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国内三采的特点
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 其 变 化 原 因 。结 合 中 国石 化 油 田具 体 油 藏情 况及 原 油 性 质 , 析 了 中 国石 化 发 展 三 次 采 油 的 主 要 分
18 96年的 26个 , 到 18 0 但 9 8年却快 速降到 了 14 2
个, 此后 逐年 下 降 , 到现 在 的 2个 。造成 化学 驱发 直 展 变缓 的原 因 主要是 化学 注剂 比热 采和 注气 的成本
京) 油气 田开发专业 , 现从事油气发展战略研究。
2 0
当
代
石
油
石
・
专题综述 ・
当 代 石 油 石CAL 化 TODAY PETR0L EUM & PETR0CHEM I
V0 . 6 1 1 No. 2 1
De . 2 o c o8
国 内外 三 次 采油现 状 及 发展趋 势
李梅 霞
( 中国石化集 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 2 ) 0 09
三元复合驱 、 泡沫驱等 ; 气驱包括 C : O 混相/ 非混相
驱、 氮气 驱 、 类 气驱 和烟 道 气 驱 等 ; 力 驱包 括 蒸 烃 热
汽吞 吐 、 热水 驱 、 汽驱 和 火 烧 油 层 等 ; 生物 驱 包 蒸 微
收 稿 日期 :0 8—1 2 。 20 1— 0 作 者 简 介 : 梅 霞 , 士 , 程 师 ,0 3年 毕 业 于 石 油 大 学 ( 李 硕 工 20 北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大庆油田是中国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中国三大油田之一。
随着油田的开发和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已经成为了全球油田开发中的经典范例。
本文将从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实践1.三次采油技术的基本原理三次采油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原油地下残余能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原油开采、注水和蒸汽驱三个阶段。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常规采油技术开采尽可能多的原油,然后在油井中注入水或蒸汽,通过压力驱动残余原油流到井口,最后用常规采油技术将残余原油采出。
2.三次采油技术的优势三次采油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从而延长油田的生命周期。
大庆油田的实践证明,三次采油技术可以将采收率从常规采油技术的30%提高到70%以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
3.三次采油技术的难点三次采油技术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的设备支持。
其中,注水和蒸汽驱过程需要对地下油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掌握注入液体和蒸汽的压力、温度和流量等参数的调节技术。
二、认识1.三次采油技术的科学性三次采油技术是基于对原油地下残余能量的深入理解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科学和系统的解决方案。
该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2.三次采油技术的创新三次采油技术是在常规采油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来的。
大庆油田在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注水压裂和蒸汽驱油等。
3.三次采油技术的现实意义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全球油田开发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三次采油技术将成为未来油田开发的重要方向。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对这一技术的深入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油气资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三次采油技术在世界上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尤其是在采取水平井和超长水平井的趋势下。
三次采油技术是指在原油储藏层中注入压缩气体、水或化学物质等,以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三次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目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应用范围三次采油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油藏和采油方式,包括常规油藏、非常规油藏、重油和超重油、页岩气和煤层气等。
三次采油技术可以应用于垂直井、水平井和超长水平井等不同类型的井筒,并且对井筒的深度和间距没有严格的要求。
此外,三次采油技术也可以搭配其他采油技术使用,如防水墙、油藏压裂等。
二、目的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注入压缩气体、水或化学物质等可以有效地减缓原油的黏滞度,降低地层压力和黏度阻力,提高原油的渗透性和流动性。
此外,三次采油技术还可以扩大油藏的有效面积和提高采油率,从而提高原油的采取率和利用率。
三、优点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可以获得以下优点:1.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2.降低采油成本和能源消耗。
3.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延长油田寿命周期,减少油井的开采距离。
5.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油藏和采油方式。
四、局限性三次采油技术也存在以下局限性:1.高成本和投资风险。
2.技术难度大,操作难度大,需要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3.注入压缩气体、水或化学物质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可能会触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5.可能会导致油井的堵塞和技术失效。
五、结论。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随着油藏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发展。
三次采油技术作为目前采油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开采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
本文将从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常规的石油开采方式只能开采出油井周围的原油,而难以开采到岩石缝隙中的原油,这就需要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开采的岩石缝隙中原油被采集。
三次采油技术三个阶段,即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的联合协同作用,采用化学物质或者物理手段促进岩石中残余原油的流动,从而实现石油的再生产。
三次采油技术根据驱油介质的不同分为水驱三次采油、气驱三次采油和聚合物驱三次采油。
其中,水驱三次采油是指锁藏在岩石中间的原油被水冲刷而被驱出来,通过井口采集。
气驱三次采油是指通过注入天然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来驱动岩石中的残余原油,使其流入油井,达到采油目的。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是利用聚合物在岩石中墙面结合的特性,使残余原油形成微粒,流动性增强,更易于提取,从而实现采油。
二、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现状三次采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应用于我国石油产业,至今已在大量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采原油的三次采油技术以上的采油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水驱占48%,气驱占25%,聚合物驱占17%。
水驱三次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方式之一,自1979年在长庆油田成功应用后,连续取得一系列的成功应用。
例如,水驱三次采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福山油田、大同油田、庆东油田等油田中。
在应用过程中,水驱三次采油技术主要包括水泵驱动、注水管具、自动控制装置等工具的协同使用,从而实现原油的提取。
气驱三次采油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场合多样。
例如,氦气、亚气等非常效气体采用于致密油、油页岩等难以采集的地层中,提高了采油效率。
二氧化碳气体采用于黄骅油田、海拉尔油田等油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次采油完整

三次采油方法、应用条件及文件综述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三次采油的简介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一般采收率仅为5%一10%,我们称之为一次采油(POR)。
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次采油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
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
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衰竭,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来增补油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
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30%~40%,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但二次采油后仍有60%一70%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I2 J。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问界面作用,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三次采油的分类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随着采油过程的深入,开采难度逐渐增大, 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技术和设备,导致技术成 本不断攀升。
注入剂损害地层
环保问题
在注入过程中,部分注入剂可能会损害地层 ,影响采油效果。
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 施。
解决方案一:提高注入剖面
1 2 3
采用多段塞注入剖面调整技术
方法来降低成本。
05
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景展望
提高采收率的前景展望
01
技术发展
02
矿场实践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如化学驱、热力驱、微生物驱等技 术的进步,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采收 率。
已经在一些油田中成功应用了三次采 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为 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03
其他三次采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化学剂,改变原油的化学 性质,降低其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采油技术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特定的微生物,分解原 油中的大分子物质,降低其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03
三次采油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注入剖面不均匀
技术成本高
在三次采油过程中,由于地层条件的复杂性 ,常常会出现注入剖面不均匀的问题,导致 部分油层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注入剂
通过研究新的配方和制备方法,降低注入剂的成本,同时提高 其在地层中的扩散性和流动性。
引入新型采油技术
例如微生物采油、CO2驱油等,这些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 优势,可以有效降低采油成本。
优化生产工艺
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减少维护成本, 实现采油过程的降本增效。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目录写作提纲 (2)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三次采油技术 (3)二、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 (4)三、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 (6)(一)聚合物驱油技术 (6)(二)复合驱油技术 (7)(三)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制 (7)1、石油磺酸盐 (8)2、石油羧酸盐 (8)3、改性木质素成酸盐 (8)4、烷基苯磺酸盐 (8)四、中国的三次采油技术发展趋势 (9)五、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3)写作提纲1、三次采油技术介绍。
2、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现状。
3、主要的三次采油技术:化学驱采油技术。
1)聚合物驱油在采油中的应用。
2)复合驱油在采油中的应用。
3)新型化学驱油及新型驱油技术在不同岩石种类的底层中应用。
4、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分析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采油行业中发展的趋势。
内容摘要:三次采油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与二次采油相比,它借助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提高驱油的波及体积和效率。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的化学驱油在技术、规模、效果等方面均已走在世界前列。
近30个矿场的表明,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10%,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5%-20%。
1997年,中国聚合物驱增油量303×104t,“九五”期间增油1500×104t.中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和陆相生油,预测二次采油的平均采收率为34.2%,近百亿吨储量留在地下。
这一条件为中国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巨大潜力。
今后,中国的三次采油要在驱油机理、深化对油藏的认识、降低驱油剂成本和用量、先期深度调剖、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等诸方面加强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三次采油化学驱复合驱经济效益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一、三次采油技术石油是一种非再生的能源, 是发展石化工业的基础原料, 同时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石油采收率不仪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
石油开采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次采油是依靠地层能量进行自喷开采, 产量约占蕴藏量的一。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油田三次采油是指油田在初次开采和二次采油之后,为提高原油采收率而实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采油技术。
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增加油田产量,延长油田的可采储量,对于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三次采油技术的定义和原理三次采油技术,又称EOR(Enhanced Oil Recovery),是指在油田初次开采和二次采油之后,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对剩余石油资源进行再利用和再开发,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变原有的驱油方式,促进原油在储层中的流动,提高原油采出率,从而增加原油生产量。
常见的三次采油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聚合物-水驱、油气驱、化学驱等。
水驱是指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向井口流动,增加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来改变储层渗透性,提高原油向井口移动的能力;油气驱是利用油气的驱出压力推动原油流向井口;化学驱则是通过注入各种化学物质改变原油和岩石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原油采收率。
二、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我国在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大油田公司积极开展了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次采油技术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水驱技术为例,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和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优化注采参数、改善注采方式、增强调剖效果等手段,提高了水驱油田的采收率和生产率。
我国在油气驱和化学驱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与试验,不断推动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三次采油技术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三次采油技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延长油田寿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不同的油田地质条件和油藏性质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三次采油技术方案,这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摘要: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外采油技术的现状,。
结合中国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国内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国内的技术特点,并总结国内三采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三次采油,化学驱,热力驱,CO2混相/非混相驱,中国三次采油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油气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供应却难填欲壑。
依靠技术进步,增加新的储量发现,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是石油确保原油稳定增长、实现石油资源接替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另外,国内多数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期开采阶段,综合采收率仅为32%左右,意味着仍有六成以上的石油“留守”地下。
而且,“多井低产”的问题难以回避。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
在过去的数十年内,世界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才忧虑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
依靠技术的发展,分析近几年来原油产量构成,提高采收率技术获得的产量已达到相当比重,其中三次采油技术更是功不可没,这技术对减少充分挖掘中国石油自身潜力,维持原油稳产、增产,对于减少我国对外原油依赖程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战略需要。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历程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次阶段的飞跃。
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这是蒸汽吞吐项目的高速发展时期。
50年代后期,蒸汽在南美洲委内瑞拉首次用于重油开采,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重油这个资源宝库。
60年代中期,美国蒸汽项目数和产量激增,实施中的蒸汽项目达到了132个,其中蒸汽吞吐项目达94个,蒸汽驱项目38个。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的发展达到高峰期。
据1971年调查,美国EOR项目共有133个,其中蒸汽驱53个,火烧油层38个,化学驱19个,气驱23个。
虽然蒸汽项目仍是主要的,但其他项目的数量加起来已超过蒸汽驱项目数。
80年代,美国化学驱项目数从1980年的42个剧增至1986年的206个,但到1988年却快速降到了124个,此后逐年下降,直到现在的2个。
造成化学驱发展变缓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注剂比热采和注气的成本高,且化学驱后对地下情况认识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尽管在此期间化学驱项目数量要多于气驱,但产量却远低于气驱,如1986年化学驱产量为16901桶/日,而气驱产量却高达108216桶/日。
第三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混相注气驱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最早获得成功利用的气驱技术是烃类混相驱,加拿大运用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获得成功。
随后,由于烃类气体价格上涨和天然气藏的发现,以及混相驱技术适用范围大、成本较低等优势,混相驱逐渐发展起来。
到90年代,世界上已有上千个注气工程,其中美国最多,其注气采油量约占EOR总产量的53.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要求减少排放以及各国随之制定的不同优惠政策和排放税等措施,使得混相驱得以迅速发展,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利用驱油后并将其埋存在油藏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能消减温室效应。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现状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
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
四大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的已形成工业化应用,有的正在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还有的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
化学驱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20多年内,化学驱在美国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
中国化学驱技术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年形成工业化应用;“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形成了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胜利油田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目前,已开展“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气”泡沫复合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
化学驱油目前为止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首先,从改善油水的流度比出发,除使原油降粘外,相对应的办法是提高驱油剂的粘度,降低其流度,应用此原理发展了聚合物溶液、泡沫液等驱油方法。
其次,从改善驱油剂的洗涤能力,以及改变岩石的不利润湿性出发,发展了活性水驱油方法,第三,就是介于前两种之间的化学驱油方法,称为碱性水驱,利用碱性水与原油组分就地形成活性水剂而改善润湿性或就地使原油乳化,堵塞大孔道。
化学驱油技术在国外的大量实际应用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1980年初,Shell 公司在加州Kern River油田的Meeca区块的4个10117.2大的5点井网做化学驱的试验,试验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从试验开始到1981年10月的试验期间,累计产油82000桶,相对于单纯蒸汽驱开采,产量提高了32000桶,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2年到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Midway-Sunset和Kern Front两个油田对44口井进行了化学驱现场试验。
结果加TFSA增产原油18604,折合每消耗0.16t的TFSA可得到747.2原油。
热力驱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运用于委内瑞拉稠油开采的热力驱技术为蒸汽吞吐,因蒸汽吞吐技术伴随着吞吐效果逐渐降低的实际情况,蒸汽驱和火烧油层成为主要接替方法。
目前蒸汽驱技术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热采技术。
为了提高热效应,国外近年来开发的稠油开采先进技术有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和电磁波热采技术。
SAGD已成为国际开发超稠油的一项成熟技术,而电磁波热采技术被认为是未进行蒸汽驱油区的最好替代方法,但在巴西试验效果不如注蒸汽。
目前热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向油层注入水蒸汽来驱动原油流动,一般称为蒸汽驱,第二种是以地下燃烧原油产生蒸汽来驱动油流动,一般称为火烧油层法。
在国外采油技术中,热采占了很大一部分,尽管实施的项目数有所减少,但自1986年以来,热采产量一直保持稳定,比如在美国,在FOR产量中始终保持在60%以上。
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热采方法,业界称之为地热采油。
地热采油是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以深层高温度开发流体(油、气、水及其混合物)将大量的热量带入浅油层,降低原油薪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
这种方法是基于以下内外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石油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以注水蒸汽和燃烧原油产生蒸汽来实现稠油热采的开发方式需要转变以适应多变的时局。
注气驱20世纪70年代,注烃类气驱主要在加拿大获成功应用,到80年代,混相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
氮气或烟道气技术应用较少。
二氧化碳驱在国外,注二氧化碳技术主要用于后期的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油藏以及不适合热采的重质油藏。
推广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天然的二氧化碳资源、二氧化碳的输送及二氧化碳向生产井的突进问题以及油井及设备腐蚀、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就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这种技术是向地层中注入反应溶液,使其在油藏条件下充分反应而释放出气体,溶解于原油之中,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微生物驱国外微生物驱基本处于室内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微生物清蜡和降低稠油粘度、微生物选择性封堵地层、微生物吞吐、微生物强化驱等已成为成熟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微生物驱油已成为继传统的热采、化学驱、气驱之后第四大类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微生物增效水驱,二是激活油藏微生物驱,三是微生物调剖驱油。
2007年底世界三次采油基本情况2008年世界EOR调查显示(见表1、表2),世界EOR产量为182万桶/日,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
世界范围内EOR项目数361个,其中蒸汽项目142个,产量119万桶/日,约占世界EOR总产量的65.6%;火烧油层21个,产量2.2万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1.2%;化学驱24个,产量3.6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2.0%;烃混相/非混相项目38个,产量27万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14.9%;混相/非混相项目124个,产量27万桶/日(1371万吨/年),其中大部分为混相,产量25.8万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14.2%,而混相大部分在美国。
微生物项目只有2个,未公布产量从图1看出:2007年世界范围内EOR项目中,项目数排第一位的是蒸汽驱,占总项目数39.3%;第二位是混相驱,占29.9%;第三位是烃混相/非混相驱,占10.5%。
从图2看出:2007年底世界EOR产量约182万桶/日,产量主要来自蒸汽驱、烃混相/非混相驱和混相驱,这3项产量和约为172万桶/日,占总EOR产量94.7%。
其中,产量排第一位的是蒸汽驱,占EOR总产量65.6%;第二位是烃混相/非混相驱,占14.9%,第三位混相驱,占14.2%。
2007年底在世界范围内计划的EOR项目共有32个,其中混相项目数12个,非混相4个,这类项目基本都在美国;蒸汽驱7个,火烧油层1个;聚合物驱6个,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2个。
与2005年底计划的EOR项目数相比,聚合物驱数有明显增加,由2个增加到6个,计划实施聚合物驱的新增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德国,他们分别计划于2009年、2008年以及2010年开始实施聚合物驱。
从计划项目的经营公司和技术类型可见,美国仍然是未来EOR项目的积极倡导者和实施者。
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EOB项目是混相/非混相驱,占计划EOR项目的50%。
随着油价高位运行,化学驱呈现较好发展前景。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趋势IEA对2030年前世界EOR产量所做预测见图3。
2005—2030年,世界EOR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比例不断增加。
通过EOR技术的不断发展,EOR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不足3%(产量主要来自热采和混相气驱)增加到2030年的15%-20%。
目前EOR产量对美国石油总产量的贡献是12%,对世界石油总产量不到4%。
未来在原油价格保持相对较高且非常稳定的情况下,将来EOR产量占美国或全球其他任何国家的原油总产量的比例最高为18%。
据预测,世界范围内的EOR产量高峰很可能在全球石油总产量开始递减30—35年之后出现,或在21世纪60年代出现。
在预测未来几十年内EOR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比例持续增加情况下,有关专家在讨论EOR 发展以及美国和加拿大未来EOR发展潜力时得出结论:世界丰富稠油资源决定了以蒸汽驱为主的热采仍将是未来EOR主要发展方法时,注气混相驱(美国的和加拿大的烃类气)要比其他EOR方法增长得更快。