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谬误_人生故事

合集下载

合成谬误原理

合成谬误原理

合成谬误原理
《Synthetic Fallacy Principle》
一、定义
合成谬误(也称综合谬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具有逻辑联系的声明,由于这些不同的声明被被归为一个声明而产生的逻辑错误。

二、谬误形式
合成谬误的最常见的形式是“推理陷阱”,在这种推理陷阱中,
发起者将一系列不完全相关的主题作为一个整体对抗。

例如,发起者可能会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少睡时间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暗示它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要保持健康,就要少睡觉,但这里的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并不能推理出任何关系,反而会使读者误解两者的关系,从而陷入谬误。

三、合成谬误的危害
当人们在阅读或讨论某种观点时,接受合成谬误可能会导致无效或错误的观点。

同时,如果被接受合成谬误的观点作为某种行为的原因,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也会损害人们的正确判断力。

因此,了解并妥善处理合成谬误非常重要。

- 1 -。

合成谬误出现的原因。 -回复

合成谬误出现的原因。 -回复

合成谬误出现的原因。

-回复什么是合成谬误合成谬误是一种逻辑思维错误,它涉及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观点或概念合并成一个,而不加以区分。

这种错误的根源往往来自于混淆相关概念之间的差异,或者是出于简化复杂事物的需要,从而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合成谬误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也可能在公共舆论、新闻报道、政治辩论等领域中变得尤为突出。

了解合成谬误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原因一:陷入二元思维合成谬误的一种常见原因是人们常常陷入二元思维的陷阱。

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或多元的观点时,我们倾向于将事物简化为两个对立的极端观点之间的对比。

这种二元思维的倾向使我们更容易将观点合并成一个整体,而忽略了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

例如,假设有一个争议性的政策问题,一方认为应该全力支持该政策,另一方则坚决反对。

然而,这种二元思维的陷阱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将支持该政策的人与反对该政策的人合并成一个整体,忽略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不同的观点。

原因二:忽略复杂性和多样性合成谬误还可能在面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时发生。

人们往往倾向于简化复杂的现实,并将其归结为单一的标准或模式。

这种简化过程往往会导致忽略掉现实中存在的多元性和细微差别,进而将观点合并成一个整体。

举个例子,某个社会问题可能具有多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贫困、教育不均等。

然而,为了简化问题,人们可能会将所有原因和因素都归结为一个单一的观点,如政府的失职。

这种简化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其他潜在的原因和因素,从而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合并为一个整体。

原因三:信息获取的不足信息获取的不足也是导致合成谬误的一个常见原因。

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受限于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和质量。

当我们缺乏充分的信息或只接触到一部分信息时,我们可能会形成不完整的观点,并做出错误的合并。

在信息获取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只能接触到一种特定的观点或立场,而忽略了其他观点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很容易将信息和观点合并,并形成一个不完整或甚至错误的观点。

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例子
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成了人上 人,但家家都这么做,却无法如愿。合成谬误是缺 乏创造性和缺乏开拓性的表现,它会造成重复生产、 资源浪费、供求单一。但合成谬误也是市场自我调 节的一种表现,平衡着供求和价格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中有三种经典理论模型都揭示了该问 题。
揭示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概念: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萨缪尔森提 出来的。意即,它是一种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 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 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十 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 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 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揭示合成谬误
公地选择理论之囚徒困境
•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
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有选择:或供出他的同伙, 或保持沉默。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 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规定: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告发 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 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 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 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
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 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 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 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 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 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 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 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 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 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 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24种常见逻辑谬误

24种常见逻辑谬误

第一•条: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

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

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

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

相干谬误

相干谬误

相干谬误1. 以人为据谬误刘君是某大学哲学系的学生 , 这天吃晚饭时 , 他还捧着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着。

室友王彬走过来 , 拍了拍他的肩膀 , 问道 :‚看什么书呢? 这么入迷‛‚是你呀! 我看的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刘君抬起头来回答说。

‚尼采写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 难道你不知道尼采是患精神病死于精神病院的吗? 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 , 能说出什么有价值的话 , 不过是一些胡言乱语罢了。

‛王彬不屑一顾地说。

王彬认为 , 尼采写的东西只是一些胡言乱语,其理由就是尼采晚年患有精神病并死于精神病院。

王彬可能从未读过尼采的作品, 根本不知道尼采在书中都说了些什么, 只是了解到他患过精神病, 就由此作出推断。

然而, 尼采晚年患有精神病与评价他患精神病前的著作是不相干的, 王彬犯了因人废言谬误。

因人废言谬误是以人为据谬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依据某人有某种缺点或毛病, 从而推断他说的话是假的,是不可信的。

王彬所作的推理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推理的结构是:P是A说的A 有某缺点所以 ,P 是假的在日常生活中 , 好人身攻击、不讲道理的人最易犯这种谬误。

如:“瞧你那模样 , 根本不配穿我卖的衣服 , 还说我卖的衣服质量不好。

”“他长得呆头呆脑的 , 还能提出什么好建议 !”“别信他的话 , 他过去偷过东西。

”因人废言谬误还有可能是根据某人所处的特殊身份,来否认某人与其身份有关的言论。

假定有人说 :“别相信张教师所提出的教师工资应随着物价上涨而提高的意见,作为一名教师, 他当然希望增加教师的工资。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因人废言谬误。

因为他没有提出否认教师意见的有力理由, 只因为提出意见的人是一名教师, 就推断他的话是不可信的。

俗话说 , 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 , 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 , 倘若能由某人有缺点就推断他的话是不可信的 , 那么就没有人的话是可信的了 , 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另外, 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中, 并且是具有某种身份的人, 对自己所生活的那一特定环境最为了解 , 因而也最有发言权, 仅因其本人的身份或所处的环境就推断他所作的陈述是虚假的, 这也是没有道理的。

“合成谬误”与

“合成谬误”与

李仁君-“分解谬误”与“整体改革”[ 来源: - ] 2007-10-22 9:31:00萨缪尔森提出了“合成谬误”,即“对于部分来说是对的事情,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一判断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

这里相应地提出“分解谬误”,即“将一个问题的整体分解为几个局部,虽然可以使问题简化,但往往会造成谬误”。

这就如盲人摸象。

四个盲人不能目睹大象的全貌,只能通过摸象来感知。

这种通过由整体到局部的分解虽然让盲人感知了大象,但却难免以偏概全。

摸了象身的盲人认定大象原来像一堵墙,摸了象牙的盲人坚信大象像圆滑的棍子,摸着象腿的盲人坚持大象像柱子,而摸着象尾的盲人则声称大象像根粗绳子。

而实际上,对大象的全面感知必须把四个盲人的感知加以合成才能形成。

通过分解使问题得以简化这一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最先体现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分工”作为讨论的开篇,并将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或者说国家富裕的动因总结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亚当·斯密看来,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还举了一个很经典的扣针制造业的例子。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

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

”分工使劳动者的专门化成为必然。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

协和谬误

协和谬误

协和谬误协和谬误(Coordination Problem)——欲罢不能的困局[编辑]协和谬误概述协和谬误即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而后发现不宜继续下去,却苦于各种原因而将错就错,欲罢不能。

沉没成本很可能会延续人们无畏的坚持。

已经沉没的本该放弃,可惜大部分有赌徒式的心理,相信阿基米德的杠杆终将启动。

可惜他们在爬到足够撬动杠杆的支点之前,已经窒息了。

协和谬误,倒是给了人们半途而废的理由,会不会有人担心它的滥觞会左右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的确有这个可能,但是应该相信人们足够理智,完全可以比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与未来收益的关系。

看清了的,必定会坦然地走出协和谬误。

例如:妈妈花2000元给亚莉买了一架电子琴,可亚莉生性好动,对音乐没有什么兴趣,电子琴渐渐落了灰。

不久,亚莉妈妈的同事介绍说有一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老师可以给亚莉做家教。

这个时候你觉得亚莉妈妈会做何决定呢?亚莉妈妈决定请家教,理由是:“电子琴都买了,当然要好好学,请一个老师教教,要不这个琴就浪费了!”于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坚持了半年,最终不得不放弃了。

为了不浪费2000元的电子琴,亚莉妈妈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

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行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

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这就是亚莉妈妈的教训,她所陷入的困境,在博弈论上称为“协和谬误”。

[编辑]协和谬误案例案例一:[1]在冷战期间,美苏为争夺霸权拼命发展武器,无论是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还是如隐形战斗机这样的常规武器的研制,双方均不甘落后。

20世纪80年代,里根在位时准备启动“星球大战”计划,此举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的武器竞赛将进一步升级。

美苏之间的武器竞赛就相当于拍卖中轮番出价,双方均不断出更高的价,如果一方没有出最高的价钱,退了下来,即没有继续竞赛下去,那么意味着它在军备上的投入没有效果,而对方将赢得整个局面。

合成谬误的例子

合成谬误的例子

合成谬误的例子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准确和可信的。

有些人或机构为了个人或者其他目的,可能会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以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

这种故意编造的信息被称为合成谬误。

本文将通过给出一些合成谬误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合成谬误是如何运作的。

2. 把二加二等于五的谣言2.1 谣言介绍这个谣言声称,人们一直以来都被教育说二加二等于四,但实际上二加二应该等于五。

它声称这是由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所证明的。

这个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开始相信这个谣言,并开始在各种场合下宣称二加二等于五。

2.2 谣言揭秘事实上,二加二等于四是一个基本的数学常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二加二的结果是四。

这个谣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数学的误解或者对数学概念的曲解。

也许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下,二加二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常规的数学运算中,二加二始终等于四。

2.3 谣言影响这个谣言的传播给人们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于学生们来说。

他们可能会因为听到这个谣言而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感到困惑和怀疑。

而且,如果人们开始相信二加二等于五这个错误观念,那么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3. 某公司产品吃了能长生不老3.1 谣言描述某公司声称他们研发出一种产品,只要每天食用一次,就能够长生不老。

这个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开始购买并使用这个产品,希望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

3.2 谣言真相长生不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向往的梦想,然而,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某种产品可以使人类长生不老。

长寿需要综合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养生方法,而不是单纯依靠某种产品就能达到。

3.3 谣言危害这个谣言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误导,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和抗衰老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这种虚假的产品上,可能疏忽了真正有助于健康和长寿的方法。

而且,如果有人因为相信了这个谣言而放弃了正常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方式,那将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谬误
香港的很多马路很窄,两三个车道而已,但是公共汽车开得非常快,呼啸生风!
而北京的很多路,宽达七八条车道,车仍然开不快。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香港开车,一直沿一条道走会比较快。

而在北京,马路很宽,左边不行就右边,右边不行再左边,有很多车在不停地并线,这让马路的运营效率大大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合成谬误”。

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起来却是一个谬误。

萨缪尔森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让我们想象一个非常简陋的露天剧场,大家可以坐在地上看,但是坐在后面的人觉得看得不够清楚,为了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们就会站起来。

他们一站起来,更后面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大家就都站起来了。


起来以后还是看不清楚,成本增加了,福利却没有增加。

聪明人又会想出一些办法来,站着不行就踮着脚,结果全场的人都会踮着脚看,整体的福利又下降了。

如此循环往复,整体福利一直在下降,个人成本不断在上升,这就是“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只是萨缪尔森的一个概念,他真正要讲的理论叫“公共改进”,就是要终止恶性循环。

剧场内的阶梯形设计,就是一种“公共改进”。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设施,实际上它是一种制度设计,使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让大家不至于陷入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中,不至于陷入一种集体的谬误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