婴儿的诗句

写婴儿的诗句

写婴儿的诗句1.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王安石《张良·留侯美好如妇人》2.莹灵声韵明眸,正觑婴儿,兑方骑虎。

——王哲《黄莺儿·心中真性修行主》3.婴儿日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

——吕洞宾《七言》4.我闻皇穹大德在生育,爱养万物同婴儿。

——李覯《闵雨诗》5.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韩偓《八月六日作四首》6.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韦庄《秦妇吟》7.旅馆将分被,婴儿共洒巾。

——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走笔依韵》8.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刘禹锡《白太守行》9.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

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10.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11.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

——孟郊《偷诗》12.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

——高适《题尉迟将军新庙》13.声音咽哕若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

——司空曙《杜鹃行》14.我识婴儿意,何须待佩觿。

——皎然《潘丞孩子》15.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权德舆《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16.欢娱非老大,成长是婴儿。

——张祜《喜王子载话旧》17.种薤煮白石,旨趣如婴儿。

——贯休《古意九首》18.婴儿只恋阳中母,姹女须朝顶上尊。

——吕洞宾《七言》19.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

——吕洞宾《敲爻歌》20.火中姹女正含娇,回观水底婴儿俏。

——吕洞宾《谷神歌》21.婴儿姹女见黄婆,儿女相逢两意和。

——吕洞宾《谷神歌》22.脱却青衣露素体,婴儿领入重帏里。

——吕洞宾《谷神歌》23.或名龙,或名虎,或号婴儿并姹女。

——吕洞宾《鄂渚悟道歌》24.老氏自此号婴儿,火候九年都经过。

——吕洞宾《窑头坯歌》25.腹内婴儿养已成,且居廛市暂娱情。

——吕洞宾《崔中举进士游岳阳遇真人录沁园春词诘其姓名…留诗于壁》26.着白接{上四下离}麾猛将,坑红衲袄等婴儿。

文明的古诗词

文明的古诗词

文明的古诗词1.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刘慎虚《寄阎防》2.天下文明仰龙见,胸中韬略困鹰杨。

——陈普《忆昔》3.文明烛无疆,煌煌中天衢。

——李廌《送霍子侔还都》4.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贯休《寄怀楚和尚二首》5.闭藏浊世如有待,开眼今日观文明。

——宋京《礼殿(原注:蜀事补亡)》6.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刘商《金井歌》7.天启文明泰运兴,汉庭来召鲁诸生。

——梅尧臣《送贡仲章之燕》8.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李贺《感讽五首》9.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白居易《偶然二首》10.玄功致海晏,锡宴表文明。

——韦应物《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11.梵文明处译,禅衲暖时缝。

——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12.帝出于震,文明始敷。

——皎然《讲古文联句》13.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王建《送薛蔓应举》14.春藻下中天,湛恩阐文明。

——权德舆《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赐百寮追赏因书所怀》15.两上东堂不见春,文明重去有谁亲。

——齐己《送相里秀才赴举》16.知恋文明在,来寻江汉来。

——齐己《答知己自阙下寄书》17.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齐己《送孙凤秀才赴举》18.贞信发天姿,文明叶邦选。

——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19.贱士敢知言,成颂文明代。

——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20.余生落其下,亦值文明时。

——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21.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22.书阁移年岁,文明难复辞。

——张说《送乔安邑备》23.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

——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24.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

——汪遵《项亭》25.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皇甫松《古松感兴》26.万物皆相见,文明午日中。

——方回《后天易吟三十首·万物皆相见》27.文明应奎壁,杲杲白日临。

天籁之音诗句七绝

天籁之音诗句七绝

天籁之音诗句七绝1.阴晴一日肯四时,天籁壑深虚自响。

——邓谏从《题巫山瞻华亭》2.天籁侵晨占少女,雨师连夜檄玄冥。

——范成大《三次喜雨诗韵少伸嘉颂》3.天籁无声随物应,阳春有脚从中入。

——宋·李曾伯《满江红》4.星郎高韵凌云烟,天籁唤归酌流泉。

——邓肃《题吹衣亭》5.天籁吟风社燕归,渚莲香老碧苔肥。

——唐·和凝《宫词百首》6.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环常听步虚声。

——苏轼《瑞金东明观》7.筇枝拄到峰头阁,天籁都归十八公。

——薛绍彭《经行三首》8.天籁鸣风异丝木,昼夜锵金戛球玉。

——周必大《永新谈汉卿…用诚斋…意而推广之》9.惟能应变不囿物,天籁自与人心俱。

——苏颂《陈和叔内翰…以相示…诗以纪其事》10.正欣夜久沉天籁,尤喜空明郁帝青。

——楼钥《夜坐》11.非筝非竽发天籁,不湍不濑含风漪。

——卫宗武《新暑赋西轩竹》12.铜瓶火暖鸣天籁,宝鼎香残拂岫云。

——王谌《友人招饮》13.一尊放意受天籁,万累回头真土苴。

——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14.非聪何以闻天籁,有畀终须辨国香。

——度正《正伏承泽深…正生朝…篇辄次元韵》15.耳边为爱闻天籁,故约游缰缓缓行。

——赵孟坚《九里松马上作》16.语馀百响入天籁,众奇引步轻翩翻。

——唐·刘禹锡《唐侍御寄游…中丞姚…和见征继作》17.一夜杉松响天籁,满空疑是奏云环。

——文同《宿斗山奉真宫》18.府公牙颊着天籁,吮漱渖武鸣咸池。

——陈造《帅寄诗再次韵》19.八风自转成天籁,五纬更调祚有年。

——陈棣《代上时相生辰》20.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後山光入酒杯。

——欧阳修《游石子涧》21.一登天籁亭前望,黄鹤未归春雨寒。

——白玉蟾《快活歌二首》22.山掩豩光龙脊断,谷传天籁虎风凉。

——李新《题明远轩》23.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唐·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24.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赵瞻《子夏山》25.四塞风沈天籁寂,半庭月冷市尘赊。

描述北京什刹海鼓楼的诗句

描述北京什刹海鼓楼的诗句

描述北京什刹海鼓楼的诗句1.鼓楼岩下人如玉,说与渔郎仔细寻。

——陈普《咏史下·朱文公》2.绮罗樽俎诸宾醉,箫鼓楼台九陌晴。

——陈造《次韵杨帅留客赏雪二首·园林花絮忽冥冥》3.月白霓裳殿,风干羯鼓楼。

——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4.高怀不是爱山行,钟鼓楼高有宿盟。

——陈著《龄叟得稼山好语因赞之》5.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苏轼《骊山》6.废鼓楼前蔓草多,夕阳骑马下坡陀。

——文征明《吊伪周故址(戊午)》7.鼓楼岩下一声笛,惊落梧桐飞起秋。

——白玉蟾《九曲櫂歌十首·几点沙鸥泛碧流》8.禁鼓楼头第一敲,弯弯新月上林梢。

——王禹偁《新月》9.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张继《华清宫》10.机岩学馆第传授,鼓楼石床知有无。

——洪迈《赴建安守泛舟游九曲》11.神仙蜕骨鼓楼山,一去丹霄更不还。

——欧阳光祖《和朱元晦九曲櫂歌·神仙蜕骨鼓楼山》12.鼓楼冈下路高低,处处萝墙映竹畦。

——李流芳《送汪伯昭游白门伯昭将自京口至栖霞寺因忆旧·鼓楼冈下路高低》13.火烟亭馆春多少,钟鼓楼台夜几更。

——吕定《金陵旅夜》14.桔槔亭古荒秋草,钟鼓楼高送夕阳。

——李东阳《九日和谢于乔韵》15.朝来整笏趋朝地,钟鼓楼高月未沈。

——李东阳《地震斋居国贤侍郎以诗来自通州次韵一首》16.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白居易《紫薇花》17.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白居易《直中书省》18.鼓楼冈上旧坟头,又有山灵献寝邱。

——陶梦桂《先茔之左得生圹喜而示儿》19.醉听鼓楼声已远,幔亭环佩响珊珊。

——石建见《集峰名》20.鼓楼岩下鼓楼开,举世邯郸梦未回。

——叶梦鼎《武夷鼓楼岩》21.沈香火底鳌山柱,翠幕星前羯鼓楼。

——吕诚《越楼观灯》22.翻经台畔一灯寂,挝鼓楼前双杵悲。

——器封《寄田子艺》23.戍鼓楼船且未休,石城淮浦忆前游。

——王闿运《忆江淮旧游送薛福保还无锡》24.羽骑传呼催返驾,钟鼓楼前已三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室埙、韶埙新探
方建军
天津音乐学院
“太室埙”和“韶埙”,是两种有铭文的陶埙,常被中国古代音乐史著述所称引,为这方面读者所习知。

1916年,罗振玉先生在《金泥石屑》中最早著录了这两种陶埙的铭文拓本,其中有同铭太室埙六件,韶埙三件,以及不同铭的韶埙一件1。

之后,一些古器物图录及古陶文汇编等书籍均有转录。

1980年,于省吾先生撰文,称其友人另赠太室埙和韶埙铭拓各一,并谓此二埙传出山东青州2。

1981年,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引用这两种陶埙,并断其时代为西周3。

1994年和1996年,李纯一先生的《先秦音乐史》和《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二书均有论述,所引二埙乃故宫博物院藏品,李先生断其时代为春秋或东周4。

自1996年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陆续出版,从其中的《北京卷》、《上海卷》和《山东卷》可知,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藏有太室埙和韶埙各一件,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太室埙六件,均系个人捐赠,山东省博物馆所藏传出山东临淄。

《北京卷》断其为周代制品5,其余二卷都断其为战国时物6。

由此可见这两种陶埙的影响。

2008年夏,蒙山东省博物馆王之厚等先生的帮助,我有机会赴该馆对六件太室埙详加观察,并试行吹奏测音。

今结合故宫和上博所藏太室埙和韶埙,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写出,以就教于大家。

山东所藏太室埙,为泥质灰陶,外观呈灰黄色,捏制。

形似长卵,上端较尖,下端为小平底。

吹孔有前后对开的V形凹口,共有五个指孔,前三后二,前面三孔按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为上下纵列。

这六件太室埙,较大的一件已残破,其余五件大小略有不同,通高在9—10厘米之间。

埙的下腹部钤印阴刻铭文七字,字体和行款皆同,用今字写下:
令司乐作太室埙。

故宫和上博所藏太室埙,形制和铭文与山东所藏全同,惟尺寸略大一些。

据我的考察测音,这些太室埙甚为可疑,不能作为实用的乐器。

太室埙最为可疑之处,是它那前后对开有V形凹口的吹孔,这种吹孔不见于迄今考古发现的先秦埙。

考古发现的先秦埙,都是圆形或椭圆形吹孔,而太室埙的吹孔,由于前后均有凹口,故极难吹出声音。

据我反复试吹,山东所藏六件太室埙,一件残损不能吹奏,一件勉强可以吹出筒音(全闭指孔),剩下的无一能够吹响。

我们知道,埙的吹孔做成圆形或椭圆形,为的是便于通过气流激发边棱而发音。

洞箫类竖吹管乐器,只是在吹孔端朝向指孔的一面,挖成一个U形或V形凹口,形成口风,以便吹奏发音,但它与太室埙两面均有V形凹口的吹孔殊不相侔。

太室埙这种吹孔,由于两面开有凹口,所以无法集中气流来激发边棱发音。

《上海卷》的编者也曾对太室埙测音,但结果是“较难吹响”7。

仅此一项,即可判定太室埙为非实用乐器。

宋代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五绘制的“古埙”及“今埙”(即宋代埙)线图,吹孔为两面呈V形的凹口8。

宋代陈旸《乐书》卷一一五所绘埙图,如“大埙”(按陈氏注明为“古埙”)和“小埙”,吹孔也是如此9。

但考古发现的先秦埙,以及传世的明清两代埙,均无这样的吹孔。

这种无法吹出声音的V形埙孔,出现于聂、陈二书的附图,应为当时绘图不确所致。

实际上,这两部书所绘古乐器图,有不少都与考古发现的乐器实物不合,在此不能详论。

太室埙的指孔设计有些非同寻常。

它的前面三孔,并非商周埙常见的倒品字形排列,而是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也非商周埙平行一字排开,而是上下纵列。

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春秋中期陶埙10,有三或四个指孔,但均非品字形排列。

新郑热电厂和土地局东周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陶埙11,只有两个指孔,但为平行横排。

山东章丘女郎山墓葬出土的战国时期陶埙12,有四个指孔,前面二孔上下斜开,犹如倒品字的上口和一个下口,后面二孔也为平行横排。

太室埙的指孔位置设计,虽然于演奏并无大碍,但毕竟不像商周埙那样指法自然。

太室埙的铭文也有疑点。

先秦“太”字均写为“大”,但细审太室埙之“大”字,下有一折横,十分乖异。

太室埙的“室”字,“至”的上半为一个角朝上的三角形;但《金文编》第四版所收室字,“至”的上半却都是一个角朝下的三角
形13。

“室”字,《上海卷》释为“宰”。

查《金文编》,“宰”字下半出头,与“室”字下半不出头显异,故此字不能释为“宰”。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上海卷》之所以释此字为“宰”,恐怕也反映出对释其为“室”的疑问。

太室埙之“埙”字反书,从土,从员。

埙字《说文》所无,甲骨文、金文未见。

查《金文编》从员从贝诸字,与太室埙之员旁或贝旁均不相同。

上面已说过,太室埙为捏制,这与考古发现的商周埙多为轮制者不同。

捏制的埙,其形制一定不如轮制埙规整,表面也不如轮制埙光平。

作为专用于太室的祭祀乐器,其制作不应如此粗陋。

综合几方面因素,使我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太室埙不仅无法吹奏,而且疑为伪作。

韶埙的情况则与太室埙有所不同。

上博所藏韶埙,为泥质灰陶,外观呈灰黄色,表面较光平,但有刮削痕迹。

制作较为规范,外形似蛋,上尖下大,腹部较鼓,吹孔为椭圆形。

埙体有五个指孔,前三后二,前面三孔按倒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与太室埙相同,为上下纵列。

通高9.7厘米。

埙的下腹部钤印铭文四字,以今字写出:
令作韶埙。

这件埙的外形与前述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葬所出埙较为相似,但指孔数及排列方式有异。

韶埙的前面三个指孔,排列方式与商周埙相同,但两个食指孔位偏上。

上博韶埙的吹孔为椭圆形,没有两面对开的V形凹口,无疑可以吹奏。

《上海卷》的编者对其进行了测音,据已公布的数据,可以构成徵—宫—商—角—清角—徵音阶结构14。

韶埙的韶字,由于省吾先生释出。

所谓韶埙,即用于演奏韶乐之埙。

埙字右旁下的“贝”字,与太室埙构形不同,而见于《金文编》贝字及从贝之字。

综合起来考虑,上博所藏韶埙应为出土品。

如果考虑到韶埙传出山东青州(古齐地),以及孔子(春秋时人)曾在齐国听到过《韶》乐的情事15,似可将上博韶埙的时代估计为东周时期。

然而,由于这件埙为非发掘品,并且目前尚无足够的两周陶埙可资对比,所以上博韶埙的确切时代仍难断定。

故宫所藏韶埙略有残裂,泥质灰陶,捏制,外观呈灰黄色。

外形似秤锤,上
锐下丰,平底,吹孔象太室埙那样,有前后对开的V形凹口。

埙体开设五个指孔,前三后二,前面三孔呈倒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为上下纵列。

通高9厘米。

埙的下腹部钤印铭文四字,与上博韶埙铭文相同。

但是,与上博韶埙相比,故宫韶埙表面不平整,底部较大,前面三个指孔的分布偏向埙体下部。

它那前后对开的V形吹孔,很难吹奏发音。

从此而看,故宫韶埙应非实用乐器,甚至也应疑伪。

注释:
1罗振玉:《金泥石屑》,卷下,景石印本,1916年。

2于省吾:《论语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404—405页;李纯一先生《先秦音乐史》(修订版)对此二埙续有称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41—142页)。

5袁荃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6马承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24—125页;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7马承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24页。

8聂崇义:《三礼图集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9陈旸:《乐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彩版三四,图版八八、九八。

11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24—25页。

12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13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14同7,第125页。

15《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本文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